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天不变道亦不变(老子纵横谈)
内容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智慧老人的风采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曾涌现出一些影响深远的大思想家和大科学家,如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牛顿、亚当·斯密、黑格尔、马克思、爱因斯坦等。正是这些思想巨擘,引领了人类前进的步伐,照亮了人类历史的星空。他们的思想日久弥新,人类将永远从这些先师那里吸取智慧、承受恩泽。毫无疑问,老子就是属于这个行列者之一。

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老子应被称为哲学大师。但我更愿意称他为智慧老人。为什么称他为智慧老人呢?因为老子不仅是阅尽沧桑、睿智深思、洞察一切、掌握玄机,特别是他对人们的教导,也分明是祖父对待儿孙辈的口吻。老子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是确确凿凿的,那就是他的煌煌五千言,世称《老子》,也叫《道德经》。但是,老子又是一个具有传奇性的人物,对于他的身世和生平,人们感到有些扑朔迷离,说不太清楚。个中原因固然很多,但我想和他老人家那种独特奇妙的思想有关系:稀世珍宝必然引起人们的不断渲染和猜测。黄玉顺先生在《咏老子》一诗中说:“李耳伯阳即老聃,其人其事俱难言。或云春秋老莱子,或云战国太史儋。闻道东周守藏史,愁煞西汉司马迁!”

后人谈论老子的生平情况,主要依靠的是《史记》中的有关记述,而司马迁的话还是比较可信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这么说来,老子生活在我国的春秋时代,籍贯是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县,他担任的主要职务是周朝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当时声名显赫的孔子也曾向他求教,可见老子的学术地位之高。我们据此还可以知道,老子著书立说并非出于本意,而是在尹喜的万般劝说下才勉强答应的。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我们整个民族都要感谢那位关令啦。

关于孔子向老子问礼的事,除《史记》有记载外,还散见于《庄子》等典籍。今天在洛阳市东关大街北侧,还有一块碑上写着“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这当然是后人的附会。孔子、老子作为儒道两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向老子问礼一事,自然会成为千百年来学人们最愿意喋喋不休的公案。鲁迅先生在他的《故事新编·出关》一文里,对于这件事有着非常精彩的描写,我认为至今仍无出乎其右者。现在我把它摘录下来,我们再一次共同欣赏:

老子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先生,孔丘又来了!”他的学生庚桑楚,不耐烦似的走了进来,轻轻的说。

“请……”

“先生,你好吗?”孔子极恭敬的行着礼,一面说。

“我总是这样子,”老子答道。“您怎么样?所有这里的藏书,都看过了罢?”

“都看过了。不过……”孔子很有些焦躁模样,这是他从来所没有的。“我研究《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很长久了,够熟透了。去拜见了七十二位主子,谁也不采用。人可真是难得说明白呵。还是‘道’的难以说明白呢?”

P1-3

后记

老子和孔子一样是炎黄子孙可以引为自豪的世界级文化巨人。《道德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经典,道家是两千多年来唯一能与儒家相互补充而又相互促进的思想学派。作者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学习并向大家介绍老子思想的。这本小册子在多年读书札记的基础上撰写,有些想法是在长达二十几年的时间里逐渐形成的。任继愈先生有段话说得好:“研究老子哲学,不能脱离中华大地,离不了中国的十三亿人民,也离不开全世界六十亿人民共存的现实世界。”正是基于这一同样的认识,笔者在论述老子的每一个命题时,多是从古说到今,从中说到外,有时就看似离题远了一些。还有一位作家朋友张炜也说得好,他认为现在是“大物质时代”,“大物质”就需要有“大言”来匹配和制衡。这种见解是很深刻的。老子的思想无疑是超越时空的大言,尤其是相对于所谓的“大物质时代”来说。但是,大言“希声”,大言往往不为人理解,或被人误解。譬如,你在理解老子的“无为而治”和“明哲保身”的思想时,如果得出做人可以不思进取和世故圆滑的结论,那就是出现偏差了。

本书在撰写和出版过程中,得到很多师友的关爱和襄助。著名易学家刘大钧教授为本书制序,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为本书题签,国画大师范曾先生为本书绘制《老子出关图》,艺术家曹明冉先生为本书绘制插图,特别是中华书局的李岩总经理和李肇翔编审,他们为本书付出了辛勤劳动。这都使我感激莫名,永志不忘。在此,我还要感谢我的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中学老师卢新文先生,是他教会了他的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养成了深思的习惯,都善于全面、辩证地来看待一切事物。

此书在即将与读者见面之时,笔者还多少是有些惶恐。如有谬误,敬请批评指正。

刘长允

2008年10月1日

目录

序 刘大钧

第一章 智慧老人的风采

第二章 人人关心的问题

第三章 大千世界冷眼观

第四章 如何守住真善美

第五章 相反相成揭真谛

第六章 无为之论高千古

第七章 惟有明哲可保身

第八章 后发制人寓天机

第九章 知足之乐乐无穷

第十章 颐养天年寿而康

第十一章 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十二章 黄钟再奏和谐曲

附录 老子

后记

序言

长允幼承庭训,在中学时代即尝试译注《诗经》、《楚辞》等部分篇章,且熟悉《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药典籍。长允接触《周易》较早,向我问《易》也已逾廿载。长允提出的“《易经》是一部古老的辞书”,和他从多义词视角对卦爻辞之间有机联系的探索,都称得上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一家之言。所著《步入神秘殿堂》一书,也不失为初学《易》者较好的参考书。

长允好学敏求,公务繁忙,也从未辍其所学。虽知他近年一直在研学老子,但当这部十几万字的书稿送到面前时,还是不能不使我为之惊喜:我认为长允这部书是下了功夫的,也是很有特点的。此书从十几个方面阐发老子思想,基本涵盖了《道德经》的主要意蕴。该书虽然没有作繁琐考据,但对先贤和时彦的研究成果都注意到了。此书从九个方面对“道”的旨趣深入揭示,从十二个方面就老子对中国军事思想的影响作出深刻论证,其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和相反相成思想的多维度探讨,都彰显了作者的研究深度和厚度。这部书最独到之处,是其每剖析老子的一个命题时,都将其放在人类-t这一命题相互关系的大-背景下展开。比如,当您读了“如何守住真善美”和“桃花源里可耕田”这两章后,不仅会理解老子返朴归真和小国寡民的思想,同时对古今中外关于真善美和乌托邦思想的形成t发展,也会有一个大致的掌握。我以为这部书的主要目的,是把老子智慧和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使人们从老子那里得到更多的人生启示和教诲,以安顿好我们现代人的心灵和生活。《天不变道亦不变——老子纵横谈》是一部内容通俗易懂、文字简洁明快的释老之作,相信大家会喜欢它。

欣闻此书即将付梓,高兴之余遂简文如上以介之,是为序。

刘大钧

2008年8月8日于运乾书斋

内容推荐

《天不变道亦不变——老子纵横谈》是一部内容通俗易懂、文字简洁明快的释老之作。此书从十几个方面阐发老子思想,基本涵盖了《道德经》的主要意蕴。该书虽然没有作繁琐考据,但对先贤和时彦的研究成果都注意到了。此书从九个方面对“道”的旨趣深入揭示,从十二个方面就老子对中国军事思想的影响作出深刻论证,其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和相反相成思想的多维度探讨,都彰显了作者的研究深度和厚度。

编辑推荐

该书是一部解读老子思想的著作。作者从不同的视角阐发老子思想,揭示老子从天道推演到人道的逻辑关系,将涉及的每一个命题都放在人类与这一命题相互关系的大背景下展开,不仅对老子思想的应有之义进行阐释,同时也介绍了儒家、佛教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以及西方哲学家的有关观点,进而把老子的智慧和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使人们从老子那里得到更多的人生启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天不变道亦不变(老子纵横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长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64339
开本 16开
页数 2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5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3.15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4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