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宅论》与其说这是一本建筑书,不如说是一本易懂且有意思的日本文化论。读者可以通过透视十种日本人居住的十种住宅,来了解日本既传统、又带有“舶来”色彩的文化。并能在各种风格之间,找到自己所欣赏的,喜欢的,不知不觉中,也映射出了自己的性格特点。
图书 | 十宅论 |
内容 | 编辑推荐 《十宅论》与其说这是一本建筑书,不如说是一本易懂且有意思的日本文化论。读者可以通过透视十种日本人居住的十种住宅,来了解日本既传统、又带有“舶来”色彩的文化。并能在各种风格之间,找到自己所欣赏的,喜欢的,不知不觉中,也映射出了自己的性格特点。 内容推荐 “单身公寓派”就能凭借“干净”与“不干净”的明确划分过上明亮利落的生活吗?“清里食宿公寓派”把自己的喜好与气息布满居所的每一个角落,这种不懈的努力难道真能带来幸福吗?“哈比达派”对生活的解释真能让他们变得透彻吗?……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谈论建筑的书,甚至也不仅仅是一本讲述日本文化论的书。在书中,作者将其目光集中于“住宅”在这样一个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最为紧密的建筑实体的关系,用貌似轻松诙谐的语调揭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尴尬情状。 目录 前言 《十宅论》中文版序 译序 分类的前提 Ⅰ 单身公寓派 1.70年代的空间发明 2.旅店空间模型 3.旅行和性的暗喻 4.床·电话·电视机 5.球拍和滑板 6.高科技·后现代的“脱臭器” 7.西武不及丸井 Ⅱ 清里食宿公寓派 1.西式风格的私家住宅 2.断片的复制 3.家族团结的象征 4.逃往自然 5.双重束缚的空间化 Ⅲ 咖啡吧派 1.排除了共同体的酒吧 2.为了审视自我而去的酒吧 3.“咖啡吧”就是舞台装置 4.将家庭排除在外的住宅 5.靠演技来验证自我 6.外观怎样都好 7.对椅子的偏爱 8.北欧不及意大利 9.过渡期的样式 Ⅳ 哈比达派 1.婴儿潮世代的住宅 2.从零开始 3.现代主义的普及版 4.不遮丑的设计 5.白色乙烯布用于内部装修 6.对舶来品的信仰与合理主义的结合 Ⅴ 建筑师派 1.被当作“知识之窗”的建筑师 2.利休的“反其道之行” 3.现代版的茅屋 4.注重存在感的抽象空间 Ⅵ 住宅展示场派 1.认同“住宅人生化”的折中主义者 2.殖民风格占主流 3.西洋住居文化的宝冢式导入 4.公私空间的分离 Ⅶ 独门独院派 1.房产信仰的物象化 2.以看到实物为前提的商品 3.“靠种类取胜”的销售战略 4.“多种类”的设计与室内设计 5.住宅与媒介 6.文学媒介指定的场所 Ⅷ 俱乐部派 1.门槛高的空间 2.高级公寓风格的外观 3.深藏不露的手法 4.俱乐部是家庭理想化的复本 5.迪斯尼乐园的家庭版 Ⅸ 日式酒屋派 1.跟俱乐部派是孪生兄弟 2.日式酒屋的和式风格 3.和风的抽象化 4.日本现代化的矛盾构造 Ⅹ 历史屋派——结束 1.人为什么憧憬历史屋派 2.盖房子是件难为情的事 3.现代是看不见“场所”的时代 跋 文库版后序 解说 作为模仿作品的《十宅论》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十宅论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日)隈研吾 |
译者 | 朱锷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807793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7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22 |
出版时间 | 2008-05-01 |
首版时间 | 2008-05-01 |
印刷时间 | 2008-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8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TU.241 |
丛书名 | |
印张 | 11.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0 |
宽 | 156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