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上海男人
内容
编辑推荐

上海男人经常被外地男人挖苦嘲笑,好像上海男人都是“小男人”。因为上海男人“小气、琐碎、矫情、娘娘腔”,当然也可以说是“务实、仔细、文明、本分”。通过本书品读真实的上海男人。

内容推荐

有关上海男人的亚文化,很容易被当做谈资。没有一个地方的男人,会像上海男人一样具有长久的可谈性、可读性。误读也时常发生。作者想要还原的,是上海百年历史对上海男人的外动力,是上海男人自身的内动力,是上海女人与上海男人之间的互动力。

目录

自序 上海男人之“男”

第一节 男人帮:上海这—个大染缸

 陈逸飞和余秋雨就像是兄弟

 学生意学出来—代上海男人

 公寓里小孩有家教,成绩好,经济条件好

第二节 男人居:安家乐业是行为艺术

 上海男人做怕了好男人

 Made in“my husband”:阿拉男人做格

 男人女人,谁是钢琴谁是钢琴家

第三节 男人谋:—生与女人温情暗算 

 麦太太的破绽在哪里

 “带得出去”的标准,是适宜也是适意

第四节 男人门:路数最清爽

 “八小时”以内和以外的关系

 路数是上海男人的行能力

 灰姑娘对灰男人的期待

第五节 男人装:得女人心者得天下

 一帮骑老坦克的贵族

 陕南邮不是陕南村

 大光明的生死爱情和拉三裙子

试读章节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感觉上已经是一个非常久远的日子。那一天,跨年度的“陈逸飞回顾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展,然后在北京中国美术馆继续展出。那时候谁也不可能想到,这一天距离画家陈逸飞去世的二〇〇五年四月十日,仅仅相隔八年三个月又二十天。画展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尽管对观展人数作了严格的控制,数以干计的热情观众,还是把上海博物馆二楼宽敞的展厅塞得拍拍满。画展在北京也引起轰动。为了满足中国美术馆门前排长队要求签名的观众要求,陈逸飞从早上九点到下午四点一刻不停地在画册上签名。他为每一位观众签名,总是彬彬有礼地点头致意,道一句“对不起,让您久等了!”他连午饭都顾不得吃,只有两瓶“乐百氏”充饥。北京的记者这么评价他:“尽管陈逸飞在画坛声誉卓著,如日中天,但他依然保持着恢宏大度、荣辱不惊、温文尔雅的学者风度和谦虚随和、平易近人的个『生。”

有两个话题,伴随着“陈逸飞回顾展”的始终,没有见诸任何媒体,却在文化圈内口口相传,引起的震动一点不亚于画展的本身。

第一个话题,“陈逸飞回顾展”向上海文化名流和文化评论家发出了正式请柬,请柬左下角有一条注意事项:请穿西装戴领带(或领结)出席。公开提议以西装领带参加画展,陈逸飞应该是国内第一人。画展开幕式,确实有许多文化名流西装领带地出席了,或许他们本身就有穿西装的习惯,或许是响应了陈逸飞的提议;也有一席便服去出席的,画展的工作人员倒也没有将便服者拒之门外。画展没有拒绝便服,却有人拒绝了陈逸飞的画展,这就是当时在文化圈内的轩然大波。有一位美术评论家把画展的请柬往桌上一丢:穿西装?就像乡镇企业家一样?那我就不去了。文化人是最烦有人来做生活指导者的,况且当时西装也已经被当作乡镇企业家的身份象征,那一句“杉杉西服,不要太潇洒”的广告语的文化内涵,显现的恰恰就是市井风情的品位,主张个性的艺术家当然不愿意与市井的流行合流。那一次的陈逸飞回顾展,确实遭到了一些艺术家的公开抵制,抵制的就是陈逸飞的做派。

还有一个话题。画展开幕的当天,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新民晚报》刊登了余秋雨为画展写的序文《陈逸飞印象》。余秋雨对陈逸飞的评价很高也很实在,这本身没有任何的异议,只是看着看着,许多人竟然被引入了相同的模糊境界:这到底是余秋雨在写陈逸飞,还是陈逸飞在写余秋雨?怎么余秋雨写出来的陈逸飞就像是余秋雨自己?两个人也确实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余秋雨写到“认识陈逸飞先生旱在二十年前,他与我同籍同年,那时都还年轻,现在一起进入了不惑之年。”

P2-3

序言

且先听大家说上海男人。

王安忆说:以往,我是很崇拜高仓健这样的男性的,高大、坚毅、从来不笑,似乎承担着世界的苦难与责任。可是渐渐的,我对男性的理想越来越平凡了,我希望他能够体谅女人,为女人负担哪怕是洗一个碗的微小的劳动。男人到虎穴龙潭抢救女人的机会似乎很少,生活越来越被渺小的琐事充满……男人的责任如果只是扮成一个雄壮的男子汉,让负重的女人欣赏爱戴,那么,男人则是正式地堕落了。所以,我对男性影星的迷恋,渐渐地从高仓健身上转移到美国的达斯廷·霍夫曼身上。

张爱玲说: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

杨东平说:上海人的思维里,不做吃力不讨好的事,这种精明实惠,虽然容易与“俗气”挂钩,但实用理性其实是一种现代化的价值。上海人不喜欢夸夸其谈,比较务实、善于做事。上海人的一个特征是遵守规矩,这当然有好的一面,奠定了现代社会的基础秩序,也是国际化都市的基本条件。上海的城市现代化一直走在前列,乃至“上海男人”成为海内外闻名的居家品牌,连龙应台都曾撰文赞誉,这与上海城市的开明、开化、男女平等做得好有关。

 余秋雨说:到上海旅行,领受最深的便是熙熙攘攘的上海人。他们有许多心照不宣的生活秩序和内心规范,形成了一整套心理文化方式,说得响亮一点,可以称之为“上海文明”。一个外地人到上海,不管在公共汽车上,在商店里,还是在街道问,很快就会被辨认出来,主要不是由于外貌和语言,而是这种上海文明。同样,几个上海人到外地去,往往也显得十分触目,即使他们并不一定讲上海话。

无疑,上海(男)人远不是理想的现代城市人。一部扭曲的历史限制了他们,也塑造了他们;一个特殊的方位释放了他们,又制约了他们。他们在全国显得非常奇特,在世界上也显得有点怪异。

易中天说:较之“北方大汉”或“西部牛仔”,上海人确乎比较白嫩,上海话也确乎比较绵软,给人阴柔有余阳刚不足的感觉。但如果以此便断言“上海男人最不像男人”,便未免肤浅可笑。难道真的要像打手一样浑身肌肉、像土匪一样满脸胡子才像男人?不至于吧!上海滩原本是开放的。正是无拘无束的开放,造就了雄极一时的大上海。然而上海人的心灵却很难对外开放。上海人谨言慎行,不多言,不妄交,绝无某些北方人“见面就熟,无话不说”的“豪爽”,奉行“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信条较之传统社会中人为尤甚。这恰是当年“十里洋场”上尔虞我诈、一不小心就会上当受骗的教训所致。

陈村说:有人问我,如果有人说你不像上海人,你怎么回答?我会说“是啊是啊,你也不像上海人”,就算你说我像上海人,我也是“是啊是啊”,不过,你最好不要对一个真的不是上海人的人说“你不像上海人”,他可能一心一意地要当上海人,费钱费力费心思之余还自学了上海话,自以为是上海的活宝,被你一说,就十二分扫兴了。

沈宏非说:前几年,有位北京女作家写了一本名叫《京城闲妇》的书,讲述她在北京风花雪月的日子,整个儿一女版《闲情偶寄溉有一上海男人看了书里一个细节,连夜打电话向我吐血报告:这女的在书里说她经常自己扛煤气罐上楼,这算哪门子“闲妇”哇?谁说不是呢?这煤气罐要是非扛不可的话,那个人也应该是一个上海男人畦。

洪晃说:上海话里骂人的词比北方话多,怒气会在吵架时发泄掉,北方人常常因为不知道怎么骂人,就只能直接开打,所以上海男人打架也打不起来,最多斗斗文字。

小宝说:上海人的哲学是一个过日子的哲学,而不是一个出人头地的哲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上海男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尚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628346
开本 16开
页数 2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2
出版时间 2009-06-01
首版时间 2009-06-01
印刷时间 200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69.3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3:3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