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历史时代和不同时期的创作特色为依据,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日据时期的乡土文学,光复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末的乡土文学,20世纪70年代的乡土文学,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乡土文学。各章节分别介绍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家,希望能够起到以点带面、管中窥豹的效果。
通过本书的介绍,我们可以以台湾乡土文学为小小的窗口,去俯瞰整个20世纪宝岛台湾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变迁,从而更深切地去体味台湾人民的情感,增强两岸之间的认同,加强两岸的文化交流。
图书 | 心灵的守望--台湾乡土文学/图文台湾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以历史时代和不同时期的创作特色为依据,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日据时期的乡土文学,光复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末的乡土文学,20世纪70年代的乡土文学,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乡土文学。各章节分别介绍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家,希望能够起到以点带面、管中窥豹的效果。 通过本书的介绍,我们可以以台湾乡土文学为小小的窗口,去俯瞰整个20世纪宝岛台湾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变迁,从而更深切地去体味台湾人民的情感,增强两岸之间的认同,加强两岸的文化交流。 内容推荐 台湾孤悬海隅的地理现实,多次被侵略被殖民的历史经历,两岸多年政治分离的事实,注定了『乡土』在台湾人民心中的特别意义,也赋予台湾乡土文学以浓重的政治意味与悲情色彩。正是背负着这种使命,台湾的乡土文学作家们,始终以他们不懈的书写,耕耘在台湾坚实的『乡土』上,守望着永恒的『心灵的故乡』—— 当台湾沦为『孤儿』、『乡土』惨遭蹂躏,富于民族责任感的乡土作家,用饱蘸血泪的笔墨,为捍卫故土,为保护被侮辱被损害的弱小民众而奋起呼喊抗争,在人民心中构筑起一片强大的『乡土』。当现实政治压制、西化思潮冲击台湾社会,一些有文化责任感的乡土作家,又推出一批史诗巨制,批判现实,描写乡土社会及底层民众,以最原始的『乡土』关注来抗拒社会文化的『主流』。而当城市化的浪潮席卷整个社会,『乡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依然有一批乡土作家在用他们特有的声音,呼唤『乡土』的回归,构建人们的精神家园,执著地守望着『最后的乡土』…… 目录 一 台湾乡土文学综述/1 二 日据时期的乡土文学/8 “台湾的鲁迅”:赖和/10 民族脊梁:杨逵/17 铁血之魂:吴浊流/25 台湾第一才子:吕赫若/33 乡土文学双雄:张文环与龙瑛宗/37 三 光复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末的乡土文学/46 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钟理和/48 “大河小说”的书写者:钟肇政/56 书写抗争史:李乔/62 四 20世纪70年代的乡土文学/69 乡土文学的旗帜:陈映真/71 “小人物的代言人”:黄春明/78 乡土小民悲喜剧的歌哭者:王祯和与王拓/84 五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乡土文学/92 “工人笔侠”:杨青矗/93 乡土作家新秀:宋泽莱与洪醒夫/100 田埂上的诗人:吴晟/107 结语 “乡土星心灵的故乡”/115 参考文献与图片来源/117 试读章节 二 日据时期的乡土文学 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这是历史即将进入20世纪的时候中国所遭受的最大屈辱。在半个世纪的历程中,台湾成了“孤儿”,台湾人民沦为囚奴,生活在异族的统治之下。日本侵略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从统治初期武装镇压台湾人民的起义和暴动,到后期推行“皇民化运动”。企图从肉体到精神上对台湾人民进行全面的奴役。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台湾的乡土作家,勇敢地站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用自己的良知沾着血和泪写下了许多反映台湾人民的苦难生活、洋溢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他们的任务就是去揭露封建主义的弊病,反抗殖民主义的压迫,改造社会,歌颂良善,反映被压迫者的心声,激起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被誉为“台湾的鲁迅”、“台湾新文学之父”的赖和,是台湾近代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一边行医,一边创作;一边疗抚人们的生理病痛,一边诊治社会的顽疾。他的诗歌是为时代的歌哭,他的小说是为人生的呐喊。在《一杆秤仔》、《不如意的过年》、《可怜她死了》等小说力作之中,统治者的罪恶心态、恶毒的警察制度、下层劳动者的贫寒生活、民族矛盾与阶级对立等等,都得到了展示。他的笔饱含温馨的同情,他的笔又充满无情的批判。 另一位不屈的民族斗士杨逵,是一个社会脊梁式的人物,他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他的人格和意志就像他的散文名作《压不扁的玫瑰花》中的那株小玫瑰,反抗才成就了它的生命。而他最为人称颂的小说《送报佚》,在小人物的凄惨经历中,展现了帝国主义内部的虚伪,呼吁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共同奋斗。 吴浊流的长篇名著《亚细亚的孤儿》,写出了台湾这个20世纪的弃儿在动荡的历史长河中的漂泊与沉浮。被称为“台湾第一才子”的吕赫若,他的作品以高超的艺术手法而被广为流传。其短篇小说《牛车》,是日据时期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日本的掠夺奴役、台湾农民的困苦生活,在小说中都得到了生动、细致的描绘。日据时期另外两位重要乡土作家张文环和龙瑛宗,其创作也各有特色。张文环的小说《夜猿》、《论语与鸡》等,或构筑理想,或讥讽现实;龙瑛宗的代表作《植有木瓜的小镇》则表现了知识分子在残酷社会中的哀愁。他们两人的小说用笔隐晦,都带有唯美浪漫的色调。 生于苦难和黑暗之中而不被压垮并敢于反抗的人才是强者,日据时期的乡土作家用文字所发出的呼号将为人们指引前行的道路。他们和他们的作品共同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 “台湾的鲁迅”:赖和 1894年4月25日,赖和出生于台湾彰化县,这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第二年,一纸《马关条约》使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1943年1月31日,赖和逝世,两年后台湾光复。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命运,台湾被日本殖民将近五十年,而赖和去世时刚好虚岁五十。他几乎完整地见证了台湾——自己的故土、祖国的“弃儿”被异族统治的多灾多难的悲痛史。生逢多事之秋、屈辱之世,注定了赖和要在艰难坎坷的一生中上下求索。 赖和出生于台湾一户普通的农家,父亲是一名道士,母亲也是朴实的农妇。他童年的时光都是在彰化的乡间度过。14岁时,人小逸堂,拜黄其倬先生为师,学习汉文。黄先生让赖和接触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了赖和强烈的民族意识。黄先生的教育方法和其他私塾不大相同,不要求读死书。除了古文诗集之外,汉文习作以书信、联句为最主要课程。赖和的汉文便是在黄先生的指导下奠定了基础。1909年5月,赖和进入台湾的最高学府——台湾总督府医学校。学校校长高木友支虽然是日本人,却并不歧视台湾学生,他是个称职的教育家,常告诫学生,要想做一名好医生,先得培养高尚的人格;而在学校里,先生们的课也都讲得轻松自由。这些教育,让赖和受益终身。 赖和于1914年4月从医学校毕业,留在台北医院实习。后来到嘉义医院就职,并在此期间结婚。因不满医院对台湾人的歧视性待遇,他愤而辞职。于1917年6月返乡,在彰化县故居开设了赖和医院。1919年左右,赖和渡河前往厦门,服务于设在鼓浪屿租界的博爱医院。在厦门工作期间,赖和受到了大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同时也看到了故国神州的混乱局面,就像赖和在此时的一首诗中所写:“数声野哭云沉黑,满眼田荒草不青:匪患初安兵又到,一村鸡犬永无宁。”次年赖和的次子在故乡出生,因思乡念子,加之对在大陆的经历深感痛苦,赖和就在1920年5月返回故乡彰化,之后一直在家乡行医。 赖和医德高尚,说话谦虚得体,行为举止彬彬有礼,在百姓眼中,他是一位很有修养的乡下佬。他很能理解穷人的困苦。所以前去就医的人络绎不绝。但他为人看病,从不收取礼钱,有些人赊下药钱,他不记账,也不去讨还。他购置图书,在自己的医院里设置阅览室,鼓励大家学习。他还把一部分收入慷慨资助了抗日斗争。赖和行医一生,救人无数,但在死后却留下了一万多元的债务。 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赖和,民族意识极强。他在公学校求学时拒绝剪掉发辫,用这种方式来对抗日本人的同化政策;在家乡行医时,坚持穿“台湾服”,还经常慨叹:“我生不幸为俘囚。”毕业后家人曾鼓动他做警察,他看到大部分警察只是日本人的走狗,助纣为虐,就坚决不做。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他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挽联:“中华革命虽告成功,依然同室操戈,一统雄心伤未达;东亚联盟不能实现,长使天骄跋扈,九泉遗恨定难消。”表达了对祖国独立和团结统一大业的向往。P8-12 序言 台湾是祖国的宝岛。台湾物产丰富,风景优美,我们都知道那里有美丽的阿里山和日月潭,有热情好客的高山族同胞和丰盛的水果,但是,真正了解台湾的过去与现状的人,其实并不多。随着两岸文化、经济交流的日益活跃和深化,以及大陆对台旅游业的开放,大陆民众尤其是广大的青少年朋友,都迫切希望能够更多地认识台湾,了解台湾。福建与台湾仅一水相隔,有着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优势,两地关系源远流长。作为海峡西岸的福建地方出版社,通过出版物,让对台湾只有一般概念的普通大众,能够真切地走近台湾,了解台湾,以此增进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与理解,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我们从2006年就开始策划这套“图文台湾”丛书,聘请了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林仁川来担任主编,以使这套丛书做到真实性与可读性的完美结合。 “图文台湾”丛书是一套内容丰富、纵横兼顾、“文献有征”而细节具体生动又好读的书,丛书包含了台湾的历史、人文地理、文学、教育、经济、民间信仰、民俗、民系等内容,以平实而简洁的语言,配以珍贵的资料图片,让图文互相补充,把台湾的过去与现在的方方面面都清晰而生动地展现在你的面前:它将带你沿着台湾先民的足迹,察看宝岛台湾如何承袭祖国大陆的文明,一路曲折走来,走出与祖国大陆既相同又有差异的风貌;它还将带你穿越宝岛太鲁阁等美丽而险峻的自然生态景观,漫游板桥林家花园等古色古香的园林,品味传承与变迁的台湾“中华料理”和独特的原住民饮食,领略异彩纷呈、兼容并蓄的台湾文化和民俗生活;同时,它还会告诉你从台中大甲镇——一个小镇走出的世界品牌“捷安特(GIANT)”三十年发展的故事,告诉你素有“纺织女王”、“汽车皇后”、“铁娘子”称号的台湾裕隆集团董事长、台湾工商业界的传奇女性——吴舜文女士多姿多彩的人生经历…… 现在这套丛书就摆在你的面前,翻开它,让它领你踏上穿越台湾的文化之旅、快乐之旅吧,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福建教育出版社 后记 当代台湾著名乡土作家黄春明说:“乡土是心灵的故乡。”是的,历史在发展着,乡土也在变迁着,可是,时间无论如何流逝,却冲不淡我们对乡土的遐想、怀恋、沉思和期待。那段已经逝去的乡土之旅,那张延续着历史且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展开着的乡土图景,早已转化成一种浸润着浓重文化之思的梦魇,永远萦绕在那些乡土作家的心灵深处,蛊惑着他们,噬咬着他们,感动着他们,激励着他们…… 整个20世纪,乡土文学不仅在台湾,也不仅在大陆,甚至在世界的文学中都是一种蔚为壮观的文学思潮和文化现象。现代的台湾乡土文学在大陆五四文学的催生下萌芽发展,并在20世纪70年代壮大成台湾文学的主潮,因为台湾特殊的历史境遇,台湾的乡土文学走过了一段崎岖坎坷的历程,可谓一路风雨一路高歌。我们关注台湾乡土文学,因为台湾乡土文学对台湾文学来说,对整个中国文学来说,都有着显著的文化意义。而就文学本身的层次而言,台湾乡土文学以一种写实主义的精神,贯穿于台湾新文学史之中,它对台湾文学的发展、文学意蕴的深化、艺术品格的塑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它也是台湾文学和整个中国文学连接的重要基因,在20世纪“大中国文化”思潮中,台湾乡土文学的健康主流以其反思精神与现实关怀精神,对台湾人民在20世纪的苦难与艰辛做了比较深入的表达,并且,又以一种特殊形态融入到20世纪的中国文化之中。另一方面,台湾乡土文学对20世纪的台湾发展历程来说,还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它催生着新的思想。启蒙着人民的现代意识,反抗着外来侮辱和强暴,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造,它用自己不懈的努力,为20世纪台湾精神大厦、文化大厦的建构添砖加瓦。台湾乡土文学的困惑与迷茫,它的丰收与繁盛,在整个中国文学视界中,恰似一江春水奔流向东,日夜不息。 文学本身不是历史,但文学却用自己奇特的手法从侧面反映着历史,在精神领域和价值领域,文学甚至还有着历史所无法取代的真实。这本薄薄的有关台湾乡土文学的小书,就是让我们从一个特殊的侧面来俯瞰一段台湾历史的真实,从那一篇篇文学作品所建构的一个整体中来理解台湾人民的信念和追求。这里面,有众多人格崇高的乡土作家,中华民族忧国忧民的传统意识在他们身上延续着,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并用自己的作品来反封建反殖民,反黑暗反不公,反专制反压迫,反虚伪反滥情,反西化反媚化,反沉沦反堕落……他们倡导真善,批判丑恶。特别是进入当代社会,他们痛揭文明的代价、人性的堕落,寻求道德的重建,呼唤淳朴家园的回归,企图突破文明的困惑,构造理想的精神家园。在那些众多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更深地体会到台湾人民的反抗精神、民族意识、 “孤儿”意识、悲情意识等等,从而消除误解和隔阂,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沟通。 每个人心中都有着挥之不去的乡土情结,作家的这种情结也许更为浓厚,“乡土”突破了那湾海峡的隔阂,在文化上为我们彼此之间的心灵架构起一座桥梁,让我们同感与共鸣。我们期待着读者能从这段乡土文学所构造的历史和现实中汲取精神营养,从情感深处认识台湾,了解台湾。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心灵的守望--台湾乡土文学/图文台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郭俊超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福建教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345186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1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09-04-01 |
首版时间 | 2009-04-01 |
印刷时间 | 2009-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9.958 |
丛书名 | |
印张 | 7.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福建 |
长 | 231 |
宽 | 172 |
高 | 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1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