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泰顺药发木偶戏/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抢救保护工作的重大意义,浙江省文化厅、财政厅决定编纂出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对浙江省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四十四个项目,逐个编纂成书,一项一册,然后结为丛书,形成系列。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泰顺药发木偶戏》分册。作为一种古老的视觉艺术及手工技艺,泰顺药发木偶戏为中国木偶戏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范例,并为浙南和闽东一带的俗神信仰活动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

内容推荐

泰顺药发木偶戏,民间称为“琼花木偶”,其源头可追溯至宋代的药发傀儡戏,表演风格与宋、明、清时期的药发傀儡戏一脉相承,同时增加了俗神信仰的成分,成为俗神祭祀活动的重要形式。作为一种古老的视觉艺术及手工技艺,泰顺药发木偶戏为中国木偶戏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范例,并为浙南和闽东一带的俗神信仰活动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

目录

总序

前言

序言

泰顺药发木偶戏的生存环境

【壹】泰顺地理特点及移民历史简述

【贰】浙闽文化的交融和内化

【叁】泰顺俗神信仰

泰顺药发木偶戏探源

【壹】药发木偶戏的历史渊源

【贰】药发木偶戏的传入

泰顺药发木偶戏的艺术特征及其重要价值

【壹】丰富的民俗活动是药发木偶戏生存和发展的沃土

【贰】药发木偶戏与提线木偶戏相依相存

【叁】在刹那芳华中表现粗略的戏剧情节

【肆】药发木偶戏的学术价值和民俗学价值

泰顺药发木偶花树的制作

【壹】黑火药制作

【贰】木偶头与木偶盒制作

【叁】大安周氏药发木偶花树制作

【肆】雅阳欧氏药发木偶花树制作

【伍】横坑李氏药发木偶花树及小琼花制作

【陆】药发木偶制作工具

泰顺药发木偶戏传承人

【壹】大安乡大洋村王细荣和周尔禄

【贰】横坑乡李学木和张克桓

【叁】雅阳镇埠下村欧名越

泰顺药发木偶戏的濒危情况和保护措施

【壹】濒危情况

【贰】保护措施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泰顺是典型的山区县,平均海拔近500米。境内洞宫山主脉呈西北向东南入境,南雁荡山支脉自东北边境向西南延伸,千米高山数十座。两山脉交叉,形成了崇山旷谷交错回环的中山地貌,世称“浙南屋脊”。境内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大小溪流百余条,纵横交错,呈多干树枝状,绝大部分属于飞云江、交溪和沙埕港三大水系,因此有专家称泰顺为“小三江源”。支脉发达的水系为泰顺先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空间。据查,移民泰顺的始祖主要通过这三条水路,特别是飞云汀,进入高山腹地。唐代文人顾况在《仙游记》中用“群山万叠,不可寻者”来形容泰顺的地理特征。泰顺史家林鹗这样描述泰顺的生活环境:“崇山峻岭,幽谷清溪,僻在瓯郡西南,界连八县。四面边域群峰环绕,特为耸拔,道路亦多险阻。界以内诸山稍低,乡村星布其中,处处山重水复。”

泰顺古代对外交通主要依靠陆路,清中叶后百丈水运兴起,县城前往府城的部分道路改为水路。据《分疆录》载:“本县东至平阳北港一百四十里,南至福建福安界八十里,西至福建寿宁界一十里,东北到瑞安三溪一百一十里、青田界九十里,西南到福建寿宁界十里,东南到福建霞浦、福鼎界一百一十五里,西北到景宁及福建寿宁界八十里。驿程自县治东北至府城三百七十里;陆路由诸暨至省城一千里;水路至省城一千五百里,至京师五千里。”

群山和水流的分隔,使外界先进的文化难以进入山中,而进入山中的文化在融入本土文化之后,则不会轻易受到外来力量的冲击而得以保存。泰顺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较好地保持着比较原始的状态,相比于平原地带,受人为活动的破坏小;另—方面,山区民风和民俗较好地继承了原生文化,相对于受现代生活冲击强烈的城市环境,泰顺山区保存了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质。

2.泰顺移民历史简述

近年来,考古界在泰顺县境内发现了许多新石器遗址,这些遗址分布在飞云汀中上游泰顺境内沿江两岸,或支流汇合处坡度平缓的小山坡上,海拔一般在300米以下,大多背山面水,视野开阔。从采集到的一批石器和陶片看,这些遗址明显是由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向春秋战国时期过渡的古文化遗址,其文化系统大都属于闽北闽江流域的昙石山文化,距今四千至五千年左右。也就是说,四五千年前,就有原始土著在现在泰顺境内飞云汀流域繁衍生息。这些在飞云江上游生活的原住民属于古老的瓯族或闽族。

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王勾践兴兵灭了吴国。这一年,勾践分封两个儿子,在浙南和福建一带建立东瓯(瓯越)、闽越两个属国。东瓯国的地域包括今日浙江东南部的台州、温州、丽水等地,闽越国的地域包括今福建全境。泰顺就处在东瓯国和闽越国交界的地方。

公元前138年,闽越发兵围攻东瓯,汉武帝派遣大臣庄助率军取海道救援。援军未至,闽越军闻风引军而去。东瓯解同后,为免再遭侵犯,便请求举国迁徙。汉武帝允其所请。于是东瓯王望率其子民四万余人迁至江淮之间的庐汀郡。公元前135年,闽越内讧,余善杀其兄闽越王王郢。为加强对闽越的控制,汉武帝封中郎将立丑为越繇王,再封余善为东越王,使两人互相牵制。公元前111年,汉军发兵东越,余善被杀,中央政府下诏军吏将其民再迁汀淮间,并使其分散居住。

东瓯和东越相继内徙,虽然迁走了一部分贵族及其臣民,但一些东瓯人或东越人乃逃居山林险阻之处,复相群居。这些逃亡山区的东瓯人或东越人被后人称为“山越”,浙南和闽东、闽北的广大山区应该是他们逃难的首选地,而山高林茂的泰顺境内更是这部分逃难者的栖身之所。公元前85年,逃居山林的部分东瓯人或东越人陆续复出,一部分没有复出而继续滞留山中的“山越”与山区的土著就成了泰顺境内的原住民,除飞云江上游两岸外,有着水源和肥沃土质的山间小盆地也成了这些原住民的安身之地。

三国时期,中原地区连年混战,促使中原及江淮间的大量人口迁移至南方。永嘉建郡(323年)后,北方的豪门土族纷纷南迁。由于会稽膏腴之地早先被士族地主所占据,为避免南北两大地主集团发生冲突,后者转而开发浙闽一带。今浙江的王、谢及福建的陈、林等大姓皆为此时期迁居。唐“安史之乱”之后至唐末五代,浙南地区逐渐成为新的移民中心,南(福建)北(中原、浙北)大宗迁居泰顺一带的比较多。当时中原动荡不安,而浙南自吴越王钱锡采取“保境安民”的国策后,局势相对稳定;闽同王审知死后,宫廷内讧加剧,军阀混战,生灵涂炭,于是福建境内的百姓,特别是闽东赤岸人纷纷北逃至包括泰顺在内的浙南地区。P10-14

序言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内涵丰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民族世代相承的文化土壤。世界发展的历程昭示我们,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等“硬实力”,还取决于“文化软实力”。作为保留民族历史记忆、凝结民族智慧、传递民族情感、体现民族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历史的“活”的见证,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守护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薪火,就是维护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对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之源,拥有特色鲜明、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据考古发掘,早在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在这方古老的土地上活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浙江大地积淀了著名的“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浙江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熠熠生辉、弥足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省项目数量位居榜首,充分反映了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彰显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留存于浙江大地的众多非物质遗产,是千百年来浙江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浙江地域文化的瑰宝。保护好世代相传的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努力发扬光大,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责任,是建设文化大省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对增强我省“文化软实力”,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浙江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历来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重视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为此进行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特别是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制定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创新保护机制,建立保护载体。全省广大文化工作者、民间老艺人,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参与,无私奉献,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抢救保护了一大批浙江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对我省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逐一进行编纂介绍,集中反映了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成果,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它的出版对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凝聚力,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将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保护文化遗产,既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我们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原则,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再接再厉,再创佳绩,把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推上新台阶,促进浙江文化大省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后记

泰顺药发木偶戏是我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当地称之为“花”或“放花”。几百年来,药发木偶戏热热闹闹地绽放,却静悄悄地落幕。其制作工艺以家族传承的方式为记忆载体,因此带有某些神秘色彩。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小断发展,这种古老的民间戏种或者说是于工技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以致步入濒危状态,人们因此知之甚少。当泰顺药发木偶戏被列入我同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这种占老的民间戏种的价值才被拨开迷雾而显山露水。

当泰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仟季海波约我撰写药发木偶戏的义本时,我感到很为难,首要原因是这种古老的民间戏种至今还无人做比较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不要说是成果参考,即便是相关的线索也寥寥无几。幸运的是,在成书过程中,浙汀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淼及副主任裘国棵、陈顺水给予了大力帮助;浙江省著名戏剧专家徐宏图先生在百忙之中对本书进行了认真的审读,感谢他们!在我深入田野调查过程中,季先生不断地给我提供很有价值的新线索,药发木偶戏艺人周尔禄、李学木、欧自盛、张克桓诸位先生和提线木偶戏艺人徐茂宝先生也提供了帮助,使我的田野调查和研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此谢过。书中图片一部分为本人近年采集,一部分由季海波、薛益泉二位先生提供。

限于学识,文中错误有望方家批评指正。

作者

2009年1月1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泰顺药发木偶戏/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圣格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867716
开本 32开
页数 1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9-06-01
首版时间 2009-06-01
印刷时间 200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3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827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0
156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9: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