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梁祝传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抢救保护工作的重大意义,浙江省文化厅、财政厅决定编纂出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对浙江省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四十四个项目,逐个编纂成书,一项一册,然后结为丛书,形成系列。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梁祝传说》分册,美丽动人的梁祝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最早产生于东晋时期的浙东一带,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以追求知识,主张男女平等、婚恋自由的鲜明主题与女扮男装、三载同窗、十八相送、楼台相会、合葬化蝶等优美故事,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喜爱,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并被演绎为戏曲、曲艺、小说、影视、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形式,在我国家喻户晓,成为不可多得的经典爱情传奇。

内容推荐

美丽动人的梁祝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最早产生于东晋时期的浙东一带,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以追求知识,主张男女平等、婚恋自由的鲜明主题与女扮男装、三载同窗、十八相送、楼台相会、合葬化蝶等优美故事,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喜爱,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并被演绎为戏曲、曲艺、小说、影视、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形式,在我国家喻户晓,成为不可多得的经典爱情传奇。

目录

总序

前言

序言

梁祝传说溯源

【壹】古籍记载的梁祝传说

【贰】梁祝传说依附的遗迹

梁祝传说的分布和流传

【壹】浙江的梁祝传说

【贰】浙江梁祝传说故事选

附:浙江梁祝传说基本篇目

【叁】我国其他地区的梁祝传说

【肆】我国其他地区梁祝传说故事选

附:我国其他地区梁祝传说基本篇目

梁祝民间歌谣

【壹】梁祝民间歌谣主要名录

【贰】梁祝民间歌谣选

梁祝民间信仰和风俗

【壹】全国各地的梁祝民间信仰和风俗

【贰】梁祝信仰和风俗文选

绚丽多彩的梁祝文化

【壹】以文学和戏曲形式表现梁祝故事

【贰】梁祝影视作品

【叁】其他艺术形式

走向世界的梁祝文化

【壹】梁祝文化在朝鲜、韩国

【贰】梁祝文化在印度尼西亚

【叁】梁祝文化在越南

【肆】梁祝文化在日本

【伍】梁祝文化在欧美各国

梁祝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壹】梁祝文化的濒危状况

【贰】梁祝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我国至今看到的最早的梁祝传说文字,见于唐代张读(834一?)的《宣室志》,其中记载:“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其告父母为聘,而祝氏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郧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有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日‘义妇冢’。”在这里,梁祝传说中“同装”、“同窗”、“同葬”的主要情节已得到比较完整的体现,并且明确表明了传说主人公祝英台为浙江上虞人,梁山伯为会稽(今绍兴、宁波、舟山一带)人,祝英台祭墓处和梁祝同葬处在“郧城(今宁波)西”。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梁祝传说的最早发源地在浙东一带。

梁祝传说记载,另见北宋大观元年问明州(今宁波)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又称《梁山伯庙记》),其中曰:“神(山伯尊称)讳处仁,字山伯,姓梁氏,会稽人也。神母梦日贯怀,孕十二月,时东晋穆帝永和壬子三月一日,分瑞而生。幼聪慧有奇,长就学,笃好坟典。尝从名师过钱塘,道逢一子,容止端伟,负笈担簦。渡航相与坐而问曰:‘子为谁?’曰:‘姓祝,名贞,字英台。’曰:‘奚自?’曰:‘上虞之乡。’‘奚适?’曰:‘师氏在迩。’从容与之讨论旨奥,怡然相得。神乃曰:‘家山相连,予不敏,攀鱼附翼,望不为异。’于是乐然同往。肄业三年,祝思亲而先返。后二年,山伯亦归省。之上虞,访英台,举无识者。一叟笑曰:‘我知之矣。善属文者,其祝氏九娘英台乎?’踵门引见,诗酒而别。山伯怅然,始知其女子也。退而慕其清白,告父母求姻,奈何已许郧城廊头马氏,勿克。神喟然叹曰:‘生当封侯,死当庙食,区区何足论也。’后简文帝举贤,郡以神应召,诏为郧令。婴疾勿瘳,嘱侍人曰:‘郧西清道源九龙墟为葬之地也。’瞑目而殂,宁康癸酉八月十六日辰时也。郡人不日为之茔焉。又明年乙亥暮春丙子,祝适马氏,乘流西来,波涛勃兴,舟航萦回莫进。骇问篙师,指曰:‘无他,乃山伯梁令之新冢,得非怪欤?’英台遂临冢奠,哀恸,地裂而埋璧焉。从者惊引其裙,风裂若云飞,至董溪西屿而坠之。马氏言官开椁,巨蛇护冢,不果。郡以事异闻于朝,丞相谢安奏请封‘义妇冢’,勒石江左。至安帝丁酉秋,孙恩寇会稽,及郧,妖党弃碑于江。太尉刘裕讨之,神乃梦裕以助,夜果烽燧荧煌,兵甲隐见,贼遁入海。裕嘉奏闻,帝以神功显雄,褒封‘义忠神圣王’,令有司立庙焉。”

这个记载中的梁祝传说已十分丰富完整,尤其是对梁祝的籍贯、生卒年月、故事情节及身后的传说作了充分的表述。除了与《宣室志》叙述的梁祝籍贯和合葬地相同外,还补证了梁祝读书处为“钱塘”(令杭州),墓葬的具体地点为“郧西清道源九龙墟”(今宁波市鄞州区梁祝文化公同内),马文才的籍贯则是“郧西廊头马家”,宁波梁山伯庙建于“安帝丁西秋”,即公元397年秋,故事发生地点基本在浙江东部范同。

较早记载梁祝传说的方志是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张津编纂的《四明图经》(又称《乾道四明图经》),文字虽然简沾,故事却十分明了:“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鄞)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旧记谓二人少尝同学,比及三年,而山伯初不知英台之为女也,其朴质如此。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这段文字将祝英台女扮男装、与梁山伯三载同窗、死后同冢这些梁祝传说的主体情节表达得十分清楚,而且也表明了梁祝同葬之地在“(鄞)县西”,并“有庙存焉”,即梁山伯庙。这段记载最重要的价值是引出了比张读《宣室志》更早的记载,即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虽简单带出一句“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却点明了梁祝传说的要义。梁载言是初唐中宗李显时代人,曾任唐太府少卿(约705—707年)。《十道四蕃志》的记载,离故事发生只有三百三十多年时间。文中的“旧记”也说明,在此之前早有记载。古籍尚且早有记载,那么可以推论,在民间这个故事流传得更早。《四明图经》是宁波地方志,宁波旧称“四明”,因西有四明山而得名。该志原以地图冠首,文字居后,可惜图均遗失,仅存文字,不然我们极有可能会在图中找到梁祝墓。其烟屿楼校本尚藏于浙江图书馆和宁波天一阁藏书楼。P6-10

序言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内涵丰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民族世代相承的文化土壤。世界发展的历程昭示我们,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等“硬实力”,还取决于“文化软实力”。作为保留民族历史记忆、凝结民族智慧、传递民族情感、体现民族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历史的“活”的见证,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守护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薪火,就是维护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对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之源,拥有特色鲜明、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据考古发掘,早在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在这方古老的土地上活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浙江大地积淀了著名的“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浙江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熠熠生辉、弥足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省项目数量位居榜首,充分反映了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彰显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留存于浙江大地的众多非物质遗产,是千百年来浙江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浙江地域文化的瑰宝。保护好世代相传的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努力发扬光大,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责任,是建设文化大省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对增强我省“文化软实力”,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浙江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历来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重视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为此进行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特别是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制定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创新保护机制,建立保护载体。全省广大文化工作者、民间老艺人,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参与,无私奉献,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抢救保护了一大批浙江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对我省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逐一进行编纂介绍,集中反映了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成果,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它的出版对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凝聚力,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将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保护文化遗产,既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我们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原则,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再接再厉,再创佳绩,把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推上新台阶,促进浙江文化大省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梁祝传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静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867808
开本 32开
页数 1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9-06-01
首版时间 2009-06-01
印刷时间 200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7
丛书名
印张 5.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0
156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