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陈独秀传
内容
编辑推荐

该书以翔实的史料和扎实的文字功底,生动地记述了陈独秀这一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叱咤风云、大名鼎鼎、大起大落、是非纷纭、功过参半、大悲大喜,风流倜傥式的重量级人物的一生。

本书内容含叛逆性格的萌芽,青年康党分子,“乱党”的组织者和宣传家,反袁的皖督秘书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统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首任领袖、共产党的反对派、不隶属任何党派。

内容推荐

五四风云人物书系·《陈独秀传》,终身的反对派:反清、反袁、反军阀 批孔、批党、批“国际”

◎创建“共产党"却被开除党籍

◎创刊“新青年"却被诬为“汉奸”

◎发起新文化却不得最终之“觉悟”

◎提倡新道德却因私生活被诟病

◎担当五四“总司令"却在凄苦中客死异乡

目录

第一章 叛逆性格的萌芽(1879-1896)

 ◎一、家庭身世和姓名字号

 ◎二、祖父板子催发的叛逆心理

 ◎三、“选学妖孽”的另一面

第二章 青年“康党”分子(1897-1903)

 ◎一、“抡才大典”的刺激

 ◎二、维新思想的个体特点及潜在影响

 ◎三、由维新趋向革命

第三章 “乱党"的组织者和宣传家(1903-1911)

 ◎一、“乱党”活动的基本轨迹

 ◎二、有特色的革命宣传家

 ◎三、感情世界的底蕴

第四章 反袁的皖督秘书长(1911-1915)

 ◎一、治皖与反袁

 ◎二、通缉和流亡

 ◎三、“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第五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统帅(1915-1920)

 ◎一、倡导新文化运动

 ◎二、被捕前后的思想变化及相应活动

 ◎三、怎样转向马克思主义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首任领袖(1920-1927)

 ◎一、创建中国共产党

 ◎二、中共三大前后的思想和活动

 ◎三、大革命运动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

 ◎四、被撤销总书记的职务

第七章 共产党的反对派首领(1927-1937)

 ◎一、怎样被开除党籍

 ◎二、领导“托派”组织的活动

 ◎三、南京监狱生活

第八章 “不隶属任何党派”以来(1937-1942)

 ◎一、为何宣布“不隶属任何党派”

 ◎二、抗战前期的言行

 ◎三、所谓“托匪汉奸”案

 ◎四、最后的政治意见”

 ◎五、寂寞谢世

附录:

 [附一]陈独秀年谱简编

 [附二]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改版后记

试读章节

一、家庭身世和姓名字号

公元1879年10月9日(清光绪五年己卯八月廿四日),陈独秀出生在原籍安徽省安庆府怀宁县渌水乡广圩陈家剖屋,不久则迁居到安庆城北门后营地方,在此度过少年时代。鉴于当时安庆府治与怀宁县治同在一城,而目前怀宁县亦隶属安庆市,所以史家称陈独秀或为怀宁人,或为安庆人。不过相较而言,其籍贯似以怀宁更准确一些。

关于陈独秀的家庭世系,他本人在自传性文字中未有提及。据其家谱资料《江州义门陈氏宗谱》说:陈氏受姓,始于胡公,至南北朝时,子孙衍于全国,但隋朝建立后,似仅在荆门之谷(今四川宜昌附近)保留了宗支,延至初唐,荆门一支中的陈兼后代又避迁于泉州(今福建泉州)仙游乡,稍后,作为胡公的71世孙陈阔访友于江州(今江西九江),因爱庐山名胜而定居于此,时在盛唐,“江州义门陈氏”之称由此而定,陈阔即为“江州义门陈氏”之始祖。至83世,义门陈氏聚族而居者凡3700余人,致使地方当局令其分庄,时在北宋庆历年间。至南宋淳熙年间,由陈汝心率一支自江州迁往怀宁,所以怀宁陈氏即奉陈汝心为始祖。陈汝心生四子,依次名为崇本、崇志、崇德、崇义,其中崇志一支的怀宁第16世(大纶公支)陈天植,便是陈独秀的曾祖父。

在陈独秀出生时,其曾祖父已经作古。能够表明当时家庭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的,是陈独秀的祖辈和父辈。祖父陈章旭,生于1819年(清嘉庆二十四年),廪生出身,早年以私塾教师为业,生四子,分别为衍藩、衍藻、衍中、衍庶。《陈氏宗谱》称其“精明强干,迥不犹人。上恢先绪,下启后昆。学问极其深醇,周济极其慷慨。居城郭而恶奢华,老成足羡;入公门而操笔墨,官长咸称。迩时,名登天府,位列浚明,辉生宗族,荣及亲朋此所以为一时倚赖者也”。由此可以推断,陈章旭当是家族中坚人物,亦是安庆城里的士绅。这里所说的“入公门而操笔墨”,系指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安庆时,陈章旭与长子衍藩(陈独秀的大伯)投笔从戎,佐助官府,因而在清军收复安庆后,陈章旭获“以盐提举衔候补知县”的空缺。与此相适应,陈衍藩此时也被“疏保(陕西候补)直隶州,以知府用”,只是稍后归里途中被太平军刺伤,不久身亡。至于陈独秀生父陈衍中,生于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在考取秀才后,“屡困场屋,不得已纳粟以府经历,分发江苏”,虽曾做过几年小官,最后仍是以塾师为职业,至1881年客死于苏州,时陈独秀年仅3岁。由此看来,陈独秀出生前后,其家境并不富裕,但也不至于太贫苦。

真正使陈独秀的家庭提高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的是他的叔父陈衍庶。陈衍庶,字昔凡,生于1851年(清咸丰元年),1875年(清光绪元年)中举,考取誊录馆后,又议叙班候补知县,不久在治黄工地为山东巡抚张曜保举以直隶州用,钦加四品衔,调盛京(今沈阳)办理文案;又蒙将军裕禄奏留奉天(今辽宁)候补知州,署奉天府军粮同知,之后曾调署怀德、柳河知县,又升任辽阳州、凤凰厅、直隶厅过班升道,分省补用。陈衍庶入仕途后,家道渐趋殷实,曾在安徽贵池县置田800余亩,在安庆城里又有铺面房产多处,陈衍庶同时也经商,在东北、北京和安庆等地开设多家商店,还于1909年在杭州创办“益大公司”,从事对外贸易。有关研究者或称陈独秀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或谓陈独秀的家庭系“封建官僚地主兼工商业”,想来便是以此为根据的。鉴于陈独秀因3岁丧父,后来过继给叔父陈衍庶,这样的说法似也可成立。不过陈独秀自称“没有父亲的孩子”,事实上后来也没有继承嗣父的遗产:所以这样的家庭经济情况对于陈独秀的思想发展和生活道路,似没有更多的联系。陈独秀一生多名号。他的原名(谱名)为庆同,学名(或称官名)为乾生,字仲甫。后留学日本时,陈独秀改名由己,在办《安徽俗话报》时,又自署三爱。独秀之名最早见于东京《甲寅杂志》,该刊第1卷第4期(1914.10.11)发表《双秤记叙》一文,即署“独秀山民”。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主办《每周评论》,开始署用“只眼”。此后,他的主要名号有顽石、撒翁、雪衣、实庵和D.S等。除此之外,陈独秀在各种场合还署用过下列名号:重甫、众甫、仲、仲子、仲山、程仲甫、程仲华、熙洲仲子、熙洲仲子居士、陈仲居士、秀、山民、程志孟、志孟、实、三户、盛唐山民、鸟乙儿、孔甲、明夷、明宜、季丹、CC生、致中、陈铎生、方恒甫和T.S.CHEN等,其中大部分系“陈仲甫”的谐音或衍变。

在上述各个名号中,“D.s”似最值得重视。此名乍看系独秀两字的英泽的缩写,然而这两个字母同时恰恰又是英语民主(Democracy)和科学(Science)的缩写。在陈独秀那儿,这或许纯粹属于巧合,但在后来的历史学家看来,这无疑是富有象征意义的,因为不管怎么说,陈独秀本人所理解的“民主与科学”,伴随了他一生的思想演变的轨迹。

关于行世的“独秀”之名的由来,据有的研究者说,此乃以其里居有独秀山之故。此虽系推测,但有一定的可信性,因为如陈独秀之子陈松年后来说,安庆市三四十里外的月山西北确有一个叫“独秀山”的小山头,尽管陈独秀不是出生在那里。又据人回忆,由于陈独秀幼年时天资聪颖、读书用功,祖父期待他成龙,就“以当地独秀峰为他命名”。但据笔者看来,“独秀山民”之名系由陈独秀自署,时在1914年,其名之由来,似与陈独秀当时的思想状况有联系,因当时陈独秀从事革命斗争已有十余年,由于思想个性始终醉心于独立行事,以致没有从组织上加入“同盟会”或“中华革命党”等,所以署用“独秀”,很可能是为了表露自己的这一心态,至于署用此名时,想起家乡附近有独秀山峰,那是可能的。他作为终身的反对派,“独”字十分妥帖,而“秀”字则有他自己的标准。

……

P2-4

后记

我是学文学出身的,可是史学兴趣似乎更浓一些。因而多年来除了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学的若干课题外,更多的精力放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方面,——具体说,我有意择选几位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人物,以传记(评传)的文体形式对他们作分析研究。近几年内我的已出版的几本书稿,如《胡适评传》(重庆出版社,1988)、《鲁迅胡适郭沫若连环比较评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和《郑振铎评传》(与金梅合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等,就说明了这一点。而现在改定的这本《终身的反对派——陈独秀评传》,性质也是如此。

当然,正因为我不是史学专业的科班出身,尽管曾自修了大学历史系的主要课程,平时也颇注意作史学训练,但比之专业的史学工作者,学术根底无疑是欠缺的。这本书稿可能存在的一些缺点,显然与此有关。因此,倘本书得以出版,恳请读者诸君对之作严苛的批评。

另外,我想说明的是:在前几年,鉴于国内出现“传记热”而传记理论研究却相当薄弱(甚至存在某种理论混乱)的情况,我曾集中一段时间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传记理论问题,这一研究成果业已出版,即《传记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我认为,传记(biography)与传记文学(biographical literature)两词,其实是同一个概念;就传记作品的处理对象即载荷内容而言,从根本上说属于历史学的课题,因而这种内容上的特殊性和限定性,决定了传记作品的本质属性应当也只能归入史学范畴;据此,传记作品的写作必须贯彻历史科学所必须遵循的事实与材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原则,而不能望文生义地受文学的诱惑而作任何虚构、想象和夸张等等,否则,文学侵蚀史学,科学意义上的传记作品必将消亡。现在这本《终身的反对派——陈独秀评传》可以说是我对自己的传记理论的一种实践。惟其如此,我希望读者诸君在批评本书时也能切入传记理论的有关问题。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师长友人的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谨向他们表示深切的谢意。

朱文华

1996年1月于复旦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陈独秀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文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红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117624
开本 16开
页数 3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3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6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3:2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