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胡适传
内容
编辑推荐

胡适是一位蜚声海内外的大学者、大名人。本书以流畅的笔法,再现了他昔日的风貌,不但包括其政治主张、思想倾向、学术建树,而且还将其生活情趣、思维方式及交友,特别在台湾晚年生活跃然纸上。书中发掘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材料,并纠正了台湾出版物关胡适记地载的错误。

内容推荐

王四风云人物书系·《胡适传》,胡适是“饭”,对于饥饿者来说吃饭是最急切的事情,但口味各异。

李敖说:胡适是一个褪了争的诗人、一个落了伍的外交家、一个最卓越的政论家,一个永不停止的真理追求者。

目录

一 家世和少年时代

 娶了三个老婆的父亲

 二十三岁就守寡的母亲

 九年的家乡教育

二 上海求学

 梅溪学堂里的“新人物”

 “进化论”的信徒

 主编《竞业旬报》

 少年诗人

 浪子回头金不换

三 留学美国

 康奈尔大学屈志学农

 几乎做了一个基督教徒

 新和平主义的崇拜者

 潜心于教育救国

 提倡文学革命

 母亲、未婚妻与女朋友

四 北大任教(上)

 “是—个典型的中国人”

 著《中国哲学史大纲》

 鼓吹新文化运动

 宣扬实验主义

 从事于教育改革

 整理国故

 主编《努力周报》

五 北大任教(下)

 杭州养病

 西子湖边的有情人

 纪念清代学者戴东原

 善后会议的尝试

六 环球旅行

 对比中西文化

 出洋寻找神会遗迹

 为博士文凭奔波

七 避居上海

 作《白话文学史》

 中国公学当校长

 宣扬人权与约法

八 任北大文学院长

 胡适之寿酒米粮库

 重整北大

 唯才是举

 “我的朋友胡适之”

 主编《独立评论》

 主张充分世界化

 南游受阻

 反对学生罢课

九 弃教从政

 为国难出使西方

 四年大使生活

 为《水经注》断案

十 出长北大

 十年教育计划

 谈学潮问题

 鼓吹自由与容忍

 在中国人民决战时刻

十一 流亡海外

 出国前的一些活动

 在美国当寓公

十二 回到台湾

 出长“中央研究院”

 任《自由中国》发行人

附录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试读章节

一 家世和少年时代

娶了三个老婆的父亲

胡适是安徽省绩溪县上庄村人。绩溪是徽州北面的一个小县,山多地少,农业不甚发达,经济来源主要靠经商。因此在旧社会,穷人家的孩子,十二三岁就出外谋生了,多数做学徒。所以社会上流传着“无徽不成镇”、“徽州帮”、“徽骆驼”等佳话。这说明在城市里各处都有徽州人在做生意,而他们经商的本领具有骆驼的奋斗精神,能吃苦耐劳,生财有道。正因为如此,胡适的家世,到他高祖时已在上海黄浦江对岸的川沙开了一家茶叶店了,后来他祖父又在上海设了一个分店。这两个铺子的收入,便是他们一家大小20余口的经济来源。

胡适父亲名叫胡传,原名珊,字铁花,号钝夫,乡里人称他为“珊先生”。1841年3月11日(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十九日)生于安徽省绩溪县上庄村。上庄在绩溪城西大约40公里,是一个聚族而居的村庄。其地形背靠竹竿峰,村前有一条小溪,日夜不停地奔流。胡适喜欢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曾用他的一首绝句《桂源铺》来描绘其景致,诗云: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上庄的村景,大致如此。胡传兄弟共五人,他是老大,自幼聪明伶俐,甚得他伯父胡星五的喜爱。一天,星五对弟弟胡奎熙说“吾家世业茶,然此儿慧,勿以服贾废读”,建议让侄儿读书求学,不要以茶叶店里的事务耽误了他的前程。其弟接受他的意见,后来把胡传带到川沙,在茶叶店里一边读书,一边学做生意。

胡传25岁时进学为秀才。之后参加过几次“省试”,虽然未能得中,但仍继续努力攻读。27岁时入上海龙门书院学习。该院山长(院长)刘熙载是当时扬州有名的经师。胡传在此受教三年,学问大有进步,其中对宋明理学及地理学很有兴趣和心得。这些后来对胡适影响不小。

那时在这个书院学习的学生,每人每天得写一份“日程”和“日记”。前者记载学习的进度,后者记学习的心得。这种笔记本,其格式是由书院统一印发的,卷首均印有朱熹和张载等人的语录。其中张载的“为学要不疑处有疑,才是进步”一条,对胡适很有启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胡适当年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口号,其中不仅有美国杜威的学理,而且还埋藏着中国理学家的精神。

胡传“学而优”,但未能为仕,故从31岁起在家乡以教授子弟为生,并料理家务。如此11年,至42岁时,因家中人口渐增,生活成了问题,于是决定出门远游,另图发展。那时他们家族中有一位亲友胡宝铎在京任兵部主事,因此他借了一笔旅费北上谋事。到北京后,胡宝铎及另一位好友张佩纶分别给他写了信,介绍他到东北投奔当时与俄国人办理边界纠纷的钦差大臣吴大潋。胡传走了42天才到吉林。吴是一个自修成名的大学者,他一见胡传,问胡有什么可以替他为力的。胡回答说,没有什么,只求准我随您去解决中俄界务的纠纷,使我得以研究东北各省的地理。吴对他潜心好学的精神十分赞赏,于是聘请他为府中幕僚襄助一切。

胡传46岁时,母亲病故,回家奔丧。次年转往广州投奔新改任广东巡抚的吴大潋,吴派他到海南岛调查当地民情,拟作开发计划。胡传走遍琼岛,历尽艰辛,对当地风土人隋、地理概况皆有详细记载。后来胡适将它发表在《禹贡半月刊》上,对研究地理学者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

1888年,黄河在郑州一带决口,吴大潋奉清廷命调任河道总督,设署于郑州,胡传闻讯,再次投奔,助吴修堤治河。因有劳绩吴保举他,以直隶州候补知州分发各省候缺任用。1889年春胡传请假回家结婚,时已49岁,为第三次娶亲,前二妻早已过世。婚后胡即携眷返郑州继续治河。次年胡离河南到北京等候签派官职。那时朝廷认为合格的官吏,派遣何处任职,多凭抽签决定。这次胡传抽得往江苏候补的签,因此他携眷到江苏省会苏州等候了两年。后来被派往上海任“淞沪厘卡总巡”(税务官),就在这年(即1891年)胡适降生了。胡传这时在官场中已稍有名望,具有“能吏”之称,而家中又得一子,自然是满心欢喜!

翌年,胡传被清廷调往台湾任职,因路途遥远等情,将家眷暂留上海,只身赴台。不料此行一去竞达四年之久,开始是协助台湾巡抚邵友濂视察全岛军务,曾有《日记与禀启》记其事,对台湾军事防御力之差,甚为感慨!因此向上司反映,主张买炮舰,练就一支海军,以为全岛防务之用。这个建议当时曾得到上级的重视,所以他后来当上了武官。

1893年胡传被委派为代理台东直隶知州,旋即兼领台东后山军务。就在这年2月26日胡适随母及其四叔等人自沪抵台,合家才得以团聚。但不久遇中日甲午之战,他们又分离了。1895年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有这样一条,即中国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的条款,因此,清政府随即命令在台文武官员撤退回大陆,但遭到台湾居民强烈反对。他们要求继续抗日。在这种形势下,台南守将总兵刘永福被举为统帅,领导清军与民军共同抗日。但寡不敌众,又没有后援,他们坚持了四个多月,最后终于被迫撤退。他们走了,但当时反割台的斗争,仍一直在进行中。

胡传在这次反侵略的战争中,坚守台东后山地区。之前,他曾将家眷托四弟介如携返回原籍。1895年4月27日他接到上司撤退命令后,即准备离职内渡,可是当他行至台南时,已染上了严重的脚气病,两腿浮肿,行动困难。这时刘永福已宣布抗日,要留下他共同抗敌。胡传不好推辞。只得留下,协助永福,运筹帷幄与敌周旋。后因病情加重,刘始允他离台,同年8月18日上船内渡,22日即病故厦门。这时胡适不到四岁。

后来,胡适在《四十自述》里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这时候我只有三岁零八个月,我仿佛记得我父亲死信到家时,我母亲正在家中老屋的前堂,她坐在房门口的椅子上。她听见读信的人读到我父亲的死信,身子往后一倒,连椅子倒在房门槛上。东边房门口坐的珍伯母也放声大哭起来,一时满屋都是哭声,我只觉得天地都翻覆了!我只仿佛记得这一点凄惨的情状,其余都不记得了。”

……

P2-6

后记

拙著《胡适传》(约5万字)1986年B月在《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第十辑刊出后,蒙社会各界不弃,同年10月《光明日报》又进行了二十八天的连载。紧接着湖南人民教育出版社又出版了约8万字的单行本,但由于印数较少,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之后,人民出版社的乔还田同志来找我,希望我能写出—部较为全面、翔实、30余万字的《胡适传》,问我意下如何。勉为其难,当时答应下来了。

之后,我暂且放下手里的一些研究工作,而转向于《胡适传》的写作。这期间,大约花了半年的时间,翻阅了胡适当年留下的全部档案资料,然后又到过他的家乡安徽绩溪上庄村,收集资料,走访了他家在世的亲友和故旧。在这基础上,又再次阅读胡适的著作及有关的书籍和论文,进行写作。这中间曾先后访问过传主的亲朋故旧及学生,如:梁漱溟、周谷城、陈翰笙、江泽涵、蒋守方、贺麟、罗尔纲、胡厚宣、杨向奎、邓广铭、高景成等先生。承他们从不同角度,给我提了许多从书本上找不到的资料,对我写作有很大的帮助,谨在此表示衷心谢意。

是书出版后,受到海内外读者之欢迎,于是出版社又先后加印过三次,并出了精装本,以资纪念。

不料事过十六年之后,时逢盛世,有关方面提出要纪念新文化运动九十周年,决定出版一套当年参加过上述运动的文化名人学者的传记,以资纪念和表彰他们的历史功绩。于是,有主其事者来征求我的意见,宣称他们准备将我过去写的《胡适传》一书,列入计划统一出版,问我有何意见?听其来意,我感到很震惊!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举措,不容推迟,欣然表示同意,不过时间紧急。没有来得及重新审订,补充其内容,深感遗憾!书中若有不是之处,还望读者多加批评指正为荷。

白吉庵

2009年4月10日

北京东厂胡同—号近代史研究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胡适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白吉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红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117570
开本 16开
页数 3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44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3: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