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于光远马惠娣十年对话(关于休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休闲学研究为核心,探讨并定位了涉及哲学、社会、文化、闲暇、劳作、教育、游戏、旅游、经济、产业、消费等学科领域在内的休闲学研究的学术论题,为我国休闲学的研究奠定了跨学科、宽领域、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与提升人的精神和文化品位、生存状态息息相关的学科特点及学术基础,是我国休闲学研究的开山与奠基之作。

内容推荐

本书由10篇对话和1篇论文组成。是两位学者倾10年之力,对休闲的历史、休闲在人类文化思想史中的价值所做的深入细致的考察与思索。

《对话》中涉及的10个问题,关注休闲这一新的社会文化现象以及由这一现象提出的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等问题;关注休闲对生命价值的影响、对人性的滋养、对文化的孕育。这10个问题不仅是休闲学研究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且也是在国内外休闲研究中比较匮乏的工作。两位学者以跨学科的思维方法对所讨论的问题给出了独到见解和理论创新。

目录

序言二

第一篇 休闲与哲学

第二篇 休闲与文化

第三篇 休闲与教育

第四篇 游戏与创造

第五篇 劳作与休闲

第六篇 闲暇与休闲

第七篇 休闲与经济

第八篇 休闲与产业

第九篇 休闲与消费

第十篇 休闲与旅游

第十一篇 休闲与休闲学探源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于光远:为什么休闲才会让人变得高大、正直?为什么人类只有在休闲中才能获得自由、欣赏与创造?

马惠娣:这是很多人想问的问题。我先引用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即“工作是我不得不做的事,闲暇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意味着工作中的人是为“稻粱谋”,是没有自由的一颗“螺丝钉”。尤其在工业社会中,人就是在这个场景中开始被迅速地“异化”。卢梭无奈地发出“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时不在枷锁中”的呐喊。处于“枷锁中的人”成了物欲的奴隶,丢弃了崇高的精神生活,丢弃了以个性化实现为前提的自由独立,丢弃了人类心灵的真正体验,哪里还能有普遍存在的高大、正直的人格昵?

自由是休闲的价值之一,是人的精神的本质。因为自由能增长人的道德、智性,能发现人生志趣和活力,能有足够的空间让思想放飞,其中才能有科学、哲学、艺术、文学、诗歌、音乐等创造性的发现与发明。正像亚里斯多德所说,心智的消遣,才能感受到美,才能激励创造的灵感。

亚里斯多德对休闲的尊崇近乎于顶礼膜拜。他的一句最经典的话是:“休闲才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他认为,人在休闲中的沉思状态是最好的境界,因为休闲中包含了生活的一切快乐。这种快乐,是对人类所缺乏的更高雅的东西的终极追求,这是一种“目的因”。这个目的就是通过休闲达到“心智的消遣”,由此获得审美的感受。他认为人类的活动不外乎三种:即认识与关照,实践行动,创造。其中“认识与关照”是最高境界,如此才能显出人的智慧,才能享受到更多的幸福。这种智慧和幸福体现在“实践行动”中,是尽城邦公民的政治与伦理等方面的职责,然后才能产生创造。而“创造”主要体现在艺术活动中,这种艺术是创造能力的一种状态,其中包括真理的推理过程。

著有《休闲:文化的基础》一书的作者皮普尔认为,休闲有三个特征:第一,休闲是一种精神的态度,它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的状态:第二,休闲是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第三,休闲是上帝给予人类的“礼物”。皮普尔认为,人有了休闲并不是拥有了驾驭世界的力量,而是由于心态的平和,使自己感到生命的快乐。

这样的理念还可以在席勒的“游戏”思想中得到印证。他认为审美活动和创造力是人性的中心,而这种人性常常处于“游戏”中。他认为,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时,他肯定是在玩;人也只有在玩的时候才是完整的人。人在玩中可以摆脱任何控制、压力、束缚、强制,人就完全沉浸在放松、自由的状态下,使人的创造意识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在自由中,人性的“成为”过程可以发生。他说,在游戏中通过美来净化自己,在闲暇时得到娱乐,在不知不觉的娱乐中排除任性、轻浮和粗野,再慢慢地从他们的行为乃至意识中逐步清除这些毛病,最后达到高尚化的目的。

精神世界中的休闲,是为了人的沉思与反思,为了寻求一种正确的意识。意识是精神世界的产物,黑格尔认为,人在精神世界中才能发现新事物。而意识是一种“自足”,即不依赖于它者而存在。对人类而言,意识的最重要的表达方式是“反思”。反思能提供对比、标准和压力,使人具有在反省过程中判别是非的能力。“反思”是人的精神活动,精神与现实相辅相成。精神世界以理性、反思、逻辑、正当性说明等为基础,给予现实生活以目标、原则、价值、希望。在希腊文化中,“反思”几乎是“休闲”的代名词,因为,反思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类对“合理生活”的追求。

哲学是智慧之学,哲学可以开启休闲的价值。而休闲对于哲学来说,应该说对哲学家来说,是哲学家获得灵感、参悟世界最基本的条件。对于普通人来说,因为选择了有价值的休闲方式,丰富了精神世界,放飞了自由的思想,由此给他们带来兴趣、惊异、探求的欲望,激发了创造灵感,丰富了内心世界。这是哲学带给人们的益处,也是精神优于物质、优于行为、优于实践的独到之处。当然,也是人与“他类”最本质的区别。

P59-61

序言

这部《对话》写了10年,原因很多,我看最重要的原因是休闲研究比我们原来想象的要难得多。最初是缺少对国外的了解,待有了了解之后,又发现与休闲相交叉的学科领域太多。因此,只能慢慢累积,慢慢萃取。

一本书写10年,固然有不可急功近利的原则在其中,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我和马惠娣都喜爱这个学科。之所以喜欢,原因有三:一是休闲研究的跨学科性能发挥我们一贯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二是休闲本身所具有的人文特性与我们本身所向往的“存在状态”很契合;三是学者的创造意识使我们愿意为这一时代问题而耕耘。还有一个难得之处是,马惠娣几乎是潜心研究,别无旁骛。所以,这个对话一直是在兴趣中进行,不知不觉10年过去了。

休闲,是个既古老又新鲜的课题,她的古老文化是什么?如今她的新意如何体现?哲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经济学家都怎么评说?黎民百姓市井生活如何对待?等等问题都需要花工夫梳理、甄别。《对话》中所涉及的10个方面是休闲研究中基本的、核心的问题。我们用哲学引领,用跨学科方法思辨,希冀有我们独到的视角和对人类文化与文明的传承。

休闲既是一个社会问题、时代问题、宏观问题,又是一个个体问题、微观问题。无论如何,她是我们生命中的三分之一,是我们生活中的三分之一。她需要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人类学、经济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对话。

书稿完成后,我有这样几点想法:

一是休闲文化的特性问题。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休闲在传承文化方面一定有独特的价值。我们确信中华民族的休闲理念有优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质在其中,需要认真梳理,不能因近现代以来休闲的没落而抛弃她。当然,对此我们既不可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另外,我建议,向世界输出中国文化,包括中国人的休闲智慧和休闲价值观以及由此创造的艺术形式。

二是关注休闲引起的产业链和新的经济现象。目前在中国,事实上休闲产业已经崛起。可是一些企业,也包括管理者和市场营销者,只知道休闲给经营带来机会,却缺少人文关怀意识,不了解人的休闲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经营休闲产业的企业盲目性很大,许多休闲产品缺少创新,缺少人文精神。所以,在这些方面尚需更多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方法、创新技术。

三是关注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闲暇生活、休闲行为。人民大众是社会的大多数人群,是国泰民安的基础。国计民生不仅关心他们的疾苦问题,也包括关心他们的休闲生活。我们常说满足人民大众曰益增长的文化精神生活需求,就应该体现在休闲生活中。我一再强调理论不能脱离社会实际而束之高阁。这个原则什么时候都不能忘。

做任何事难免留下遗憾与不足,这本书也不例外,因此尚需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去完善、去创造。我希望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中国休闲研究的学科特色。这,还有一大段路要我们走。

重庆大学出版社打算在未来系统地出版这方面的书,包括国内外的休闲研究成果,这是一个很有前瞻性的计划。我希望他们精心组织、精心策划、精益求精,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把这个选题做好,为发表学者们的成果提供园地。

于光远

2008年7月15日

于北京京东寓所

后记

时间过得真是快,一晃我的休闲研究已有14个年头了。感受最大的是“问学”的过程竟是这番的美妙:在读书中——信马由缰、率性为之;在思考中——恣意放纵,自由驰骋;在写作中——键盘与银屏奔放我的激情与热情。读书、思考、写作是我生活的大部,亦是我每天生活中的游戏。离开这种游戏我会感到孤独、无助、忧郁。

对于休闲研究,我由最初的“勉为其难”到后来的喜欢,再到现在已成为我的存在和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由此让我感到了“成为人”正走向我——自由的心灵、淡泊的心态、宽广的心情、宁静的心理,让我在“问学”中乐此不疲。

这本《对话》与以往的几本书不同,所有思绪几乎都是从心底流淌出来。记得小的时候,家教最严的是每个孩子都必须写好字和写好文章。父亲说祖训讲:“字如其人,文如其人。”这个训诫让我记了一辈子。

真正让我受益的是于光远老师在20年间对我治学的深刻影响,他的人格风范、治学之道、学问操守、社会良知无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

过去的14年让我充满留恋,留恋这种游戏中的自在与自为。席勒的话再次在耳边响起:“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游戏中的创造给人卸去了一切关系的枷锁,摆脱了一切欲望与烦恼。

过去的14年也让我充满感激,我感激于光远、成思危、龚育之三位恩师在学业上对我的影响,感谢他们每每在我“扛不下去”的时候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他们的学品与人品给了我巨大的力量。

感谢马俊如、韩德乾、孔德涌、朱厚泽、吴明喻、韩克华、孙小礼、陈鲁直、成幼舒、白春礼、何祚庥、沈宝祥、刘梦溪、王文章、何伟等人以各种方式支持我、帮助我。他们都是学者、大家,也都是大人物,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为我是后学而居我于侧位。他们的风范也铸就了学界的佳话。

感谢胡冀燕、刘耳、刘益东、刘华杰、王丰年、任大援、王玉平、刘孝廷、张明国、朱效明、唐志等人始终如一地帮我查找资料,讨论书稿,组织各种座谈。很难想象没有他们,我被迷茫所困扰的窘境。

感谢出版界的多位朋友,诸如:陈盈盈、乔卫兵、张勃倩、曹京华、邱慧等朋友,我出版的每一本书都饱含他们的智慧与心血。从去年始,重庆大学出版社不断与我联系,畅谈他们出版休闲研究著作的长远规划。看得出从社领导到策划编辑们的远见卓识。邱慧编辑为这部《对话》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并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

还要感谢我的同道杰弗瑞·戈比和托马斯·古德尔两位美国教授,他们是帮我走向国际学术舞台的引路人和良师益友。杰弗瑞·戈比在过去的十年间每逢我有重要的学术活动他都尽量抽出时间不远万里前来助阵,他也会把最新的著作赠与我,让我最早吮吸新鲜养料。他对中国发展问题的思考极具前瞻性,十年前他给我提出了十几个问题,诸如:13亿人如何解决游憩空间的用地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城市化问题、老龄化问题、就业问题等等。他的宏论至今仍萦绕耳际,他的思想让人如饮甘露。托马斯·古德尔是充满智慧的哲人,他对休闲学的西方文献了如指掌,并有深邃的理解。有一年他来访问我,居然不远万里随身带来一箱三十多本休闲研究的著作给我,并在每本书中标记好哪本书要先读,哪本书必须读。我曾两次在他家中住,他帮我修改论文,帮我纠正英文发音,帮我从古希腊文化中理解休闲研究的真谛。古德尔教授的博学与睿智带我曲径通幽。

近年来美国休闲科学院和国际社会学协会休闲研究委员会的同事们的各种讨论都使我大开眼界。

感谢我的家人对我的理解与支持,没有这些情愫,我何以潜心创作!

未来,我心依旧,问学依旧。何况还有于老提出的那些既有难度,又富挑战性的问题还未来得及做答。想及此,我意绪怦怦,且亦恂亦惊。然,我仍愿:玉树干枝燕雀忙,花凝晨霜蕴芬芳。

我不是一个宗教徒,但,我从内心感谢上帝馈赠的礼物。2003年我曾写小诗一首:“悠然采菊醉休闲,宁静致远见南山。信步徜徉东篱下,习焉不察耕荒园。”以此向上帝答谢,向生命答谢,向生活答谢。

马惠娣

2008年7月21日

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于光远马惠娣十年对话(关于休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于光远//马惠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446149
开本 16开
页数 2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3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13.3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42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9: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