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自言自语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心灵真实的言辞显现。在这本集子里,作者无论对书、对人、对物,对自然、对社会,还是对音乐、对自己,都表现出这样的真实:既有发人深省的哲理,又有撩人心扉的诗意;既有天马行空的畅快,又有拖泥带水的缠绵;既有洞穿一切的犀利,又有懵懵懂懂的迟疑;既有高唱的鸿鹄之志,又有低吟的蚯蚓之歌。他甚至偶尔设身于“她”,在性别交错中,实现阳极而阴、阴极而阳的太极拓扑。

内容推荐

本书是林桢邦进入社会进入成人的一种特殊仪式。书中收录了作者抒情来习作,主要写于他自己最黯淡,最痛苦,最无助,最无奈的高一、高二阶段。在书中,作者无论对书、对人、对物,对自然、对社会,还是对音乐、对自己,都表现出了其心灵的真实。

目录

序 步入成人的仪式/宋瑾

上卷 我写我思

 我的另一片天地

 读书小议

 读书笔记(五则)

一、鲁迅的《野草》

二、梁实秋与钱钟书

三、维茨塔耶娃的《无题》

四、杰克伦敦

五、与读者平起平坐

 韩信与张良

 感受张爱玲

 《君主论》之论

 “义务”的失败

 阅读小札

 一台钟的浪漫

 毕业歌

 沙马下台

 巧遇大郅

 我生命中的精彩瞬间

 文人的厚道

 学习

 知识和修养

 创造力

 成功的条件

 智与愚

 生活

 过渡

 变迁

 方丈

 人与动物

 生命感悟

 感恩

 识人

 伪装

 堆高

 阶层

 时代

 刽子手之歌

 冥冥之中

 痛苦

 婚姻

 家庭的和谐

 男人的大赦

 爱

 夜晚和黎明

 大河,高山

 风、水及四季

 我眼中的自然

 也谈写文章

 写作

 松弛写作

 谈语言风格

 文章为何难懂

 向作家进一言

 电影

 开始在第二次

 符号

 不能忘却的《克莱默夫妇》

 诗人的责任

 艺术之美

 雕像与雕像

 关于几类人的断想

一、女人

二、天才和伟人

三、小人之小

四、诗人和艺术家

 老年人

 写给自己

 痛苦的升华

 定格缤纷

 童话和寓言

一、小河

二、瞬间与永恒

三、落叶

四、水牵

五、往昔与明日

六、西绪弗斯的后代

七、巴顿先生的帽子

八、寒气

九、盲的诗人

下卷 音乐雌黄

 流行音乐

 爵士乐

 时代的声音

 音乐的激情

 音乐随想

 人性的光芒

 萨蒂的《GYMNOPEDIE》

 奴隶之死——《罗马节日》第一乐章听后感

 悲伤的乐曲

 萨蒂的哀与愁

 巴布马里

 不完美的大师

 天才的内心世界

 穆索尔斯基的皮靴

 淡定

 你瞧,肖邦的手

 李斯特的演出

附录

 心灵的告别

 夏日的幻想

 蓊蓊其情,熠熠其识一谈《自言自语》与少年风骨/冯昕瑞

 读《自言自语》——也说“另一片天地”/楼悦晨

后记

试读章节

韩信与张良

说起韩信与张良,无人不知晓。留侯张良者,汉之第一谋臣也:淮阴侯韩信者,汉之第一大将也。他们的顶头上司——刘邦,则是汉朝的第一位皇帝。张良、韩信之于刘邦,就是第一等奴才之于主人。有这样两位心怀大志、才能出众的英豪听命于刘邦,刘邦方能平定天下。

汉高祖刘邦,智力远输于张良,将才远逊于韩信,为人不讲仁义,地痞流氓出身,连本朝太史公都看不起他。那么,刘邦凭什么驾驭这两位能力远高过他的人呢?

这个问题,韩信也想过。韩信曾对汉高祖说:“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这句话的意思很清楚,陛下您带兵打战一窍不通,只不过善于驾驭将领而已。敏感的读者知道,这句话对于刘邦来说,绝非什么好话。言外之意是,你不行,只会利用和玩弄手下的将领,没有真本事。这还不够,韩信又加了一句酸溜溜的:“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这就更直接地表达了他对刘邦的不屑。您陛下的能力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个人努力得到的。把利用与玩弄将领说成是上天赐予的能力,讽刺得很厉害。潜台词日,你的运气太好,我韩信这等经天纬地、能统领百万大军的人.竟然在你之下,真是天意。

汉高祖听了这话,一定恨得牙痒痒。韩信说出这话,还是可理解的。身怀极高的才能,却屈居流氓地痞之下,这是一种极端的失望。

张良也曾说过“沛公殆天授”的话,但他早早就归心于刘邦。作为一个死心塌地的奴才,张良胜于韩信。但是,张良不过是一谋臣耳,而韩信却曾有过称霸天下的机会。韩信最后被斩于长乐宫,灭三族:张良急流勇退,得到了善终。同样都是奴才,下场不一样。

我认为,将韩信与张良两人放在一起讨论,有点意思。张良是谋臣,也就是文臣,理应远离刀剑,然而,他年轻时竟有博浪谋刺秦王的壮举。韩信是武将,武将理应勇猛凶悍,然而,他年轻时却俯首别人胯下,忍受世人嘲弄。文臣能够刺秦王,武将能够出胯下,这两位都是真英雄。英雄在时代中隐藏着自己的本性等待机会,一旦时机来临,立刻像蛟龙一样翻身,腾空数万里,何等壮哉!我佩服张良,更佩服韩信。他们屈居刘邦之下,除了人们常道的所谓的时运不济或天意,应该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张良、韩信什么都不输刘邦,最后却做了刘邦的臣子,这跟他们的性格有关。我想在这里引入一个“妇人”的概念,来说明他们的性格特点。我们知道,女人嫁人后成妇人。封建社会的妇人的作为是什么?相夫教子,贤内助也,且不越雷池一步。从这个方面想想,历朝历代那些辅佐人君的忠臣,他们不都像妇人、都是妇人吗?

张良与韩信在性情上都有“妇人情结”,非常适合做辅佐君王的人。

先说张良。张良是个“妇人情结”很严重的人。不但他的性格女性化,而且常常表现出“事人之心”。

《史记》记载,张良温良恭俭让,“状貌如妇人好女”。此妇人之一。

张良的祖父,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他的父亲,相釐王、悼惠。辅佐君王是张家的传统。此妇人之二。

张良变卖家产刺秦王,为韩国报仇,原因并不是他在韩国做官,他本人没有在韩国当过差,而是因为他家五世相韩。凭着这样的理由为韩报仇,虽然很勇猛,其本质是出于一种妇人之心,像妻子为丈夫而亡。刘邦之徒,决不会如此行事。此妇人之三。

黄石公传张良以《太公兵法》,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而不是“读此则为王者矣”。太史公以为黄石公是鬼神。黄石公传给张良的《太公兵法》是“相人之书”,这暗示张良的命运就是“相人”。此妇人之四。

那么试问,读什么书才能称王于天下呢?答案是《流氓法则》。刘邦的卧室中可能藏有一本。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此妇人之五。

张良从一开始就辅佐刘邦,一直到刘邦死,无二心。好几次救刘邦于危难中,却从不求给予,从来没有非分之想。此妇人之六。

韩信性格中的女性化不太明显,但仔细一看,也可以看得出来。

韩信年轻时常在他的朋友南昌亭长家食宿。亭长妻厌之,不给韩信饭吃。韩信火了,竟与他们家绝交。由此可见韩信为人之单纯,太相信友情,这是妇人之德。

有一漂母,“饭信数十日”,韩信当上楚王后,没有忘记报恩,表明韩信为人很好,知恩图报。

韩信对曾经侮辱过自己、使自己成为胯下之徒的屠户,不但没有报仇,反而赏给他官爵。要是刘邦,一定会“斩杀之”。

韩信不用蒯通之计,从而错失了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的良机。这主要是由于他自以为刘邦待他不错,“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还给自己做了大将军,不忍心背叛刘邦。他又以为自己功劳不小,汉朝终究不会褫夺自己的功劳。这真是妇人之见,天真得可以!他铸成了大错。刘邦,小人也!他现在只是最大限度地利用韩信,让韩信觉得自己的地位不错,牢固他的“妇人之仁”、“妇人之见”。事实证明,刘邦比勾践还不如。且韩信“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是不安全的。如果韩信政治上不那么幼稚、麻木,应该会有保全之策的。

所以,我认为,颠覆韩信的,是一种妇人般的愚蠢。但是,韩信性格中的善良和纯真,展现出一种人格魅力,让人喜欢,让人深深地为之惋惜。

感受张爱玲

自从我看了王小波的散文集后,我的眼光由于受到他文章的感染,变得客观、大度,并且自以为拥有了些许做学问人的自如。然而,当我读了张爱玲的文章后,仿佛从头顶泼下来一盆凉水,把我的那一点自如一洗而净了。

张爱玲的文章是多么敏感而伶俐,但却不单是小女孩的把戏,还透着一股中年妇女的世故,老年妇女的奸猾。所有这些,在她二十几岁时,就已全部运用自如。她的才能刺激了我的平静,她的自如很严重地反衬出了我的枯干,使我局促不堪。但她的才能和勇气,却足以让人击节赞赏。

看到“张爱玲”这3个字,方知不可“以名取人”。她自己说:“我有一个恶俗不堪的名字。”她的成就成了这个名字的分水岭。在她之前,这个名字平庸、枯燥、赖皮,让人联想到一个高额、臃肿的宅院妇女,在旧社会的压抑之下,练就一副不坏身,成了如鱼得水的厉害女人。她自己满足于她的生活。在别人眼里,这种宅院生活极尽无聊、压抑,她却长袖善舞,甘之如饴。她的满足,使得别人不愿意多看她一眼,或让人想到小说里扑倒在床上痛哭的中年妇女。她人纯洁,使得别人更加不愿意多看她一眼,免生心烦。

可是,在张爱玲盛名的帮助下,这个名字逐渐脱离了俗气,上升到一个境界。“爱玲”成了温文尔雅、善于思辨、尖酸刻薄、敏感而富于才气的女神。无数同名的“爱玲”也沾了光。张爱玲真是化平庸、腐朽为神奇了。

读王小波的文章,感觉像是走进一所空荡荡的大房子,虽然空荡而沉郁,却让人心安。细想想,这空荡感与他的宽容有关。人要是一宽容,就容易置身事外,他的文章也就少了很多矛盾与生机。

女人往往是不宽容的。读张爱玲的文章,像大脚穿进了小鞋,处处碰壁。处处矛盾。但她的不宽容却增加了许多可看性。我觉得,读女人的文章,更是对女人的一种赤裸裸的欣赏。在现实中,“英雄难过美人关”,男人是那样的昏了头,女人又是那样的有戒心,简直没法沟通。文章里的女人却不是这样,她们褪去繁复衣裙,洗净脂粉,坐下来作倾心谈,连你都会感到惊讶。男人太多远虑,对身边的事反倒无能了;女人事无巨细打点得周全,在近处是刀枪不入,可是她们却顾不得在远方防卫自己。  张爱玲式的文章,真的不多。在男权盛行、女人低眉的年代,她敢于真实地喊出自己就是个女人,女人就是比男人厉害。对此,我十分赞同,二十分钦佩。她的才能也是锁不住的。当那么多的女人把全身的创造力放在与其他女人争宠、吃醋之时,张爱玲调转矛头,直刺文学的贞节牌坊。要是所有女人都从文的话,男人危矣!

最后开个玩笑,张爱玲小姐做朋友可以,做老婆不行,做小妾可以,做女儿马马虎虎,做丈母娘,那是万万不行的。

P10-17

序言

人们普遍认为90后是崭新的一代,是在代沟另一边的新新人类;他们往往把过去的世界抛在后面,径直向前走。就连晚近的“文化大革命”,对他们来说也是非常遥远的年代发生的古老的故事。我面前这位林桢邦,就是90后一员,但那是就年龄和相貌而言的。外观上,他清秀、文静,有点腼腆,未脱稚气。读《自言自语》,却又感到眼前的少年非同一般,自有沉稳练达的一面。

说到《自言自语》,那是桢邦的父亲递到我手中的,原名叫《不忌深浅》,后随我意改成现名。桢邦的父亲虽然身在管理部门,却是典型的读书人,出版的著作也许尚未等身,但几个大厚本无论如何不容小觑。我想,桢邦定然从小经常光顾父亲的书房。也就是说,他实际上出身书香门第。如今。桢邦来到中国音乐最高学府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就读,这本集子是他告别少年的“我写我思”,是他“戴着镣铐的舞蹈”,并且他确认为“这是我自己唱给自己的歌”。这便是自言自语。

“自言自语”有个渊源。

那是在十几年前吧,我和王欣有一个简短的对话,仅仅一问一答。

王欣是我心目中非常敬慕的哲人,相识的人也无不打心眼里钦佩他。当代名不见经传,一般人不晓得天下存在着这么一位智者。其实,自古以来众多大隐都如此。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当然,在小圈子里,王欣还是非常出名的。他也许没有行万里路,但破万卷书却是一定的。最令朋友们挠头的是,王欣总是不把头脑中成形的东西写出来;好不容易写了半截的东西,常常被他扔在地上再也不看一眼。人们捡起来细读.往往忍不住拍案叫好,希望王欣继续提笔,有时几乎就要下跪求他了。但是他还是不屈不挠,拒不妥协。他所不妥协的是写法——王欣坚持认为上天让他来人间走一趟,必做出只有他王欣才能做的事,否则他的生命就毫无意义。他对自己的苛刻也就在这里,连书写的方式也必须是独一无二的。他说自己经常写着写着,突然发现是孔子在说话,或者老子在说话等等,而不是他王欣在说话,所以不愿再写下去。且不说难以言传者令文辞步履维艰,王欣要求即便能言传者也必须采用独特的言辞方式来表达。这样,“说什么”必须是王欣独到之思,“怎样说”也必须是王欣独特之言,如此造成双重困难,于是进入难言状态。绕了一圈回来说那段对话。那一天,有段日子未见面了,我们二人相遇。

王欣问:世界上最真实的声音是什么?

我答:自言自语。

王欣显然思考过这个问题,毫无诧异形色,也不再发问。

我的意思是,你骗得了天下人,但骗不了自己。对他人言说,总有许多遮掩和矫饰,抑或有许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而面对自我,即便是自欺,那个本真之我也心知肚明。

我曾说过,心灵的真实是人真正无法逃脱的:人只能信其所信,疑其所疑,爱其所爱,恨其所恨,美其所美,恶其所恶。心灵的真实是唯一的真实,因此自言自语是最真实的声音。

摆在面前的林桢邦的《自言自语》,就是他心灵真实的言辞显现。在这本集子里,作者无论对书、对人、对物,对自然、对社会,还是对音乐、对自己,都表现出这样的真实:既有发人深省的哲理,又有撩人心扉的诗意;既有天马行空的畅快,又有拖泥带水的缠绵;既有洞穿一切的犀利,又有懵懵懂懂的迟疑;既有高唱的鸿鹄之志,又有低吟的蚯蚓之歌。他甚至偶尔设身于“她”,在性别交错中,实现阳极而阴、阴极而阳的太极拓扑。

德里达认为存在一旦被说出来,就沦为存在者;存在和存在者不能打等号。老子早就说过,“道可道,非常道”。苏格拉底不立文字,认为文字很危险:一旦读者不明白,文字无法进一步解释;一旦读者误解,文字无法为自己辩护。因此他述而不作。德里达却批判道:即便是当面的交谈.意义也不会在场。他的意思是,总有许多东西是不可言传的。细想一下,确实如此。例如谈论水果的滋味,在言说中那滋味本身是不在场的,听者无法通过听来获得滋味的感受。谈论音乐也一样,交谈中的“音乐”并不是音乐本身。这些都是相对于人际交流产生的困惑。

这恰恰说明.自言自语既真实又有效。“我写我思”,自己不会不明白。“唱给自己的歌”最为动听,但并不是自恋。

我想起古琴,那是一种面对自我的艺术。所谓自况者,不是给他人听的。古琴作为修身养性的方式,事先要戒斋、沐浴、更衣,即时须独处,焚香,然后调身、调息、调心,抚琴,最后通过人琴合一达到天人合一。这便是音乐的自言自语,其声为真声。体悟,没有通常的言语。早年俞伯牙习琴,获得了技巧,却没有养成正确的乐感。成连老师说他不能做到“精神寂寞,情志专一”。也就是说,他内心世俗的情和欲太多了,弹出的声音很躁,很混浊。于是成连老师设计引伯牙来到渤海边,说请远在东海边的老师的老师方子春来辅导,便乘舟而去,但久久不归。伯牙在蓝天大海崇山峻岭之中,受到大自然的净化,涤去内心的世俗情欲,说声“先生将移我情也”,抚琴一曲,乃成。他的“移情”即消解世俗的情和欲。其修为之善果在于最终能面对真实的自我,并抵达空灵境界。陶渊明甚至不需要音声作为抵达太虚的桥梁。他通过“弹奏”没有弦的素琴,直入空无。他有说法:“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我想,桢邦的《自言自语》,其实就是一种修行,在“观自在菩萨”中,行深心海,悟得正果。当然,他还要走很长的路。

中国的哲学是体验的哲学。体验就能获得亲历之知,而非仅仅学理之知。自言自语,就是对真我的体察体验,最终回归真我,进而进入无我无无我。

是的,桢邦还要走很长的路。但现在我想说的是“可爱”。成熟者,不可爱。可爱者,不成熟。我曾为地方诗歌协会办的诗刊《三角帆》做编辑,遇到一首诗,深受感动。令我感动的恰恰是它的不成熟。诗歌选择了女人在海边等待出海的丈夫归来这样的老题材,没有什么新意,语言又不老到.但就是令我动心。那些不成熟的诗歌语言,非常真实地流露出不成熟的作者的情思。那是一种天真。是天真打动我。桢邦的《自言自语》便有这样的不成熟和天真,因此可爱动人。

本来,自言自语根本用不着言辞和书写。

本来,用言辞来书写,仅仅是一种记录,是为了给明天的自己看的。

发表了,便是对他人的言说。我不禁小心翼翼起来,好像直接捧着蛋壳里在成型与未成型之间的软体,生怕自己破碎了它,也生怕别人破碎了它。这本《自言自语》的命运,直接掌握在读者手心。

所幸的是,我相信吉人自有天相。卡通片里狗爸爸和狗儿子都很憨,而老狼很狡诈。老狼设计陷害它们,结果总是拿石头砸自己的脚。在有老狼的情况下纯真的父子无需设防却能化险为夷,假如没有老狼,那岂不更加安全。但是,没有了老狼,故事就没意思了。当然,读者中没有老狼。而我相信《自言自语》无需保全自己,定能招人喜爱。就像德里达所说的“播撒”,《自言自语》的断想是天女散花,处处闪光。

所幸的是,桢邦的言辞虽然没有既定话语的套路,却具备坚实的常规逻辑。即便有“人在看表的时候离时间最远”之类的思辨,依然有逻辑,辩证逻辑。即便有“‘晨起’即是在清晨起床,人们往往不是因为坚强的意志,而是因为尿急难忍”这样的雷人之言,忍俊不住扑哧之后,依然觉得它们的可爱。这样,他的自言自语,能够让人理解,他对一切的感受,能够与人分享。

桢邦的父亲促成了《自言自语》的出版。我想这是要帮儿子告别少年,也是为儿子将来铺就一片砖,一片瓦。从这个意义说,《自言自语》的出版,是林桢邦进入社会进入成人的一种特殊仪式。  2010年6月10日

后记

我小学二年级时,妈妈为了使我的动作协调些,冠冕点说为了开发我的智力,让我参加了钢琴业余考级。我对钢琴没有多少兴趣,磕磕绊绊,终于在小学六年级时通过了业余九级的考试。全家人都松了一口气:妈妈不再对我在这方面的抵触和散懒生烦,爸爸为我熬到头而庆幸,我也总算得以解脱了。记得妈妈对爸爸说:估计考级过关后不出一个月,钢琴在孩子的头脑和现实中将消失殆尽,几年努力后却回到了原地踏步。爸爸说:这样也好,上中学后功课紧,让他专心读书吧!

然而,事情却有意外。这个意外,改变了我的成长轨迹。

2003年下半年,初二上学期,我因观看中央电视台“感受交响乐”系列节目而迷上了交响乐。现在很难想象,当时交响乐那丰富的音响、恢宏的气势对一个少年心灵深处的冲击、震撼达到了何等程度。至今我仍然固执地认为,交响乐是全人类图书馆里最伟大的遗产;贝多芬的交响乐,比莎士比亚、雨果、托尔斯泰3个人的全部巨著加在一起还要伟大,并且它们不需要翻译。

因此,我向妈妈提出想学作曲。这当然被认为是胡闹。我执意课余要学作曲,同时保证不耽搁学校的功课。家长这才勉强答应,让我每周跟福建音乐研究所郭祖荣教授上一节课。郭老师是资深音乐教育家,是国内创作交响乐最多的著名作曲家,他引导我走近作曲的大门。郭老师对我说,你学习作曲,必须到北京或上海去,那里有国内最好的条件和氛围。郭老师的话打动了我。刚好我爸爸两年前又重新调北京工作,所以我又向家里要求到北京进行专业学习,而且想报考中央音乐学院或中国音乐学院的附中。

在家长眼里,如果说课余学习作曲是善意的胡闹,那么这回真是拆墙砸锅的暴搞了;中学学习那么紧张,说什么也不能拿自己的学业和前途开这种恶意的玩笑呀。最后家长无奈,还是抱着一试了之的态度让了步。好在家长不识五线谱,当时对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之类没有什么概念,以为只是一所较难考的学校而已,否则,我学作曲之路一定会被斩钉截铁地掐断。

2004年暑假,我到北京自学专业及补习,此时的压力如天、困难如山完全是自作自受,只能自己扛着。2005年4月,我侥幸通过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高一作曲的专业考试,随后参加中考,同年9月开始了作曲专业的学习生涯。

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是所尖锋的学校,被誉为“音乐家的摇篮”,全校每年仅招100名左右学生。学校欢迎新生的条幅上写着,“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音乐才子们”。爸爸揶揄我:你小子歪打正着,居然混成了“音乐才子”。

考上这个学校,刚开始对我有着很大激励,然而这种激励立马变成了很大的伤害。我的同学个个都有辉煌的学习音乐既往史,都是在专业出类拔萃的掌声中拍大的。半路出家的我一无所有,在学校里倍感自卑。学校专业课师生一对一的封闭授受,公共课全年段各专业哄然一堂的杂陈,同学特立独行的做派,与我所熟悉的普通中学截然不同,令我手足无措,自已似乎游离于学校之外。往昔玩耍的伙伴,妈妈关注的电话,都在2000公里外的福州。熙熙攘攘的京城一派苍茫,只有爸爸一个亲人。自己正值逆反年龄,有时父子相看两相厌。中考冲刺后的虚脱,心理压抑的梗阻,专业学习和交流的隔膜,加剧了我的孤独和绝望。

此时,阅读和写作成为我救命的稻草。这是弱者藏拙保全最便捷之道。我在紧张学习的缝隙,胡乱找些书读,随时记录下一般同龄人不屑记录的思想碎片,力图在淘洗自己的过程中逐步摆脱泥淖。在最黯淡、最痛苦、最无助、最无奈的高一、高二阶段,我写下了几本日记,我把这些率真率性、不忌深浅、不耐推敲的文字,比作自己戴着镣铐的舞蹈,这是我唱给自己的歌。

2009年10月初,爸爸偶然发现了我的几个小本本。他过去知道我会在本子上记一些东西,不知道我在压,力和困难那么大的情况下写了这么多。征得我同意,他读了相关的内容后,建议我将其中有些意思的小文章保持原貌录出,若有可能的话,与大家共享。我感到张扬自己的内心世界丢人,把自己不成熟、不完善的东西公诸于众更丢人。爸爸开导我3点。第一,你在学业上能走到今天,得益于许多人的帮助,但最关键是自己战胜了自己。而向大家敞开心扉,至少现身说明了一点道理,就是你能做到的类似的事,广大同龄人经过自身的努力同样能够做到,所以这样做有一定激励、借鉴意义。第二,你所熟读的拉罗什福科的《道德箴言录》中有句话,“有一些美的事物,当它们还保持着不完美的时候,反比它们太完美的时候具有更多的光彩”。现阶段,你的幼稚、肤浅是必然的,展示真实的自我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第三,你将来有可能成为作曲家,艺术创作贵在直指性灵,关注时代和人生,张扬内心世界将是你的立足之本。我想想是这么个理,于是,就有了这本小小的书。

我以《自言自语》告别自己的少年时代。其中有20多篇文稿,近半年多来已在几种不同的报刊发表。现在,又有机会把自己内心的浑响奉献给读者。

在这里,我衷心感谢宽容、提携我的各位前辈和大哥哥、大姐姐们。特别要感谢王蒙大师、李敖大师对我的勉励。王蒙爷爷、李敖爷爷还亲笔题赠我他们最深爱的著作——王蒙爷爷写于19岁的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和年近古稀用4年写就的人生总结《我的人生哲学》,李敖爷爷酝酿了20年的写大人物、大境界的史诗式小说《北京法源寺》。两位大师在浩瀚的著作中挑出上述作品签赠晚辈,意味深长。还要特别感谢宋瑾教授拨冗欣然为这本小书作序。宋老师字里行间蕴含的平等真诚和博洽卓识,与我旁听他给研究生上课一样,如坐春风。

当下的我,各方面都很惭愧。因此,自己必须坚持不懈,提升能力和境界,争取做一个有作为、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

林桢邦

2010年6月1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自言自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桢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03205
开本 16开
页数 2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7.2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1:3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