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师
内容
编辑推荐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孩子除了要承受学习的压力外,还要承受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青少年患抑郁症的人数正以8%~10%的速度递增,面对这种情况,专家建议:家长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师,应该做好最基本的心理疏导。本书为您打开一扇通往孩子心理的天窗,让您可以改变孩子的不良心理。

内容推荐

家长无论是在对孩子的熟知程度,还是在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上都比专业的医生有优势,应成为孩子最好的心理医师。家长应抓住生活中的细节琐事,教育孩子要有充分的适应力,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有恰当的估计。

目录

第一章 心理的教育,成长的关键

 父母最容易忽视的是孩子的心理

 孩子的内心世界其实很丰富

 心理不健康,学习没效果

 健康的心理有利于性格培养

 比尔·盖茨为什么从小就成功

 帮助孩子成为心智健全的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叛逆心理:为什么要对着干?

 家长向左,孩子向右

 巧妙接近“犯拧”的孩子

 呵护孩子最初的“独立”意识

 高压政策,适得其反

 将心比心,理解万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依赖心理:帮他找准生活的“坐标"

 依赖是生命的束缚

 让孩子明白:只有自己可以依靠

 不要总是为孩子披荆斩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私心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孩子的自私不是天生的

 家长的溺爱养成孩子的以“自我”为中心

 自私的孩子没有能力浇灌友谊之花

 与人分享,快乐加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偏执心理:让人生败走麦城

 偏执的背后是什么

 偏执的麦克唐纳神父

 固执是一堵墙,使你看不清外面的世界

 牛角尖是不好钻的

 偏执是弱者的专利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怯懦心理:我想唱歌但不敢唱

 懦弱是自惭形秽的放大镜

 坚强些,不做懦弱的奴隶

 怯懦是束缚前进脚步的脚镣

 丰富孩子的生活,杜绝怯懦心理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自卑心理:找不准人生的原点

 气球能不能升起,与颜色无关

 当心,自卑是越陷越深的泥淖

 自卑是自我限制的可怕屏障

 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让自卑从孩子的心灵里走开

 只要去看,不要去比较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自负心理:无异于自掘陷阱

 眼里只有天空,没有大地

 自负源自优越感的膨胀

 自负是阻碍孩子进步的枷锁

 谦虚是永远的美德

 认清自我,重塑自我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嫉妒心理:伟大的词典里没有嫉妒

 嫉妒源自不自信

 嫉妒是心灵的肿瘤

 嫉妒的密码

 嫉妒,美德的蟊贼

 嫉妒是一把双刃剑

 消除孩子的嫉妒心理

 本章小结

第十章 消极心理:让你丢失动力

 消极是阻碍成功的不散乌云

 沙漠里也有星星

 乐观积极,一切皆有可能

 化解孩子的消极心理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厌学心理:给孩子的学习亮起红灯

 厌学,成长中的溃疡

 上学有那么讨厌吗?

 不喜欢读书是因为没有兴趣

 过高的压力带来孩子的无望

 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让孩子快乐地学习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惧考心理:一考我就“焦”

 可怕的考试焦虑

 正确对待孩子的分数

 要降低孩子的考试压力

 告诉孩子,努力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把惧考心理从孩子的心中驱逐出去

 本章小结

第十三章 马虎心理:到底是什么在作怪

 马虎是因为孩子责任心的缺失

 粗心是孩子学习的拦路虎

 养成细心的好习惯

 专注是克服粗心的一剂良药

 丢三落四的孩子

 本章小结

第十四章 贪玩心理:孩子“可怕"的天性?

 不要视玩耍为学习的天敌

 玩是孩子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

 玩耍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

 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

 本章小结

第十五章 后进心理:为孩子搭建进步的阶梯

 后进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赏识

 告诉孩子“你不比别人笨”

 让孩子远离惰性

 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

 帮助孩子克服挫折心理

 本章小结

第十六章 早恋心理:驱散异性交往的迷雾

 “青苹果”是一种阶段,请不要如临大敌

 孩子为什么会产生早恋

 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家长关注他们的情感生活

 给孩子爱的教育

 本章小结

试读章节

孩子的内心世界其实很丰富

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心理,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保证。做孩子的心理医师,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是什么?是对孩子心灵的温暖和呵护。父母应该学会从心理医师的角度,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引导孩子走出心理误区,为孩子的成长做好心理指导,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最好的心理医师。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的内心世界会越来越丰富,当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在他的心灵深处,便有了属于他自己的秘密,如果孩子不愿意向家长透露自己的想法,奉劝家长千万不要操之过急,而应该耐心地等待。如果父母流露出忿恨不满的表情或者是“不问出来不罢休”的架势,只会把事情弄糟,使得孩子关闭他的心扉。

孩子不愿对父母说心里话,很可能是因为他在成长发育过程中,为了摆脱父母对他的干扰才这样做的。因此,当孩子发生上述情况时,父母应当首先检查一下自身的管教方法是否得当,然后及时调整自己的做法。

现代的父母常有不知如何与孩子沟通的困扰,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也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加深。其实只要稍稍改变一下与孩子沟通的态度,要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也并非难事。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父母既是孩子的老师,又是孩子的朋友。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我们在与孩子沟通时,我们总是在说“你该如何如何”、“你该怎样怎样”。例如:晚上九点多,孩子尚未入睡,也没有要上床的迹象,我们却催促着孩子快快上床。孩子口头上答应了,转身却在咕哝着“你们自己不睡,却要我去睡,我又睡不着!”这时,我们往往采取高压政策:“睡不着也要去睡!”孩子只好乖乖地上了床。又譬如,孩子不听话时,我们家长要么严厉地批评一通,要么就用板子教训一顿,从来只有我们大人说了算,孩子从没有辩别的机会。以至于孩子天真地说:“做大人真好,大人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是对的,希望我快快长大,早点做个大人。”其实孩子有这种想法很正常,而这份不公平也是真的。在孩子眼中,大人也是有缺点的,只是他不敢说出来。我们不得不承认:大人的问题,大人的矛盾,远比孩子来得多。

做父母的首先要学会好好去倾听。但在倾听之前,我们要先忘掉自己,如果不忘掉自己,那就很困难。而且,在倾听孩子的内心声音之前,要先听自己内在的声音,这是倾听的两个方向。人在讲话时,表面上你一句,我一句,好像是在听。但真相是,你在讲时我根本没有在听,只是在想下一句我要怎样说,至于你讲什么没关系,等一下我要讲什么才比较重要。若只是一心一意关心我要怎样讲,那么心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没有在孩子身上。因此,我们要学着先去听听孩子的想法,跟孩子沟通时不再用命令、要求的方式,允许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告诉孩子哪些事是能做的,哪些事是不能做的,透过家庭会议来达成共同的结论。我们不再是霸道的君主,孩子也是家庭的一分子,才能提高对家庭的归属感。遇上孩子做对了事,我们会多给他一些赞美,对于孩子的缺点,我们会把它提出来,然后让孩子自己分析问题的症结在哪里,该如何改进,而不是我们一味地指责和批评。

倾听的实质是一种对孩子内心、权力的尊重,在倾听的同时,父母的尊重这一美好讯息已经传递给了孩子。无论如何,学会尊重也是人生的重要一课。让孩子在倾吐的同时学会选择、尊重、理解,与此同时,让母亲与孩子之间实现零距离接触。

父母与孩子间平等地交谈,父母得到的是生命的信息,而孩子得到的是人的自信。这种平等,是心理上的平等,它让一个孩子从小体味到人的尊严。  父母的倾听,会使未成年的孩子从小学会以平等与尊重的心态与人建立联系,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有利于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倾听,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只有能专心地倾听孩子讲话的人,才能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孩子。

与此同时,我们会尽量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可以适当地安排孩子做一些家务事,多给他一些学习磨练的机会。不再替他做决定,学着解读孩子的心思,并且将领会的意思说出来,理解他的痛苦和快乐,把我们心里真实的想法说出来,让孩子知道她是被了解和理解的,这份相知更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孩子正发表自己的意见时,我们尽量不插嘴,不打断,让他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时间一长,孩子慢慢地读懂了我们父母的心思,彼此真心了解,摩擦也越来越少了。

学会倾听孩子的内心声音,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是一个多么神圣而又复杂的课题。我们家长不能依据传统的观念来教育现在的孩子。“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这种老观念该彻底地改一改。因为事实上凡人都会犯错误,父母也是平凡的人,当然也会犯错误,那么就不应该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孩子的身上。如果每一个父母都能建立以上的观念,那么倾听孩子的内心声音,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容易多了,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也会越来越顺利,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就不会拉远。这样,您的孩子才能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人,才会被这个社会承认。

都说父母会和子女有代沟,那么逾越代沟最好的方法就是倾听,以不露声色的方式,从心开始!就算父母工作再繁忙,千万别忘了挤点时间给孩子。

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丰富而复杂的,他们同大人一样有自己的生活轨迹,有自己的行为方式,有自己的思维模式。他们不谙世事,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又往往比成年人丰富、脆弱,即使微小如尘的事巷,都可能引发他们心理上的波动。作为父母,在呵护孩子身体的同时,更应该了解孩子的内心。

呵护心灵是爱的开始,也是爱的延伸。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触摸那颗稚嫩敏感的心,帮他们走出困惑,排除烦恼,做好孩子的心理咨询师,把他们培养成为阳光快乐、积极向上的人。

爱孩子,就应该从温暖孩子的心灵开始,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解决孩子的成长烦恼,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

P6-8

序言

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天下的父母都会想尽一切办法给自己的孩子想要的,尽一切努力给孩子最好的,不惜用自己全部心血为孩子铺垫成功的道路。但回报总是无法与付出成正比,多数孩子的表现难以令家长满意。无数个失败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很多父母仅仅是在用简单的物质条件来满足孩子的需求,却忽视了他们的心理成长和情感需求。隔阂、代沟使他们无法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在不知不觉中疏远了与子女间的距离。而这些被疏远的孩子随着身心的进一步成长,有越来越多的情感需要释放、越来越多的难题有待解决、越来越多的困惑无法解开,随之而来的是他们被越来越多的心理疾病所纠缠。

据了解,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患者将增长50%,成为儿童致病、致残和致死的五大原因之一。在我国,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同样令人担忧。据不完全统计,在17周岁以下的孩子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阶段,一个人今后的生活习惯、行为模式、人生态度、思维方式都是在这一时期奠定的。如果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那么,孩子成人后就很难拥有健康、健全的人格和心理。而父母作为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无疑对孩子的教育及引导具有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决定他们将来能否以健康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和工作。但令人担忧的是,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孩子出现的行为和心理问题大多来自父母的“不合格”。自闭、敏感、偏执等诸多心理障碍性问题愈发频繁地出现在孩子身上,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学习。

其实,心理失衡、心理障碍人人会有,如同患伤风感冒一样。尤其是孩子,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遇到挫折或特殊的刺激,其情绪的波动幅度会很大,很难避免进入误区。

心理的“伤风感冒”与身体的伤风感冒同样不能忽视。有时,心理的疾患带来的恶果甚至比生理疾患带来的恶果更为严重。心理状态良好的人,心胸豁达,心情愉快,处事宽容大度,即使他身体染了疾病,恢复得也比较快。反之,如果一个人心胸狭窄,抑郁偏执,遇事患得患失,小疾也会发展为大病。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要解决孩子的问题首先必须找到引起这些问题的根本所在——孩子的内心世界。行由心生,每个人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都与其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家长无论是在对孩子的熟知程度,还是在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上都比专业的医生有优势,应成为孩子最好的心理医师。家长应抓住生活中的细节琐事,教育孩子要有充分的适应力,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有恰当的估计。

当代社会竞争的复杂和激烈正对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新的挑战,因此,为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提高其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家长必须及早关注孩子的心理,不断供给他心理的营养品和保健良方。

孩子和父母血脉相连,心灵感应,因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师(好像说心灵医生更贴切),是老师或医生均无法替代的。当孩子表现出各种问题时,家长首先不是追究责任,而是应该密切关注孩子,与孩子促膝长谈,慢慢用自己的爱心触摸孩子的心灵深处,用自己的爱心去体悟孩子的内心情感。唯有深入了解孩子内心的情绪根源,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疏导,帮助孩子一步步走出心理阴影,重新恢复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

天底下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爱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恰到好处,爱得得体;有的有失分寸,爱得糊涂。这样的结果可能是用爱换回了爱,也可能用爱换回了恨。要做好父母、管好孩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除了上学,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与父母一同度过的。父母的教育引导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无疑具有最大、最直接的影响,决定他们将来能否以健康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和工作。调查显示,很多孩子出现的行为、心理的问题大多来自父母的“不合格”。

孩子在成长初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对事物缺乏全面认识。正确、科学的心理引导可以使他们受益终身,事实也同样证明:良好的心态有益于身心健康、事业成功、家庭和睦。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和咨询师,让孩子在成长的每一步都有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这是我们作为父母最重要的任务。

教育家巴哈特说:“一个父母胜过一百个校长。”家庭教育是一门心理学问,更是一门心理艺术。父母只有掌握这门学问,通晓这门艺术,才能真正把孩子培养成人,塑造成才,推向成功。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我们作为家长应该用心去浇灌他们,让他们在阳光下健康成长,尽情开放。作为一名家长,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让自己的孩子都能够得到身心健康的发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地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2833947
开本 16开
页数 3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6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4
169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7: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