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方成功学之父(塞缪尔·斯迈尔斯全译插图版)/成功励志金典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西方成功学之父塞缪尔·斯迈尔斯的自传。他影响了西方近现代道德文明的发展,他的传奇人生是世界各国年轻人最爱读的人生教科书。

阅读本书,走进这个伟人平凡而伟大的心灵,并经常想想他所说的话,草根也能成为精英。

内容推荐

本书是塞缪尔·斯迈尔斯自传的首个中文译本。一百多年来,斯迈尔斯的作品和思想对西方乃至世界许多国家近现代道德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也因此被誉为“西方成功学之父”、“卡内基的精神导师”。

本书记录了这样一个平凡而多彩的人生:做过乡村医生,当过报社编辑,参加过政治活动,投身过铁路建设,但不管什么时候,他都没有忘记博览群书,勤奋学习。斯迈尔斯用自己的人生证明,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他是否能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是否能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和工作。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能坚持一辈子都这样做的人却不多。所以,读读这本书吧,走进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心灵,并经常想想他所说的话,草根也能成为精英。

目录

1 少年时代及所爱教育

2 青年时代的回忆

3 医学学生

4 革命-劳德暴乱

5 行医哈丁顿

6 滚石不生

7 重返英格兰

8 《利滋时报》编辑

9 告别政治生涯

10 离开利滋

12 纽卡斯尔及其毗邻地

13 东南铁路公司书记

14 缍成了一位成功的作家

15 铁路工作-查令十字街铁路线

16 《工程师们的一生》等著作

17 《信仰的力量》——法国这旅

18 北弗里斯兰岛

19 《品格的力量》——患病——长假

20 《金钱与人生》、《苏格兰博物学家》及《乔治·摩尔》等著作

21 意大利之行

22 日渐衰老

23 译本——意大利

试读章节

我曾经写过很多部作品,然而,在着手一份新稿的时候,我的心从来没有像现在,展开以下叙述那样激烈地动摇过。如果不是哈德斯菲尔德的老朋友威廉·罗尔斯顿·海格的反复劝说,我或许不会产生把这些回忆记录下来的想法。这位老朋友是哈德斯菲尔德的地方官员,我常常在那儿受到他的热情款待;我在利滋和布拉德福的时候,也跟他有密切往来。

海格先生是一位十分睿智的人,也是一位伟大的读者,特别是在人物传记方面。多年以前他曾问我,“您写自己的传记了吗?”

“唔,还没有呢!”我答道,“我不可能把它写出来。我太忙了,此外,我还有其他事情要做。的确,像其他许多作家、艺术家等名人一样,我也曾接受过采访。可相比之下,我的一生却显得平淡无奇、空空如也。”

“空空如也?”我的顾问反问道。“哎呀,您的著作在英国和美国都拥有着广泛的读者群。它们几乎被译成了欧洲每一种语言,还被译成了印度语,甚至泰国语和日本语。我敢肯定,您的访谈员们发表的那些文章并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他们很想对您有更多的了解。”

“也许吧,”我说道,“可我觉得,在我一生里,似乎没有什么能让公众感兴趣的东西。我的书应该自圆其说,事实也正如此,它们不需要我的传记来做推介。”

“得啦!”他最后说,“考虑一下我的建议吧:我相信,您的自传一定会比您的其他著作有趣得多。”

这是1897年的一次对话。我对朋友的劝告心存疑虑,而他却一再提起这个话题,甚至不辞辛苦地告诉我,应该怎样写自传。他帮我起了个头,洋洋洒洒写了4页纸。他还把约翰·巴川姆劝他的朋友本杰明·富兰克林写自传的建议抄给我看。

当安东尼·特罗洛普的自传问世的时候,海格先生写信给我妻子,“告诉您的丈夫,让他也像特罗洛普那样,写一部自传。”我的答复是,本杰明·富兰克林是著名的哲学家,安东尼·特罗洛普是杰出的小说家。成千上万的读者会去读他们的书,却少有人会去读我的书。他们有自己的历史,而我没有——至少,我的这些历史不值一提。不过,我将在业余时间里写一些与往事有关的文章,供我的子孙们消遣,或者,如我的儿子们所愿,供众人评说。

1812年——童年的回忆

我于1812年12月23日出生在哈丁顿。这座我睁眼看见第一道光的房子,坐落在主街的一端,从那儿能望见邮递马车、公共马车、会馆和星期五市场。

大约在这个世纪初,拿破仑政权如日中天的时候,这座小镇成了兵站的中心。3万多法国精兵在布伦集合——带着炮,马,还有运输工具——平底船-——威胁着要对英国发动侵略。虽然结果证明这只是佯攻,但英国对此已有准备。有人认为阿伯雷迪海湾有可能是法国部队的登陆点,因此,军队在哈丁顿到处安营扎寨,安置步兵、骑兵和大炮。其余部队驻扎在丹巴附近的贝尔黑文。海岸线上竖起了灯塔,以及时发现法国军队的靠近和登陆。军营里,一队队民兵鱼贯而入,这是为维持常备军军力而进行的公开征召。

然而,拿破仑打败了所谓的“英格兰大军”,进而入侵奥地利、普鲁士和俄国。这场陆战持续了几年。那时候,威灵顿正带着他的胜利之师在伊比利亚半岛上奋战。到了1812年末,也就是我出生的时候,拿破仑正在收拾他的残兵败将从俄国退回法国,却在退兵途中遭到了大雪的封锁。在我们的小镇里,定期招兵还在持续,不断有民兵在这里安营扎寨。

接着,莱比锡战役打晌了,拿破仑退回了法国,巴黎在遭到围攻后投降,拿破仑退位,逃到了厄尔巴岛;但不到一年光景,他又潜回法国,召集军队,向北挺进。随后,他兵败滑铁卢。回忆起当时欢欣鼓舞的情景,就跟一场梦似的——一队队民兵和鼓乐队在镇子里游行,后面还跟着彩灯队。第二年,苏格兰高地兵团第42军——“黑看守”——从镇上经过。我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他们每经过一座小镇,人们都会向他们报以热烈的欢呼;当他们进入爱丁堡的时候,人们的热情更是难以名状。

1815年——威尔士家庭

家人的谈话始终离不开战争,他们对近期的战事津津乐道。镇子周围的军营终于被拆掉了,军用物资也被卖掉了。我父亲买来了大批军用物资,主要是毯子和大衣。我还记得一个农夫买走了最后一批军用大衣,扛在背上走了。

当时,粮食昂贵得要命。所有物品的赋税都高得不得了。一块4磅重的面包卖到了16便士,糖卖到了9便士或10便士:茶卖到了7先令到9先令,不过,苏格兰人的“生命支柱”——用来煮粥的燕麦,价格还算合理——尽管跟现在的价格相比还是贵了。

在我的童年时代,大哥约翰生病这件事、止我深受震撼。他感染了肺炎,家人请来附近的约翰·威尔士大夫为他看病。大夫为他放了血,我还记得,我看见医生从他手臂放出来的鲜血装了满满3杯,杯子摆在桌上,等着大夫的下次来访。尽管约翰年仅7岁,但放血疗法很快就救了他的命。那时,大夫们已经不怕给病人放血了。几天以后,约翰下了楼,威尔士大夫又被请来为他看病。他把手指伸进约翰的汗衫松开的扣眼儿里,挠他痒痒,约翰笑出声来了。“哈!”大夫说,“他的肺全好了,他很快就可以出门儿啦。”

威尔士大夫是一位十分和蔼乐观的人。大家都喜欢他。他长着一副英俊标致的面孔,表情生动而丰富。他是镇上和周边地区数一数二的从业医生。就在约翰的病治好后不久,这位不得不面对各种风险的威尔士大夫,在为一位病人看病的时候感染了伤寒,暴病而亡,全村人都沉痛地悼念了他。

1820年——学校和同学

良好的教育抵得上一大笔财富。这是我父母的共同看法,尽管他们留给这个大家庭的几个孩子的钱比较少,但他们给予孩子们的早期智力教育,成了他们未来跟困难作斗争的最佳装备。约翰·诺克斯是个土生土长的哈丁顿人,“让大众受教育”是约翰·诺克斯的训诫之一。人们听从了他的建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民使穷困贫瘠的祖国变得繁荣起来。苏格兰的教区学校和市区学校,以及在那里进行的教学活动,正是约翰-诺克斯学说的延伸。

我的启蒙老师是帕特里克·哈代。他在圣安街开办了一所私立学校,我在这里学到了基础知识。几年以后,镇议会派哈代先生去市区学校教英文和数学,我也就随他赴职去了。

哈代是一位优秀的老师。他教的科目是阅读、写作和算术,他教得很好。他还培养了学生们的记忆天赋。他让我们先用心去记,然后凭记忆把诗歌和演讲稿背出来。我还记得当时,他叫我跟另一个同学尼斯贝特学霍姆的悲剧——《道格拉斯》里的一幕和《坎贝尔诗集》里的一段名叫《巫师的警告》的长诗,然后让我们背出来,甚至还叫我们学习情节和修辞最复杂的文章。这些练习对我们来说大有裨益;多年以后,这些在学校里学到的文章还在我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作为老师,这些都是哈代的优点。不过,他还另有一些截然相反的特点。他是个暴君,还是个爱拍马匹的人。他宠爱的学生大多是教务长、市政官和镇议员的儿子,因为他的位置就是他们的父母给的;另一些宠儿则是富家子弟,因为他们的父母能给他吃、给他喝。我的父母并不是这种贵人,因此我也就不是一个受宠的学生。我父亲是一位自由教教徒——长老教的一种,他不愿意参加选举——因此,他也不可能当上镇议员或市镇官。哈代讨厌新教徒,特别是自由教徒,尽管他曾经也是个新教徒。

P3-7

序言

以下篇章,是一位名人的自传。他的著作不仅在本国十分畅销,还被译为了欧洲的每一种语言,以及亚洲和美洲的多种语言。他是一位作家,他的思想吸引了几代读者,但是,除了他的作品,至今还没有任何关于其重要事迹的记录,因此,出自其本人笔下的自传,必然具有重要意义。

斯迈尔斯大夫的第一部作品出版于1836年,此后他笔耕不辍,直到19世纪末。其从事文学创作的时期,正值已故的维多利亚女王在位,这是机械发明的辉煌时代。人们普遍认为,斯迈尔斯大夫的成就在于,作为一位权威的、尽责的编年史家,他记录了那些开创伟大英国工业时代的人们的事迹。

因此,他的著作尤其具有历史价值。它们是史实的宝库,这些史实不是从书本里得来的,而是从与其记录的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所进行的交流中得来的,从对这些人物的成就所进行的现场调查中得来的;因此,是他把这些伟大的工程师的许多生平事迹从遗忘中拯救了出来,如果没有这份执著而热切的努力,这些史实就早已不可挽回地丢失了。

在这些为他们而树立的纪念碑里,无一仅仅是枯燥事实的堆积。他抛开了技术部分,把它留给教科书和科学资料去解释;他更广泛地向社会推介其英雄们,让他们在自己的笔下重生。他开创了传记文学的新纪元。他认为,实用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有一段故事。他认定了这样一个事实:读者不仅需要娱乐,还需要引导。从文学角度来看,这就是他的作品的主要价值,这使他跻身于受人尊敬的作家之列。除具历史价值以外,他的传记作品笔调明快活泼,对世界各地的老少读者皆有势不可挡的吸引力。无论是从主题的纪念意义来看,还是从其表现出的文学技巧来看,《乔治·斯蒂芬孙的一生》都无愧于英国文学作品之典范的称号。较之于他的其他作品,它和《工程师们的一生》的说教成分少了,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它们将会为某些读者带去更完美的享受。

同时,那些更为庄肃板正的励志书的畅销——如《自助的力量》、《金钱与人生》、《人生的职责》——组成了19世纪下半叶引人注目、特色鲜明的一段旋律。斯迈尔斯大夫在以下篇章的多段文字和《自助的力量》的再版序言里,都提到了一些人对他的评论,这些评论认为,他过分地谄媚成功人物,而且只关注他们的事迹。但这些评论似乎是无法自圆其说的,因为斯迈尔斯大夫的宗旨是,即使无法获得世俗的功名成就,也能在恶劣的条件下,取得好的成果,塑造好的品格,并且独立自主,追求幸福。实物主义人生观的形成,应该归咎于那些瞧不起“区区”精神胜利的人,而这种精神胜利是斯迈尔斯大夫用耐性和节俭换来的;这是因为,他们把进步寄希望于实质性的变革,而斯迈尔斯大夫无论如何都不赞同这一观点。也许,他没有必要解释什么,但是,这部自传却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似乎可以预料,它比斯迈尔斯大夫在那部表现了他高尚气节的作品——《自助的力量》——的序言里所作的解释,更足以说明问题。在本书中,这位传记作家引用了他发表于1845年的演讲稿——“工人阶级的教育问题”里的诸多观点;在《自助的力量》这部作品里,这些观点及时地得到了补充和扩展。那篇演说稿严正、明确地指出了让下层阶级受教育的益处。怀着这种热情支持他的“奋进法案”的人,也必然会对低声下气地膜拜区区世俗功成名就的行为,做出公正评判。如果还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解释的话,我们将会在他对传记文学天赋的运用当中,找到这种解释。正如他本人所说,他本该成为一位通俗传记作家,建立一座大规模的传记工厂。如果真是这样,他一定会迎来大好前程,然而,他却有意拒绝附庸世俗,宁愿遵循自己的方向。他的作品处处流露出分外真切的喜悦,这种喜悦,来源于从遗忘中拯救宝贵财富的过程,来源于记录那些身份卑微的、在对边缘知识领域的追求中,找到幸福和独立的狂热家们鲜为人知的奋斗史的过程。  显然,斯迈尔斯大夫对玄学不怎么感兴趣,尽管他是个地道的苏格兰人。他对朋友塞缪尔·布朗其人(当代人都称他为“炼金术土布朗”)感兴趣,却对他的学说不怎么感兴趣,而与之同样炽烈的性格掌控了他的整个人生观。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无从发现他对现代社会主义及其教条的随声附和。罗伯特·欧文的学说和他所描绘的“全世界都是飞转的詹妮纺纱机”的景象,似乎是现实社会遥不可及的,不过是一个转瞬即逝的现象而已。斯迈尔斯大夫从一开始就认为,社会的基础是恒久不变的,这种乐观主义精神使他满足于现状。在引用上文提到过的那篇早期演讲稿的时候,他说,“我举这些例子的目的,”——在这儿我也许要插上一句:这始终是他所有作品的关键词——“不过是要表明,恶劣的环境——即使贫穷到极点——也无法压制人类的智慧和品格,只要它们注定要进步;人能够战胜环境,使它服从于自己的意志;知识并不专属于富人和上层阶级,而是所有人都可以得到的东西;无论如何,没有任何困难——无论困难有多大——能让人找到绝望的理由。”

毫无疑问,斯迈尔斯大夫是一位满怀激情的反特权主义斗士,因此,他承担起了反谷物法的职责,但他显然不赞成当下要为民主政体的掌权阶级赋予特权的企图。当自由贸易已经旗开得胜,全国范围内的教育体系已经建立了起来,公民已经在自由独立的基础上享有了权利的时候,他对政治的热情似乎也消失了。一段即使没有世俗成功,至少也拥有独立和自尊的生涯,迎向了工业,因为在他看来,为了某一阶级的利益,把负担转嫁给另一阶级的政策似乎是不可取的,虽然他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公平。

因此,尽管斯迈尔斯大夫忽视过空想社会主义者,但他们却不曾忽视过他。他那令人愉快的乐观主义精神,以及为证明这种精神的合理性而付出的不懈努力,正是他们所憎恨的。在他们看来,他是一个认为社会结构不会发生任何实质性变化的资产阶级人物,是一个典型的庸人。他鼓励我们充分利用这个社会,并向人们表明,它最好的一面并没有那么糟糕;他温和而恳切地把那些平庸发展理念下的社会成就展示出来,这也是那些坚信必须进行革命和实质性改革的人所憎恨的。这里不是讨论这个问题的地方,但是,只有参考这一事实——人们完全把斯迈尔斯大夫看作是能够代表中等阶级普遍观念的人,正是这些观念,为英国各阶层的舒适而富足的生活构建了十分稳固的框架——才能完善对斯迈尔斯大夫本人及其作品的评价。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正是物质繁荣的衡量标准,以及造就这种标准、仍在为这种标准辩护并且放任自流的普遍观念,使人们无法从实质上接受他们的观点。因此,当空想社会主义者对事物的真实发展规律恶言相加的时候,他们常会愤恨而轻蔑地提到“斯迈尔斯的信条”。

当一位空想社会主义者先驱严肃地站在皇家专门调查委员会面前,摆出他的观点:节俭是一种罪过,鼓励穷人将节俭付诸实践不过是在唆使他们走向新的贫困时,从理论上看,这种观念分歧达到了极限。值得庆幸的是,即使那些可能自称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下层阶级,也会不由自主地倾向于把斯迈尔斯大夫的观点——而不是他们的领袖的观点——付诸实践。我们会发现,一个通过“互助会”、“合作社”和“合作银行”来全面考虑自己的未来和社会状况的人,将对斯迈尔斯大夫极为称道的“繁荣法案”致敬。正是这种不由自主地坚持下去的、把他们自己和自身利益与既有经济秩序相协调的一系列行为,充分表明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不合时宜和不切实际。正是这种坚不可摧的普遍观念——空想社会主义者或许要称之为“愚蠢的观念”——阻止了——可能也将会阻止发动革命的企图,而革命却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所期待的。

要展现斯迈尔斯大夫作品的典型特点,似乎有太多东西有必要写下来。此外,我们还怀疑,有哪一个新观念的倡导者——即使他是个极其苛刻的人——能抗拒斯迈尔斯大夫在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在以下篇章中,我们欣慰地看到,他在为别人写作的同时,自己也从中获益。他是个十分知足的人,终生勤奋上进。以下写于不同时期的篇章,以及作者在年事已高、精力衰退的时期写下的尾声(有部分删节),都是遵照原稿出版的。就像作者自行校对作品那样,我们从口语和语法上纠正了少许词句,但不改变原意。

这部自传是一位著名作家留给读者最后的讯息,他们曾从他的作品中得到过喜悦和鼓舞。那些曾对他的作品表示过称赞的人,在得知他是多么感激这种认同的时候,将会感到心满意足。以下篇章表现了他朴实善良的品格,希望人们在读到这些篇章的时候,会更加心怀感激地缅怀这位乐观和善的导师。

托马斯·麦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方成功学之父(塞缪尔·斯迈尔斯全译插图版)/成功励志金典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译者 瑜璐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10234
开本 16开
页数 2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615.1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4: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