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命运之间(晚清政坛纪事)
内容
编辑推荐

在风云激荡的晚清几十年间,涌现出不少具有命世之才的能人贤达。他们先后进行过努力与抗争,但结果却是事与愿违。这主要是因为除了他们也都会犯前人所犯的一些错误外,祖业给他们留下的带有致命性的病毒基因的影响,加上施展才能的机遇、空间的有限,都决定了他们的宿命。不幸的是,他们只能在这个时空中造命,造后天的命。晚清历史注定是一幕悲剧,作为扮演者,他们个人的悲剧也就不可避免。

在这本书中,作者不打算记录清帝国不幸命运的来历,只想通过对几个指点江山人物成败的刻画,努力找出一个朝代在夕阳落山时的命运归宿,写出他们心中的痛苦与反抗、振作与颓丧。

内容推荐

历史是人来铸就的。晚清史是一幕悲剧。铸就这幕悲剧的人物,自然也就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慈禧悲在她嗜权如命上;光绪悲在他急欲有所作为上;奕新悲在他与皇权有缘无份上;肃顺、李鸿章、曾国藩、洪秀全悲在他们生不逢时上;袁世凯、奕劻也都是悲剧人物,一个拼命抓权,一个拼命捞钱,最终皆为一场空。

本书用故事来记述历史,用历史来刻画人物,用人物来观察人生,用人生来透视心灵,用心灵来感悟兴亡,以新的历史视角、新的思路,以九大人物的命运为线索,串起一部中国近代史,给人们进一步解读晚清史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又崭新的视野。

目录

只手难擎将倾厦——理想者肃顺的现实遭遇

不是冤家不聚首——洪秀全与他的克星曾国藩

到头难与运相争——恭亲王奕訢的起伏人生

两峰争耸弱国脉——慈禧光绪政争记

秋风宝剑孤臣泪——李鸿章洋务运动失败之谜

钓翁眼底小王侯——袁世凯从地方走向中央之秘诀

儿子弄璋爷弄瓦——贪婪“宰相”奕劻的误国真相

试读章节

历史事实告诉人们:咸丰帝对湘军从最初的利用、限制到后来转向大力使用,肃顺之功不可没。曾国藩、胡林翼每有条陈进用,左宗棠得救,其他湘军将领先后得到提拔,“帷幄之谋,皆由肃顺主持之。”

王闽运说:“肃顺之学术经济,迥非时人之伦,军书旁午时,庙谟广运时,皆肃顺一人之策,故能成中兴之功。”正是由于清廷重用了曾国藩等汉人能吏,太平天国革命才被镇压下去,洋务运动才得以轰轰烈烈地兴起。可见肃顺的“以汉保满”重用汉人的政策对晚清政治的影响是极其重大的。

(二)对于暮气日深的官场风气,肃顺主张乱世用重典,主张以严刑峻法重整朝纲,整改吏治

肃顺在其当权时期,主要办了三件大案:

一是戊午科场受贿案。

肃顺在戊午科场案中力斩大学士柏葰,影响甚远。

咸丰八年为干支戊午年,故发生在该年顺天府乡试科场考官舞弊案,称为戊午顺天乡试科场案,简称“戊午科场案”。它不仅是咸丰朝第一大案,也是影响晚清政治变局的一件重大事件。

自隋唐开科举取士,乡会试为抡材大典,然而通关节,行贿赂,历朝屡见不鲜。嘉道以降,世风日下,世弊变得更为严重。“此风至咸丰初年尤盛行,大庭广众,不以为讳”。结果,有许多真才实学的人,因为无钱行贿而落选,而许多品学皆低者,却因行贿而中试。

咸丰八年,主持该年全国顺天乡试的当朝文渊阁大学士柏莜等人因收受贿赂而被人告发。

柏葰是道、咸两朝重臣,道光二十年后相继为官刑部侍郎、兵部尚书和户部尚书等职,其地位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国防部长和财政部长。咸丰六年又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典试戊午乡试后不及一月,又升迁为当时国家大臣品级中最高的文渊阁大学士(曾国藩后来以平太平天国之功,也只是得到了武英殿大学士衔,其地位低于文渊阁大学士),位列当朝第一宰相,其地位显赫,一时深为咸丰帝信任倚重。

当科考案发,柏葰等收狱之后,咸丰帝在勤政殿召开诸大臣商议处理办法。实际上,咸丰帝认为柏莜“早正揆席”,日常行为又勤谨慎重没有大错,“欲曲待之”,想对柏葰从轻发落。但是,肃顺则丝毫不做让步,他当殿力争,要咸丰帝正法柏莜,以惩积习。

在清朝,有一个不成文之规定。凡一、二品以上官员犯死罪后,在行刑前,大都能得到皇帝的格外恩典,免死或流放。肃顺的当殿坚请,完全打破了这一不成文的规定。

据说,柏葰在赴刑场时,曾告其子说,皇帝一定会降恩于他,要其子速回家替他准备远行物件。但言未毕,其好友刑部尚书赵光便一路痛哭而来。柏葰一见,说:“完了,完了,皇上断不肯如此,此必肃顺从中作祟。”原来,咸丰皇帝在签署处决柏葰等人的驾帖时,迟迟犹豫不肯下笔,并说:“罪无可逭,情有可原。”肃顺在旁对说:“虽属情有可原,究竟罪无可逭。”咸丰帝意犹未决,肃顺即夺殊笔,代书之。当时,赵光在旁,一见此情景,便痛哭而出,前来与柏葰诀别。

据统计,戊午科场案总计惩处91人,其中斩决5人,遣戍3人,遣戍改赎罪者7人,革职7人,降级调用者16人,罚俸者38人,等等。

戊午科考案体现了肃顺改革时弊的决心与魄力。面对吏治腐朽,考风败坏,肃顺犯颜直谏,力主斩大学士柏葰,确实对整肃科场积弊、整肃吏治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收到了一时的效果。“自此惩儆,寒唆稍稍吐气,而大员子弟亦不敢视为公物,公然攫取矣。”

《春明梦录》一书中说得透亮:“京师场弊,自大学士柏葰正法后,功令为之一肃,数十年诸弊净绝。”从此“遂无敢明目张胆显以条子相授受者,迄今三十余年,乡会两试,尚称肃穆。则此举诚不为无功。”  祺祥政变后,随着肃顺被杀,科场风气又日渐败坏。同治以后,清科场陋习甚多,无以遏制。慈禧秉政四十余年,一改肃顺严酷作法,博宽大之名,凡派搜检之王大臣请训时,必谕之曰:“勤慎当差,莫要多事。”即隐示以勿搜也。天长日久,“科场气运之所以终,而国之所以亡也。”

二是户部宝钞案。

咸丰八年,由于不法奸商与官吏利用清政府的币制改革,中饱私囊,导致京城钱庄发生挤兑风潮,引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与社会的不稳定。这些问题,震动了咸丰皇帝。十一月,咸丰帝令载垣、端华、僧格林沁和军机大臣迅速议奏,震惊一时的户部宝钞案终于浮出了水面。

十二月,咸丰帝改令肃顺为户部尚书,接办户部事务,开始了清理户部宝钞案工作。

由于案情复杂,官场涉案人员太多,此案的调查与处理先后持续了二三年,肃顺严肃执法,前后抄没官吏、商人各数十家,波至及数百人,以至“南北两监,囚为之满”先后处斩4人,绞监侯1人,流放3人。后因祺祥政变发生,肃顺被杀,中断了该案的审理。

三是耆英议约违旨斩留案。

耆英历经嘉庆、道光、咸丰三朝,嘉庆时已任山海关总督、护军统领等职位,道光时先后曾任礼、工、户、吏四部尚书、热河都统、盛京将军,道光二十二年,又因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任签约大臣,先后与英、法、美签订了约议和而受到道光帝的赏识。因“抚夷”得力,道光时期,耆英的官职一升再迁,直升迁到文渊阁大学士兼镶白旗满洲都统,一时为朝官所惊羡,成为道光朝“历五部之权衡,掌九门之管钥”的重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三朝元老大臣。

咸丰八年,英法联合发动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上进犯天津,威逼京城。

咸丰皇帝忧心如焚,再次赋予耆英全权对外交涉大权,希望耆英能像第一次鸦片战争那样为朝廷出力,议和退夷,阻止英法进京。为此,咸丰帝“召对密幄”,亲自替耆英筹划好了外交谈判策略,以耆英为“完全此事之人”,对耆英寄予了无限的厚望。

谁知耆英领命抵达天津后,英法两国公使竟然将之拒于门外,拒绝会见。

原来,第二次鸦片战争伊始,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后,从总督署内掠得耆英办理道光朝外交时上给道光帝的案牍章奏,全部交给翻译官以英文译出,知道了耆英在奏折中多次仇骂“英夷”,对照耆英当年和约时的言行,英国认为耆英言行不一,对耆英的欺诈行为深为不满,不愿再与此打任何交道。

几天后,法国公使劝说英使会见耆英,英国使者李泰国、威妥玛当场拿出从叶名琛总督衙门发现的耆英1850年底上奏朝廷的一份奏折,不留情面地揭穿了耆英的老底,致使耆英张皇失措,狼狈不堪,“惶恐而去”。

耆英见英法使者不买其账,甚至加以凌辱,惧怕英国人的报复,他不顾咸丰帝的嘱托与希望,未加上奏,便擅自离开天津潜回京师。P14-17

序言

这本书,本不打算作序言。

可是,我拗不过编辑的执著要求。

因为,在我的心中,总觉得序言好像是座碑铭,先映入人们眼帘的不是轻松和愉快,相反的,却是满目的沉重。而这,不是我的本意。

因为,我想带给大家的,是欢乐与阳光,是读后的轻松与智慧,是让人愉悦的笑靥与放下书时满意的神情。

但是,我深知,我还没有这个水平。

触摸的尽皆云烟,手中紧攥的也无非是几颗尘砾。想用文字雕刻历史,留住时光,倾吐心声,终究归于徒劳。

不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太史公的“借人以明史”的做法,就是一杆标尺,一种境界,让人发奋,催人升华。

我向往这种境界,今后要努力追求这种境界。

可是,翻检过往,走进晚清政坛祭地时,我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当我的目光慢慢刷去晚清人物躯体上的尘封后,当他们的灵魂与行为一件件在我的脑海中复原与站立、丰满起来时,我却不禁有点恍然,心中充满了痛苦与沉重。

人生只有一个百年,时光不能倒流。但是,先人的思想、行为、感情,他们的悲欢离合、爱恨惆怅、成功与失败的命运,却往往与我们活着的人有着惊人的相似。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命运,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运。

走进晚清政坛,你或许能从中映照出个人的心灵深处深藏的某种东西,找到自己身上悲欢离合的根源。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小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读者诸君,如果你们爱上某些书,读完这些书,心中或许就会拥有天光云影、豁然贯通的感觉。

在这本书中,我不打算记录清帝国不幸命运的来历,只想通过对几个指点江山人物成败的刻画,努力找出一个朝代在夕阳落山时的命运归宿,写出他们心中的痛苦与反抗、振作与颓丧。

我的构想是:本书分开来读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的个性特质,合起来读则是一部华夏最后帝国的末期命运史。

怕的是,我不能交给读者这样一份比较满意的答卷。

俗话说:成事在天,谋事在人。

在我看来,大清帝国在晚期的“天”或者说是命,就是满人在1644年从龙人关、定鼎北京后给后代留下的一笔账。这个账本,今天看来,不能算是资金充裕、让后代子孙净享清福的福音。顺治时制定的种族歧视政策;康熙时定下的闭关锁国国策;乾隆、嘉庆时拒绝天朝睁眼看世界,拒绝与英建交及汲取先进科学技术的做法;道光在鸦片战争后20年间的苟安偷懒与在接班人问题上的错误;太平天国摧毁了满人赖以维持统治的暴力工具——八旗、绿营,使中央权力从此下放到地方,国家体制从此变为外重内轻; 以及世界形势的剧变,西方的崛起等等,作为先天的命运都不幸降落在了晚清历史掌舵人的身上。

在风云激荡的晚清几十年间,涌现出不少具有命世之才的能人贤达。他们先后进行过努力与抗争,但结果却是事与愿违。这主要是因为除了他们也都会犯前人所犯的一些错误外,祖业给他们留下的带有致命性的病毒基因的影响,加上施展才能的机遇、空间的有限,都决定了他们的宿命。不幸的是,他们只能在这个时空中造命,造后天的命。晚清历史注定是一幕悲剧,作为扮演者,他们个人的悲剧也就不可避免。

亲爱的读者,这本书或许不尽完美,或许有很多谬误之处。但是,上面记录的都是一些真实的历史。

真心希望您能轻松走进本书,出来时能够感到不虚此行,物有所值。

马平安

2007年冬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命运之间(晚清政坛纪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平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党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538421
开本 16开
页数 2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5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50.6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67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