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祖宗的生活
内容
编辑推荐

古代房产、千年家居、官场轶闻、皇宫往事、闲话教育、饮食杂说、旧闻新读、文史趣谈……九十多篇短文,从房子到饮食,从官场到宫廷,从信史到寓言,从宏大叙事到吃喝拉撒。曾经是自由勘测人的开周,一个偶然的机会,便闯进自由撰稿人的队伍。

内容推荐

这本书,八个小节,九十多篇短文,内容关于古代房产、千年家居、官场轶闻、皇宫往事、闲话教育、饮食杂说、旧闻新读、文史趣谈……从房子到饮食,从官场到宫廷,从信史到寓言,从宏大叙事到吃喝拉撒,全是这两年写给几家报纸和杂志的专栏,全在纸媒上刊发过。

目录

扎实 精悍 有趣——品李开周新作《祖宗的生活》

测量时光的距离——序开周新著《祖宗的生活》

第一辑 古代房产

 汉朝的房改

 南北朝的房价

 北魏第一高楼

 后唐的楼市调控

 宋朝房奴问题

 卖房先问亲邻

 明太祖的“国六条”

 永乐朝的永租权

 成化八年租售比

 弘治朝集资购房事件

 集体躁狂的嘉靖楼市

 从《金瓶梅》看明代楼市

 借房等死

 甭想捆住虚胖的楼市

 清朝小户型及其单价

 从《红楼梦》看清代楼市

 荣府新移民以及房价问题

 由当铺想起第二套房贷

第二辑 千年家居

 帝制时代的廉租房

 当马桶代替厕所

 大唐家装流行色

 宁羡房东不羡仙

 在意念中完成开发

 花和尚的度牒与房号

 武大郎典房

 苏辙买房记

 桃花岛,燕子坞

 咱们房东有力量

 小产权的盐

 二房东的小竹筒

 大侠不过户

 芥子园装修问题

 个性的房子以及宝玉那双鞋

第三辑 官场轶闻

 蚂蚁窝的风水

 消协缺位的时代

 多少人挥刀自宫

 谁拿圣旨当球踢

 钓钓鱼,开开会

 耐心填张表

 记一次征地事件

 GDP的后脑勺

 大明朝的金粉世家

 明代家具为什么贵

 外城的卫生

第四辑 皇宫往事

 谁给皇帝发工资

 宋仁宗的生理卫生课

 皇太后是一剂毒药

 成化年太监就业问题

 太监包工

 皇太后的资源意识

 太监的自由裁量权

 皇宫里面一片庄稼

 路易或者西太后的口水

第五辑 闲话教育

 光着屁股上街

 把所有的鸡关在门外

 泼你一身心灵鸡汤

 通过九阴真经学外语

 宋代的高考移民

 树上的神童

 当超短裙遇上忽必烈

 当辣椒长成大蒜

第六辑 饮食杂说

 麦饭意象

 七宝五味粥

 青青园中葵

 人是铁,饭是歌

 时间里的麻花

 食物里的三度和弦

 素酒一杯,但饮无妨

 薤露已成歌

 一饼盖华夏

 给面条解毒

第七辑 旧闻新读

 西王母变身

 遥远的驴鸣

 帅哥的特权

 在墓碑写作的时代

 苏东坡的黄金周

 取个好名字参加海选

 国服的疗效

 马屁股上的车牌号

 宠物工具主义

 每一位编辑都是剑客

 登厕撞鬼

 大清处处女烟民

第八辑 文史趣谈

 你磕头,我作揖

 把伟人做成比萨

 身高与身价

 禅门外的一把火

 苏轼一天花多少钱

 苏东坡的药方

 西毒的民营快递

 宋朝的期货

 在真实与梦境中

 课簿与倣书的长途旅行

 往门上挂手巾

后记

试读章节

从《红楼梦》看清代楼市

《红楼梦》第四回,薛姨妈举家迁往京城,在路上,薛蟠和母亲商议道:“咱们京中虽有几处房舍,只是这十来年没人进京居住,那看守的人未免偷着租赁与人,须得先着几个人去打扫收拾才好。”这里面就有个疑问:既然好几处房子都没人住,又不让往外租,为什么不卖掉呢?

您会说,他们薛家富得流油,不在乎那点儿房钱,然而薛家又开当铺,又放高利贷,一直变着法儿的弄钱,说他们不在乎钱那是骗人。您还会说,那是薛家备用的,指不定哪天就要住进去,然而薛姨妈一行进京之后,住的却是荣府“东北角上梨香院一所”,他们薛家那几处闲房仍然是闲着。

我倒觉得,薛家之所以不卖房,未必是因为他们不想,很可能是因为他们不敢:薛家是旗人,而在清朝鼎盛时期,旗人的房产交易是受政策限制的。比如说,清初曾规定:“旗地旗房概不准民人典买,如有设法借名私行典买者,业主售主俱照违制律治罪,地亩房间价银一并撤追人官。”雍正元年颁布《八旗田宅税契令》:“查定例内,不许旗下人等与民间互相典卖房地者。”到乾隆时期,政策虽然有所放松,仍然禁止旗人把超过五亩的住宅对外出售——薛家是名门望族,估计哪一处房子都不会少于五亩。有这些政策管着,薛家当然不敢卖房了。

现存的史料没有说明清政府是否也限制旗房出租。《红楼梦》里,荣府入不敷出那会儿,探春理家,平儿帮衬,薛宝钗在旁参谋,仨姑娘一致认为大观园里到处是闲房闲地,应该盘活了换钱花。可是到最后,只把池塘、竹林、稻田什么的承包了出去,房子好像一所也没外租。这大概是因为旗房出租也在政策限制之列,想出租必须暗地里来,就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机关家属院,大伙把房子租给了外来户,也只能给人说那是他们家亲戚。

政策限制会使房市低迷,房市低迷会使房价回落,所以清代的房价要比明代便宜。康熙十一年,北京的旗人李某买房三十二间半(清代限制旗人卖房,但并不限制旗人买房),价银只有二百二十两;康熙三十二年,正黄旗常某卖房两间给同旗的何某(清代不许旗人卖房给民间,但是允许房子在旗人内部流转),仅得银三十两。而《红楼梦》里贾琏偷娶尤二姐,在“宁荣街后二里远近小花枝巷内”买房二十间,大概也用不了三百两银子,要知道,当时一斛老白米还一两银子呢。

或许您会怀念清朝,因为房价不高,可是您别忘了,清朝的低房价也伴随着种种限制,就像改革之前的公房,它确实很便宜,但您未必买得着。

荣府新移民以及房价问题

荣国府面积不小,住的人却不多,抹去奴才小厮姬妾丫鬟,正经主子只剩贾母、贾政、贾赦、王夫人、邢夫人、王熙凤、李纨、贾琏、宝玉、贾环、迎春和探春,数一数,统共十二位。元春打小进宫,不住贾府;惜春是宁国府的,只能算客居;巧姐和贾兰在《红楼梦》前八十回里始终长不大,也不能统计在内。所以,荣国府的业主,开篇有且只有这么十二位。

随后新移民就来了。《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了荣国府;《红楼梦》第四回,薛宝钗进了荣国府——还不止薛宝钗一个,她妈薛姨妈,她哥薛蟠,一窝蜂都来,和林黛玉一样,来了就住下,在荣国府安家了。再后来,贾母的娘家孙女史湘云、薛宝钗的堂妹薛宝琴、薛宝琴的胞兄薛蝌、邢夫人的娘家侄女邢岫烟、李纨寡婶的女儿李纹和李绮,前脚赶后脚也来了。到《红楼梦》第四十九回截止,荣府的土著一个没走,还是十二位;移民却到了十位。十二比十,接近势均力敌的数量关系。考虑到贾母年迈,宝玉体弱,要是来对抗赛,主场未必会赢;如果打群架,薛蟠、薛蝌这对堂兄弟也能把贾政他们全划拉了。不过很遗憾,我们从四十九回往下翻,并没欣赏到移民和土著之间头破血流的场面,他们无论新人旧人,都很和睦地住在荣府。

移民和上著之所以能够和睦相处,是因为他们很绅士很淑女,也因为相对于人口来讲,土地空间等有限资源还不够紧张。倘若移民到荣府的不是十个人,而是一千个、一万个,则不仅大观园拥挤不堪,整个荣府都要变成垃圾场,交通会拥堵,绿地会减少,房价也未必不会飞涨——假如那时荣府房子可以自由买卖的话。那时候,贾母大概就会学上海人和北京人,对远道而来的亲戚表现出不好客的一面来。

有个问题是:当移民越来越多,空间越来越挤,荣府干嘛不扩建呢?当然可以扩建,但扩建也有限度。东隔壁是宁国府吧?修建大观园已经占了人家半壁江山,怎好意思再占?而南、北、西三面,统统是官街,那是朝廷严禁侵占的。这就像任何一座发展中的大城市,也是移民越来越多,空间越来越挤,房价越来越高,土地越来越少,无论从打压房价出发,还是为了地方利益,那座城市都会有压抑不住的扩张冲动。可是,还有城市规划限制着呢,还有城市规模控制线拴着呢,想扩张,先把规划修订了再说。

禁止侵占官街,是因为侵占了就会影响交通;不让突破城市规模控制线,是因为突破了就会占用耕地——没突破之前也占用耕地,但突破之后占的就是救命田了。凭借现有的土壤肥力、耕作技术和耕地存量,早就维持不了粮食自给,那根控制线再接二连三地突破下去,比房价高昂更严重的粮食危机必然发生。不扩张,房价狂涨;扩张了,粮食危机:貌似两难的选择。

其实从来没有两难选择。还拿荣府作例子。荣府新移民当中,多数人在老家是有房子的;移民之后,他们的旧房既不变卖,也不上交,就那么空着(薛姨妈家是绝好例证)。于是,土著这边人地紧张、房子奇缺,移民那边倒空置了不少。这时候如果政府出面,不管是给经费还是给补偿,把那些空宅子都拆了进行复耕,则必将新增一批耕地,然后荣府就能在不影响交通、也不破坏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前提下,另辟一处宅院,解决房子不够、房价飙升的问题。如您所知,这叫土地置换。

土地置换可以打压房价,地方政府也不是不知道,但很少有人对此表现出足够的热情,因为谁都明白,拆掉空宅进行复耕的成本实在太高,而收益却远远不如盘活城市存量土地来得明显。就这样,移民继续增多,空间继续减少,规划不断修订,城市缓慢外扩,房价却飞速地不可抑制地飙升着。P37-41

序言

测量时光的距离——序开周新著《祖宗的生活》

曾经是自由勘测人的开周,一个偶然的机会,便闯进自由撰稿人的队伍,他架起的水平仪,第一时间便瞄准了历史坐标——宋朝。开周在他的博客留言栏上说,他是过去进行时。很让人喜欢的就是这一块,一种与文科生绝然不同的思维经度与纬度,结构了开周创作大系。

泥盆纪是鱼的时代,从繁盛的甲冑鱼到原始的两栖动物迷齿类,大约可以说明,人类那时候还没有影子。因此,当今的人类没有必要信誓旦旦地说,鱼类很低级。当我读到开周写作的千年家居,颇为会心一笑,千年循守的价值链为什么可以一夜中断?这才是一个数学天才的逻辑递进式思想。

从历史出发,或者说回望历史,从做过地质队员的我来看,那是寻找事物发展的原点,我喜欢这样的视角,向后看搭接上永久性的坐标,再向前看就有了参照系与评估的把握。其实从文科的视角看来,回望千年,也是前进的始发点。

开周最初写宋朝美食,因为他与开封很近,他居住的郑州是中原大地的构成,一片充满历史补丁的土地,我曾在与开周吃烩面的时候提及到,把握了宋朝,或者就把握了中国文化重要的一块,动不动就歌舞升平的中国文化,我也不知道应该喜欢和不喜欢。那么,就用开周的经纬去测量它。

后来,开周又重启了一个向度,从住出发,于是有了千年家居。我想很可能的将来,开周会去勘探衣、食、住、行的历史全系列,这样的勘探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写好每一个类,都是要向一个博士后课程的深度进发。在中国作家里面,我知道沈从文写出了中国服饰史,林语堂自制了中文打字机,我觉得作家的潜能,可能会有多项,比如开周的测量与算术的能力,这原来一直让我钦佩。

不得已,我自己是向着生态和人文地理方面挺进,也是在这样的路上,与开周获得了认识,但是开周的起点的确高过于通常的写作。因此,开周的专栏的维系时间也是很长,一些重要媒体开始发掘他,这也是一种探向历史原点的行为,我想呆在中原有什么事情更好从事呢?去年到洛阳,我坚持去了二里头,夏城遗址,是开周的朋友误导了我,夏城的发掘,又重新进行了填埋。

历史也是这样,不断被发掘,不断又有人填埋,周而复始。

开周与当代中国为数众多的自由撰稿人比较起来,十分幸运,专栏开起来的时候,大约二三年之久,便被出版社发现,将其作品结集出书。这显然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因为开周的准备,是从他的数字王国挺进文字王国,这个过程在广大的自由撰稿人当中,是一个独特的角色。有些时候就是这样,开周的测量仪,穿透力与精准力很强。

在此,我相信开周的选择,我也希望当我再次进行黄河考察时,能与开周在中原大地上一道走上那么一段,开周式写作源于开周式观察,这是十分紧要。我也想说,面对时间,我们便能发现,一切的发生,都在时间。

2008年3月25日于京华

后记

一般写后记,都要讲讲成书的缘起,也就是这本书怎么来的;然后再来一大坨感谢,感谢慧眼识君的书人,感谢为人作嫁的编辑,感谢诲人不倦的师长,感谢红袖添香的爱侣,感谢从闹着写书那天起就一直给于关心、支持、指点、鼓励以及在一旁鼓掌呐喊跺脚助威的朋友。

成书缘起很简单:这本书,八个小节,九十多篇短文,从房子到饮食,从官场到宫廷,从信史到寓言,从宏大叙事到吃喝拉撒,全是这两年写给几家报纸和杂志的专栏,全在纸媒上刊发过。专栏开久了,免不了会被哪位书人瞧见,于是抛绣球,于是洽谈,于是签合同,于是出书。

感谢也是应该的。在此我想感谢齐鲁书社李兴斌先生,慧眼识君的是他;感谢责任编辑,为人作嫁的是他们;感谢叶倾城师姐,诲人不倦的是她;感谢我的妻子何慧,红袖添香的是她;感谢王小山、古清生两位大哥,他们有求必应,帮我作了序,并在序里照死了夸。

不过我的感谢缺乏底气。无非出了一本破书而已,好比超女快男初次登场赢来几声礼貌性的口哨,而且那口哨还大多来自亲友团,就鞠躬哭鼻子感谢来感谢去,小题大做似的,很没见过世面似的,犯不着。

我说这本书“破”,原因有二:

一、内容破。说的那点儿事全是陈芝麻烂豆子,全跟死去的人有关。简言之,全是讲古。虽然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虽然站在过去解释当前这种行为可以吸引一小撮受众的注意力,但在这个与时俱进的时代,我所津津乐道的细节多少有些不靠谱,多少有些脱离时代主旋律。虽然讲古的这股风还没刮完,虽然于丹、易中天、当年明月等几位老师的屁股后面还有络绎不绝的追随者,但他们是名家,是猛人,他们所讲的不是人生观世界观就是帝王将相朝代兴替,所以他们的书听起来破,读起来新,就像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一样。我厌恶一切帝王将相,也讲不来人生观世界观,所以只能在油盐酱醋吃喝拉撒中打转转,所以我的书也是臭豆腐,只是闻起来臭,吃起来更臭。

二、文笔破。我原来学理,改行学史,原来做测量,改行做撰稿人,不管从哪个角度讲,都是半路出家。文字圈里,半路出家的还真不少,人家照样能写出清新隽永有理有趣的好文章。我却没那天分,提笔写字快三年了吧,仍然虚词多,实词少,长句多,短句少,说理多,叙事少,逻辑纠缠不清,句子拖泥带水,高手们举重若轻,我举轻若重,仿佛在练太极拳中那招缠丝手。

内容破,文笔又破,这本小书貌似无一可取了。也不尽然,这本书第七辑有篇《每一位编辑都是剑客》,谈及好文章的坏处和坏文章的好处,说好文章除了能让您高兴,还能让您绝望,绝望到自己永远也写不到那么好;坏文章虽然让您郁闷,却能激发您的自信和练剑的动力。我坚信看了此书的每一位读者也都能成为剑客:看一篇,郁闷,狂劈两剑,再看一篇,还是郁闷,继续狂劈,一本书看完,一套泼风剑法炉火纯青。

2008年3月19日于开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祖宗的生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开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齐鲁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319830
开本 16开
页数 2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7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91.9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0
15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8: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