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一般以话剧的引进为界把中国戏剧分为古典和现代两个时期。话剧引进之前,中国戏剧舞台一直是所谓“戏曲”独步天下。
本书分两辑,每辑按发表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第一辑为“戏曲历史与文化”,侧重于编选戏曲的历史形态与文体形式方面的研究。第二辑为“戏曲理论与批评”,侧重于编选关于戏曲美学特征的理论概括和从不同角度对戏曲进行批评研究的文章。
图书 | 戏曲考论(戏曲卷)(精)/戏剧艺术三十年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学术界一般以话剧的引进为界把中国戏剧分为古典和现代两个时期。话剧引进之前,中国戏剧舞台一直是所谓“戏曲”独步天下。 本书分两辑,每辑按发表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第一辑为“戏曲历史与文化”,侧重于编选戏曲的历史形态与文体形式方面的研究。第二辑为“戏曲理论与批评”,侧重于编选关于戏曲美学特征的理论概括和从不同角度对戏曲进行批评研究的文章。 目录 总序 孙惠柱 / 1 前言 李 伟 / 3 第一辑 戏曲历史与文化 先秦古剧考略 ——宋元以前戏曲新探之一 陈 多 谢 明 / 3 “滑稽戏”漫谈 董每戡 / 37 试论南戏与民间文艺 胡雪冈 徐顺平 / 48 “一正众外”“一角众脚” ——元杂剧非脚色制论 洛 地 / 67 《金瓶梅》与明代戏曲 徐扶明 / 83 中国各民族傩戏的分类、特征及其“活化石”价值曲 六乙 / 95 论中国现存原始戏剧的表演形态 曹路生 / 110 论四大声腔之传播 廖 奔 / 139 目连形象的象征意义 刘 祯 / 164 “滚调”与中国戏曲体式的嬗变 朱万曙 / 178 论参军戏和傩 ——兼谈中国戏曲形态发展的主脉 黄天骥 / 191 古代水傀儡艺术形态考探 叶明生 / 204 中国早期戏剧的巫傩形态 王胜华 / 213 从《钵中莲》传奇看“花雅同本”的演出 胡 忌 / 230 第二辑 戏曲理论与批评 论戏曲的表演艺术 张 庚 / 251 戏曲程式与表演 俞振飞 / 267 中国戏曲艺术特征的探索 焦菊隐 / 277 论我国民族戏剧观的形成 夏写时 / 298 论中国戏曲的总体性 叶长海 / 316 戏曲观众的心理定势 赵山林 / 327 戏曲文物的历史信息价值 黄竹三 / 340 中国京剧之我见 王元化 / 354 《南北词简谱》与近现代戏曲格律谱 周维培 / 358 国剧的脚色、行当与人物 傅 谨 / 369 空的空间与虚的实体 ——从中国绘画看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 邹元江 / 383 从《太白醉写》论俞振飞的人文素养与艺术造诣 蒋星煜 / 399 论“现代戏曲” 吕效平 / 410 编后记 《戏剧艺术》编辑部 / 425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戏曲考论(戏曲卷)(精)/戏剧艺术三十年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伟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西书局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03877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25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450 |
出版时间 | 2008-12-01 |
首版时间 | 2008-12-01 |
印刷时间 | 2008-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78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80-53 |
丛书名 | |
印张 | 27.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46 |
宽 | 178 |
高 | 3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