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珍藏图文版)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所记录的人们和他们的影像,绝大多数便是“广场背后”的普通人。

这也体现了30年中国变革的基本特征,那就是,这是一场“民众基于自由的创造”——这句话的发明者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内容推荐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口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目录

序言 我们的面孔,时代的面孔

第一部分 开放与激活(1978~1983)

 民心思变,邓公奋起开国门

 钱从何来,吸引外资遭寒流

 特区先行,南下深圳开窗口

 首钢改革,国企复活难破局

 乡土星火,意料之外显活力

第二部分 骚动与喧哗(1984~1992)

 企业元年,各路英豪齐登场

 到海南去,价格双轨出奇招

 物价闯关,冒险失利掀惊澜

 治理整顿,南巡春风再出发

第三部分 激进与梦想(1993~1997)

 铁腕治乱,清债分税救国企

 价格大战,民族品牌狂飙起

 五百强梦,激进主义成主流

 意外转折,国退民进新国策

第四部分 震荡与博弈(1998~2002)

 闯地雷阵,改革进入深水区

 庄家凶猛,股市怪胎成痼疾

 跨越彩虹,国企换血大重生

 风景独好,中国制造显威力

第五部分 责任与理性(2003~2008)

 SARS冲击,经济过热再调控

成长阵痛,外贸急增引摩擦

网络经济,青春飞扬新势力

大国崛起,奥运昭示强盛梦

十字路口,中国道路待探索

致谢

试读章节

1978年冬,北京的每一个清晨都格外寒冷。新华社记者在当年的一篇新闻稿中这样写道:“灰白的太阳终于费力地钻出薄雾,把它那毫无热气的光线投射到这个巨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拥挤的楼房、狭窄的棋盘式街道和蠕动的密集人群中。”

然而就在这一年,整个中国都感受到了一种命运的召唤。

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元年,也是邓小平主导中国命运的开始。此前的中国不堪回首,一场长达10年的文化浩劫几乎让国家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在金融体系上,1978年前的中国基本上只有一家银行,没有保险公司及其他任何金融性企业,国营企业存款和财政存款之和为1089.9亿元,占银行存款总额的83.8%。国有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来自财政拨款,银行贷款主要作为流动资金使用。从1958年到1978年20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不到4元,农民则不到2.6元。为了避免在可能的战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工业企业并没有被放置在拥有经济地理优势的沿海地区,而是转战大后方。重要的工业企业都被设置在交通成本高昂的山区,并且不计经济合理性地分散在广泛的地区,从而丧失了规模优势,使得经济效率非常低下。国有企业暮气沉沉,轻工业发展严重滞后,人们购买粮食和日用品都需要凭票供应。

中国向何处去?一个巨大的命题拷问着每一个对前途感到迷茫的中国人。也正是在这一年,一个小个子巨人——邓小平——再次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在他掌控的时间内主导了中国整场变革的节奏。他有着惊人的坚忍、洞察一切的政治敏感性以及彻底的决断力。

在1978年3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邓小平当选为政协主席。随后他主持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共有6000人参加了这次大会。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出人意料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论断。虽然此次大会提出的“科学技术要在20世纪末赶上或超过世界水平”的目标迄今并未实现,但在当时确实让人们精神为之一振,所有的人都仿佛听到了时代火车转轨时的尖厉声响。

任何一场历史变革首先都是一场观念的变革。经过整整10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国的国家正常秩序遭到极大破坏,加上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极“左”思维仍然统治着人们的头脑。5月1113,《光明13报》突然刊登了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当13新华社转发了这篇文章,第二天《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作者称:“凡是有超越于实践并自奉为绝对的‘禁区’的地方,就没有科学,就没有真正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而只有蒙昧主义、唯心主义、文化专制主义。”此文一出,舆论哗然。几天后,邓小平指出,文章是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并号召要“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一个大解放”。

这场关于真理检验标准的大讨论影响了中国改革的整个进程。它在思想基础上彻底摧毁了“两个凡是”的政治原则,从此倡导一种全新的实践主义理论。而在经济变革中,它则试图建立一种全新的思想基础和商业伦理。直到今天,我们仍能强烈感受到这一思想对中国改革的影响。

P3-5

序言

我一直迷恋于视觉的力量。在某种意义上,历史就是一连串瞬间镜头的组合。很多年后,当人们追忆一个时代的时候,在脑海中浮现出来的首先是一个或若干个经典的镜头。

这是我出版这本图文书的初衷。在过去的四年里,我从商业演变的角度出发,致力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研究和写作,已经发行的《激荡三十年》是这项工作的成果。本书的文字是该书的缩写版——我把70万字的文本压缩到了6万多字,而增加的则是超过250张的新闻图片。

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是中国经济崛起的重要时期,它甚至被看成是全球经济在这一时间段内最令人注目的事件。今天,当我一翻看这些图片的时候,我仍然惊心于中国翻天覆地的巨变,它们带给我的冲击一点不逊于文字本身。我不禁一次次地暗问自己:“这真是同一个中国吗?”“这真的是我们创造的历史吗?”在小岗村农民按下血红手印的联产承包“契约书”上,我读得出改革在民间萌生时的不安与决然;透过天安门广场上大学生打出的“小平您好”横幅,我仿佛听到了历史呼唤的声音;在那张模糊的张瑞敏砸冰箱的老照片上——我和我的助理们实在找不到比这更清晰的版本了——我分明目睹了一代中国企业家骨骼生长的瞬间;还有,透过那些微笑、迷茫、狂欢的脸庞,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变革的伟大力量。

我喜欢的日本纪实摄影家小川绅介曾经说,在重大历史事件爆发的时候,“那些生动的故事、人物,一定在广场的背后。”本书所记录的人们和他们的影像,绝大多数便是“广场背后”的普通人。这也体现了30年中国变革的基本特征,那就是,这是一场“民众基于自由的创造”——这句话的发明者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德国思想家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如先知般地宣称,“历史的必然性所安排好的任务,将要由个人来完成,或者非其所愿地完成。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中国的30年改革似乎正内含着这种历史的必然,它在很多时刻顽强地呈现,然后又会被各种偶然或必然事件所打断,但它一直存在,像一个不灭的幽灵。

今天,我们把这个幽灵,称为市场经济。

是为序。

吴晓波

2008年于杭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珍藏图文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晓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12102
开本 16开
页数 1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8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2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79.297.3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73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4: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