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重阳节/中华传统节日诗歌选
内容
编辑推荐

重阳节,正是秋高气爽之时。人们登高望远,祈求生命长久,祈求人生境界步步高升。“九日重阳节,开门见菊花”,让中国人达观与自信的民族性情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意境中尽情释放。而“把酒赏菊倍思亲”,又将永驻心间的对血浓于水的亲人的怀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本书通过那些吟咏重阳节的诗歌及与之相得益彰的古典绘画,以现代时尚的方式将重阳节文化之内涵——重阳节起源、典故和仪式,对重阳的崇拜、热爱及别样心情,全方位地加以展示并奉献给读者。

内容推荐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歌咏节日的诗歌异常丰富。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开展节日吟诵古典诗词活动,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徐惟诚同志的建议和策划下,我们编写了《中华传统节日诗歌选》丛书,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副牌知识出版社出版。在该社首席编辑雨莲的精心设计下,本丛书通过那些吟咏节日的诗歌及与之相得益彰的古典绘画,以现代时尚的方式将节日文化之内涵——节日的起源、典故和仪式,对节日的崇拜、热爱及别样心情,全方位地加以展示并奉献给读者。

目录

引言

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唐·李显

沉醉东风·重九/元·卢挚

九日赋诗/南朝梁·萧纲

重阳日既事/唐·李适

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唐·李颀

满江红/金·段克己

登高/唐·杜甫

九日齐山登高/席·杜牧

九日作/唐·王缙

蜀中九日/唐·王勃

谢新恩/南唐·李煜

九日登高/唐·王昌龄

九日登石头城/元·萨都剌

九日闲居/东晋·陶渊明

奉和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唐·沈俭期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九日/元·张养浩

阮郎归/北宋·晏几道

斗百花/北宋·柳永

九日登天湖分韵赋诗得归字/南宋·朱熹

九日/唐·杨衡

禁中九日对菊仡酒忆元九/唐·白居易

醉花阴/南宋·李清照

九日龙山饮/唐·李白

折桂令·九日/元·张可久

和己酉岁九月九日/北宋·苏轼

九日/唐·王勃

九日监田崔氏庄/唐·杜甫

重九日宴江阴/唐·杜审言

九日进茱萸山诗/唐·张说

九日食糕/北宋·宋祁

和吕居仁/北宋·崔鸥

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送孔令诗/晋宋·谢灵运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深字/唐·韦安石

奉和圣制九日言怀赐中书门下及百寮/唐·权德舆

圣驾九日天寿山登高献三阁下/明·潘纬

九月十日既事/唐·李白

闰九月九日独饮/唐·白居易

八日菊/北宋·晏殊

九日从驾诗/北周·王褒

重九/清·陆长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南朝陈·江总

念奴娇·重九席上/南宋·辛弃疾

重九会光化二园/北宋·韩琦

婺州水馆重阳日作/唐·韦庄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旧/唐·岑参

九日呈真直院/南宋·叶绍翁

南乡子/北宋·黄庭坚

采桑子·重阳/毛泽东

试读章节

满江红

金·段克己

雨后荒园,群卉尽,律残无射。疏篱下,此花能保,英英鲜质。盈把足娱陶令意,夕餐谁似三闾诘。

到而今,狼藉委苍苔,无人惜。堂上客,头空白,都无语,怀畴昔恨因循过了,重阳佳节。

飒飒凉风吹汝急,汝身孤特应难立。漫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

注释

无射:十二律之一。《吕氏春秋·季秋》:“季秋之月……其音商,律中无射。”

陶令:指陶渊明。陶渊明曾为彭泽令,故有“陶令”之称。

三闾:指屈原。

畴:往昔,从前。

飒飒:象声词,风急。

谩:莫,不要。

诗人简介

段克己(1196~1254),金代文学家。字复之,号遁庵,别号菊庄。绛州稷山(今属山西)人。哀宗时与其弟段成己先后中进士,但入仕无门。金亡后避乱龙门山中20年。克己与成己见弟均以文章著名,赵秉文尝称他们为“二妙”,大书“双妙”二字命名他们居住的地方。二人所著诗合为《二妙集》。克己亦善填词,有《遁斋乐府》传于世。

导读

诗人植菊阶下,秋雨既盛,草莱芜没,殆不可见,江空岁晚,霜余草腐,只有篱下菊花,逆寒而盛,诗人睹菊思前贤,联想己之不遇,感而赋之,歌还泣。

链接

节令中的重阳节

月令是上古的一种文章体裁,即按照时令(1年12个月)顺序记述国家的祭祀礼仪、法令、禁令,并把它们归纳至五行相生的系统中。现存的《礼记·月令》,关于九月有这样的记载:“季秋之月,日在房,昏虚中……其音伤,律中无射。其数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门,祭先肝。候雁来宾,爵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豺乃祭兽戮禽……是月也,申严号令,命百官贵贱无不务入,以会天地之藏,无有宣出,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月也……乃命有司曰:‘寒气总至,民力不堪。其皆八室’。……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是月也,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由所引材料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在先民设计的这个月令表中,提到了九月“寒气总至,民力不堪”,这正是前面所提到的所谓“阳九之厄”;提到了“天予乃教于田猎”,这正是重阳节骑射风俗的源头;提到了“菊有黄华”,这正解释了重阳节为什么与菊花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萧萧:象声词。《诗·车攻》有“萧萧马鸣”句。  潦倒:落魂貌。

诗人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审言之孙。以一度居住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自称杜陵布衣,又称少陵野老。少贫寒,举进士不第。天宝末,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安史之乱后,肃宗立,拜右拾遗。后因上疏为房琯求情,被降职,弃官,流落剑南投靠节度使严武,任节度使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故有杜工部之称。杜甫在成都浣花溪建草庐,种植树木,纵酒吟咏。后严武卒,杜甫无所依,携家出蜀。后病死于长沙与岳阻之间的湘江舟中。杜甫博极群书,善为诗,与李白齐名,号李杜,论者称杜甫为唐代诗人之最,世称“诗圣”。元稹曾说:“诗人已来,未有如子美者。”有《杜工部集》传世。

导读

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诗由写景开头,首联14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作客登台,已有游子思乡之意,加上万里漂泊,百年多病,孤零悲苦之情得到了更进一层的描写。

链接

在重阳节的起源神话中,桓景教人们逃避汝河恶魔的重要手段就是登高。登高为何能驱邪呢?早期人类在面对种种未知之时,往往感到生命所遭到的威胁和生命的脆弱。他们向往登上那个能主宰他们命运的“天”的居所。以为这样就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登高最主要的意义在于沟通天人。在古人的意识中,在九月九日这样一个二阳相重的特殊的日子中,登上高山。就有成仙的机会,传说中,华夏民族的祖先黄帝就是在九月九日重阳节乘龙升天的,守护海边渔民的天后妈祖也是在这一天升天成仙在古人的心目中,九月九日成为得道升天的最好时机,而得道升天就能避除人间的种种邪魔。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虽然升上九天的梦想没有实现过。但人们对于天的敬畏,却在九月九日这样一个日子,以登高这样一种形式表现出来,这与金代、元代九月九日“拜天”的功效是一样的。从节令角度看。九九重阳节,秋收已毕,农事相对减少。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正是成熟的季节,农人便纷纷上山采集,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风俗在这个意义上就成了人们物质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亦适宜于登高望远。加之,九月秋高气爽,此时登高,身心收益非平时可比,既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又可令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P12-15

序言

由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组成的中国传统节日体系,宛如一幅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长卷,令人陶醉。作为将中华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精神命脉,传统节日是炎黄子孙心中永远不能忘怀的文化符号,它们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向往与追求。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中国传统节日的开篇是以“阖家团圆”、“辞旧迎新”为主题的春节。它是全世界华人心中最隆重的节日,也是持续时间最长、内容和仪式最多、节奏感最强的节日。回家过年,是华人几干年根深蒂固的情结,是他们心中永远的期盼。除夕之夜,全家老少,团聚一堂,回忆过去,展望未来,相互祝福,在爆竹声中,迎来新的一年。

元宵节,一个朦胧又透亮、通俗又诗意的节日。“一年明月打头圆”。在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天上的明月与人间的灯火交织成“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奇景。“欢乐无穷已,歌舞达明晨”。人们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耍龙灯、舞金狮、踩高跷、跑旱船、唱秧歌,放怀适意于“正月十五闹元宵”的狂欢。

清明节,一个庄重而忧伤的祭祀的日子。清明到,儿尽孝。人们在这一天,祭祀先人,追贤思孝,认祖归宗。在祭奠追思中,更多地领悟对亲人、对长辈的亲情与义务,增强对家庭的认同感,这是一种伦理道德文化的体现。同时,这一天也是播种希望的日子。在大地复苏、万象更新的时节,扫墓踏青,亲近自然、慎终追远,从中体会生命的宝贵,生活的美好。

端午节,一个最具有文化内涵与活力的节日。“楚人悲屈原,干载意未歇”。由于全民族的共识,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得以传承干年不衰。粽子是其节日的象征物,而龙舟竞渡则是其最具活力的体现。“龙舟干载,楚水湘江”也可视为全民族体育运动和体育精神的缩影。

七夕节,一个象征着美好爱情的节日。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这一传诵干年的爱情佳话,是对中华民族的爱情理念的最完美的诠释。“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赞美的是不看门第出身,不重金钱权利,没有朝朝暮暮,只有忠贞不渝的爱情观。“银河秋期万古同”传递的是我们民族所信奉的地久天长的爱情理想。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夜是一年中最迷人的夜晚。而“天上一轮才捧出,地上万姓仰头看”是传承了数干年的天人之间的约定。天上明月,人间情怀。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有多少人如李白在中秋之夜“举杯邀明月”;又有多少人如苏轼在中秋月圆之时追问“明月几时有?!”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干里共婵娟”等诗句,又将中秋望月的意境提升得更加委婉动人,更加豪放浪漫,更加乐观旷达。中秋团圆,家国和谐,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

重阳节,正是秋高气爽之时。人们登高望远,祈求生命长久,祈求人生境界步步高升。“九日重阳节,开门见菊花”,让中国人达观与自信的民族性情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意境中尽情释放。而“把酒赏菊倍思亲”,又将永驻心间的对血浓于水的亲人的怀念表达得淋漓尽致。现在,政府已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或叫敬老节。作为人类情感的共同需要,我们又有了一个专门的日子表达对老人的敬意,以展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自孔子所崇尚的上古三代至今,几十个世纪已然过去,民族文化的血脉与真情通过节日这一形式得以永存。而在传统节日这幅壮丽丰饶的长卷上,又有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诗人墨客,留下了无以数计的诗词歌赋。这些脍炙人口的节日诗歌,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美好期盼和吉祥祝愿,提炼成万古不衰的节日之魂,让我们在享受节日的欢愉时又有了更美好、更高雅的表达方式。

如今,中国传统节日已跨越时空,从远古走向了现代,走进了2l世纪。传统节日获得了新的意义:国家以法定假日的形式重新将其固化,使人们能够在特定的日子里,真正地放松身心,从容地去体味这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节”的真意。

21世纪的世界已经或正在进入东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兼容并包的时期。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愚人节等传入中国,而中国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走向了海外。作为一种发展趋势,各民族的文化包括节日文化,正在相互交流与借鉴中,实现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对接。因此,浓墨重彩地宣传中国的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智慧与文化愈显重要。这种宣传除了对传统节日中民俗技艺的传习,在吟诵纪念传统节日的古典诗歌中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养也是应有之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歌咏节日的诗歌异常丰富。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开展节日吟诵古典诗词活动,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徐惟诚同志的建议和策划下,我们编写了《中华传统节日诗歌选》丛书,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副牌知识出版社出版。在该社首席编辑雨莲的精心设计下,本丛书通过那些吟咏节日的诗歌及与之相得益彰的古典绘画,以现代时尚的方式将节日文化之内涵——节日的起源、典故和仪式,对节日的崇拜、热爱及别样心情,全方位地加以展示并奉献给读者。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教授张晓华

2008年11月3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重阳节/中华传统节日诗歌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丁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知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555581
开本 16开
页数 1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22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6
159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3:5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