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知命何忧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陈斌先的中篇小说集,小说可分为三部分:一部分写农村低层小人物的生活与挣扎,如《留守女人》、《知命何忧》、《听着淮河唱歌》、《感谢大水》;一部分写基层干部的价值取舍与困惑的,如《行走的姿态》、《铁木社》等;还有一部《土城》不好特别归类,严格意义上也是写农村题材的,但他把视角放在了儒学文化与革命文化在特定年代的冲突、对立上,来审视人生、爱情、家族振兴等,在告诫人们只有儒学精神与革命精神的完美结合,才能最终振兴中华民族精神。

内容推荐

《知命何忧》共收集了陈斌先的《铁木社》、《行走的姿态》、《感谢大水》、《听着淮河唱歌》、《留守女人》、《知命何忧》和《土城》七部中篇小说,其中有两部是以前发表的,另外五部都是近一年多时间创作的。七部中篇小说中,牵涉到的人物众多、繁杂,但每一个人物陈斌先都做了精心安排和刻画,都达到了形象生动的目的。

目录

淮河岸边的咏叹(代序)

铁木社

行走的姿态

感谢大水

听着淮河唱歌

留守女人

知命何忧

土城

试读章节

何建想了一宿,他决定先到民政局问低保政策。

接待他的是分管局长,分管局长很客气,让何建心中有点温暖,何建把相关情况说了,说工人逼得紧,县里压得紧,自己没有办法,闹不好要出人命。分管局长说他说的都理解,但低保有低保政策,不是一种待遇,如果老工人家庭生活确实困难,可以通过所在地街道申报,由乡镇民政助理员调查,而后公示,局给一些指标,求实解决。总之,低保是根据动态管理、属地管理的原则,没有系统内申报的道理。分管局长说得很清楚,就是解决低保也没有他轻纺协会的事。

何建在笑脸面前败下阵来,他只能走人。但他不甘心,他到民政局时,看到局长签到了,他不相信局长不会接待他。

出了分管的门,到了局长办公室。局长在打电话,示意何建坐下,何建坐下后,局长电话也打完了,局长放下电话要给何建倒水,何建说不渴。局长见何建就诉苦,说,那么多下岗职工都要求解决低保,上级给的低保人员指标有限。何建说明来意,局长笑了,说,你怎么接手这活?你怎么解决?县里把你往火坑里推,你还自己跳了?何建不说话,心里确实有委屈,但也不好说什么,反复说,那批老工人也确实可怜,能给他们解决就先给他们解决。局长说,可怜的人多呢?等待救济的人也很多,民政部门没有办法一下把问题解决完。民政局长大何建几岁,很精干,也是县里的红人,什么事怎么办人家一眼就看明白了。铁木社的事是社会系统解决的,不是一个部门能处理好的,何建较真,不撞满鼻子灰才叫见鬼呢。为了缓解气氛,他跟何建玩笑说,你何会长也是个知识分子,属于文人骚客之流的人,你难道看不出来铁木社问题的复杂性?

何建不知道局长说这话是挖苦他还是跟他开玩笑,干笑着,然后很较真解释“骚客”含义,说大家怎么把骚客赋予了那种含义,实际“骚”是忧国忧民之意。局长就那么一说,何建认真解释,就失去了玩笑的味道,局长变了一副面孔,说,你说的事,没有办法解决,县里如果统筹安排,另当别论,就目前按常规方法肯定不能解决。

何建知道再说还是没有解决办法,就出了民政局的大门。

太阳升得老高了,天也热了,何建感到口渴,刚才只顾说话,忘记喝水了,现在渴了也不好意思再回头找水喝了。何建想,政策暂时不允许解决,自己也知道,但这些人的事如果不解决,后果会怎样呢?他决定请示段副。

段副听何建说这事,就发火,说,你怎么能答应一个星期内解决呢?谁给你的权力?

何建不敢发火,但何建想了一夜,他想明白了,县里让解决铁木社问题,不敢触及深层次的矛盾,怎么解决?他甚至还想,不就一个官帽子吗?大不了撸了算了,他没有必要怕张怕李的。于是他回答段副,谁也没有给我权力,我自己答应的,我不答应他们,有的要在县政府门口自杀,你说怎么办?

段副没有想到何建敢于顶嘴,就啪的挂了电话。何建也很生气,这是什么态度?

何建到了政府办,问段副在什么地方,有人说在政府会议室开会,何建跑到政府会议室后,打段副电话。段副不接,何建发信息,说在会议室门口等着,段副闹得没有心情,一会儿出来了,问,你要干吗?

何建说,我向你汇报工作。

段副没有想到何建变成另外一个人,让他有点陌生,他想这个人是不是离婚离的,脑子有了毛病?他说,我在开会。

何建说,你先开会,我在外等着。

段副又进会议室。何建站在会议室外面,来来往往很多熟悉人,问他干吗?他说等段副。

太阳老高了,何建到现在还没有喝上一口水,口紧干,看着树影子一点点变短,由树影子看到树,再看树上的蚂蚁搬家。太阳当顶了,还没有散会,何建感到很烦躁,但跟谁发火呢?只有等。

总算散会了,段副最后一个出来,有人说中午在某某酒店吃饭。段副脸色凝重,看到何建,他没有说话,往办公室走,何建跟着。

段副进了办公室,何建也进去了,何建说老工人动真格的,说不解决问题,要上京,要自杀。段副认真听着,然后说,何建,你是不是脑子有毛病了?我知道他们的事是大事,但眼下怎么解决?让你负责就是让你想办法拖住他们,不是让你到处喊他们要上京、要自杀的。何建不知道段副想什么,拖住他们?怎么拖住他们?

段副看见何建还不明白要义,于是换了表情,说,你工作很认真,态度积极,值得表扬,但是停产多年的大集体企业职工低保等问题,短时间没有办法解决。

何建说,我研究了材料,其他问题是没有办法解决,但低保问题是可以考虑的,我上午跑了民政,他们说是社会系统工程,靠轻纺系统解决不了的,所以才找段县长的。

段副很烦,但又不能发作,就说,你说的事,我知道了,我会尽快考虑的。

何建说,我答应人家一个星期,这个星期怎么也要有所交代。

段副不说话,站起来要走人,何建只好跟着出门。P7-9

序言

认识陈斌先二十多年了,初次见面是在已故老作家陶锦源家里,那时候陈斌先又黑又瘦,可用赢弱来形容。记得当时陶公一下拿出霍邱文友的很多稿件,让我细辨大家的潜力,我对陈斌先的一部中篇小说《残言絮语》有点兴趣,读完后对陶公说,这伙计今后有戏。当时我就那么一说,根本没有当真,或许就那么一说,等我再回到故里见到他时,他已经在很多文学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了。这些年匆匆忙忙,我读过他的作品不多,仅有几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虽然有一定的可读性,但没有看出其更多的才气。后来又听到他的作品被收入不同文集、不断发表作品的消息时,觉得无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回报罢了,不足为奇。

2007年是陈斌先创作的丰收年,先是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后是被聘为安徽省第二届签约作家,再后一口气写了七八部中篇小说,将陆续见刊,直到新近听到他的两部中篇小说《听着淮河唱歌》、《感谢大水》被一家影视公司购买了电影改编权正在筹拍电影等等消息时,作为同乡,我很为他高兴。我跟朋友笑说,看看,本哥儿们能够写出两本好小说,也不是偶然、碰巧的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

霍邱曾为古蓼国之地,东绕淠水,南倚群山,西襟豫地,北负长淮。这一片神奇的土地,哺育出一代又一代鸿文儒士,造就了“文藻之乡”美名。清有著名文物鉴赏家、收藏家裴伯谦,翰林学士李肖峰;新文化运动时期有革命作家蒋光慈;有新中国第一任文物局长王冶秋,更有韦素园、台静农、李霁野、韦丛芜这样的“未名社”英杰。上世纪80年代活跃在江淮文坛的有老作家陶锦源、史红雨、王余九、苗振亚等。这几年,一批青年作家开始在安徽乃至全国文坛崭露头角,如莽汉、张子雨、穆志强、柳冬妩、李训喜、张烈鹏、张冰等,陈斌先不但位列其中,就我的看法,他在这批青年作家的成长过程中还一直起着骨干作用。

霍邱也有个作协,其实就是几个文友相聚在一起,办公地点要么是大排档,要么是茶馆里,几个搞文学的穷光蛋轮流坐庄,一两瓶当地酒,三五个家乡菜,喝到七八分醉意,这时候没大没小,没有了矜持,没有了尊卑,大哥不认二哥,有话就讲,有屁就放,有意见就提,有不满就发泄,真正是回归到原生状态,疯疯癫癫,潇潇洒洒。我虽然谋生在外,但我特别喜欢回到这种状态之中,用自己的语言说话,用自己的脚步走路,用自己的脑子思考问题。不用正襟危坐,也不用字斟句酌。我们的话题天南海北,谈天谈地,谈我们喜欢的话题,但是,话题的灵魂还是文学。有时候酒酣耳热,难免会出现话不投机的情况,但是,哪个白吵得不可开交,拍桌子摔板凳,也绝不会影响彼此的亲密。我记得有一次我让张子雨组织文友小聚,在跟我敲定人员的时候,这哥们假装一脸深沉地对我说,陈斌先这小子只吃不请,还老是带老婆,为了阻止他带老婆,我干脆也不让我老婆参加。我当即训斥子雨说,朋友聚会带老婆,第一说明聚会的纯洁性,第二说明朋友亲密无间,值得提倡,不仅他要带老婆,你也得把老婆带上!后来大家到齐了,我揭发张子雨的阴谋,众人哈哈大笑。这种假斗争真团结的局面使我感到很温暖,这大约也是故乡吸引我的一个重要方面。

大家在一起喝酒聊天,品头论足,争高斗低,谈笑风生,无话不谈,相互寻找“撞击点”,彼此受益匪浅。记得香港《大公报》一篇文章谈到“未名社”英杰时,特别提到霍邱作家的“抱团精神”。也正是这种“抱团精神”,让霍邱有了作家群。这些话我在不久前为张子雨出的长篇小说《黑白布局》作序中已经提到,这里再重复说一遍,为的就是强化这种认识。我想说的是,大家的成功不是偶然,是霍邱的水土养育了这些文人志士的精神,让他们总能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张着清醒的眼睛,寻找述说的亮点,揭示生活的“原点”,挖掘生活的“矿点”。

  陈斌先一直从政,先后在县委宣传部、县政协办公室、档案局、乡镇企业局、中小企业发展局工作,也到乡镇挂过职。他经历丰富,思维敏捷,做事干练,闲暇之余始终坚持文学创作,没有放弃。他担任乡镇企业局长后,我很担心他写不出作品了,没有想到他在创作领域却越走越顺。他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发表作品,迄今为止,已经出版、发表文学作品两百六十多万字。生活积累厚实,让他的小说多了一份厚重,他也总能在保持艺术性较好的前提下,实现与思想性的较好统一。读完他的小说,或喜或悲,或感慨或叹息,总会让你思考点什么。他总在试图告诫着人们应该怎么做人、做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张扬着生命意识甚至还有一些哲学思考,在审美层面上,闪现着人性的光辉。这是我读完他的小说的总体印象。

现在给单个作家出版作品集的出版社少了,弄不好出版社是要亏本的,但安徽文艺出版社慧眼识珠,在众多的作家群中,选择为陈斌先出中篇小说集,我想是需要一些胆识的。或许他们看到陈斌先更大的潜在创作力量,加以特殊推荐;或许就是陈斌先现在的小说力量已经具备了感动读者,能够引起关注的力量。不管哪种情况,安徽文艺出版社敢于创新,以培养青年作家为己任,这些都是值得称道的。《知命何忧》中篇小说集中,共收集了陈斌先的七部中篇小说,有两部是以前发表的,另外五部都是近一年多时间创作的。我看完后感到可以这么给他的小说归类,一部分写农村低层小人物的生活与挣扎,如,《留守女人》、《知命何忧》、《听着淮河唱歌》、《感谢大水》;一部分写基层干部的价值取舍与困惑的,如《行走的姿态》、《铁木社》等;还有一部《土城》不好特别归类,严格意义上也是写农村题材的,但他把视角放在了儒学文化与革命文化在特定年代的冲突、对立上,来审视人生、爱情、家族振兴等,在告诫人们只有儒学精神与革命精神的完美结合,才能最终振兴中华民族精神。所以我把这部,小说单列一类,是有特殊意义的。在三种类别的小说中,应该说,陈斌先写农村题材的小说似乎更加得心应手,无论坚韧、善良、勤劳、本色的农村妇女边少春、冯丽、段采购等,还是忠厚、愚钝、娶不到老婆的皮桶,尖刻、刁滑、但不失农民本色的黑皮以及群体奉献精神的何文清、李晓、郑小玉等,都被他塑造的栩栩如生,这些人物似乎就站在你的眼前,呼之欲出。他们情感深重,不失道义i命运多舛,不失悲观:追求渺茫,不失坚贞,等等,都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但我想也不应该否定陈斌先对基层干部的形象塑造上的努力,李天是一个重点镇的党委书记,也是作者理想中的优秀的基层干部形象,在面临提拔重用之际,出现了很多让他意想不到的事情,他困惑、迷惘,甚至失去了斗志,但故事的结局是李天得到重用,事情原委也弄清楚了,一切都是他的竞争对手给他设置的障碍,这些障碍最终被组织上清除了。作品以李天的胜利,告诫基层干部,只要把心放在为民服务上,踏踏实实为人民做奉献,人民是不会忘记的。而《铁木社》中何建的形象更有代表意义,他似乎又在说明,作为基层干部,你不一定有那么大的能力左右一切,但组织上把你放在一定岗位上,你就要努力去做更多事,不论个人遇到多大的挑战,都应当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那样即便你做得还不完美,但过程仍然十分美丽。

七部中篇小说中,牵涉到的人物众多、繁杂,但每一个人物陈斌先都做了精心安排和刻画,都达到了形象生动的目的。小说是人学,只有把人塑造活了,才能感染别人、影响别人、教化别人。陈斌先小说中有些次要人物,往往比主要人物更加鲜活,如香辣蟹的泼辣、自暴自弃、嫉妒、善良等,《铁木社》中火暴脾气又不失真诚可爱的杨二锤、洪拐子等,这些众多次要人物都被他写的形象生动,有声有色。

小说总归是要通过人物说话的,把人物塑造生动了,无形之中就能表达作者的社会思考及人生思考。陈斌先把小说的人物基本都集中到改革开放后的年代,当然也有放到更加久远的岁月,但无论放在什么年代,他都注意了典型环境的描写,才造就他所写的人与事真实可信,才使他的小说克服了“扁平人物”模式,达到了多层次和多元化的丰富效果。

任何人物的塑造,都离不开小说语言,陈斌先小说的语言是细腻的,有着缓慢不惊的特征,他总是漫不经心地讲述着他的人与事,可能刚读他的小说你不会感到他的语言魅力,但仔细阅读,你又感到他的语言很劲道,是脱去表皮后留下的“木质”,当你静下心来,慢慢体会他所述说的人与事,就感到他语言的老道和成熟。我比较了一下,过去两部中篇小说与他近一年多写的小说相比,他的语言进步是很大的,他在语言“能指”、“所指”层面上自由滑动,让你感受他语言的厚实与凝重。

霍邱为什么出文人?我认为是与这块土地浓郁的连绵不断的文化氛围分不开的。既有历史的承继,也有现实的创新。一个作家应该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小说是虚构的,但也是现实生活的相关思考与反映。我们对人物的塑造,生活的理解,离不开家乡文化的熏陶,以家乡生活文化为背景,反映现实生活,必然占领了一座精神的高地。好在陈斌先在此以前已经做过努力,他有意打造淮河文化,讲述淮河情、淮河魂、淮河泪、淮河奉献等,创作了相对集中、相对系统的淮河咏叹调,已经有了建树,但我认为他做得还不够,无论是对于生活的挖掘、思想深度的开拓还是叙述的技巧,都还没有达到完美至善的地步,这些问题是一个业余作家必然面临的问题。我们期待着陈斌先以更加进取的态度和更加扎实的努力,在江淮大地这块肥沃的文化土壤里继续勤奋耕耘,写出更多更好的、弥漫着浓郁江淮文化气息的作品。

2008年8月20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知命何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斌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630939
开本 16开
页数 3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0.2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29
167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7: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