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知行合一王阳明
内容
编辑推荐

王勉三、梁启超、马宗荣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一书共分为三篇,分别收录了王勉三、梁启超、马宗荣三位学者对王阳明生平的介绍、对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讨论以及对王阳明其他主要思想的阐述。本书以图文并茂式的描写、文白相间的语言,全面、深入的展示了王阳明跌宕起伏的一生和功耀千古的思想学说,不仅能为广大领导干部提供一个多维度了解王阳明、学习王阳明的平台,也能够使诸多党员和普通群众从中领会全能大儒的精神力量,感悟“知行合一”的精神内涵,从而不断进步,提升自我,砥砺人生。

内容推荐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和军事家,儒家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创立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学说,至今仍被儒家文化圈推为修心炼胆的不二之教。对这些学说的修炼,使他能够上马统军征战,创下“未有败绩”之纪录;下马治国安民,收到民心大悦、移风易俗之功。他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后人尊为达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境界的“两个半完人”之一。王阳明的学说,不是一般读书人的坐而论道,而是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体悟人生最高境界的真理。

王勉三、梁启超、马宗荣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是一本融合了王阳明生平与学说的书,我们希望读者能够从中领会“知行合一”的精神内涵,知在深处、行在实处,提升思想境界和工作水平;能够感悟旷代大儒的精神力量,完善自身、充实头脑,增强探究问题和追求真理的能力;能够领略千古完人的人格魅力,见贤思齐、不断进步,更好地立身修德和砥砺自己,从而使自己的人生迈入更加辉煌的境界。

目录

前 言

第一篇 王阳明生活王勉三

 例 言

 第一章 导 言

 第二章 幼年生活与其家庭

 第三章 不凡的童子

 第四章 少年时代之阳明

 第五章 应试生活

 第六章 初入仕途的政治生活

 第七章 改过自新的生活

 第八章 贬谪中的虎口余生

 第九章 龙场生活

 第十章 谪限满期后的升迁

 第十一章 剿平诸寇

 第十二章 讨逆戡乱

 第十三章 晚年的生活

第二篇 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梁启超

 第一章 引 论

 第二章 知行合一说之内容

 第三章 知行合一说在哲学上的根据

 第四章 知行合一与致良知

第三篇 王阳明及其思想马宗荣

 第一章 阳明小史

 第二章 阳明的根本思想

 第三章 阳明的教育思想

 第四章 阳明与晦庵

试读章节

支配明代思想界的儒家学说,为朱子学。因为永乐时,坊间有《四书五经大全》一书,其内容悉依据朱子学说而编纂。当时之科举考试,悉依据这《四书五经大全》之说行之。故士林的思想,无出乎《四书五经大全》以外者。象山之学,当时视为禅学,视为异端。但朱子博古通今,明初的宗朱学者,从说格物穷理,实际只就朱子所著的《近思录》,或此等书而研究,其学识非常浅陋。阳明出版《古本大学》时,当时的学者,尚有不知除朱子的《大学章句》之外,有《古本大学》者。由此,可知当时学者的固陋。故徒说“居敬穷理”,而不知反省其心。阳明初研究佛老,后认道家长生不老之说的可笑,又悟佛家的弃人伦出家思想的反乎自然,因绍述象山的“心即理”说,标榜“致良知”,说“知行合一”之说。以反抗朱子之说。兹提要揭其学说与朱子学说迥异之点于后。

朱子对于“理气”之说,视为二物,而立二元论。阳明的理气观,则认为一物的两面,而倡对等的一元论。

朱子的“性论”,谓性的本体,即“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名。其所为善,是已发之和,偶然与阳明之说,大致相同。但阳明谓性体的发用,必借“气”行之。故告子的所谓“四端”,即不外乎气。故“性即气”“气即性”,二者如二,二实为一。禀受后之性,是不可分的。关于此点,朱子号称禀受后之q陛”为气质之“性”,而认性气的不可离,然性、气之间,犹设截然的区别。故其观点,因以不同。这是因为朱子执理气二元论,阳明执理气一元论,由此而生的自然的归结。

“心”与“理”的关系,朱子认为虚灵气中具有性的理者为心,即寓于理的气中者为心。换句话说,即理与气相合,而成为心,将两者区别而观。阳明则据象山之说,认为心即理,视心与理二者为同一之物。朱子之说,认心主乎一,而实管乎天下之理;阳明之说,讥心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

致知格物之说,朱子认“知”为知识之知,“物”为事事物物,致知格物,为“即物穷理”之意。万物之理,号“皆备于吾心”,然不学,则不知理,故即物穷理,以开发吾心。阳明认“知”为“良知”,格物之“格”,为“正”之意,故物为意之所在。吾人的良知,灵昭明觉,但蔽于物欲,即失其真,故当格物,去人欲,存天理,复其良知于至极。致良知的工夫,静坐固有效,但不过其一法。此外,必在事上磨练。这一点,与宋儒的致知格物专事静坐者不同。

知行合一说,为阳明的主张。朱子则主张先知而后行说。这是由于对格致的认识各异而然。盖朱子认“知”为经验的知识,故广穷事物之理,即至于知,故倡生知后行说。阳明认“致知”为致我的良知于意之所在的事物上,故有知行合一说。

阳明在大人教育论中,释《大学》一书中所论为“大人之学”,《大学》是谈圣道、伟人修养论的书,与朱子之释《大学》为“大学教育论”之见不同。朱子之所谓“大学”,是与“小学”相对而言的大学。朱子认《大学》三纲领之“在亲民”中的“亲民”二字,应改为“新民”;阳明则主张仍存其旧,作“亲民”二字,亲民则所以明明德,为明明德的手段。又“止于至善”,朱子认为至善当于事事物物中求之,阳明在至善为本然之性,为良知,止至善,则为复本然之性。再朱子研究《大学》一书,以“格物致知”为主眼,阳明则以“诚意”为眼目,格物只为诚意之功。诚意之极,不过止于至善。至于“至善”之则,为致知。

P209-211

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细心读者会发现,他曾多次谈到“知行合一”这个词。比如:2013年7月,他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在部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同年3月25日,他在法国《费加罗报》上发表《特殊的朋友,共赢的伙伴》,其中谈到,中国人讲“知行合一”,法国人讲“打铁方能成铁匠”,都强调要把思想转化成为行动。……

“知行合一”是明代王阳明学说的立学宗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之一。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市)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因青年时期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为一处山谷,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论道讲学,故自号“阳明子”“阳明山人”,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幼年即立志为圣贤,早年研习过儒、释、道各家学说,后归于儒家,完善了自孟子、陆九渊以来的心学体系,为儒家心学的集大成者。他阐发的“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等理论,成为儒家哲学的一座巅峰,迄今无人能够超越。

但是,阳明绝非人们印象中的迂腐道学家,他的学说主张是“活泼泼”的,是崇尚完美的人格修养与个性解放的。他重视实践,主张“事上磨练”,在从政、统兵的过程中贯穿着“知行合一”的思想,创造出优良的政绩,立下了显赫的军功。《明史·王守仁传》评价说:“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他一生仕途坎坷,多遭磨难,受廷杖、遭流放、被皇帝猜疑、被权臣排挤、被奸佞构陷,然其心中自有“良知”之学充溢,故能将这些危难一一化解。他的弟子在《年谱》中说,阳明在巨大的逆境之中,“益信‘良知’真足以忘患难,出生死”。阳明也曾自言:“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错,阳明正是在无数磨难之中,始终坚持对圣贤之道的追求,讲学不辍,思悟不止,为我们留下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百年来,阳明学说启迪、影响和造就了无数志士仁人。明清时期的名臣如聂豹、徐阶、黄道周、刘宗周、施邦曜、汤斌、李绂等,都是阳明学说的践行者;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陈确、唐甄、魏源等,也都是阳明学的拥趸。近代以来,康有为、梁启超、宋教仁、陈天华等致力于中国富强的仁人志士,也都受过阳明学说的影响。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期曾接触过阳明学说,把阳明归入与孔子、孟子等并列的“传教之人”;1 943年6月,他在刘少奇的一封长篇通信上,写下了“王阳明也有一些真理”的批语。

阳明学说在明代就远播日本、朝鲜。日本的阳明学非常盛行,并成为日本明治维新的重要精神资源。严复在《阳明先生集要三种》序中说:“日本维新数巨公,皆以王学为向导。”日本哲学家高濑武次郎博士也说:“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韩国政治家朴殷植在争取国家独立的斗争中,曾写过一篇《儒学求新论》,主张用阳明学说改造韩国的传统儒学,因为阳明学是“简单切要之法门”,具有“省察法”和“果敢力”,富于“气节与事业之特著的功效”。

阳明学说是一种人生哲学,是帮人提升人格境界、追求“内圣外王”的学说。在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时期,许多有识之士呼吁从日本“取回”阳明学说,以强大国人精神,提高国人修养,实现救国之梦。如国学大师唐文治先生曾专门写过“论阳明学为今日救国之要”的文章;本书作者之一王勉三先生更是大声疾呼:“我们中国有件极可珍贵的宝物,可惜遗失在日本去了,现在愿我们大家,赶快去拿回来,自己享用,不要长此让它留在异国,替异国去发扬文化,扩张国力”“这件宝物,不是别的东西,就是曾经支配中国思想界,有百余年之久的‘王学”’;学者胡越说:“天生阳明在中国,是中国民族的大幸;中国人民,却多数不知阳明,是阳明的大不幸,也是中国的大不幸”,国人如果能“把阳明学术,勉力宣传,也许从大不幸中,能够侥幸得几分,就比面朝东海,眼看阳明学术在那里开化日本民族,心上稍微过得去些”。

今天的中国,在经济和国力上已经超过日本,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对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阳明学说,我们如果能够学习它、研习它,为它赋予富有时代精神的新特色,将会对我们个人的人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起到积极的作用。

因此,我们编纂了《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这是一本集王阳明生平和学说于一书的作品,读者可以从这一本书中,认识王阳明这个人,一窥阳明学说的概貌。本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王勉三先生的《王阳明生活》,193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1933年再版。作者用通俗易懂、充满激情的笔调,通过严谨的史实取舍与考证,为我们勾勒出王阳明的一生。第二部分是梁启超先生的《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这是作者1 926年1 2月在北京学术演讲会及清华学校的讲稿,起初在《晨报》上连载,1936年中华书局出版单行本。本书主要阐述了“知行合一”这个阳明学说的立学宗旨。第三部分是马宗荣先生的《王阳明及其思想》,1 942年文通书局出版,是“大教育家文库”丛书中的一种。作者从一位教育家教育思想的角度,阐述了阳明学说的旨趣,对阳明“致良知”思想的阐发,颇为精辟、详尽。

我们相信,本书能够让您对王阳明的生平事业与学说要旨,有个初步的了解。它就像一扇大门,或许能引领您进入阳明学说的秘奥,带您进入一个追求完美人格和“内圣外王”真谛的思想天地,为您的人生和事业增添光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知行合一王阳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勉三//梁启超//马宗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红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136991
开本 16开
页数 2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7
出版时间 2016-03-01
首版时间 2016-03-01
印刷时间 201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4
CIP核字 2016013589
中图分类号 B248.2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5:4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