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颜氏家训新解(中国人的家教圣经)
内容
试读章节

提起教育孩子,颜之推气就不打一处来。他曾眼睁睁看着梁朝亡了国。那个时代,真是太烂了。读书人根本不值几个钱,师道尊严早就死了。梁朝红火那些年,江南的名门望族说了算,偌大一座官场,全让“贵游子弟”给包了。无官无职的王公贵族叫做“贵游”,他们的孩子,绝大多数是声色犬马的公子哥儿。饶是酒囊饭袋,朝廷有了“肥缺儿”还得紧着人家。当时流传一句谚语:“登车不跌倒,可当著作郎。身体没毛病,就是大秘书。”那些家庭有背景的孩子,个个儿打扮得妖里妖气,油头粉面。一出门,前呼后拥,坐着非常华丽的车马。回家来,吃尽穿绝,玩得都是奇珍异宝。朝堂上,一手遮天,就他们这个“裙带圈”做主;其他人,学得再好,干得再棒,也没你什么事儿。

教育毁了,年轻人的教养也就完了。一个没教养的社会,只能出产“人渣”。梁朝那群牛哄哄的公子哥儿,中看不中用。过太平日子,当然舒坦了;一赶上动乱,立刻变成了可怜虫。剥了那身虎皮,他们什么也没有了,惶恐地面对战乱,个个儿成了大傻瓜。一点儿能耐也没有。吃饭都成问题,再起战争,他们只能“转死沟壑”——尸体都让狗叼走了。

奚落完一阵子,颜之推得出一个结论:“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有学艺者,触地而安。”祖宗留下了多少钱,没用;得靠自己的本事才能维持。香港富豪李嘉诚曾对人说:如果儿子有本事,留给他很多钱干什么?(言外之意,儿子可以自力更生)假如儿子没能力,留给他很多钱又能怎么样?(明摆着,是送钱给孩子败家嘛)《颜氏家训》把学问和技艺当作“铁饭碗”,所谓“学艺”和“薄伎”,不过是安身立命的手段。有这点本事,就能养活自己,不至于像梁朝世家子弟那样“转死沟壑”。

颜之推几次沦为阶下囚,很熟悉亡国奴的悲惨生活。他惊讶地发现:有些老百姓,虽然满脑袋高梁花子,没喝过几天墨水,但是,粗通《论语》,略知《孝经》。凭这点儿学识,就能当个教书先生——捞着饭碗了。有些高门子弟,忽然败家了,居然提不起毛笔,写不成文章,这群废物,全都给人种地养马去了。这就是读书的力量,现代人也承认:知识改变命运。

《颜氏家训》进一步解释“学艺”和“薄伎”这两种谋生手段,说:“伎之易学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贤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这段话点明了主旨:天下三百六十行,只有一个行当“既好吃、又好看”,那就是——读书。除此之外,想长本事,或者出人头地?都是痴心妄想,缘木求鱼。颜之推说得非常肯定,没留任何回旋的余地。

读书,首先是一种谋生手段,其次应该成为生活方式。《颜氏家训》极力诱导子孙,接受这种生存哲学。颜之推倔强地宣称:“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于无学之富贵也。”他觉得,只要有学问,穷点儿,不丢人;倘若胸无点墨,满世界炫耀金银财宝,就很招人瞧不起。这很像潦倒书生们聊以自慰的话:“你可以嘲笑一个国王的富有,但是,不能嘲笑一位诗人的贫穷。”——这很令人费解。莫非“诗人的贫穷”比“卖豆腐脑儿的贫穷”更体面?作诗败家,和做生意赔钱一样晦气。穷,就是没混出来,有啥可吹的!

当然,颜之推先生绝不可能主张“越穷越有理”。他指着街头巷尾那些活靶子们说:不读书,没学问,将来能干什么?要么,披一身死沉的铠甲,当兵去吧。要么,蹲在冷板凳上,“咋笔为吏”。什么叫“咋笔小吏”呢?咋,就是“啃”、“咬”的意思,《北齐书·徐之才传》里说,“小吏好嚼笔”,那些跑腿听喝的“毛毛官儿”,既没本事,也没头脑,天天趴在桌子上,叼着笔头儿瞎琢磨——这些人怎么会有出息!

颜之推掰着手指,逐个列举:一不学“贵游子弟”;二不做“咋笔小吏”;三不当“面墙之徒”。面墙,泛指读书不入门,摊开书本,就愁眉苦脸,犹如对着一面空墙。应该学问扎实,做个“明白人”。颜之推希望:“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干载终不为小人也。”只有保持终生苦学的姿态,才不致“为无赖所欺”。纵然肚里有点儿墨水,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读书,得干一辈子,永远没头儿!《颜氏家训》立马抬出一种反面典型: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严格说来,这种“小丑儿”压根儿就算不上读书人,刚认俩字,眼里就没人了,而且四处招摇,妄称“大师”。他们走到哪里,臭到哪里,纯粹被自己祸害了。与其这么糟践自己,当初还冒充“文化人”干吗呀?

讲完这些事儿之后,颜之推才慢慢地打开自己那本智慧之书。

实在无法统计,人类究竟出版过多少书,只能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这类“虚词儿”来描述。或问,传世之作,到底有多少值得一读?这些愣头愣脑的问题,似乎没有答案。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讲过一段趣事:年轻时,他曾怀着极为崇敬的心情,拜会学界前辈夏曾佑。此公是浙江杭州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中进士,历任礼部主事、泗州知州、充两江总督文案。民国以后,在教育部任职,还做过北平图书馆馆长。他对经学、佛学颇有研究,所著《中国历史教科书》更是声明显赫,连胡适都“深佩夏先生之功力、见地”。陈寅恪小他27岁,刚见面,这位老前辈就语惊四座,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陈寅恪暗笑夏曾佑,是不是老糊涂了。等自己老年,才觉得那话有些道理:中国古书,不过那么几十种,的确能够读完。P32-35

书评(媒体评论)

继合先生机敏、捷智、颖悟与乐观,他比同龄人有更多的历练、精明、通脱及豁达;他始终孜孜不倦地学习、写作、追求和探索,曾留给读者不少的启迪。在文学道路上,只有坚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方是正道。

——李国文

《颜氏家训新解》这部崭新的力作,视角独特、内容新颖、笔墨优雅、好看耐读,具备很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力。继合先生的作品,显示出学养深厚、贯通文史和雅俗共赏的文化特征。

——林非

继合先生最新出版了这部《颜氏家训新解》,采用豁达的胸怀、美妙的文字、睿智的文化和奇妙的思路,来引领读者。篇篇美妙的文章,回荡在古典与现代时空,似乎提醒人们,如何脱离世俗而平庸的观念,怎样踏入优美且丰盈的人生。

——蒋子龙

智慧的人生,庭院里炼成。经典的活法,在兄弟书中。

——纪连海

目录

一 《颜氏家训》:缔造一段传奇

二 求学——掌握与世界对抗的技能

三 就业——你凭什么生存

四 婚姻——谁会陪你过一生

五 家庭——经营好你的避风港

六 抚育——生命的延续

七 处世——以原则和坚韧武装自己

八 终老——当你离开的那一天

内容推荐

纵观历史,颜氏子孙在操守与才学方面都有惊世表现,像唐朝著名史学家颜师古,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凛然大节震烁千古、以身殉国的颜呆卿等人,都令人对颜家有不同凡响的深刻印象,而这些人之所以能名播千古,与颜氏一门代代相传的《颜氏家训》是分不开的。

《颜氏家训新解(中国人的家教圣经)》作者,著名学者张继合从现世意义出发,对《颜氏家训》做了深入浅出的解析,但并不局限于对文本的逐字解读,而是从求学、就业、婚姻、家庭、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入手,探讨《颜氏家训》对现代教育所产生的意义,给当代教育以启迪与警醒。

《颜氏家训新解(中国人的家教圣经)》《颜氏家训新解(中国人的家教圣经)》中特别提到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交融与碰撞,提到当我们向西方靠拢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西方很多国家却开始立法,允许对学生进行适当体罚……

编辑推荐

名门家训余音绕梁,智慧解读警醒当下!著名学者张继合从现世意义出发,对《颜氏家训》做了深入浅出的解析,但并不局限于对文本的逐字解读,而是从求学,就业,婚姻,家庭,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入手,探讨《颜氏家训》对现代教育所产生的意义,给当代教育以启迪与警醒。书中特别提到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交融与碰撞,提到当我们向西方靠拢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西方很多国家却开始立法,允许对学生进行适当体罚……

《颜氏家训新解》纵不能让你成为旷世奇才,但却能让你为人处世更为熨贴完满!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颜氏家训新解(中国人的家教圣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继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728769
开本 16开
页数 2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3.1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4
167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0:4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