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微笑禅
内容
编辑推荐

透过简单明了的禅学故事,洗净心灵的尘染。简单的一个微笑,于已于人,都是一种布施。

放下执着,换一个心境当你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时。与其换环境不如换心境。与人发生摩擦时,先想一想,你是不是被骂过、伤害过而更成熟了?

经过深刻的禅观。我们将发觉苦的起因只是单纯的“执着”,如果能在环境的当下不执着。苦就不会生起。请微笑对待每一个人。这是您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礼物,如此的人生才没有白过。

内容推荐

携一抹微笑,结一世禅缘

生活即禅,禅融于生活《微笑·禅》将禅与生活完美结合。全书共分四部分,先讲生活禅妙,再到转化烦恼,继之身心安在,最后自利利他,渐趋深入并推而广之,由爱我转而爱他,将小爱化为大爱。读来如行云流水,处处流露着禅之美妙,生之美好,让人身心安宁,爱意融融。

饮食禅、步行禅、微笑禅、扫地禅、洗碗禅、洗澡禅,生活中遍布禅机,你可曾细细体会,潜心修行?现在开始吧,循着《微笑·禅》的指引,找到心之所在,携一抹美美的微笑,结一世善善的禅缘。

目录

编辑推荐

第一部分 生活禅妙

 饮食禅 学禅,从吃饭开始/3

 步行禅 走路,也可以是享受/6

 微笑禅 生气,请微笑/9

 扫地禅 心镜,时时拂拭/12

 洗碗禅 处理,明明了了/15

 谈话禅 话前,先仔细倾听/18

 洗澡禅 涤净,如出水莲/21

 开车禅 塞车,正好修行时/24

 电话禅 铃声,是远山寺庙的钟声/27

 问候禅 送一朵莲花,自己就得到一朵/30

 水果禅 融入真滋味/32

 看花禅 与花相映,生命就有喜悦/34

 赏月禅 月有阴晴圆缺,何苦事事求全/36

 品茶禅 静心喝一口,味道就来了/38

 放松禅 万事莫想,万缘放下/41

 游泳禅 与水共舞/44

 慢跑禅 跑出禅味/46

 独处禅 走出失恋的阴影/49

 观音禅 善用耳朵/52

 睡觉禅 醒梦如一,睡觉亦可清醒/55

 一日禅 当好自己的主人/58

第二部分 转化烦恼

 面对生气 别让生气的种子发芽/63

 面对恐惧 接受无常,不忧不惧/66

 面对嫉妒 随喜赞叹,利己利人/69

 面对痛苦 拔除贪欲,喜乐自来/72

 面对爱情 化小爱为大爱/75

 面对容颜 心存善念,就是天使/78

 面对时间 时间无长短,生命在当下/81

 面对工作 换环境不如换心境/83

 面对名利 放下名利,更生快乐/86

 面对生病 观照生命,体悟生死/89

 面对癌症 净化心灵,可了业因/93

 面对死亡 从未拥有,何有所失/96

 面对敌人 爱与宽恕/100

 面对自己 想想我是什么/103

第三部分 身心安在

 微笑禅悟 微笑是对生命的一种布施/109

 欢心禅悟 尝试放下,烦恼自消/112

 心境禅悟 换个好心境,苦难如轻烟/115

 开怀禅悟 笑口常开,幸福自来/119

 因缘禅悟 随遇,随缘,随喜/123

 逆境禅悟 逆境都藏有生命的赠礼/126

 处世禅悟 止恶修善,以笑代骂/128

 自信禅悟 求人不如求己/133

 心态禅悟 不计得失输赢,人生逍遥自在/136

 放松禅悟 放下执着,潇洒人生/139

 自律禅悟 正其身,莫贪念/142

 待人禅悟 去除我执,宽容接纳/145

第四部分 自利利他

 人身难得 找到安顿身心的所在/151

 缘起性空 因缘聚合,自性本空/154

 因果法则 善恶果报,世世因缘/157

 诸行无常 世事本无常,唯有见性不变/160

 诸漏是苦 放下执着,生命不苦/163

 诸法无我 “我”是没有自性的/166

 相生相依 万物众生,相互依存/168

 自他不二 爱自己,更爱别人/170

 饶益众生 悲心的生起/173

试读章节

[饮食禅]学禅从吃饭开始

学禅的风气愈来愈盛,一般多从静坐入手,求能久坐,当然也有很多人祈求得到神灵感化,不过这样可能离禅愈来愈远。禅无所不在,学禅就从吃饭开始吧!

小时候听到卖冰棒的叮当声远远传来,心头就一阵清凉,买一枝冰棒坐在土地公庙后的榕树下,一口一口享受冰的清凉,那一刻,眼中、口中、心中只有冰的美味。

长大以后,来往于饭桌酬酢间,嘴里嚼的是山珍海味,心中百般思索、千般计较,饭桌上多言不及义。有时候边看电视边吃饭,有时候边翻资料边吃饭,忙得不得了,这样吃下去的不过是一碗烦恼、一碗工作,乃至和着泪水吃下一碗无聊的连续剧。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如此食不知味地用餐。

那么应该怎么吃呢?禅宗说“吃饭时吃饭”,我现在坐在餐桌前就为了吃饭,也只能吃饭,放下工作不要为任何事烦恼,就像小时候吃冰棒一样,专心一意地吃。端起饭时手感知到碗的温热,夹菜时清楚知道手的动作,咀嚼时知道牙齿上下咬合的动作,吞咽时知道食物的味道。对于食物不分好坏,知道自己肚子承受温饱的感觉。就这样,在用餐的时候培养觉性,下桌后再带着觉性回到日常生活中。

觉性之外,还可以培养慧观。端起一碗饭,闻到米香,想到米的成长是经过阳光、大地、雨露的滋润,经过农夫的血汗来耕耘,心想“我是多么幸运能够捧着这碗饭,在我吃这碗饭时,每天有四万儿童死于饥饿”,这样你会以感恩的心珍惜这碗饭。

吃饭时要安住当下,避免讲话,觉照动作,慢慢地吃,夹菜时甚至可以轻声默念一声菜名,目的在提醒自己回到当下,别又给烦恼拉走了。

一般寺院“过堂”时要求食存五观,就是吃饭时要如法如仪,心存感恩,不贪不馋、适时适量,以免障道。如果能念念分明地吃,自然可以达到五观的要求,不但不会暴饮暴食,还可以借此慧观长养慈悲心。

《华严经》“净行品”中说:“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甘露满足。饭食以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吃饭的时候如果还能观照众生悲苦,唤醒菩提心,并愿众生都能得到法味。如此吃饭就更有禅味了。

放下工作,

不要为任何事烦恼,

专心一意地吃饭。

食物不分好坏,

品其味,感其温,知其饱。

用平等心、感恩心、惜福心、惭愧心、

忍耐心吃饭,要吃出菜香,品出禅味。

[步行禅]

走路,也可以是享受

我们每天都要走路,但总是走得那样匆忙,把烦恼、焦虑、不安都烙印在大地上。“地无私载”,想一想大地是那么的无私无我,能承受我们所丢掷的一切,化成一片绿野平畴,开出一朵朵灿烂的玫瑰。为什么我们不能在大地上烙印出安详喜悦的足迹呢?

上班的时候从家里走到车站或从车站走到办公室,总是那样匆匆忙忙,或是脑袋里东想西想,不知不觉走到办公室。平常在办公室,从座位到茶水间倒茶,也是那么行色匆匆,人生真的有那么紧急吗?真的需要永远在赶路吗?赶到有一天倒下了,不能再赶了,那时候还有余力停下来欣赏一下人生的美景吗?你是不是也在赶路中走完一生呢?

走路的时候要全然放松,配合呼吸,三步一吸气,三步一吐气一“吸吸吸,吐吐吐”地走,当然也可以二步或四步,依个人的肺活量,顺其自然。配合呼吸的原因就是让自己知道,我现在不是想着工作或为儿女烦恼,而是觉知我在当下,在享受走路。

当你在行走途中碰到美丽的事物,如路旁的一朵野花、一滴朝露,乃至天边的残阳夕照,你可以驻足,身心一如地欣赏,这时候野花、朝露、残阳都为你而存在。如果你能安住当下,不被过去和未来牵着走,慢慢地会在走路中感到清凉、自在,当这种觉受自心中生起时,你走路的方法就对了,大地也会报以微笑。走的时候,不妨注意脚底与大地接触的感觉,是那样的温润。想想大地的承受度,我们的心量是不是也应该像大地一样能涵容一切呢?佛陀在出生的时候走了七步,一步一莲花,这个故事十分引人人胜,如果你能如实安住当下地走,你走路时也能步步生莲呢!

我们常会为了到达某处而走,走路时,如果能念住当下,你已经到了一到达你心灵的故乡。所以走路时,配合呼吸也可以默念:“我已到了,已到家了。”这样的人生,你还求什么呢?你还修什么呢?

当然,走路的时候也可以培养慧观,举足的时候是“生”,脚停在空中的时候是“住”,脚落地的时候是“灭”,走一步路就是一个“生住灭”,走路就是生灭的过程,这就是“无常”;觉照无常的过程只有生灭,其中找不到一个我,这就是“无我”。走路时可以依照《华严经》的教示培养慈悲观:“下足住时,当愿众生,心得解脱,安住不动。若举于足,当愿众生,出生死海,具众善法。”学习以更大的心量,在举手投足之间,将自己所得回报一切众生,愿大家都能走出苦海。

许多人学禅求神通,期盼能够隔空取物或飞檐走壁,有些邪师也以此招徕学生。一行禅师说过:“人类最大的神通就是能够在地面上自在地走路。”想一想水中的鱼儿、空中的苍鹰有这种本事吗?在太空待上两个月以上的人,人们通过视讯问他们最渴望的事是什么?他们的回答都是“踏在地球的土地上”。每一个人本来视野通具足,无须外求。心外求法,终究一无是处。

配合呼吸走路。

三步一吸气,三步一吐气。

让走路成为一种享受,

一切美丽生自安在当下的心。

P3-8

序言

有人问大智慧海禅师,什么是“修行”。禅师说:“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其人不解:“别人不也是一样,饿了吃,困了睡吗?”禅师解日:因为凡人吃饭时不肯吃饭,想这想那,干般计较;睡觉时不肯睡觉,梦这梦那,颠倒梦寐。而我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只是睡觉。

现代人生活忙碌,终日茫茫然度过一年又一年,难寻愉悦与满足。即使吃饭睡觉如此简单的事,都少有人愿意把一碗饭吃得舒舒服服,把一场觉睡得安安逸逸。

平常人吃饭,好吃的,就贪心多吃一些;不好吃的,就起嗔心不吃。而佛门吃饭则用平等心、感恩心、惜福心、惭愧心、忍耐心来吃,要吃出菜根香,吃出禅味来。这就是佛法的智慧。

禅是生活的艺术,每日的生活即是人生修行的道场。当我们能达到行住坐卧皆有禅意,清茶淡饭皆有禅味的如是境界,禅不仅能提升我们的心智品质,还会启悟我们对生活报以微笑与欣悦。本书从四念处(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亦称四念处观)出发,通过简单又富含哲理的故事,告诉我们如何把佛法与生活相接,进而从生活中悟道,在生活中证道行道,体悟活泼自在的人生。

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生活禅妙”即是本于四念处的法教,教我们如何在生活中修行、体悟禅境。生活中无处不有禅机,吃饭、喝茶、扫地、洗碗……如果我们能念念分明,不但能够感悟到禅境,还能从中得到喜乐。第二部分“转化烦恼”也是本于四念处去观照内心的情感和心绪。生活中有太多的烦恼痛苦,大多数的人不知道如何排解,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并不知道它们是如何产生的。通过深观觉照可以知道事情的真相,了解痛苦的因,进而转化自己的烦恼。第三部分“身心安在”旨在开启禅修的心智,体验豁达的人生态度。一旦我们对生命报以微笑,一切的困惑皆可成为人生走向圆满的渡口。第四部分“自利利他”即是佛法的基本义理,有助于我们领悟宇宙的实相和生命的意义,一旦我们能够了悟人生的真相,就能契入佛陀“不执着”的法义,生活怡然自乐。

打开慧眼,生命豁然开朗,山河大地廓然一清。心灵的跃升和精神的解缚,将会使生命展现出新的境界。有僧问道于赵州禅师,赵州回答他说:“吃茶去!”吃饭、洗钵、洒扫,无非是道,若能会得,当下即得解脱,何须另外用功?迷者口念,智者心行,向上一路,是圣凡相通的。禅本无法可修,生命只在当下。

活在当下,每日修行,愿众生在修行精进中寻得喜乐自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微笑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月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092193
开本 16开
页数 1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5
出版时间 2008-12-01
首版时间 2008-12-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2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6.5-49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26
152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5:3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