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图说文艺复兴
内容
编辑推荐

文艺复兴,这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大变革、大解放、大跃进的伟大运动,可谓光照人寰,衣被后世,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提供了永享不匮的财富,无论走到哪里,那些汇聚于一个时代、纵横于一片新地的巨人都仿佛耸立在我们面前,用他们创造的手笔指引着我们的前途。

本书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为我们介绍了文艺复兴的伟大成就。

内容推荐

“文艺复兴”是指中世纪后期风靡全欧洲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当时久被埋没的古希腊罗马文化被重新发现并得到发扬光大。在14至16世纪绵亘300年的时间里,这场在文学艺术以及思想文化领域兴起的启蒙运动,从意大利首开先河,很快便扩展至德国、法国、英国和欧洲其他地区,使西方社会从此走向光明。

全书共25万字,320多幅图片,采用70克轻型纸、4色印刷。

目录

建筑 权利与财富的象征

 前文艺复兴时期/003

哥特式风格在意大利的影响/003

其他地区哥特式风格的盛行/010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013

阿尔贝蒂的理论/013

布鲁内莱斯基的实践/016

建筑师们的成就/020

阿尔贝蒂/020

米切罗佐/023

乔吉奥·瓦萨里/025

美第奇家族/027

布拉曼特和米开朗基罗/029

珊索维诺和帕拉提奥/035

文艺复兴风格的持续/043

米开朗基罗与风格主义/044

朱利奥·罗马诺/045

维尼奥拉和皮罗·科戈里奥/047

 法国建筑/048

 西班牙建筑/052

 德国·尼德兰和英格兰建筑/054

雕塑 空间与物质的再造

 古代雕像的传统/059

 意大利的15-16世纪/070

青铜的驾驭者/070

吉贝尔蒂与多那太罗/070

韦罗基奥/077

纪念章与青铜小像/080

赋予石头生命之人/084

米开朗基罗/084

 雕像中的风格主义/093

詹博洛尼亚等/094

绘画 视觉与心灵的和谐

 早期艺术的传统/102

从乔托说起/102

湿壁画的制作/109

透视法理论的运用/112

马萨乔门13

弗兰契斯卡,117

虔诚的修道上画家/121

安吉利科修士门21

贝诺佐·戈佐利,125

利比父子门26

绘画的神话主题门29

波提切利门29

威尼斯的贝利尼艺术世家/133

乔凡尼·贝利尼/133

曼坦尼亚/138

赞助人的权利/142

 15世纪的弗兰德斯绘画/144

弗兰德斯的三重奏/145

凡·爱克、韦登和罗伯特·康平/145

版画的发展/159

 16世纪的意大利绘画/162

从佛罗伦萨到罗马/163

达·芬奇163

拉斐尔/173

米开朗基罗/182

威尼斯永恒的色彩/191

乔尔乔涅/191

提香/194

后继者们/202

 风格的转移/208

蓬托莫/208

布龙吉诺/212

朱利奥·罗马诺和柯雷乔/216

帕尔米贾尼诺/218

格列柯/220

 16世纪的北方/225

辉煌的德国艺术家们/225

丢勒/225

格吕内瓦尔德/234

霍尔拜因/237

尼德兰的余晖/241

博斯/241

勃鲁盖尔/247

哈布斯堡家族/251

文学 灵魂之窗

 欧洲文艺复兴文学/255

 但丁:旷世之作《神曲》/256

 杰弗里·乔叟:英国文学之父/268

 彼特拉克:文艺复兴的领路歌者/274

 弗朗索瓦·拉伯雷:创造巨人的巨人/279

 薄迦丘:妙口《十日谈》/283

 塞万提斯:不朽的行者《堂吉柯德》/289

 莎士比亚:鼎国之作《哈姆雷特》/303

戏剧 光明与黑暗的描画

 从中心到边缘/317

宗教教义的图解/318

人文精神的重塑/325

透视布景和镜框式舞台/326

从西班牙飞来的凤凰/329

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剧场/333

 伟大的莎士比亚/337

莎士比亚环球剧院/340

理想与现实的比照:《威尼斯商人》/344

历史风俗的特写:《亨利四世》/348

王冠上的金刚钻:《哈姆雷特》/351

洗涤心灵的风暴:《暴风雨》/355

回到莎士比亚那里去/357

 本·琼生和气质喜剧/358

音乐旋律与情感的交融

 法国新艺术运动/365

勃艮第乐派/367

班舒瓦/370

尼德兰乐派/371

比斯努瓦/374

 若斯埃及后继作曲家/374

若斯坎/375

海因里希·伊萨克/377

雅各布·奥布雷赫特/378

 威尼斯乐派和罗马乐派/380

威尼斯乐派/381

罗马乐派/382

 德国的新宗教乐派/385

 音乐理论/390

试读章节

历史与风俗的特写:《亨利四世》

《亨利四世》是莎士比亚最成功的一部历史剧,被誉为莎士比亚历史剧的高峰。《亨利四世》上、下篇主要是根据历史学家霍林谢德的编年史和一个未署名的剧本《亨利五世著名的胜利》写成。上篇完成于1597年,写亨利四世在其他贵族的支持下取得了王位,但他疑心这些功高盖主的大巨们会采取不利于他的行动,因此每天忐忑不安。为了压服这些人,他大发淫威,终于惹怒了大臣们。一批人聚集存一起,密谋反叛。亨利四世亲自率兵出征。亨利四世之子——哈尔亲王以前经常和约翰·福斯塔夫爵士混在一起,吃喝玩乐,过着放荡的生活。如今大敌当前,亨利四世苦口婆心地规劝他走正道,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亲王听从了父王的告诫,在平定内乱的战争中表现得异常英勇,带领王军取得了胜利。

《亨利四世》的下篇完成于1598年。下篇中,约翰王子通过谈判,使叛军瓦解,国王军队大获全胜;叛军不甘失败,继续集结叛乱。亨利四世利用和谈的机会,设计驱散了叛兵,平息了内乱。接着,他带兵征讨耶路撒冷,途中中风死去。临终前,他告诫哈尔亲王要多多利用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的矛盾,维护王位。哈尔王子继位后,称亨利五世。他非但不计前嫌,重用那些曾经反对过他的贤能的大臣,而且赶走了福斯塔夫一类引导他吃喝享乐、为非作歹的人。

这部历史剧运用了平行结构和对照原则,将以亨利四世为代表的庄重严肃、危机四伏、动荡不安的宫廷政治生活,和以福斯塔夫为代表的平庸嬉戏、轻松笑闹的市井生活这两种性质和气氛完全不同的生活场景巧妙自然地融为一体,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了英国封建社会即将解体时的时代风貌。通过将历史事件与生活场景相对照、将政治斗争与社会风俗并举的方法,莎翁一改以往的历史剧当中只有快速推进的历史事件的长镜头,而缺少舒缓细腻的生活场景的特写镜头的缺点,不但大大拓展了历史剧的广度和深度,而且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有趣的是,该剧虽然名为《亨利四世》,但并非以亨利四世为中心人物,而是重点突出了剧中的其他一些人物。比如,上篇中主要表现的是哈尔亲王、格伦道尔和霍茨波等人;下篇中则突出刻画了叛军头目约克大主教和忠于王室的大法官等人。而剧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则是福斯塔夫爵士。他是一个穷途潦倒的骑士,肥胖懒惰、贪婪好色,惯于耍赖皮和撒谎吹牛,过着毫无原则的寄生生活;他从不付出劳动,整日混迹于酒店当中,花天酒地,狎妓纵欲。他靠借债、赊账和偷窃度日,却丝毫不感到难堪和荣誉受损:他吹嘘自己武艺高强,但在盖士山打劫财物时,却被人家吓得逃之天天;自称英勇无比的军人,但在作战时,一遇到敌手,就马上摔倒在地装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福斯塔夫的人生观就是享乐,价值观就是利己主义。但他又有着冒险的精神和乐天的性格,诙谐幽默,开朗豁达,机智灵活,即使在困难的局势下也表现得非常愉快和洒脱。他虽然是时代的落伍者,但对人情事态的看法却是老成练达、精辟深刻的。在他身上,“青春和老年、冒险和肥胖、机智和愚蠢、贫穷和奢侈、爵位和滑稽、目的纯洁和做法恶劣混杂在一起;坏的原则既没有引起憎恨,怯懦也没有引起蔑视,然而他却常常陷入使两者蒙上污点的情况之中;作为一个笑料和一个笑柄,一个小丑和一个被嘲笑的对象,约翰-福斯塔夫爵士,就他一生中我们看见他的那个时期来讲,已成了一个大概从未展示过的最完美的喜剧性格。”’在莎士比亚以前,舞台上的丑角往往都是少许无赖和花花公子习气,外加一些愚蠢行为组成的集合体。但莎士比亚笔下的福斯塔夫成了一个集各种矛盾于一身的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他由于自身性格的邪恶性不断地陷入新的困境中,但又凭借天性中善良的部分脱身出来,忍受和反击别人对他的戏谑和嘲笑。在他身上,有一种使人永久快乐的特质和使人发笑的力量。莎士比亚通过这个言语和行动自相矛盾的人物,给这部原本严肃的历史剧充填了喜剧的笑料。

也正是由于福斯塔夫性格的多面性和立体性,才使这个角色身上散发出一股特殊的魅力,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连莎士比亚本人也对这个角色很感兴趣,并以福斯塔夫为中心,设计了闹剧式的情节,写了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结果这个在爱情游戏中大出洋相的草包在此后的数个世纪里引发了世界各地的观众们的欢笑声。恩格斯对福斯塔夫这一戏剧形象印象弥深,他干脆把英国封建关系解体时的社会情况称作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当时,以福斯塔夫为代表的骑士、家丁等人在封建贵族的势力被削弱后,流落到社会,连同那些被寺院解雇的仆役、捣乱的酒保、失业的马夫等太平时世的垃圾蛀虫等一起,构成了形形色色的平民社会。透过这种福斯塔夫式的社会背景,人们可以窥见欧洲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上升时期的历史现象的本质和演化过程。

《亨利四世》不仅反映了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技巧上的成熟,而且表现了莎翁对写作历史剧基本原则的新创见,即不仅要依据基本史实,将戏剧人物和戏剧场景注入历史事件的框架中,还要充分驰骋创作者的主观想象:既真实地再现历史,又要反映时代的精神。

P348-351

序言

“文艺复兴”一词(Renaissance)的本义,是指“再生、新生”的意思。然而在世界历史领域,人们说到这一名词,却是指中世纪后期风靡全欧洲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指当时久被埋没的古希腊罗马文化重新被发现并得到发扬光大。

早在14世纪初,意大利的进步学者就开创了钻研、翻译古希腊罗马典籍的风气。1453年,土耳其人攻占拜占庭,导致那里的学者携带大批古代典籍逃往欧洲。与此同时,人们在罗马废墟中发掘出大量古代雕塑作品和遗迹。所有这一切,都为当时人们展示了一个无比辉煌的古代世界,以致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化形成一股热潮,“文艺复兴”运动便因此而得名。在14世纪至16世纪绵亘三百年的时间里,这场在文学艺术以及一般思想文化领域兴起的启蒙运动,从意大利首开先河,很快便扩展至德国、法国、英国和欧洲其他地区。

作为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的发生有一个根本原因,那就是整个社会经济基础的变革。从12世纪开始,欧洲封建社会内部就出现了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产生了初具规模的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与此同时,资本的原始积累以极为残酷的方式进行着,对国内农民的剥夺与对海外殖民地的争夺是这一过程的基本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正处于从封建制度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以前,发端于犹太教一支的欧洲基督教会从精神上统治着欧洲,虽然怀疑主义和古典文化依旧从各个角落向正统教会文化发出挑战,但毕竟难撑大局,于事无补。

随着旧基础和旧制度的朽坏和瓦解,社会的转型必然引起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的深刻变革。为了冲破中世纪的思想枷锁,发展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们热切地研究希腊罗马文化,结果发现古人的文化与自己所接受的东西势成对立。特别是在思想上,学者们接受了古代朴素的强调个人价值的人本意识,形成了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观念体系,用以表达新的时代要求。从那时以来,人们就把这一时期出现的新思想、新文化称为“人文主义”。它的最初含义,是指与“神学学科”相对立的“人文学科”。在中世纪,以培养僧侣为目标的教会学校只开设“神学学科”和少数应用学科。随着城市世俗文化的发展,陆续出现了一批世俗学校,在“神学学科”之外又增设了“人文学科”。它以人与自然为研究对象,内容包括了文学、历史、语言、哲学、修辞学、艺术和自然科学。因此,人们便把这些渊源于古希腊罗马的学术研究称为“人文学科”,而把从事这些研究的学者称为“人文主义者”。

作为一种新文化新思潮,人文主义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其一,人文主义反对上帝主宰一切的神权论,宣扬人是万物之本的思想,肯定人的价值,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其二,人文主义揭露教会的腐败,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提倡个性解放,肯定爱情和现世幸福;其三,人文主义批判教会的蒙昧主义和经院哲学,倡导探索自然,研究科学,推崇从经验中获得的知识;其四,人文主义强调继承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重视文学、修辞学、语言学和其他艺术。在这种情况下,文学、绘画、雕塑、建筑和音乐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五,人文主义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提倡仁慈和博爱,歌颂友谊和个人品德。总之,人文主义体现了进步的历史要求,成为推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巨大动力。

人文主义者相信,进行古典文化的教化有益于社会进步,因而大力发展古代文献的介绍和阐释,包括诗、历史、修辞文法等,以及道德哲学。这种努力本身也确实成就了文艺复兴的主导文化精神,即人文主义,对原有的宗教、艺术乃至整个社会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冲击作用。

文艺复兴的特征性现象在于,当时研究并力图了解古典文化的人们已经不再限于经院学者或僧侣,而是社会各阶层无所不包,各尽所兴,从善如流。尤为重要的是,人们的趣味远离开专门的特别是抽象的神学问题以及来世的焦滤,转向了今生和人的思想、行为等现实问题。

个人的地位和价值由此而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于是,和个人相关的荣誉、尊严、潜力等价值实体得到迅速提升,甚至艺术家也开始在自己的作品上签署自己的名字了。教育受到高度的重视,大学兴盛,个人力求全面获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显示出了社会进步的需求。当时人们的人生理想是不限于掌握一门专长,与先前强调只通一门的观念大异其趣。

文艺复兴时代新的社会风尚和思想文化的勃兴是在极其广泛的社会进步的累积的基础上发生的。一般地说,这些进步包括:农业、手工业技术的不断改进对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推进;城市的大量涌现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东西方大规模交往(特别是在历次十字军东征的影响下)带来的商业贸易和文化的刺激;东罗马帝国的危机和大批学者的迁往欧洲;大学的崛起和东西方思想学术交流,以及后来的地理大发现等,这一切都是文艺复兴的先决条件。

作为欧洲社会近代化的前奏,文艺复兴取得的一个最重要的进步,是人的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和迅速提升,因此有学者指出,16世纪是欧洲社会发生意义至关重大的人格变化的时代,是一个需要巨人也产生了巨人的时代。

都市,作为现代人格的摇篮,集中了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精华,其作用在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中尤其显得举足轻重。财富的积累,金融业的产生,小型的工业、贸易的繁荣,在欧洲的,特别是意大利北方的众多城市中,为文化和艺术的兴旺提供了优势。佛罗伦萨在地理位置的限制下未能形成发达的商业,但依靠金融业却发展起了覆盖全欧的大财阀家族(如15世纪的美第奇家族银行等,它们也从事工商实业)。城市中达官贵人们对文学艺术和文化的倡导直接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

和这一切进步相反,封建王权在很多方面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天主教会更是走向了衰落。人文主义就这样获得了高涨的时机。人文主义作为文艺复兴的主导性文化运动,是建立在“人是有理性的存在”这—信念基础上的,也是古典文化哺育而成的,人文主义的内涵本身就是研究传统文法修辞、历史、诗、逻辑、自然哲学、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的结晶,是和中世纪经院主义相颉颃的。

除了在人的教化方面存在着广狭的不同、主旨的不同之外,人文主义者还强调人的公民责任和社会垂范作用,特别是在政治生活中的变革作用,而经院教育不仅无法胜任这些使命,而且是过于维护既定秩序的。前者立足于瞬息万变的城市、民间并远离教会,后者则立足于亘古不变的乡村、学院和基督教会,所以,如果说人文主义的旨趣在于古典,莫如说在于现实生活。以它为核心的文艺复兴则是早期资产阶级以世俗的形式,借用古代文化朴素的人本精神、理性精神和现实精神来反对教会神权统治、反对封建专制的一场思想文化领域内的革命运动。

我们说文艺复兴运动使西方社会从此走向光明,并不是对此前的中世纪存有贬义。所谓光明与黑暗,恰如白昼与黑夜,太阳与月亮,阳刚与阴柔,清醒与睡眠,男人和女人。如果我们从模糊的、宏观的视角看问题,那么,人类文化的历史,自古就摇摆于世俗人文和宗教信仰之间,从古希腊罗马的古典主义,到文艺复兴、启蒙主义、现代主义,这一人文倾向始终围绕着人的感性解放和人本提升而运动,开拓着人类文明的世俗生活之路;与之相对的,则是同样自古以来就未中辍的基督教文化、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技术主义倾向,它把人类的精神生活引向对超自然力量和超自我力量的想象方向,倡导的是宗教信仰和技术崇拜。这种文化倾向的摇摆,犹如一个人的张弛有度的生命运动,将人类不断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而文艺复兴,这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大变革、大解放、大跃进的伟大运动,可谓光照人寰,衣被后世,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提供了永享不匮的财富,无论走到哪里,那些汇聚于一个时代、纵横于一片新地的巨人都仿佛耸立在我们面前,用他们创造的手笔指引着我们的前途。

赵沛林

2008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图说文艺复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小欧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6055232
开本 16开
页数 3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5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150.093
丛书名
印张 25.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30
169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4:4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