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纪录片”是一套纪实摄影系列丛书,包括《希望》、《火车上的中国人》、《江村纪事》、《上海人》、《茶铺》、《寻常》等六册,这是一群具有特殊品格和旨趣的人,在道德感的规范下,在三十多年的时光中,默默地用影像表达一种寻常却别有意蕴的视角。
本书被誉为“西南茶饮民俗文化研究经典”。里面收集了陈锦用两年多的时间,拍摄的以成都市为中心,遍布川南、川东、川西、川北的上百个市县场镇的大大小小数百家茶馆,这些照片被中国摄影界誉为关注地域文化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 图书 | 茶铺(精) |
| 内容 | 编辑推荐 “纸上纪录片”是一套纪实摄影系列丛书,包括《希望》、《火车上的中国人》、《江村纪事》、《上海人》、《茶铺》、《寻常》等六册,这是一群具有特殊品格和旨趣的人,在道德感的规范下,在三十多年的时光中,默默地用影像表达一种寻常却别有意蕴的视角。 本书被誉为“西南茶饮民俗文化研究经典”。里面收集了陈锦用两年多的时间,拍摄的以成都市为中心,遍布川南、川东、川西、川北的上百个市县场镇的大大小小数百家茶馆,这些照片被中国摄影界誉为关注地域文化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内容推荐 过去在四川,卖饭的地方叫饭铺,售酒的地方叫酒铺,打酱醋油盐的地方叫干杂铺,还有药铺、当铺、铁匠铺、棺材铺……,喝茶的地方自然就称作茶铺。不同的地区或环境中,也会有茶馆、茶楼、茶坊、茶肆、茶园、茶社、茶室等称谓,但民间最普遍的还是叫茶铺。走在大街小巷常听人呼唤:“走,口子上坐茶铺子!!”这里的“茶铺子”往往不是特指某一饮茶场所,而是一种统称,更是一个约定俗成、极具地域色彩的文化符号。因此,“茶铺”一词概括了饮茶场所的各种称谓,又让人感觉亲切,具有浓重的“川味”。 目录 序语 茶铺 川茶 饮茶之风始于唐 “谁坐成都都不久” 茶桌茶椅 盖碗儿 四川人喜欢喝花茶 河水香茶 堂倌 兰园茶社 摆龙门阵 “人家的客厅或休息室” 行业茶铺 吃“讲茶” 吃“书茶” 贾派竹琴 吃茶听戏 “火把戏班” 茶铺与戏班 “茶客”是坐茶铺的 功利的茶客 享乐的茶客 无欲无为的茶客 生死茶客 喝加班茶的角儿 庶民之饮 “无所谓”的场所 日文 英文 图片索引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茶铺(精)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陈锦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四川美术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1035975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15 |
| 版次 | 1 |
| 装订 | 精装 |
| 字数 | 60 |
| 出版时间 | 2008-08-01 |
| 首版时间 | 2008-08-01 |
| 印刷时间 | 2008-08-01 |
| 正文语种 | 中英对照 |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摄影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992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J421 |
| 丛书名 | |
| 印张 | 20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四川 |
| 长 | 237 |
| 宽 | 178 |
| 高 | 26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