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情人港咖啡(朱晓琳中篇小说选)/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朱晓琳生活在象牙塔般的大学校园,生活经历并不是那么的波澜壮阔。但她却好像拥有永续不断的创作素材。这得益于她与生俱来的文学敏感和雷达般的观察力。生活中的惊鸿一瞥或一个小细节、一次小冲突,在常人,不过是饭后谈资或过眼云烟。对她而言,却都是宝贵的创作源泉。

朱晓琳的小说若归结起来,不外乎是两类:一是写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一是写中国人在国外。多年的留法生活和回国后担任对外汉语教师的经历,成就了她在这两方面的创作优势。本书收录了朱晓琳的经典中篇小说。

内容推荐

我国高校七七级的学生,集中了许多因为“文革”爆发、停止高考而被积压了十年的优秀人才,其中有一批真正热爱文学、又长期颠沛于社会底层的“知青”,他们接触社会的程度,远非“文革”前的和以后的学生所能相比。而在华东师大校友作家群中就有那么一些代表人物:孙颙、赵丽宏、王小鹰、陈保平、陈丹燕……

这套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第二辑中,把华东师大校友作家群集中在一起,更全面地展示出华东师大作家群的力量,华东师大中文系师生以至其他高校的师生,可能会从中继续受到感染和激励。

本分册收录了朱晓琳的经典中篇小说。

目录

序◎美丽的收获 许云倩

上海探戈

拉丁舞王子

南太平洋晚风

情人港咖啡

塞纳河底阳光

东方挪亚方舟

耶路撒冷流星

爱琴海旋涡

威尼斯草莓

守望马其诺防线

试读章节

爱德华起床的时候,其他三位房客已经去F大学上课了。应该说他们三个都是好学生,每天上午准时踏进教室,跟着中国老师学汉语。而爱德华几乎已经忘了自己那位中国班主任老师是男是女。有一回西尔维娅问爱德华:“既然你斤斤计较每分钟的电话费,为什么不心疼在F大学每学期一千多美元的学费呢?”爱德华当时淡然一笑,没有回答瑞士女郎的问题,他自己心里早就算过那笔账,只是不想轻易报给旁人听罢了。

来中国以前爱德华在利兹大学学过两年汉语,他一点都不认为坐在课堂里中规中矩学来的汉语比马路上听来的中国话更实用。爱德华不去上课并不意味着学不好汉语,相反他在上海每时每刻都不放弃任何与中国人交往讲话的机会。同住的三位房客遇事必须同中国人打交道,都喜欢把爱德华拉上,除了他人高马大能替人壮胆,最重要的还是爱德华是他们几个中说汉语最流利的,时不时还能蹦几句上海话出来。当然爱德华也非心甘情愿每学期白白送给F大学一千多美元学费,尽管学费可以回英国报销。可按中国政府规定,要是不在中国大学里注个册,他就没有在中国长期逗留的理由。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在中国有正当居留权,然后找机会挣钱,挣出超过学费生活费的钱来。

前几天房东汪太太的女儿汪宜文来找爱德华,说她有位朋友在电视台工作,想请一位英语纯正的外国人为一些出口的中国电视纪录片配画外音。电视台开出的酬劳很让爱德华动心,每周去电视台工作两个下午,每次五百元,而且还是税后。爱德华算了笔账,这份工作能让他每个月挣上四千多块钱,顶个上海年轻自领了。要是活儿多干得长,挣回学费房租生活开销不是件难事。爱德华很庆幸自己租了汪太太的房子,碰上个能为他带来财运的汪小姐。爱德华当即揽过汪小姐肩膀,想亲吻一下她的脸颊作为答谢,汪宜文一把推开爱德华:“我可不能白白送你个发财机会吧,房屋中介都得收中介费呢,何况我给你找了这么个美差。”爱德华摊开双臂:“开价吧上海美人,不会是想要我娶你吧?”

汪宜文脸红了,上海女孩特有的自尊让她立刻摆出一副不屑一顾的神色:“别以为你们外国人在这儿都能充阔佬,好像中国女人想排着队嫁给你们似的。一百年前上海人对洋装瘪三就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别说现在了。”

爱德华不明白汪宜文说的“洋装瘪三”是个什么词,汪宜文觉察到自己用词有失礼貌,便含糊着打算蒙混过去。汪宜文向爱德华提出的回报要求是,让爱德华每星期免费帮她练习两小时英语口语,这是她当好一名国际导游的业务本钱。爱德华一口答应:“早知道英语口语在中国这么值钱,我该把七十多岁的老祖母也带到上海来,她闲在英国家里整天跟邻居们聊天可挣不了钱。”

今天是爱德华去电视台工作的第一天,所以上午他决定逃课,以便养精蓄锐打好头一仗。厨房水池里堆着另外三个人用过的餐具,垃圾桶也满了,客厅里四处散落着报刊杂志,还有尼姆臭哄哄的运动鞋。

爱德华火了,他从来没在这样脏乱的环境中生活过,他肯定自己无法长期忍受这种情况。房东汪太太租房收钱,可没有义务来管理房客的内务清洁工作。爱德华勉强在餐桌上收拾出一片足够他用早餐的地方,他想煮杯咖啡,又发现咖啡壶里还残留着煮过的咖啡渣。一定是那个瑞士懒女人西尔维娅,爱德华心里想着,放弃了煮咖啡的念头。好在公寓楼出去不远处就有“星巴克”咖啡馆,这种遍布上海街头的美式咖啡虽不怎么地道讲究,可是很对中国人胃口。爱德华决定去“星巴克”解决早餐加午餐,今天是个很重要的日子,他不想让自己心情不好。

“星巴克”里人不多,靠窗且安静的几处座位都是外国人占着,看来这座城市里外国人真不少,也许这些外国人也像爱德华一样,带着希望和憧憬来上海创一番天地。爱德华要了杯咖啡和一份火腿三明治,他不能让自己吃得太饱,他得保持头脑清醒。一个人吃得太饱时,血液都到消化道去工作了,就可能造成大脑缺氧,这是英国人的养生观点。

身后那一男一女好像是美国人,牛仔裤加耐克鞋是他们进人一切场合的标准装束。爱德华听出了那对男女的美式英语口音,心里浮起一丝嘲讽,英国人听美国人说英语从来没有顺耳的时候。爱德华想起有一回汪宜文看着电视新闻说:“布什这样口齿不清的人怎么会选上美国总统?真不可思议,哪有英国首相布莱尔讲的英语好听。”想到这里爱德华自豪地吞下一大口三明治,汪小姐说得不错,英国人的英语就是好听。从今天起,爱德华就要用这好听的英语在上海为自己挣出一份他想要的生活。

电视台工作人员已经在等候爱德华,这个团队里大多是年轻人。因为爱德华是个外籍人士,那位人到中年的部主任才露面说了几句欢迎他来帮忙之类的客套话。爱德华要做的事情是根据已经翻译好的纪录片脚本念英文解说词,那些英文台词不知是否也请外国人校正过,翻译得相当不错,几乎找不出语法和词汇方面的问题。导播让爱德华适应了一下念解说词所需要的节奏,随即便正式开始录音。这是一部介绍中国洪泽湖渔民生活的纪录片,画面非常美,解说词也写得生动有趣。爱德华很快进入了解说角色,念得声情并茂。

爱德华没想到为中国电视台打工竟然如此轻松顺利,不过两个多小时,他就在上海挣到了第一笔钱,五张粉红色的人民币放在信封里交到了他手上。导播说:“爱德华先生,你是我试用过的英语解说词朗读员中最有悟性的一个,只要你在上海,我希望与你长期合作。”

一个中国年轻人送爱德华下楼,在电梯里对他说:“你可真走运呀,老外。像我们这样科班出身的研究生,来电视台工作第一年工资还不如你打工报酬的一半呢。”爱德华夸张地摸摸自己的高鼻梁,得意地笑了起来。

走出电视台大门,初秋时节的晚风吹在身上柔柔的带着些许凉意,但凉得很舒服。爱德华不想这么早就回家,这个傍晚街上的每个中国人看来都那么亲切可爱。爱德华想起了汪小姐,要不是她介绍,一个初来乍到的老外,哪能这般轻松顺当找得到电视台里轻松又挣钱的机会。爱德华希望马上回报汪小姐,如果她愿意,今天晚上就可以开始那两个小时的免费英语口语课。另外,爱德华想到自己在上海有挣钱的地方了,生活质量必须立刻提高一个档次,他想请汪小姐帮他找个做清洁工作的女仆,用中国话说就是钟点工,他可不想每天在脏兮兮的厨房里打发肚子。

汪宜文电话里的声音透着兴奋和一点点惊讶,她大概没想到爱德华这个英国人还多少懂点中国人的处事习惯,得了人家好处就该想着回报。汪宜文不想让父母知道她与爱德华之间的交易和往来,怎么说她也是房东的女儿,不能在房客跟前太掉身价。汪宜文把上课的地点选在“星巴克”,二十多块钱一杯咖啡,坐一晚上都不会有人撵你。除了“星巴克”,上海小姐汪宜文好像想不出更合适与一个老外面对面坐着的场所。爱德华听到“星巴克”,心里无奈地一声叹息:“又是星巴克,嘁,这些中国人。”

P4-6

序言

1995年本社出版了一套华东师大校友作家群丛书,均为散文。这是副总编阮光页提出的选题。阮光页原是中文系七七级的学生。他的那个年级的校友中,正拥有孙颙、赵丽宏、王小鹰、陈保平和陈丹燕等5位作家。他们在求学时就写了一些作品,其中孙颙、赵丽宏、王小鹰更早崭露头角,在进校前已发表了很不错的小说、诗歌和散文,如几丛鲜艳的花枝,摇曳在那时还显得荒芜的文学园地上,相当引人注意。他们毕业后,十余年中,仍是新作不断,仍是一派方兴未艾的样子。1994年,作为编辑和同学的阮光页忽然想到:何不让他们各自编一本散文近作,集中推出,以形成一种景观呢?继而想到五六级的戴厚英、五七级的沙叶新等人,更是久负盛名的作家。一时虽不及细想,但已产生了“华东师大作家群”的概念,而决定先限于“校友”范围,来着手编辑、出版这套丛书。但戴厚英一本集子,刚与其他出版社签约,只得暂付阙如。这套丛书推出以后,上海文学界以至社会上的不少人,很快认可了这个“华东师大作家群”,师大因而增添了一道绚丽的色彩,相当引人注目。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如果无人察觉,特地指出,冠以名称,可能一直会悄然无闻;而一旦命名,提醒了公众,大家会觉得十分自然,一点不觉得异样。接下来,编者就更“名正言顺”地来充实这个概念,在这套丛书里增加了比沙叶新更年长的鲁光,增加了也是七七级的周佩红,增加了比七七级还要年轻些的李其纲和徐芳,一起编为华东师大校友作家群丛书精选版,亦称第一辑,于2001年华东师大50周年校庆之际出版。让人万分痛惜的是戴厚英数年前不幸被暴徒杀害,而唯一的亲人女儿远在国外,当时找不到版权代理人,仍无法加入她的作品。

现在,我们又编了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去掉了“校友”两字,而算作第二辑。入选者不再限于校友,作品也不再限于散文。其中,戴厚英的一本,是通过复旦大学吴中杰教授联系上了她女儿作为版权代理人,并请吴教授编选和作序。六二级的王晓玉是本校教授,八一级的格非毕业后留校任教至2001年,后赴清华大学任教授。前两次编选时因我们拘泥于校友范围,没有请他们参加,现在弥补了这个缺憾。先后毕业离校工作的戴舫、李洱、摩罗、殷健灵,是这次才请他们加入的;朱晓琳虽不是本校毕业,然1997年就到本校任教了。我们觉得这第二辑里的作品,由于不拘体裁,不问作者是否成了校友,更显得多姿多彩,可能更会引起读者的兴趣。

高校中文系的学生,按照规范的培养目标,是语言和文学的理论人才,而非作家。但我心里总是稍有疑问,觉得不能说得过死。现代社会的知识者分工很细,文学理论和批评,与文学创作,确有相对独立的位置、价值和意义,可以各司其职。学校的教学内容和环境,也确实主要适合于作理论研究和相关的学术训练,而作家却要得力于社会实际生活的浸润和个人艺术创作的天赋,非课堂和书本可以造就。但是,从事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人,与从事其他专业如历史、哲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专业的人有所不同。他既要有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如理论思辨能力等,又不应只有那种素养;因为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饱含人的情感的、好多地方难以仅仅用逻辑思维和冷静的理性来解释的文学作品,所以他要同作家一样懂得人的心灵,一样善于感悟人的情感,一样敏于体验现实的人生,并且要略有一点情感抒发、形象描绘等文学表达能力和习性。如果一个文学理论人才,一生只知孜孜君乞石乞,皓首穷“经”,在理论概念和推理中打转,于实际人生、人情、人性,漠然无所感受,难有会心,甚至对优秀的文学作品都缺乏阅读的渴望和鉴赏的兴味,那是有点可悲的,他实际上还徘徊在文学的堂奥之外。朱光潜曾说:“现在有些人放弃亲自接触过和感受过的事物不管,而去追问什么是美的本质这个极端抽象的概念,我敢说他们会永远抓不着‘美的本质’。”他不客气地嘲笑一位美学理论文章的作者,竟然会“丝毫不用一点具体形象,丝毫不流露一点情感”。研究美学不应如此,研究与美学关系极为密切的文学理论当然也不应如此。五四初期发表、出版了一系列影响甚大的文学批评文章和文学理论书籍的沈雁冰,到1927年下半年,同时进行小说和散文创作了,并逐渐成为小说巨匠。他后来之所以同时从事创作,其中一个原因,就因为他觉得如果只是评论别人,自己不创作,难免要遭人议论。我们今天或者会认为他大可不必有这种想法,但我感到这无意中反映出真正的文学家的心态和对于文学的真知。文学创作毕竟是文学的根本。鲁迅也是先写文学论文,尔后主要从事创作的。有些以文学的理论、批评和学术研究闻名的学者,则在搞理论和研究之前,曾写过很出色的小说和诗,如我校已故的施蛰存老师,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我们过去听他的谈吐,现在看他留存的文字,都会深深感到理论和创作,在他那里几乎是分不开的。还有许多知名的学者和理论家,也相类似,只不过其中有的人过去的创作,现已不大为人知道罢了。高校的学生中能够出现作家,不必说是学校里教学的成功,却是很值得庆幸的好事。他们的存在,会给周围众多的致力于理论研究和批评的学生以生动的启示,启示他们不忘文学的根本,懂得文学的真谛,从而使他们写出来的理论文章,不至于与文学相隔离,真正能给读者和作家以启发。

那么,为什么华东师大会出现作家群,尤其会在七七级比较集中地出现呢?以我的浅见,从共性上说,我国高校七七级的学生,集中了许多因为“文革”爆发、停止高考而被积压了十年的优秀人才,其中有一批真正热爱文学、又长期颠沛于社会底层的“知青”,他们接触社会的程度,远非“文革”前的和以后的学生所能相比。从特殊性上说,是因为华东师大中文系的七七级,从一年级起就形成了一种文学创作的氛围。这“氛围”两个字,非常重要。对于学生的个体来说,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于学生的群体来说,氛围是最好的向导,最强大的推动力,最有魅力的“首席教授”。当时,赵丽宏、孙颞、王小鹰三人,实际上已可称为作家。他们与同学们朝夕相处。大家耳闻目睹他们的言谈、文章,不禁产生“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予乃不能是”的争胜之心。何况他们三人,待人诚恳热情,乐于“指点”,而毫不自视特殊,拒人门外。这样,原来就热爱文学的许多同学的心里,升腾起创作的欲望,又从他们身上依稀体悟到在课堂上书本里得不到的某种创作的“门径”,同时发现了自己本有的创作的潜能,也写起东西来了。例如陈丹燕,就是在这种氛围里培育出来的后起之秀,现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又如周佩红,是在这期间打下根基,而于毕业后起步,写出了许多相当优秀的散文。还有这次加入的戴舫,也是七七级学生,他本专注于黑格尔美学和一些文艺理论的研读,在这种氛围下,最后也写起小说来。毕业后,他赴美国求学并获博士学位,在大学教比较文学和古汉语课程,但一直保持着在“七七级”形成的习性,在繁忙的教学之余,用中、英文写出了很多小说和电视剧本,至今乐此不疲,作品斐然可观。

现在这套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第二辑中,除戴舫外,都不是七七级的,比较分散。他们毕业有先后,成名有迟早,名声也有大小,但都是出类拔萃的。现在我们把他们另行集中在一起,是想更全面地展示出华东师大作家群的力量,并觉得现在的华东师大中文系师生以至其他高校的师生,可能会从中继续受到感染和激励。我们期望也许有一天,在华东师大或其他高校的中文系,会形成一个新的作家群。

写于2008年4月

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第二辑付梓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情人港咖啡(朱晓琳中篇小说选)/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晓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757802
开本 32开
页数 2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1
出版时间 2009-07-01
首版时间 2009-07-01
印刷时间 200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9.3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6
15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0:5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