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是中国社会结构底层的面貌,是亿万人经历过的或经历着的生存境遇。本书是一项基于对贵州省少数民族贫困社区的研究,它以石门坎为中心的一组乡村文化网络的案例为研究对象,它立足于贫困社区去分析贫困者的实践路径,力图作一番社会学考察。该书不仅从现代化的成功经历,也从其失败经历中学习和探求,追问贫困的历史发生过程,并记录着“他者”的文化诉求,发现一个社区变迁的结构特质和规律。
| 图书 | 结构与主体--激荡的文化社区石门坎 |
| 内容 | 编辑推荐 贫困是中国社会结构底层的面貌,是亿万人经历过的或经历着的生存境遇。本书是一项基于对贵州省少数民族贫困社区的研究,它以石门坎为中心的一组乡村文化网络的案例为研究对象,它立足于贫困社区去分析贫困者的实践路径,力图作一番社会学考察。该书不仅从现代化的成功经历,也从其失败经历中学习和探求,追问贫困的历史发生过程,并记录着“他者”的文化诉求,发现一个社区变迁的结构特质和规律。 内容推荐 石门坎苗民从一个最贫困的族群成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先锋”,具有另类发展经验。这项对云贵高原少数民族社区石门坎的变迁研究,基于笔者的田野调查。石门坎文化变迁是特定的结构运动过程,新的结构发生机制是在主体-客体对立的结构关系中获得启蒙的。石门坎文化系统直接参与了苗民主体性建构。这个山村文化结构的发展动力以及结构坍塌的原因,可从贫困苗民处于结构-主体关系的历史坐标上找到。 目录 导言 贫困和教育,乡村的困境 第一章 石门坎现象与乡村问题 第一节 石门坎现象 第二节 现象解释和疑问 第三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理论脉络:结构与主体 第一节 结构分析的主要流派 第二节 主体性的两个维度 第三节 结构与主体的消解 第四节 概念、假设和分析框架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设计和方法特点 第二节 定性数据的信度和效度 第四章 结构发生:石门坎崛起于边陲 第一节 石门坎第一所学校 第二节 石门坎文化圈 第三节 学校和教会共生机制 第四节 教会和社区的共生:乡村建设 第五节 苗民平等意识启蒙 第五章 主体推动结构:苗文故事 第一节 石门坎苗文创制 第二节 苗文传播,超越多重边界 第三节 苗文的挫折 第四节 劫后余生,薪火相传 第六章 结构-主体分离:学校与社区 第一节 国家教育在乡村的曲折经历 第二节 村民的教育程度 第三节 教师离乡:乡村教育的解构 第四节 寻找传统:石门坎教育的自组织 第七章 主体进退:社区与国家 第一节 石门坎对国家的初期想象 第二节 石门坎人护国行动 第三节 对石门坎的第一种想象 第四节 对石门坎的第二种想象 第五节 风浪中的石门坎人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一 中文文献·理论方法 二 中文文献·社区研究 三 英文文献 附录 石门坎社区记忆 社区记忆之一 石门坎学校历任负责人简历 社区记忆之二 苗文歌《打铁要本身硬》等 社区记忆之三 王文宪老师访谈 社区记忆之四 杨明光老师忆石门坎光华小学 社区记忆之五 张德全老师自述 后记·感念 图表目录 图1-1 石门乡的地理位置 图1-2 石门坎文化圈参与构建民族教育圈和基督教文化圈 图2-1 结构-主体关系分析框架 图2-2 主体-客体关系分析框架 图3-1 调查探究一百年以来的社区生活 图4-1 1921-1949年石门坎社区苗族的教育阶梯 图4-2 石门坎文化圈与民族教育网、基督教传播网相互嵌入 图4-3 访问石门坎老教师张德全先生 图4-4 石门坎创业之初的“五英镑屋” 图4-5 石门坎实业推广部改进了织布机 图5-1 石门坎苗文最初字样 图5-2 石门坎苗文书籍 图5-3 苗文与苗族古老符号的渊源 图5-4 石门坎苗文的传播方式 图5-5 1935-1945年苗文经历的主体-客体关系 图5-6 1981-1990年苗文经历的主体-客体关系 图5-7 1958-1978年苗文经历的主体-客体关系 图6-1 威宁县小学校点数量变化 图6-2 威宁县中学校点数量变化 图6-3 威宁县政府教育投入变化 图6-4 威宁县公办和民办小学数量变化 图6-5 苗族村寨与汉族村寨人口教育程度比较 图6-6 苗族村寨与汉族村寨不同性别的教育程度比较 图6-7 乡村学校与社区的互为客体关系 图6-8 90年代石门乡毕业学生流向 图6-9 乡村学校与社区的互为主体关系 图6-10 30年代石门坎社区的教育资源网 图6-11 30年代石门坎教育与社区建设的有机关联 图6-12 30年代石门坎社区学生流向 图6-13 一批教师从社区主体变为社区客体 图7-1 苗族对于传统社会结构的感知 图7-2 保存在村寨中的“共同纲领” 图7-3 石门坎老教师杨荣新先生 图8-1 石门坎社区文化结构变迁概括 图8-2 石门坎高等学堂是社区标志性建筑 图8-3 结构与主体分裂风险示意 图8-4 主客体关系与不平等结构示意 图8-5 凝视石门坎的风云 附录图1 石门坎长房子,2001年 附录图2 石门坎老教师张文明先生,20世纪70年代 附录图3 王明基先生创办石门坎实业推广站,20世纪40年代 附录图4 石门坎光华小学建筑分布图,20世纪40年代 附录图5 青年张德全老师,1943年 表1 贵州及其农村人文发展水平 表2-1 哈耶克:两类社会秩序的差异 表3-1 石门坎社区调查资料收集范围 表4-1 一位石门坎教师的生命历程 表6-1 F村不同时期人口文化程度概况 表6-2 F村村民文化程度 表6-3 威宁县乡村民办/代课教师的工资 表6-4 苏科小学与苏科教堂的共生关系 表6-5 威宁县内被划分为“他者”的数量 表6-6 一位石门坎教师的社区身份变动 表7-1 石门坎学校的纪念周仪式规程 表7-2 部分石门坎校友受教育和职业情况 表7-3 一位石门坎教师在运动中的经历 表8-1 苗文传播的结构-主体过程比较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结构与主体--激荡的文化社区石门坎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沈红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2308138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443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350 |
| 出版时间 | 2007-09-01 |
| 首版时间 | 2007-09-01 |
| 印刷时间 | 2007-09-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452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K297.35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4.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13 |
| 宽 | 142 |
| 高 | 17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