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拯救心灵(从幼时经历看后天成长)
内容
编辑推荐

也许你可以控制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但却控制不了自己;你常抨击别人,却忽略了自身的缺点;你沉迷于吃、喝、抽烟、或者卷入某些事情,或者经常做一些后悔的事……通过阅读本书可以让你控制内心的冲动,明白大脑的工作机理,保持良好的心态,战胜自己的心灵,让生活变得更精彩。

内容推荐

本书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宗旨,选取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典型实例,从幼时经历展开心理分析,帮助您认识自我、提升人格。全书诣在打破“本性难移”的教条,通过反省与命运抗争,使战胜自己成为可能,活出精彩,活出质量,无愧于我们美丽的人生。

目录

1.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

2.把“馒头”还给我

3.当CEO遇到女博士

4.丁克一族

5.把母爱还给我

6.二胎的困惑

7.红杏出墙

8.救世主情结

9.恐惧羞辱

10.老夫少妻

11.老两口要离婚

12.破坏家庭缘于“性别”错乱

13.上网只是为了回避现实

14.设陷阱只是为了洗清不白之冤

15.女性化环境导致后天自慰

16.逃出黑匣子

17.小大人

18.一个女大学生的失恋

19.睁眼看不见妈妈

20.无法让自己所爱的人满意

21.战胜自己

22.重男轻女

23.走进地下室的小姑娘

24.18年恋爱,1年后离婚

25.落榜

26.别让搓麻毁了家庭

27.童养媳

28.女儿:母亲的翻版

29.孤芳自赏缘于母亲改嫁

30.高分低能

31.缺乏信任

32.继母改叫妈治好父亲的退休综合症

33.男女相处,无需用花钱掩饰自卑

34.特长班未必培养出孩子的特长

35.把家庭变成天堂

36.“烫手”的大姐

37.急躁的性格缘于被禁止的经历

38.幼年心墙

39.孕妇的注意事项

40.孩子无过错

41.自闭症缘于前途渺茫

42.不孝之女

43.挣脱幼时阴影,活出真正自我

44.沟通是最好的平衡

45.警花的烦恼

试读章节

咨询师第一眼看到我,就问我小时候是不是经常看不见妈妈。

“是的,我妈妈在单位是领导,很忙,一般在别人还没起床的时候她就已经走了。”

“那时候你已经有记忆了吗?”咨询师问我。

“听妈妈告诉我的,后来我也有点记忆,小学二年级前,基本上都是睡在妈妈身边。我记得有时候醒来看不见妈妈,我会哇地一声哭出来,有时候惹得邻居都被我吵醒。”

“那时候你爸爸在哪里?”

“父母长期两地分居,爸爸在我上高中时才回到家里。”

“也就是说你长期陪伴妈妈?”

“是的,我们娘俩相依为命!”说到这,我有些激动。

“请你回忆一下,你小的时候,是不是都是妈妈哄着你入睡?”

“差不多吧,有时候她也很晚回来,那时候我在邻居家等她,她不回来,我是不会睡的。”

“现在请你做个游戏。”咨询师把窗帘拉上,屋内顿时变得很暗。他让我坐在地上,对面摆上一把椅子,他说:“想象现在妈妈就坐在对面,你是当年那个等妈妈睡觉的孩子,想对她说点什么,现在可以表达,别忘了,这椅子上坐的是妈妈。”

此时,我的耳边传来咨询师放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入妈妈的怀抱,幸福少不了……”

我的嗓子有些哽咽,说不出话来。

“月儿明,风儿静,树叶遮窗棂呀,蛐蛐儿,那个叫铮铮,好比那琴弦声呀,琴弦儿轻,调儿动听,摇篮轻摆动呀,娘的宝宝,你闭上眼睛,睡在那个睡在梦中……”

屋里很静,音乐声轻轻地传来,看着对面的“妈妈”,我的心中逐渐升起一种悲伤的情绪,当那句“娘的宝宝,你闭上眼睛”再次唱起时,泪水再也止不住了——“妈,妈妈!”我趴在对面的椅子上,手中紧紧握拳,抽泣起来。

“对她说你想说的话,告诉她你在等她回来,告诉她你好害怕!”咨询师在一旁提醒我。

“我好害怕,我怕呀,妈妈,为什么你总这么晚回来,为什么呀?你干吗不理我,不要我,我醒来总看不见你,我好怕呀,怕你不要我……”我几乎痛不欲声,拳头一次次砸在椅子上,抓住头发大声哀号。

一盒纸巾被我用去近一半,我蜷缩在墙角颤抖,真像一个被抛弃的孩子。那时,我感觉好冷,真像把自己泡在泪水里,同时,我终于体会到了当年自己的无助与恐惧。慢慢冷静下来,我惊于那种记忆竞在我心里压抑了这么久,且对我的作用力这么强!

等到我完全恢复过来,咨询师关掉音响,对我说:“你刚才体会的,只不过是那个孩子一两个小时的感受,要知道,他天天处于这种恐慌之中,根本没有能力挽回局面,于是,他不得不接受,而且内化为自己的生存方式,也就是性格。”

我抬起头,目光中充满疑问。

他扶我起来,坐回原处,“你想一想,当你反复接受这种刺激后,又不得不面对,势必会在下意识中产生一种决断:‘妈妈是一定要离开我的,无论怎样,我也没有能力把她留下来’。于是,这便形成你后天对异性亲密关系的恐惧与排斥——你会很容易产生激情,而一旦与她实质接触,即会焦虑:‘她早晚要离开我’,而且‘离开’在你的性格里已形成正常的结论,因此你会反复操作这个结论,这也就是你‘一夜情’的习惯由来。”

“难道那些女孩儿都知道我的这个特质吗?她们怎么可能和我配合得这么默契呢?”我诧异道。

“从显意识看,没有人事先了解你的经历,可心理学认为,行为是由下意识主宰的,也就是你的行为是由性格决定的,刚才说了,‘亲密的人早晚要离开’,是你性格中形成的特质,所以,亲密的关系首先要确立,因此你先创造一个母子关系,然后再在睡醒后离开,这不正是当年你的经验吗?”

我一下子惊呆了,“老天,原来性格是这么形成的,原来全是由我下意识一手操作的,原来我太太在一直承受着我的伤痛!”

走出咨询师的大门已经很晚了,我以最快的速度回到家,一头冲进去,看见太太正准备睡觉,不顾一切地抱住她,“老婆,对不起……”那时的我,已经说不出话来,瘫跪在她的膝前,紧紧抱住她,就像孩子偎在母亲怀里!P90-92

序言

非洲的原野上,一群猎人追赶着一头掉队的小象,见到人们手持棍棒地围追堵截,惊恐万状的小象左冲右突,终于,它掉进了猎人们早就挖好的陷阱里……

即使它还只是一头幼象,但猎人们也不得不用粗大的铁链将其锁住,铁链的另一头栓在木桩上,木桩被嵌入地下很深——但向往自由的本能,让这头小象一次次拼尽全力试图挣脱,它拼命拉扯,拼命号叫……可是,一切都是徒劳,它越用力,铁链拉得越紧,它的腿也就越疼痛,直到勒出了鲜血。

好几天过去了,饥饿和疼痛最终战胜了向往自由的欲望。它屈服了,不再抵抗,听天由命,“自由意味着被惩罚”,这一现实,深深地进入它生命里最深的那个部分,形成生命中的制约!从此,被支配,被操控,成为它赖以生存的信条和行为模式。

后来,它被卖到马戏团,按人们的要求训练着各种表演技巧,它不再有野性,不再有想法,它只是一头随着命令机械活动着的木偶。

当它表演完毕,主人把它牵到后面,只在它脚上套上一条细细的麻绳,它便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

在此,我们并无意评断猎人的是非,只是想问一句,为什么一条细细的麻绳,便足以让一个力大无比的家伙动弹不得?而同样是它,很小的时候,人们尚须用粗大的铁链才能将它降服。可现在,它的体型已经是那时的好几倍,力量更是那时的上百倍。

当它还是头幼象的时候,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选择了理智的做法,屈从——它没有错!可当它长大后,恐惧感并没有因力量增长而消失,所以宁肯放弃自由——它扼杀了本性,以维持生存的安全感,对自己而言,这就是犯罪。

我们身上都有一些不太好的习惯,但请仔细想一想,或许,在我们还很小的时候,这些所谓的坏习惯却帮助我们生存下来。比如一个孩子很小就被父母送走,那么这个孩子,只能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给别人,因为即使他很小,也懂得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只有在父母身边,才有权将自己的一切表现出来,无论是好的,或不好的,也只有父母才会全然地,无条件地接受。于是,他将“取悦别人”的习惯延续至今,成为他性格中的一项特质。

又比如,一个孩子从小说了实话,即会遭到打骂,于是撒谎便成为了他保护自己的方式,这个“靠撒谎来维持安全感”的客观存在,被这个生命认同,一直被保留至今。

或许,替父母的一方盯梢,或是在小学时打小报告,能得到老师的表扬,他们便将这种习惯延续至今。或许,当一个孩子想要得到某件自己喜欢的东西,在向大人索取时遭到无情拒绝,于是,通过偷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被他承袭下来……

先天的环境驱使,形成我们的性格,但它只适用于原生家庭,而往往不适用于后天环境,既而,可能对自己的家庭关系构成伤害。

比如我们习惯于取悦外人,但当我们的孩子亦感受到这一切,就会学到“靠假面具来维持生存”的习惯,无论在学校或是单位,他都无法做到全然地真实和生动,那么我们在无形当中,就是在对另一个生命缔造一种罪恶!

在本书中,我们诣在打破“本性难移”的教条,通过反省与命运抗争,使战胜自己成为可能,活出精彩,活出质量,无愧于我们美丽的人生。

佛教中经常强调“提起,放下”的概念。我们也常劝诫自己和他人放下。但没有提起,何谈放下?若不提起过去的因,哪里会放下现在的果?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幼年时期生命的选择,今天所谓的一些负面特质,在那时并没有错;这就是理解、宽恕自己,找回自尊。既而,我们才有可能清晰地看到今天之过,正是缘于过去生命中的制约。接受它并放下它,正如了解了病因才会对症下药,如此,才能做到真正的放松,被压抑的能量才能被重新唤醒、调动。爱,也会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我们与环境共存的方式,我们即会赢得渴求的幸运和成功!

在此,我们列举个案的意义,决不是抱怨父母,因为那已既成事实,而且,那个特定的客观环境,也使得他们做出无奈且智慧的选择,这选择将我们拉扯成人,使我们今天有智慧去反省,去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在此,我要重申:我们今天,体型已经是过去的几倍,力量已经是过去的几百倍,甚至上千倍,我们有能力做出重新的选择。

通过反省和重新选择,我们能够避免轮回之苦,更理性地教化和爱护下一代。本书的意义,即在于认识自我,提升人格。

本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宗旨,书中个案素材多取自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例,可贵的是,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引以为戒,一些慈悲的朋友乐于将自己的转化过程提供出来,经过作者艺术加工,展现予广大读者。在此,深谢那些勇于改造命运,面对自我的人们,以一颗充满阳光的心态,关照出滞碍生命的负面能量,他们,只是为了塑造一个人间天堂,他们,以一颗菩萨心肠,呼唤着心灵的健康。

游涵

2007年7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拯救心灵(从幼时经历看后天成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游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84340
开本 16开
页数 2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7-09-01
首版时间 2007-09-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3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395.6-49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2
16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