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论语鼓吹(圣贤的光荣与漏洞)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为己之学”,是笔者幼时即在家父督导下读《论语》,对这部中国第一典籍,有一种特殊疼爱的介入和坚持真诚面对的理念。该书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分析儒学义理,它是按照笔者理解的《论语》本义与现代价值的关联来解释《论语》的。全书对孔学有褒有贬:一方面,读者看到的是笔者基于疼爱,对先哲的认同和赞誉;另一方面,读者也能看到笔者基于真诚,对《论语》的分析与批评,而在这些认知和分析中,读者也能够看到笔者从经典中发现现代价值的努力。

内容推荐

本书非辞章之学,也非考据之学,乃是义理之学。本书是一部以《论语》为基点,以先儒为主体,以后儒为参考,体悟圣贤原典意义系统的义理之作,该书借用“鼓吹”概念,有“弘道”之意。《论语》所言,当然无须侍人“鼓吹”而能远达,但笔者犹来“鼓吹”,是有“弘道”之愿。所欲“弘”者,在讲述圣贤之同时,寻求现代儒学之可能。

目录

前言

全书义理概言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原文]1·0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鼓吹]

孔子儒学在“政治一伦理”框架内,志在推演“内圣一外王”之道或“公道一仁德”理念,以此教化天下。“内圣一外王”之道,或“公道一仁德”理念,乃孔门圣贤体认之“天命”所在。“天命”,演而为“天道”。“天道”,是孔门圣贤理解儒学正当性的最重要的形上背景依据。

孔子儒学的根本动力在此。

孔子所谓“学习”,其目的在于“内圣-外王”之道或“公道-仁德”理念之实现。这是孔子儒学之所以提倡“学习”的终极目标。朱熹有言:“为学与为治,只是一统事。他日之所用,不外乎今日之所存。”([明]丘濬编辑《朱子学的》,丛书集成本,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美国汉学家H.G.顾立雅说:“如果国家不想坠人无政府状态的话,某种权威还是一定得有的。孔子情愿把这种权威托付给人们。但不是任意的人,而是有道之人。”(《孔子与中国之道·跋》,高专诚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所谓“有道之人”,在孔子那里,就是必须经过“学习”而闻道、得道的人。

“学习”,与“公道”有逻辑关联,那就是学以致公。大儒章学诚,最早体悟到儒学“天命”、“公道”与“学习”之关联,《文史通义·说林》云:

“道,公也;学,私也。君子学以致其道,将尽人以达于天也。人者何?聪明才力,分于形气之私者也。天者何?中正平直,本于自然之公者也。故曰道公而学私。……孔子学周公,周公监二代,二代本唐、虞,唐、虞法前。故曰:‘道之大原出于天。’”

孔门圣贤论“学习”,“学习”有道,不可以寻常之“学习”视之。

孔子之教学,是属教化之道。

孔子论“学习”,对象为“道”。但是所以载“道”,对象有二:一为具体之文献;一为具体之德行。

《史记·孔子世家》:“定公五年……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后有人(如清刘宝楠等)据此认为:这一章是孔子于定公五年整理诗、书和制定礼、乐,教育学生的心情自述。“学而时习之”是指“修订《诗》、《书》、《礼》、《乐》”说的。《论语》这部书,凡是讲到“为学”,大都是指删定或学习“《诗》、《书》、《礼》、《乐》”。

孔子教学,贯注明确的保守思想。所谓“《诗》、《书》、《礼》、《乐》”,是“先王”文献。所以《尸子》说:“孔子云: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恢复先王之道,是孔子致力于政治清议和教育、教学的一大目标。《韩诗外传》六,托名孔子话说:“可与言终日而不倦者,其惟学乎!其身体不足观也,勇力不足惮也,族姓不足称也,宗祖不足道也,而可以闻于四方而昭于诸侯者,其惟学乎!”“闻于四方”,“昭于诸侯”,也是孔门学者经由学习可以达致的效果之一。在春秋之际,贵族世袭的惯性轨道上,孔子主张五分等级,人人皆可以经由“学习”改变身份,进入邦国管理,是一种崭新的“选贤任能”思想。这个思想直接与“贵族世袭”相抗衡,是孔子儒学“日日新”的机制在起作用。孔子儒学在保守的同时,也在不断开新。

不仅如此。事实上,就孔子的努力,它所生成的影响而论,儒学教学在本土文化史上的功用还要大得多。在人类可能的文明创造中,《诗》、《书》、《礼》、《乐》(再加上《易》、《春秋》)构成了中华本土最重要的文明渊薮,是中华本土最重要的文化形态。它们从深层影响或型塑着族群的灵魂,(在孔子点拨下)培育出一批文化托命之人,演绎丁东方儒学这一文化文明的精神重镇。

“学”的另一个特定意义是:德行。“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这里说的“学”,乃是学“德行”。孔子儒学论“学”,除了论《诗》、《书》、《礼》、《乐》,往往就在论“德行”。这是孔儒教育教学一大特色。

所谓“习”,也有二意。

一是学习之后的练习巩固,如《为政》篇提出的“温故而知新”。

一是学习之后的使用、实践,如曾子所论“传不习乎”的“习”。

前一种意义,看似寻常,但却是学人人门之阶,登高必自。朱熹于此发为议论说:“书也只是熟读,常记在心头,便得。虽孔子教人,也只是‘学而时习之’。若不去时习,则人都不奈你何。只是孔门弟子编集,把这个作第一件。若能时习,将次自晓得。十分难晓底,也解晓得。”程颐论及“学而时习之”说:“时复思绎,浃洽于中,则悦也。”朱熹对此发挥道:“‘浃洽’二字,宜仔细看。凡于圣贤言语思量透彻,乃有所得。譬之浸物于水:水若未人,只是外面稍湿,里面依前干燥。必浸之久.则透内皆湿。程子言‘时复思绎,浃洽于中,则悦’,极有深意。”(《朱子语类》卷二十·《论语二》。以下引用,只注《语类》,亦不标卷数篇名,盖自卷二十至卷五十皆说《论语》,自与章节对应。)P1-2

序言

本书陆续写作近20年,早于1996年就已经完成初稿40万字,近年开始重新整理。

严格说,这是一部“为己之学”。笔者幼时即在家父督导下读《论语》,对这部中国第一典籍,有一种特殊疼爱的介入和坚持真诚面对的理念。“特殊疼爱”,就是沉浸其间,乐此不疲的求索,就是一种抱有同情理解的姿态;“真诚面对”,就是坚持理性分析的姿态。

按照笔者理解的《论语》本义与现代价值的关联来解释《论语》;冷静对待先儒,不激情夸誉,也不肆意贬抑,是笔者力图坚持的书写原则。所以全书对孔学有褒有贬。笔者追求的目标是:完成对《论语》现代价值的钩沉与梳理。因此,一方面,读者看到的是笔者基于疼爱,对先哲的认同和赞誉;另一方面,读者也能看到笔者基于真诚,对《论语》的分析与批评。

阅读传统文献,当视为一种与古为伍的“交流”。古斯塔夫·荣格曾经说:“每一个文明人,不管他的意识发展程度是如何的高,但在其心理的深层,他仍然还是一个古代人”(参[瑞士]荣格《寻求灵魂的现代人》143页)。与先儒交流,过度的仰视和俯视都可能是一种短视;笔者主张平视。孔子是一个校正人类道德方向的伟大先知,也是一个高明、幽默、严肃、温和的老师,还是一个可以围炉夜话,互相打趣的邻居。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既抱有“同情的理解”,又不乏“批判的理性”,应当成为现代儒学最具现代性的姿态。

笔者不试图重新建构儒学体系,也不试图致力解构儒学体系。读者看到的是星星点点的认知和分析。但在这些认知和分析中,读者也能够看到笔者从经典中发现现代价值的努力。

本书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分析儒学义理。其中比较重要的有:

一、辨伪学方法

历史上伪书很多,“经部”伪书更多。如果没有辨伪的功夫,今天所理解的儒学很可能就是伪儒学。

所以本书重考信,特别推重清代辨伪学家崔述。考信是必要的。它是阅读经典文献求真的方法论,也是阅读理解经典文献的第一门径。而求真,自身就有义理的价值,也是孔学题中应有之义,不得忽略。《近思录·致知》说:“凡解经,不同无害,但紧要处不可不同尔。”这个“紧要处”如果是“求真”,这话说得就有意义;若非“求真”,就有问题。崔述的“求真”,不仅还原了先儒的真相,还造就了经由怀疑而达致诚信的方法路径。

此外,因为辨伪学的介入,后人栽于孔子头上的“冤案”就可以得到澄清,譬如,“孔子诛少正卯”问题、“夹谷之会”问题、“公山弗扰问题”等等,辨伪之后就会明白:有关这类公案,都是后人所编造。

二、考据方法

各章节的“鼓吹”有些有考据的过程,所得结论往往与先贤、时贤不同,有的是标点不同,有的是本事不同,更多的是义理不同,这些,都在各章节的“鼓吹”中随文作了解释。相信这也是最大可能还原文本,还原语境的一种努力。

三、创造性转化方法

笔者使用现代语用学方法,对原典现代意义上的独立价值作了有意味的比较和转化,在视阈融汇中,给出了关联性质的解释。这方面突出显示在对原典思维图像(观念)的“创造性转化”。笔者力求在《论语》中挖掘足以支持现代人建构人文道德的精神和思想资源,特别是与人道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相关的资源。在胡塞尔的时间观念里,时间是一种延展,在任何一点上,都有过去经验的滞留,也有对未来经验的前摄,时间的三个维度是交错的。作者力图在对《论语》的说解中,涵摄过去图像、当下诉求与未来愿景。作者熟悉人道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理论的质的规定性,所以可以注意考索原典这类思想资源。

四、内证法

在《论语》中,有许多相似的“语录”和叙述。为了理清原典的本义,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统合处理,作者为此作了细致的比勘和整合。这种从内部寻求证据的考证方法,比较容易从语义逻辑上准确把握经典的本义。

五、比较法

《论语》中的许多思想衍化为一个个文化形态,它们构成了一个个逻辑起点。在这个起点之后,有更多类似的思想发生。笔者视阈所及之处,尽量搜集与之相似的思想、观点,或经典语录,比照、排列其间,以增强对原典精神:和渊源变化的理解。全书共引用各类书籍四百余部(书后附有“参考书目”)。

全书按《论语》传统结构,篇下分章,每一章分作“原文”、“鼓吹”、“注释”、“译文”和“旁注”五个部分。

一、原文

《论语》原文篇章,有多种版本,体例不一。本书参阅诸家所本,最后根据杨伯峻先生之《论语译注》划定篇章。《论语》二十篇,五百一十二章。

二、鼓吹

为全书主体,是对《论语》的义理分析。

三、注释

每章有注,注释文字简约,不做繁琐考证。

四、译文

每章译文视原文难易程度给出直译或意译。原文简单易懂,就直译;原文较难懂,就意译;非常难懂,就意译加上括号说明,补足原文语义。

五、旁注

“旁注”为“鼓吹”部分的注解,共约四百余条。内容涉及人名、地名、书名、古今中外典故、理论术语、观念思潮等,有许多属于鲜见资料。所选资料都是对应于版心内容的解释性文字。

后记

写作《论语鼓吹》,许多人给我助力。他们从不同的方面——精神的、道德的、思想的、行为的,等等——影响我完成了这一部书。

少蒙庭训,有幸与《论语》“相遇”(马丁·布伯用语)。我少年时代有冥顽之气,顽梗之习,先严先慈屡以《论语》教诲。稍长,严慈即嘱我读他书之外须读《论语》。更于耳濡目染间,我学习到了严慈那种源于儒家传统的生活方式。五十年来,我于儒学差有所得,能恪守士大夫习气不稍浮躁,应当感谢圣贤道种之所孕育;而所以孕育,严慈为我植入耳根,引我力行,当为第一因。

就传统义理之诠释而言,孔子、孟子、二程、朱熹、王夫之、顾炎武之外,我尽可能地注意到了唐君毅,以及荚国汉学家H.G.顾利雅、赫伯特·芬格莱特,韩国大儒崔根德等人的意见。圣贤话语让我看到《论语》之历史图像,海外之声让我看到《论语》之世界图像。视阈融汇下的纵深与平面,它们的边缘所及,共同构成我研究的半径。

将《论语》仅仅讲述为“修身”,有两种可能:文化阴谋或肤浅无知。《论语》或儒学,还应该是政治的。弘道,应有政治哲学的介入。这样,孟德斯鸠、阿克顿、托克维尔、埃德蒙·柏克、哈耶克、以赛亚·伯林、卡尔·波普尔、福泽渝吉、古斯塔夫·勒庞、塞缪尔·亨廷顿……他们的政治哲学,就成为理当吸纳、考索的对象。其中尤以以赛亚·伯林为重要。他的多元论思想,几乎是我阐说《论语》义理最重要的思想资源。没有多元论思想的背景构架,对《论语》(以及儒学)的解释(在我看来)就是有问题的——或陷入原教旨主义,或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现代儒学如果是可能的,舍多元价值思想之支援,别无他途。

刘军宁兄有一个意见,大意是:儒教或儒学的复兴应取决于儒家学术思想到底有无见证者。这是一个犀利的拷问。它的问题意识在于:谁,可以承载现代儒学?循此思路,启发我诞育了“现代士大夫”这个重要概念。我在书中回应了这个问题:“现代士大夫”,就是现代儒学的证成者。我倾向于认为:对“现代士大夫”的思考,可能是我这部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曾经与徐迅兄在他那清寒的乡间茅舍有过多次彻夜长谈。他对儒学的洞见,对先贤的体悟,对国学烙入骨髓的疼爱,无不令人动容。我在与他的争论中,不知不觉接受了他的许多意见,令我渐渐感到已经不能用“是非对错”来臧否眼前这个人物。他就是可以证成现代儒学的“现代士大夫”。徐迅兄以一个美国社会学博士的知识背景,却选择了民间自由立场,井构建起儒家生存方式,无论如何,这是一个事件。看他洒脱而又执拗地“言行”,我能感觉到儒学古意的现代性存在。

张斌峰兄则从方法论方面给我以教益。他对傅伟勋精湛的解释,对哈贝马斯深刻的体悟,对“创造性转化”以及人文学科方法论的丰富而又允当的分析,对“正名”命题的逻辑论述……都让我切实感觉到解说《论语》的多种可能性;令我在“鼓吹”《论语》的思考中,不仅因此而发见了问题,且启发我因此能够做出自以为逻辑自洽的解释。斌峰兄的滔滔不绝具有一种神奇的信息密度和力量。他那种学理深厚的放射性言谈提升着倾听者人文思考的质量,同时给人以知识谱系的应有向度和安全感,不至于让我在学术规范之外胡说八道。

韩勃先生直接促使了该书的出版。他对学术理念的深刻体认与人文关怀,超越了出版商的眼光。他对儒学的申道姿态,温和而又坚定的决策模式,让我看到传说中的儒商风范。他不止一次地敦促我,要我完成这部书。我们在讨论这部书的结构、内容、形式的时候,他更不断地给我以指导性的重要意见。以我的疏懒和无所作为的生活方式,没有他的督导和支持,就不可能完成这部著作。

王华人姐和绍东兄弟则在审读、编辑拙作时,付出了艰辛的劳作并提供了珍贵的修订意见。王华大姐对书的“前言”部分给出了结构性的建设方案,绍东兄弟则多次亲临我家,和我一字一句地修订原稿;极大地提高了全书的质量。没有他们的眼光、努力和智慧,我的著作可能还要在其他“嗅觉灵敏”(鲁迅用语)的编辑那里遭遇冷遇或拒斥。

本书出版之际,下面的话是我想要说的——

我应该追怀我逝去的父母——没有他们儒学影响下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为我植下的道种,我的“存在”都可能是另外一种面目;

我应该向历代圣贤表示敬仰——没有他们的创造与流变,我将无法寻得薪火递承的图式,也无法燃起《论语鼓吹》这一束小小的爝火;

我应该向关爱我儒学的汉学家们表示尊重——没有他们以西方思想为背景的儒学阐释,我可能无法洞见世界之大;

我应该向异邦思想家们表示钦慕——没有他们发出的人类文明之“新声”(鲁迅语),我对《论语》的理解将无法获得政治哲学的向度;

我应该向最终给我解释方式和出版可能的各位朋友表示谢忱——二十年前,我开始了《论语》的研究;但是一直到近年,才开始找到一种说话的方式和出版的机缘,这些,与朋友相关。没有朋友们的支持,我可能至今沉默。

金纲(老金在线)

2007年5月1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论语鼓吹(圣贤的光荣与漏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金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1056333
开本 16开
页数 6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00
出版时间 2007-09-01
首版时间 2007-09-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1.1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5
丛书名
印张 41.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80
200
3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7: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