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世界是椭圆的(未来国际秩序展望)/同济大视野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系同济大视野丛书之一,为国际政治评论集和海外游记随笔,表达了一位国际问题研究者面对“9·11”事件后“世界失衡、美国失范”局面的忧思,展示了一位年青中国学者对“世界的中国”与“中国的世界”关系的探索。作者认为,“9·11”事件的悲剧不过印证了“凡是有利于美国的,也就有利于世界”的逆反命题“凡是不利于世界的,也就不利于美国”。因此,中国崛起应汲取美国教训,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完美融合。作者进而指出,中国的持续崛起正在打破“世界围绕美国转”的神话;就中国崛起的世界意义而言,不亚于哥白尼宇宙观对托勒密世界观的否定。展望未来的国际秩序,世界既不是圆的,也不是平的,而是椭圆的,中美是两大圆心。

内容推荐

本书系作者近年来有关国际政治问题思考的一个结晶,其中的大多数文章曾经在海内外主流媒体上发表过,引起广泛关注。全书分三个专辑:第一辑集中讨论了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以及面临的挑战,并对中国外交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二辑集中讨论的是中国问题,如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欧关系、中韩关系等,作者认为要用“世界的中国与中国的世界”这样一个多元互动的新视角来审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从而为我国的发展拓展广阔的空间;第三辑是学人看世界,文章展示了在纷繁多变的世界关系中,一个国际学者应有的学识与心态。

目录

序一

序二

实现国际问题研究的“三位一体”

——荐王义桅博士的《世界是椭圆的》

第一篇 世界围绕美国转?

绪言/3

第一章 拿什么诅咒你,“9·11”?/7

(一)被神话的美国/7

(二)从美国制造到美国标准/13

(三)自由女神像,你要防弹衣吗?/18

(四)美国失范 世界失衡/22

(五)“9·11”是美式黑色幽默?/26

(六)美国霸权折翅巴比伦/28

(七)布什泡沫与泡沫布什/29

(八)美国真的抓不到拉登吗?/34

第二章 为什么美国终将成为地区强国?/37

(一)为什么美国既令人着迷又遭人痛恨?/37

(二)虐俘事件:美国公共外交的“滑铁卢”/39

(三)美国为何重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41

(四)美国霸权减负能否如愿?/44

(五)防止美国过快衰落/48

(六)美国的衰落还是美国神话的衰落?/50

(七)美国如何应对自身的衰落?/53

(八)超越暴力:美国的枪文化与自由/56

第三章 世界的美国化还是美国的世界化?/60

(一)美国的全球霸业图谱/60

(二)美国着手构建国际新秩序/65

(三)美国对台政策的三重解读/67

(四)美国对朝政策的三重解读/69

(五)警察·掮客·情人:美国在中东的三重角色/71

(六)移民法改革与美国的第三次立国/74

(七)21世纪是“软”反美世纪?/76

(八)反美为何成为~种全球现象7/79

第四章 中国是维系美国霸权的希望而非威胁/83

(一)蜘蛛与飞乌的故事/83

(二)正视中国人的反美心态/85

(三)美国对中国的认知悖论/88

(四)如何实现中美间的战略互信?/90

(五)“以静制动”对“两面下注”:中美战略冲撞/92

(六)美国对华战略新思维/97

(七)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三重意义/101

(八)美国的对冲策略与中国国际地位的两种选择/104

(九)中美关系走向不对称性战略平衡/111

第二篇 世界的中国与中国的世界

绪言/117

第五章 中日关系的战略意义/120

(一)日本的“再崛起”与中日关系的未来/120

(二)解开中日政治关系的三重疙瘩/123

(三)美国如何控制日本?/125

(四)中日关系的时空解读/128

(五)日本的大国之痒/131

第六章 韩国对中国的崛起为何感到不安?/135

(一)韩国为何为五斗米折腰?/135

(二)韩国人对中国崛起为什么感到不安?/136

(三)韩医“申遗”,中医生气?/138

(四)不必幻想韩国弃美迎中/140

(五)两面神与智慧神:中韩如何走出历史阴影?/142

(六)朝核问题与中美博弈/144

(七)导弹试射折射朝核问题实质/146

(八)中国对朝鲜到底有多大影响?/148

(九)朝鲜核试正中美日右翼下怀/150

第七章 新一代领导人外交路线图/153

(一)定位中国的国际身份/153

(二)中法美的文明三角/155

(三)战略机遇期考验中俄关系/159

(四)中国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三重意义/163

(五)中国应该如何参与国际新秩序的制定?/166

第八章 中国外交理念塑造/170

(一)和谐社会的三重内涵/170

(二)和平崛起的三重内涵/173

(三)和谐世界的三重内涵/176

(四)经济外交展现中国魅力/179

(五)公共外交:塑造和平崛起的国际舆论环境/183

(六)以爱国主义超越民族主义/187

(七)外事真的无小事吗?/191

第三篇 学人看世界

绪言/197

第九章 游学杂记/198

(一)耶鲁·纽黑文·美国:一位复旦人的遐思/198

(二)欲望·理性·激情:法兰西遐思/211

(三)身在韩,心在汉/218

第十章 以西洋镜照中国/235

(一)文化年与中国年/235

(二)于细微处见精神/237

(三)如果世界之蛋提前孵化……/239

(四)欧盟模式的局限性/241

第十一章 中国崛起的神话/245

(一)中国更应关注大国的衰落/245

(二)莫让“崛起”给忽悠了/247

(三)中国人如何避免误读世界?/249

(四)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因素/252

余论世界是椭圆的:中美是圆心/256

后记/266

试读章节

(一)被神话的美国

在耶鲁读书时,经常买动物内脏吃,非常便宜。一天去超市时巧遇同胞。听说我是专门研究美国的,便问我,“美国人为什么不爱吃内脏?难怪鸡胗什么的非常便宜。”我分析到,这个问题嘛,可能与他们的宗教信仰有关(基督教认为这是不洁之物),与国际贸易有关(这些食品从哪里进口的),或者还与他们政府的政策有关(鼓励消费、政府补贴)。旁边一位哈哈大笑道,“哪有这么复杂。原因很简单,美国人宰杀的方式与中国不同,用的是电击,故淤血集于内脏,不好吃罢了!”羞得我再不敢说是研究美国的,再也不觉得美国的动物内脏好吃了。

自此之后,一个简单的念头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

◆美国被神话了!

回国以后发现,看待美国,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分析美国,的确常常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以我们的理智分析美国的情感,就像我们的外交以我们整个社会对付美国政府一个部门那样。在这种氛围下,我也不知不觉成为“战略家”。

联系当今世界,美国为什么要打伊拉克?世人异口同声地说“为了石油!”颇有点“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味道。伊战前报刊充斥了对美国打石油牌的分析,纷纷认定美国对伊动武与美国石油利益和维护其“唯一超级大国”地位等战略目标有关,我也不幸加入了这一阵营。什么操纵石油价格、摧垮欧佩克、俄罗斯甚至欧元乃至制约中国等,认定法国、德国、俄罗斯也都是伊拉克石油市场的既得利益者,为瓜分后萨达姆时代伊拉克石油蛋糕而与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斗法;而美国民众和布什政府却声称是为了安全——解除萨达姆的大规模毁伤性武器、减少国际恐怖主义威胁、推进伊拉克和周围地区的民主,才能真正实现中东和平和美国的长治久安——欧洲与美国的分歧其实更多集中在对安全实现目标与手段的争执上。美国和世界就同一事情的认识为何如此大相径庭?

伊拉克战争前夕又回到美国,对美国的认识才有所“还原”,明白自己也在杜撰美国的神话,终于意识到这一切都是由于海湾地区牵动着石油与阿以冲突这两根世界神经惹的祸。简单地思考就会发现,“为石油而战”是站不住脚的。美国对石油的需求完全可以通过世界石油市场获得,大可不必冒天下之大不韪,劳师远征。如果真是为了石油去推翻萨达姆政权,老布什在第一次海湾战争时就可以办到这一点,为什么他会放弃到手的机会而待其儿子去实现呢?

作为世界性大国,美国的利益遍布全球。在委内瑞拉政变后,沙特又被指责滋生恐怖主义土壤,美国的确希望通过征服伊拉克作为新的主要石油供给国;美国鹰派的确有一整套改造中东的计划。但很难说美国的每项举措都一揽子包含其在中东地区要实现的所有战略目标。所谓“倒萨”之后,美国接下来的目标将是叙利亚、伊朗、朝鲜等,最后矛头直指中国——似乎美国要征服世界,从此踏上帝国不归路——便是在编织单极世界的神话。

但实际情况是,美国目前处于害怕第二次“9·11”袭击的心理状态——正如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丹尼尔·卡尼曼理论所揭示的,人们怕失去的顾虑更甚于得到的心理满足。美国公众“害怕下一只鞋子掉下来”的脆弱心理使他们更容易支持华盛顿任何“促进本土安全”的提议,不管这个提议在外部世界看起来多么没有道理。这说明,作为开放社会的美国,“9·11”后的所作所为已经偏离其正常轨道,更容易被世人神话。

◆神话美国的表现

更一般的,神话美国的表现有三:

其一,按照自己的文化心理理解美国,并于其中求得自身的身份和认同。历史情结与受害者心态的影响,许多国人常常按照自身选择偏好和舆论需要阐释美国的外交行为。例如,许多人常常将美国总统与国会的不一致行为视为“唱双簧”——似乎美国被超级力量所控制,在导演一幕幕话剧。致使美国的所作所为,人人都可以说三道四。

2002年底读到一篇文章《布什外交的纵横术》至今仍记忆犹新,说“通过鹰派对国际社会施压,制造危机感,再通过鸽派达成交易。外交班子的分歧不仅没有掣肘美国意志的伸张,反而成为布什操纵外交事务的一张好牌。”这与当初对布什不懂外交的讥讽大相径庭,也与布什本人作为虔诚基督徒的性格相去甚远,违背了美国外交是官僚政治、利益集团间相互妥协的基本常识,把美国视为超人,在玩弄阴谋,操纵政治。

其二,概念化、标识化理解美国。比如将美国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天然联系在一起,将《美国力量的悖论》(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翻译成《美国霸权的困惑》、《大国政治的悲剧》(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翻译成《强权政治的悲剧》、把《国家间政治》(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laggle for Power and Peace)翻译为《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等。折射的是莫名其妙的反美心态和潜意识中把美国视为敌人。

“9·11”事件后不久接待美国大使代表团时,我曾提醒他们“美国太霸道,搞霸权主义”。他们则问我“霸权主义(hegemony)是什么意思呀?霸权主义不是蛮好的吗?”——因为在英语里,“hegemony”并非贬义,带有“领导”(leadership)的意思。实际上,从辞源上看,西方“霸权”的概念较类似于我们的“王道”说法,而“帝国”类似于“霸道”。

在中美两国国内都存在一种“宁左勿右”的奇怪现象:在中国,反美过头不会犯政治错误,但亲美苗头常常授人以政治上攻击的把柄;美国也一样,这就是在美国国会山不时有议员跳出来对中国说三道四、大放厥词而鲜敢吹捧中国的原因,因为后者是要付出政治代价的。

其三,对美国既爱又恨。国人反美并不掩盖其对美国的好感和向往之情,年轻人尤其是这样。于是常常出现这种情形:反美游行队伍中的中国年轻学生,穿的是牛仔和NIKE鞋,第二天又在美国使馆前申请签证……一边崇尚美国文化,一边反对美国霸权。

总之,不是一般意义的误解美国,而是有意塑造美国某种形象,致使美国为某种观念而存在,这就是神话美国的悲剧。

◆美国为什么会被神话?

当然,美国被神话并不能完全怪国人。首先,美国人自己在神话自己。美国是一多元社会,近来的确有许多智囊机构给政府提出许多维护美国在世界上“领导地位”的建议——例如“新美国世纪计划”、“新帝国论”——因其容易与我们的想法吻合而为国人所炒作,似乎验证了他们脑中固有的对美国的评判。带有美国式傲慢的官方学者(如约瑟夫·奈)也动辄称“美国是罗马帝国以来最强大的国家”(其实,成吉思汗帝国远比罗马帝国强大,但蒙古帝国被认为在欧洲只是留下了马粪,而无法与罗马帝国那样的文治武功相比),兼之两面靠洋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美国的确有不少主流学者断言美国能超越历史的旧逻辑,什么“历史的终结”、“民主和平”之类,等等,虽然也夹杂美国必然衰落的喧嚣。例如,约翰·米尔斯海默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中便开出美国扮演“离岸平衡手”角色以永葆其强权的药方,主张美国仿效“光辉孤立”时期的英国扮演最后关头的遥控、平定者角色,防止欧亚大陆出现潜在霸权国。

其次与美国的政治文化有关。美国领导人是说一套、做一套的。《大国政治的悲剧》对此作了极好的阐释。书中写道,“因为美国人不喜欢权力政治,所以在公开场合他们常常以自由主义的口吻谈论美国的外交政策。政策精英的言辞也涂上了浓重的乐观主义和道德主义色彩。美国学术界特别擅长抬升思想市场中的自由主义成分。然而,关起门来,筹划国家安全政策的精英们却满口权力语言,而不是什么法则;在国际体系中,美国也在按现实主义逻辑要求行事。实质上,他们的公开言论与美国外交政策的具体操作之间存在明显的鸿沟。”因此,美国的外交政策思想渊源,一直有所谓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理想主义)两大流派分野的说法,给世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再者,与美国在世界上的表现密切相关。冷战后,美国勤于征战四方,炫耀武力,导致许多国家民众对美国的心理抵触和反感,往往是在谴责美国霸权的同时不自觉又神话之,其实是一种弱者、受害者的心态在作怪。

P7-10

序言

作为一个国际问题的学者,我很高兴看到同济大学出版社推出以国际评论和随笔为主体的《同济大视野丛书》。同济大学是百年名校,一向以工科见长,近年来为应对国内外飞速发展的学科整合和社会需要,开始走向综合性、多学科的发展道路,这套丛书无疑也是其中重要的举措。依我看,这套《同济大视野丛书》收入的几本书至少有三个优点,值得向读者推荐:

其一,作者的视野开阔、嗅觉敏锐,作品读起来给人以想象与启迪。看上去,4本书涉及的问题颇为复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法律、宗教,乃至国家与民众生活的细节,贯穿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主要领域,且透着作者盎然的观察兴致与想象力。同时,里面的各类文章又均可以列入“国际评论与随笔”的门类,对于国际问题研究和教学工作者来说都不是陌生和无利害的话题。查看它们的目录,仔细阅读佳作,我一边惊叹作者们的宽广眼界和勤奋用功,一边不由得联想到他们特有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业和工作背景(历史、科学、戏剧和大众传媒等),后者恰恰是很多国际关系专业出身的人士所不具备的,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现有国际政治教学和培养模式的某些缺失。

其二,这些书不仅通俗易懂,而且文笔漂亮,看它们可谓一种愉悦。于光远先生曾指出,文章可分三品:“浅入浅出”为下品,“深入深出”算中品,“深入浅出”才是上品。我过去有点不以为然,现在渐悟它的精深紧要。按此标准,《同济大视野丛书》的诸作者都懂得学术与大众与媒体结合的力量,都是写精辟文字特别是报刊专栏的好手,都在往上品方向用功。说这话的时候,我同样有期待:迄今为止,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和教学界仍充斥着不会给公众写作、不屑讲“普通话”的事态,一些晦涩无比、拿腔拿调的东西仍大行其道;如果我们的研究人员和教师都像手边这几本书的作者那样,讲平实的话,探讨真问题,那该多好!

其三,也许更重要的,是作品中透着一股犀利机智的批判精神,洋溢着一种与人文关怀相伴而生的大气。不管是正面评说美国的宪政或抨击超级大国在伊拉克危机中的“失范”,还是深察细究中日磨合孕育的“亚洲大智慧”,或是赞许式地讨论“姚明现象”,认真剖析影星从政现象的利弊,直至心平气和地述说同性婚姻、未成年犯的死刑、电视辩论的后果及“文化中庸”等,几位作者总是保持严肃学者求真务实的态度,坚守知识分子应有的客观审视和独立不羁,并不时流露出抵触强权、尊重弱者的恻隐之心以及“位卑不敢忘国忧”的可贵情怀。在我看来,这恰恰是这套丛书的作者和编者最值得学界推崇之处,是不少热衷于策论、眼睛里却看不到大写的“人”的那些谋士和官吏最缺乏的地方。

这套书肯定会产生一些争论,对它们也许有不同的评价;对我而言,看重的不是它们的规范性、系统性或流派归属,而是其敏锐性、创造性和人本精神。很有可能读者里面的多数持有相同或类似的观点。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感受,不敢随便地当作序;若出版社和作者不弃,权作为一个同道的推荐意见吧。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王逸舟

20007年8月5日于京城寓所

后记

将近年写的媒体文章汇编成集,是多年的心愿。一直在揉搓国际形势的洗衣桶里转,无暇顾及,幸好2005学年在韩国延世大学教书,才得以从媒体抽身,将近年报刊评论集成集子,列人高全喜兄主编的国是文丛,名日《世界围绕美国转?》,无奈由于丛书中其他书出了问题,最终夭折。所幸者,有程亚文兄推荐、同济大学出版社刘芳女士的远见卓识,心愿最终得以实现。在此前基础上,将最新思考心得置于同济大学百年校庆出版系列,深感荣幸。对于学人来说,往往是文字先结识,然后才是眼睛。希望这本集子的出版,能让读者先看到我的眼睛,然后才是文字。

我是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的,为此曾乐此不疲。越研究,就越发现透过理论的背后,总有一双眼睛在盯着我。在美国学习期间,加入了国际研究协会(ISA)。2001年来每年参加其年会。在会场华山论剑之余,总免不了觥筹交错。在与这些国人仰视的国际关系理论大师神游之际,沮丧地感悟道,理论往往成为一种职业爱好,根本不是苏格拉底和孔子时代哲学和灵魂的探究;国际关系理论本质上是美国化或西方意识形态的科学包装。有鉴于此,我常常开玩笑说:“只要我们还在谈国际关系理论,美国人就可以放心地去睡觉。”我们的折腾,看来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翻译《美国和美国的敌人》更让我明白,国际关系理论界,也有鲁迅先生所提醒的“吃人”问题。于是提笔开始批判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并转为研究美国和大国关系、中国外交,以期从“我注六经”,转为“六经注我”。虽仍是纸上谈兵,然而毕竟是主体意识的复苏,真所谓“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的确,理论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对于不在外交前线的我来说,只能依赖读者和国际风云变化,印证“纸上得来终觉浅”的理了。然而,对于理论饥渴的国内学界,我这种“叛逆”行为无疑是遭骂的。天天被媒体朋友抓差,纵论天下,成为追风少年,牺牲私人生活空间不说,还愧对家人,愧对学术的人生。一位学界高人的来信是对我的很好鼓励,信中称赞我《被神话的美国》一文说出了他“多年想说、又不便说、且说不好”的观点。于是在抹不开面子的借口下不断围绕媒体转,后来竟深深地爱上了她,爱上了读者,使我坚持到了今天。读者是我的老师,这话一点不假。将自己粗浅的见解接受他们的检验是需要勇气和底气的,也是研究者的福分。因为我知道,自己是永远无法完善自己的;唯有波涛汹涌的海水,才能冲刷出美丽的鹅卵石。

感谢媒体朋友不断给我机会,记录稍纵即逝的感想,厘清尚属模糊的认识,理顺观察世界的思路。每个人,在生活的不同阶段,总得对自己和历史有个交代。出版这个国际时评集子,就算是对我媒体人生的一个交代吧。此书即将付梓之际,爱子王钟洲呱呱落地,更体会到为人父母的辛苦与快乐,谨以此书献给我的母亲。

王义桅

2007年5月22日

于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世界是椭圆的(未来国际秩序展望)/同济大视野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义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834641
开本 16开
页数 2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07-09-01
首版时间 2007-09-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5-53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3: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