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高尔基与卡希林庄园/俄罗斯文化名人庄园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不是一般的风景名胜导游图,而是从独特的角度切入,既写出作家高尔基如何在美好的庄园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成长,如何在思想和品格上受到影响,形成优良的精神素养,从而揭示高尔基的文化创作得以成功之所以然,又写他如何看待庄园和描述庄园,如何以它为素材和题材进行创作,把它体现在作品之中,从而创造出文化硕果,为庄园带来荣誉,使它的名声传之久远。总之,从新的角度切入,反映新的文化层面,展示庄园新的文化内涵。

内容推荐

俄国中心地带迄今保存并能经常开放的最著名庄园就有近百座。我们依据庄园孕育了文化名人,名人描绘和反映了庄园,人园结合,互相增光的原则,遴选出8园(8人),编撰成书,逐一加以详介,旨在从一个新的侧面来介绍俄国文化的辉煌。选入丛书的计有诗人莱蒙托夫的塔尔罕内庄园,作家屠格涅夫的斯巴斯科耶——卢托维诺沃庄园,托尔斯泰的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小说家兼剧作家契诃夫的美里霍沃庄园,画家列宾的拜纳忒庄园,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的克林庄园,还有革命领袖列宁的疗养地高尔克(亦系一处历史名园)和作家高尔基的附有大片园林的博物馆,均系具有代表性者。

本书介绍的是其中的作家高尔基的卡希林庄园。

目录

苦难的童年

喀山的“大学”生活

新星升空

高尔基故居博物馆

高尔基文学博物馆

高尔基与列宁和十月革命

高尔基与斯大林

当前俄罗斯重评高尔基的思潮

试读章节

喀山的“大学”生活

1884年,16岁的阿廖沙抱着上大学读书的理想来到了伏尔加河畔的古城喀山,然而一贫如洗的阿廖沙根本付不起昂贵的学费,严酷的现实生活使他上大学的理想成为泡影。阿廖沙只好继续打工,以维持生计。他曾在轮船上帮过厨,做过脚夫、锯木工、园丁等。微薄的收人,连他自己的肚子都无法喂饱。白天做工,晚上就睡在荒野垃圾堆积的废墟下的地窖里。

寒冷的冬天将至,为了避免露宿荒郊被冻死的命运,好歹有个固定的住所,阿廖沙只好去位于地下室的面包坊做帮工,在那里一干就是一年多。阿廖沙从早到晚要在地下室干16个小时的活,那里阴暗潮湿,终日不见天日。阿廖沙和工人们每天就像生活在黑暗的深渊里,经常觉得浑身无力。老板贪婪又吝啬,他经常强迫工人加班,克扣工人的工钱,还蒙蔽大家说是他养活了工人,愚昧的工人竟然相信了他的鬼话。阿廖沙对此非常愤怒,他把从书中读到的生活道理讲给工人听,工作空隙,还经常给工人们读革命的书。老板勾结沙皇警察对阿廖沙进行监视和迫富,但他毫不畏惧,又领导工人罢工,与黑暗势力做殊死抗争。

在喀山期间,阿廖沙不仅混迹于流浪汉和贫穷的大学生中间,还接触到了其他形形色色的人物,包括从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民粹党人、沙俄政府的警察等。他经历的事情更多了,视野也更加开阔了。

1887年2月传来了外祖母去世的噩耗,阿廖沙悲痛欲绝,他永远失去了世界上唯一疼爱他的人。他坐在卡班河边,突然,一股无比痛苦的思潮向他袭来。外祖母去世留下的沉重阴影尚未消失,现在,他一个人在喀山孤苦伶仃,受尽了屈辱和苦难,上大学的梦想也成为泡影。阿廖沙陷入了极端绝望之中,他经历的苦难太多太多了,眼前是一片漆黑,看不到任何希望。阿廖沙决定开枪自杀,结束自己苦难的一生。幸好当时他只打穿了一片肺叶,年轻的生命充满着无限的活力,很快他的身体就复元了。不久,阿廖沙结识了从流放地归来的民粹派革命家罗马斯,并接受他的建议到离喀山不远的克拉斯诺维多沃村共同经营一个杂货店。罗马斯有很多好书,阿廖沙可以边工作,边学习。开杂货店其实只是为了做掩护,真实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在农民中进行宣传工作,唤醒他们起来反抗压迫。警察加紧了对他们的迫害,有人还企图放火烧毁杂货店。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阿廖沙毫不畏惧,他拼尽全力与大火搏斗,为了抢救出心爱的书籍,自己险些丧身火海。

阿列克谢在喀山一共生活了近四年的时间,他把这四年称为自己“生活的大学”。在这所“大学”里,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课堂。阿列克谢接受了劳动的洗礼,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劳苦大众的疾苦。他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仇恨腐朽的沙皇制度,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这对他以后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这座城市里,阿列克谢进入了自己的青年时代,也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他站在俄罗斯的母亲河——伏尔加河河畔,坚毅的目光凝视着前方。来来往往的木船上堆满了货物,烟囱冒着滚滚的黑烟。天空湛蓝湛蓝的,上面飘着大朵大朵的白云,滔滔的河水流淌而过。

阿列克谢从小听着伏尔加河的涛声长大,已经习惯了河水的呻吟和咆哮。如今就要告别这座生活了近四年的城市了,阿列克谢不禁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往事一幕幕如潮水一般从眼前掠过。在喀山的四年“大学”生活期间,阿列克谢不仅学到了各种知识,摆脱了苦难生活在自己身上留下的阴影,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前途,从而在精神上获得了新生。他决定要进一步开拓自己的眼界,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深入了解俄罗斯人民的生活情况。这个决定对他的一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为他的写作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8年开始,前苏联政府重新修复高尔基做过帮工的面包坊旧址,并在此地组建高尔基文学纪念馆,纪念馆所在的街道也更名为高尔基大街。纪念馆于1940年正式对外开放,展品共计4万余件,重点展示了高尔基在喀山期间的生活和劳动情况以及高尔基的私人物品,还介绍了他的文学作品。纪念馆常年举办题为《高尔基与喀山》、《喀山与高尔基的创作》等专题展览。1983年,纪念馆并入鞑靼斯坦共和国国立博物馆,成为了它的分馆。

1968年高尔基诞辰100周年之际,在纪念馆的二层开设了题为《高尔基与鞑靼文学》的新展厅,还介绍了在喀山市话剧院上演的高尔基的话剧,以及夏里亚宾等喀山出生的名人的作品及生平。现在纪念馆已经成为宣传俄罗斯及鞑靼文学的文化中心,1942年博物馆还设立了青年作家协会。

这栋白色的楼房建造于19世纪,1989年对它进行了扩建,楼房的面积增至2400平方米。在这栋两层的白色楼房前,屹立着高尔基的半身雕像。楼房的地下室就是高尔基曾经做过帮工的面包坊,纪念馆的大门直接通往地下室。大门的形状很独特,就像一个漆黑的洞口,当年,少年高尔基和工人们的身影,就淹没在这又黑又深的洞口之中。

展厅一侧的墙上,挂满了高尔基的作品。展厅里的灯也很特别,就像坑道中的支撑柱一样,从地面一直顶到天花板,顶端的灯与矿工的照明灯类似,象征着地下室的暗无天日。1889年和1928年,高尔基曾先后两次来过喀山。

P31-35

序言

山东友谊出版社立意出版由李明滨教授主编的“俄罗斯文化名人庄园丛书”,我表示诚挚的欢迎。

各国、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互相影响,特别是具有文化交流悠久历史的俄中两个邻国之间的互相影响,为各自的文化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赋予了新的意义,互相增光添彩。

俄罗斯古典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900年有三则克雷洛夫寓言译成中文发表;1903年出版了普希金小说《上尉的女儿》中译本,然而那并非译自原文,而是通过日文转译的。日译者竟为普希金的作品另起书名,而且书中人物的姓名也大多数被改换。

1907年鲁迅在《译文》上发表了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译作,从此他便成了俄国古典文学的热情推介者。随后他在谈及俄国文学对中国青年的影响时写道:

“那时就知道了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因为从那里面,看见了被压迫者的善良的灵魂,的酸辛,的挣扎;还和四十年代的作品一同烧起希望,和六十年代的作品一同感到悲哀。我们岂不知道那时的大俄罗斯帝国也正在侵略中国,然而从文学里明白了一件大事,是世界上有两种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

从现在看来,这是谁都明白,不足道的,但在那时,却是一个大发见,正不亚于古人的发见了火的可以照暗夜,煮东西。”

(鲁迅:《祝中俄文字之交》,见《南腔北调集》,1953年)

尽管鲁迅不大懂俄文,而且翻译俄国古典文学作品时还得借助于日文和其他欧洲文字,但在20~30年代的中国,他在译介俄国古典文学和苏联文学的工作中仍然起着主要的作用。据他的学生与朋友、著名的俄罗斯学家曹靖华具证,在鲁迅的文学遗产中,俄苏文学的翻译作品占了四分之一以上的分量。在20~30年代的中国推广俄国古典文学的人,还有郭沫若、郁达夫、巴金、茅盾这样的中国文坛宿将。而在往后的年代中,为向中国读者介绍俄国文学和苏联文学而作了宝贵贡献的人,还有曹靖华、戈宝权、夏衍、郑振铎、曹禺、冯雪峰、高莽、李明滨等等。

正如李明滨教授在《中国俄罗斯学的繁荣》一文(载《在现代化与改革道路上奋进的中国·1949~1999》文集,俄文版,莫斯科,东方文学出版社,1999年)正确地指出:“中国人对苏联文学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从五十年代的全盘肯定,到六十、七十年代几近完全否定,再到八十年代的从实际出发,对具体作品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用李明滨的话来说,“从1949年至1966年的十五年问,是双方文化交流的‘黄金时代’”。

如今这套庄园文化丛书的出版说明,在中国,对俄罗斯的古典文学、音乐、美术以及其他各文化领域的兴趣已经再度增长了,并具有稳定发展的趋势。

在苏联,坚持向俄国读者介绍中国古典文学的,则有科学院院士阿翰林及其门生王希礼、舒茨基、费德林、艾德林、彼得罗夫、费什曼等,还有罗高寿、索罗金、波兹涅耶娃、施乃德、别洛乌索夫、罗果夫、热洛霍夫采夫、谢曼诺夫、切尔卡斯基、巴斯曼诺夫、华克生等等。

近年来在俄罗斯,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有了明显的增强,不但对中国文学,而且对音乐、电影,戏剧、美术、建筑艺术,以及历史和哲学思潮流派都有所涉及。不过这只是一个侧面。我提起它来只是想说明我们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是一条“双向运动的康庄大道”。

这套庄园丛书的出版,不但会促进俄中之间文化交流的扩大,而且也将是对世界文化对话的宝贵贡献。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2001年11月9日于联合国大会第56届年会的演说中所强调的,“在整个历史的进程中,不同的文明之问通过对话和交流,通过向他种文化的学习,引起彼此的探索和理解,从而达到了增长和繁荣”。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俄中友协名誉主席

齐赫文

2004年2月9日于莫斯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高尔基与卡希林庄园/俄罗斯文化名人庄园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明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友谊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371779
开本 16开
页数 1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125.6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3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9:2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