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柏林日记(二战驻德记者见闻1934-1941)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第三帝国的兴亡》作者夏伊勒1934一1941年间作为驻德国记者,在纳粹德国耳闻目睹的原生记录;这是一本思考战争与人性,痛彻野蛮征服文明的伤感之书。本书1941年7月在美国推出后立即成为最畅销大众类图书。

内容推荐

《柏林日记》堪称《第三帝国的兴亡》的姊妹篇,后者大段内容直接引自前者。如果没有《柏林日记》,就没有《第三帝国的兴亡》。

丰富的一手资料,这是本书最突出的特点。作为一名记者,夏伊勒以栩栩如生的笔触.描述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协和广场暴乱、德国和奥地利的合并、捷克斯洛伐克被瓜分以及纳粹帝国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二战前欧洲政治局势的发展脉络,以及乱世中人们日常生活的画面。

此外,还有大量关于二战的珍贵史料,涉及波兰战役、苏芬战争、挪威战役、西线战役和英吉利空战。夏伊勒从新闻记者的角度,对二战初期战事进展进行了详密的记录。尽管他并非军事专家,但在战略问题上却颇有见地,其敏感性和预见性往往令人拍案叫绝.对于研究二战史极具借鉴意义。

《柏林日记》中关于希特勒的内容也弥足珍贵。夏伊勒担任驻柏林记者多年,使他能够在近距离对希特勒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并对其政治活动和私人生活进行了全面详细地记述,评论精妙,常有神来之笔。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战争前奏(1934.1.11—1939.9.1)

一九三四年(1.11—12.2)

一九三五年(1.14—12.30)

一九三六年(1.4—12.25)

一九三七年(4.8—12.25)

一九三八年(2.5—12.26)

一九三九年(1.11—9.1)

第二部分 战争(1939.9.1—1940.12.13)

一九三九年(9.1—12.31)

一九四零年(1.1—12.13)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柏林,9月2日

处于极度沮丧前的痛苦之中。我怀念共和国时期的老柏林,那种无忧无虑、无拘无束、文明开放的气氛,扁鼻子、留着短发的女孩和理平头或留长发的男孩会整晚和你坐在一起,就所有问题进行充满智慧和热情的探讨。无休止的“希特勒万岁”、皮靴后跟的丁当声、褐衫冲锋队或黑衣党卫队在大街上正步走都令我感到烦闷,虽然老家伙们说清洗过后冲锋队不像以前那么常露面了。吉里(Gillie)(前《晨邮报》驻柏林记者,现在调往巴黎)十分奇怪地要在此地度假。我们一起散过几回步,有两次不得不钻进商店,以避免向一些路过的冲锋队或党卫队的军旗敬礼,否则可能会因大不敬而挨上一顿暴打。前天,吉里带我去弗里德里希大街一个小饭馆吃午饭。回来时他指着一座建筑说,一年前有好几天你都可以听到遭受折磨的犹太人的呻吟声。我注意到上面挂着一块牌子,它仍然是某些冲锋队旗队的指挥部。昨天,苔斯试图使我高兴一下,陪我去动物园玩。天气不错,但也很热,在看完猴子和大象后,我们在附近饭馆的阳台上吃了午餐。对美国大使威廉·E·多德(william E.Dodd)教授进行了拜访。他直率、诚实、开明,同时也很正直,正是驻德大使所需要的品质。他似乎对我不为陶尔菲斯之死悲伤有些不满,可能将此理解为我喜欢纳粹,希望他不至于误会。另外,还拜访了使馆顾问,J·C·怀特(J.C.white),他看上去更像是正规的国务院职业外交官。他很快便给我所住的旅馆送来了名片,很巧妙地折叠起来。可惜我对此类外交技巧完全无知,所以也就未作回应。后天,我将采访纽伦堡的纳粹党年度大会。这将使我能够透彻了解纳粹党。

纽伦堡,9月4日

就像一位罗马皇帝,希特勒在黄昏时分乘车进入这个中世纪古城,沿途是疯狂欢呼的纳粹党人组成的密集方阵,挤满了狭窄的街道,而这里一度是汉斯·萨克斯(Hans Sachs)和诗歌音乐协会活跃的地方。数以万计的纳粹党旗掩盖住了哥特式建筑的美丽,在老房子的正面和屋顶两侧山墙上到处飘扬。大街并不比小巷宽多少,已成为褐色和黑色制服的海洋。当希特勒座车驶经我们的伍登伯格旅馆时,我第一次看到他。希特勒正要沿大街前往德意志旅馆,这是他喜欢的老旅馆,并为此而重新装修。他站在汽车上,右臂无力地行着纳粹举手礼,以回报极度疯狂的欢迎人群,同时左手摸着他的军帽。他穿着旧的华达呢军用短上衣,脸上没有任何表情,而我原来预料会强悍得多。我一生始终无法完全理解,他究竟是打开了什么样的激情泉源,以至于歇斯底里的群众会如此疯狂地欢迎他。他在人群前并不作出戏剧性的专横傲慢的样子,就像我曾经见过的墨索里尼的派头。我很高兴他不像领袖那样下巴突出、头部后仰,也不故意使自己的眼睛显得神采奕奕——然而他的眼睛里的确有些闪亮的东西,也是他脸上最为出众之处。他的举止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谦逊。但我对其真诚性表示怀疑。

今天晚上,在漂亮的市议会大厅里,希特勒正式宣布党的第四次大会开幕。他只讲了三分钟,可能是想保护嗓子,以便为今后五天的六次长篇演说作准备。普茨·汉夫施坦格尔(Putzi Hanfstangl)身材高大,容易兴奋而且语无伦次、动作滑稽。他时时不忘提醒人们,他是个德裔美国人且毕业于哈佛大学。他作为纳粹党的外国新闻负责人,起草了今天的主要演说。显然是为了取悦希特勒,他厚着脸皮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地报道德国的事件,而不要试图解释它们。”“只有历史,”普茨喊道,“可以评价希特勒统治下所发生的事情。”他的意思,同时也是戈培尔和罗森堡(Rosenberg)的意思,就是我们都应该跳到为纳粹党作宣传的乐队彩车上去。我估计,普茨的话对于美英记者们而言不过是过耳东风。尽管如此,他们仍很喜欢普茨,尽管他非常滑稽,还有点儿蠢。

今晚10点左右,我混进足有上万人的歇斯底里的人群中,他们挤满了希特勒所住旅馆前的护壕,高喊着:“我们要元首。”最终,希特勒走到阳台上站了一会儿,这些人的面部表情令我震惊,特别是那些妇女们。人们脸上的痴狂表情,使我回想起路易斯安那州乡下跳回旋舞的宗教信徒人魔时的面容。妇女们看着他就像看着救世主(Messiah),其面部表情几乎是非人类的。如果希特勒在视野中再待一会儿,我想许多妇女会兴奋得昏过去。

后来,我挤了出来,走进德意志旅馆的门厅。我认出了尤利乌斯·施特莱彻(Julius Streicher ),这里的人们称其为“法兰科尼亚的无冕沙皇”。在柏林,他主要以“犹太人的头号折磨者”和粗俗、色情的反犹小报《冲锋队报》的总编而著称.他剃了个光头,似乎进一步增强了他表情中的虐待狂色彩。当他四处走动的时候,手里还挥舞着一根短皮鞭。

尼克今天抵达。他将为INS作新闻报道,而我则为环球新闻服务社工作。

纽伦堡,9月5日

我开始理解希特勒取得惊人成功的一些原因了。他从罗马教会借鉴了一些经验,使20世纪德国人单调乏味的生活中重新拥有了壮观的景象、绚丽的色彩和神秘的气息。今天早晨,在纽伦堡市郊吕特波尔德大厅(Luitpold Hall)举行的首次大会不仅是华丽的表演,它还拥有某些天主教大教堂举行复活节或圣诞节弥撒时所具有的神秘和宗教色彩。整座大厅成了鲜艳旗帜的海洋。希特勒的出场也颇富戏剧性。乐队停止演奏,聚集在大厅中的三万人鸦雀无声.随后,乐队奏起“巴登威勒进行曲”(Badenweilel March),这是一支非常吸引人的曲子,而且有人告诉我只在希特勒出席重大场合时演奏.希特勒出现在观众席后方,他的助手戈林、戈培尔、赫斯(Hess)和希姆莱等人追随其后。他沿着长长的中央过道缓步向前,三万只手臂向他行纳粹举手礼。一个老记者说,这是例行公事,总是这一套。然后,一个庞大的交响乐团奏起贝多芬的“埃格蒙特序曲”(Egmont Overture)。巨大的弧光灯打在主席台上,希特勒居中落座,周围环绕着100名纳粹党官员和陆海军军官。在他们后面是所谓“血旗”,即在啤酒馆政变中希特勒等人在慕尼黑大街上前进时扛着的那面旗帜。再往后,是四、五百面冲锋队的旗帜。音乐结束后,希特勒最亲近的密友鲁道夫·赫斯,站起来缓慢地宣读了纳粹党的“烈士”(即在夺取政权斗争中被杀的褐衫队员)名单。这是对死者的点名。三万名与会者似乎非常感动。

毫不奇怪,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希特勒所说的每一个字都会被当成是上帝的意旨。人们的——至少是德国人的——批判能力在此时完全丧失,宣布的每一个谎言都被当作最高真理来接受。正当由纳粹官员组成的人群处于这种精神状态时,元首公告便对着他们“喷涌”而出。公告并非由他本人宣读。巴伐利亚总督瓦格纳(Wager)宣读公告,他的嗓音和说话方式与希特勒如此相像,以至于一些回旅馆收听广播的记者还以为是希特勒本人在读。

这份公告的内容包括一些声明,观众们疯狂地鼓掌似乎这都是崭新的真理:“今后一千年的德国生活方式已经确定下来。对于我们而言,神经质的十九世纪终于结束了。在下个一千年中德国再也不会有革命了!”

或是:“德国已经做了所有可能做的事情以确保世界和平。如果战争来到欧洲,那只能是由于共产党骚乱的原因。”后来在一次关于“文明”的会议前,他又加上了这么一句话:“只有没有脑子的侏儒才无法理解德国已经成为抵御共产主义洪水的防波堤,而这股洪水将淹没欧洲及其文明。”

希特勒还提到了有人反对他将新教教会纳粹化。“我将致力于联合他们。我相信路德(Luther)将采取同样的行动,并会考虑首次也是最终地将德国统一起来。” P13-17

序言

大多数日记可能都不是为出版而写作。它们不会考虑到读者的眼光。它们是个人的、私密的、可信的,是作者的一部分,最好远离粗鲁的外部世界。

这本日记并不想伪装成上述那种类型。可以肯定,它是为了我个人喜好和心灵平静而作的记录,但是十分坦率地讲,也想着某一天其中大部分内容可能会出版,如果有出版商愿意将其付梓的话。显而易见,这倒不是因为我认为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对于公众或其中某一群体存在什么重要价值。我这样想的唯一理由就是,由于机遇和我从事工作的性质,使我得以有非常好的机会可以对欧洲事务进行逐日的、现场的记录。 当时这个欧洲已经处于痛苦之中,并将在未来岁月中一步步地、无可挽回地滑向战争和自我毁灭的深渊。

因此除个别情况外,这本日记的主题并非是其作者,而是他以日益增长的兴趣和恐惧所观察着的欧洲,看着它在30年代后半期疯狂地沿着通往哈马吉多顿的道路前进。欧洲大陆动荡的主要原因是一个国家和一个人,那个国家即德国,那个人即阿道夫.希特勒。我在国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那个国家以及那个人附近度过。正是在这一有利位置,我看着欧洲民主国家摇摇欲坠直至最后崩溃,她们的自信心、判断力和意志力逐渐瘫痪,由一个阵地撤退到另一个阵地,直到全面失败,只有英国除外。在那个极权主义堡垒中,我可以观察到希特勒是如何以一种玩世不恭、粗鲁野蛮、坚定果敢的风格行动。他头脑清醒,目标宏大,可以说欧洲自拿破仑以后就未曾见过。他由胜利走向胜利,统一并重新武装了德国,粉碎并兼并了周边邻国,直到第三帝国成为大陆的军事统治者,大量不幸的人民成为他的奴隶。

我对这些事件作了逐日的记录。不幸的是,我的一些原始记录已丢失;其他一些则被我烧毁,以避免它们和我本人都落入盖世太保(Gestapo)的魔掌;有些事我不敢写下来,试图将它们记在脑海里’以便日后安全时再作记录。但是我的大部分记录和所有广播稿都被我偷运了出来。在存在错误之处,我自由地引用了自己写的电讯稿和广播稿。有少数几处地方,我不得不根据记忆重新回忆当天的事件,尽管很清楚这种方法的缺陷以及保持绝对诚实的必要。

另外,德国国内一些人的姓名或者有德国亲戚的人的姓名,或是被隐去或只用一个与其真实姓名无关的字母代替。盖世太保将不会发现任何线索。

威廉·夏伊勒,于纽约

1941年4月

后记

威廉·夏伊勒是美国著名记者。《第三帝国的兴亡》是其代表作,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而《柏林日记》作为夏伊勒的成名作,却知者廖廖。其实两书关系极为密切,前者有大段内容直接引自后者,基本思想也一脉相承。《柏林日记》是第一部真实全面反映纳粹德国内幕及二战初期战况的著作,在当时的美国引起了轰动,也奠定了夏伊勒一生事业的基础。

夏伊勒经历丰富,文笔优美,观察力敏锐而深刻。在《柏林日记》中,他以栩栩如生的笔触,全面、客观地记述了20世纪30年代欧洲政局。他同情左翼运动,支持民主国家,但也不讳言各国左派政策上的失误、苏德签署互不侵犯条约的实利主义、苏联入侵波芬两国的蛮横霸道以及英法军事外交政策的愚蠢短视;他痛恨反犹主义,揭露纳粹黑幕,但也冷静地承认希特勒在政治手腕上确有高明之处、纳粹主义在德国拥有相当深厚的社会和文化基础,以及德军在各国军队中的出类拔萃。夏伊勒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冷峻的笔法,为后人保留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欧洲各国世态百像图,对于人们准确地了解那段历史颇有助益。

《柏林日记》中保存了大量二战珍贵史料,涉及波兰战役、苏芬战争、挪威战役、西线战役和英吉利空战。夏伊勒对战事进展进行了详密的记录,其中许多内容对于研究二战史极具借鉴价值。

夏伊勒并非军事专家,但他在战略问题上的敏感性和预见性却令人称奇。如德国在吞并奥地利后,夏伊勒即预感到捷克斯洛伐克将面临危险;而在德国瓜分捷克之后,夏伊勒又断定下一个目标将是波兰,甚至还为战争爆发作了必要准备;苏德签署互不侵犯条约后,他便断言希特勒迟早要收拾苏联,甚至会在德美开战之前!对战争进行预测难度极大,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相关情报。甚至希特勒本人也不敢肯定进攻波兰就会引发大战,因为他深信自己能像慕尼黑危机时那样安然脱身。如果欧洲国家领导人能够像夏伊勒一样“未卜先知”,真不知道世界局势会是个什么样! 当然,夏伊勒并非“神人”,他之所以能够做出如此预测,是由于他对新闻报道工作的全身心投入以及对当时欧洲政治局势的透彻理解和把握。

纳粹德国在二战初期的军事胜利确实令人惊叹。按照夏伊勒的说法,希特勒就像拿破仑,率领德军由胜利走向胜利。而在此之前,德国不过是个战败国、国际社会中的“贱民”而已。对于德国的辉煌胜利,夏伊勒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进行了长期备战,“要大炮、不要黄油”;高级军官年轻化,指挥大胆,敢于冒险,争取主动;武器装备精良,采取新式战术;废除繁文缛节,提高军人待遇,士气空前高涨;重视训练青年,保证兵员质量。英法等国则犯下致命错误,成就了德国的胜利,如和平思想泛滥、军备废驰、将领老迈不堪等。“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二战虽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但夏伊勒总结的经验教训,对于后人而言仍不乏教益。

《柏林日记》中关于希特勒的内容堪称全书亮点。夏伊勒驻柏林多年,消息十分灵通,常能见到希特勒,再加上观察力敏锐、文字功底深厚等原因,使得他对后者的描述准确生动,分析鞭辟入里。虽然关于希特勒的著作多如牛毛,但多年来实无出其右者。

希特勒的多次公开演讲,是夏伊勒描述的重点。在他的笔下,希特勒就像一位音乐大师,灵活而巧妙地拨弄着德国人的“感情之弦”,善于营造会场气氛、准确把握听众心理,适时将演讲推向高潮。听众们竟会“像弹簧一样蹦起来,大喊大叫”,“他们的脸庞因歇斯底里而扭曲……眼睛里燃烧着疯狂,紧紧地盯着这位新的上帝,救世主”。夏伊勒认为,希特勒“是位极为出色的演员,是操纵德国人民头脑的大师”。他就像相声大师一般,擅长不动声色地,在恰当的时刻抛出一连串的“包袱”,引来满堂喝彩。

夏伊勒对希特勒的感情是复杂的。他仇恨希特勒,同时也承认其政治手腕高超,对其军事成就则极为折服,甚至视其为现世的拿破仑。总体而言,夏伊勒对希特勒的评价是客观的,并未像后人那样将其“妖魔化”。希特勒的崛起与衰落、成就与罪行,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极为复杂和普遍的现象,将其单纯归咎于某个人的邪恶本性,恐怕未必妥当。其他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独裁者与希特勒相比,其实并无本质不同。只不过有些运气较好,有些更为狡猾,有些甚至一直被供奉在神坛上,受到顶礼膜拜。希特勒绝非前无古人,也不会是后无来者.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希特勒,对于防止人们重蹈覆辙,是有现实意义的。

白璧微瑕,《柏林日记》也存在不足之处。夏伊勒缺乏兵器知识,在行文中偶尔会犯些低级错误。在心情抑郁的日子里,他也会对德国人进行一些无聊的人身攻击。此外,尽管希望保持客观公正,但他无疑是有个人倾向性的,有时甚至给人留下一种“只许英法放火,不许苏德点灯,,的印象。不过,瑕不掩瑜,对于希望了解那段历史的读者而言,《柏林日记》仍然不失为一本颇为有趣的好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柏林日记(二战驻德记者见闻1934-1941)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威廉·L.夏伊勒
译者 张若涵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52141
开本 32开
页数 4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14
出版时间 2007-02-01
首版时间 2007-02-01
印刷时间 2007-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516.44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5
2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9: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