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童年/名著名家名译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知名的三部曲自转体小说。作家通过对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生活和命运的回顾,展现了实际之交广阔时代背景上一代人的成长。他对自己总是谦逊的不肯多着笔墨,但我们却毫不费力的领略到了多个阿廖沙不断追求的形象。无论是短篇佳作还是长篇巨著,高尔基始终把普通人的美好品质和深重灾难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描绘了他们的无垠的精神世界。

内容推荐

高尔基所著的《童年》讲述: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家。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外祖父变得愈加专横暴躁。阿廖沙的两个舅舅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与人之间弥漫着仇恨之雾,连小孩也为这种气氛所毒害。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也还有另外一种人,另外一种生活。这里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葛利高里。每逢节日的晚上,雅科夫就会弹吉他,奏出动人心弦的曲调。小茨冈跳着民间舞,犹如恢复了青春。这一切使阿廖沙既感到欢乐又感到忧愁。在这些人当中,外祖母给阿廖沙的影响是最深的。外祖母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总会战胜恶。阿廖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在学校也受歧视和刁难。因此,在阿廖沙的心灵中,“爱”的情感渐渐被对一切的恨所代替。为了糊口,阿廖沙放学后同邻居的孩子们合伙拣破烂卖,感受到了友谊。但这也招致学校的非难。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阿廖沙母亲逝世后,他埋葬了母亲,不久便到“人间”去谋生。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在一间光线暗淡的小屋里,我父亲躺在窗户下面的地板上,他身上穿着白衣服,身子显得特别长;他光着双脚,脚趾头奇怪地张开着,一双温柔的手平放在胸脯上,手指头也弯曲着:他那双喜气盈盈的眼睛现在紧闭着,看上去就像两枚变黑了的圆圆的铜币;那张和善的面孔已经发黑,十分难看地龇着牙,使我感到很害怕。

母亲裸露着上半身,只穿一条红裙子,她跪在那里,用我平时喜欢拿来锯西瓜皮的那把小黑梳子,把父亲又长又柔软的头发从前额一直梳到后脑勺;母亲嘴里不停地说着什么,声音低沉而喑哑,她那双灰色的眼睛肿得很厉害,仿佛要融化似的,大滴大滴的泪水直往下流。

外祖母拉着我的手——她的身体又胖又圆,脑袋很大,眼睛也很大,鼻子上的皮肉松软,看上去有点滑稽可笑;她穿一身黑衣服,浑身上下显得线条柔和,十分好看;她也在哭,她的哭声有点特别,正用一种不高不低的声音伴随着母亲哭;她全身都在颤抖,硬拉着我,把我往父亲身边推;我躲在她身后,执拗着不肯去,我感到又害怕义不好意思。

我从来没有看见过大人哭,也听不明白外祖母一再重复着说的那些话是什么意思:

“跟你爹告别,亲爱的孩子,你再也看不见他了,他不到岁数,就过早地死去了……”

我得过一场重病,才刚刚能下地走路;在我患病期间——我清清楚楚地记得——父亲总是高高兴兴地守护在我身旁,可是后来他突然不见了①,换上外祖母来护理我,她是一个很古怪的人。

“你是从哪儿来的?”我问她。

她答道:

“从上边,从下新城②来的呀,不过,可不是走着来的,是乘船来的,水上可不能走,你这个鬼东西!”

这话说得既可笑,又叫人摸不着头脑。在上边,在我们楼上,住着几个染了头发的大胡子波斯人;下一层,在地下室里,住着一个脸色发黄的加尔梅克人,他是个老头子,靠贩卖羊皮为生。顺着楼梯,可以骑着栏杆往下滑,要是摔倒了,就翻着筋斗滚下来——对于这些;我知道得一清二楚。这与水有什么关系?说得糊里糊涂,一点也不准确,令人觉得好笑。

“为什么叫我鬼东西?”

“因为你总爱多嘴多舌。”她说完,也笑了。

她说起话来又和蔼可亲,又有风趣,而且很有节奏。从她来后第一天起,我就和她交上了朋友,现在,我只希望她快点带着我离开这个房间。

母亲的模样使我感到压抑;她的眼泪和号啕痛哭,在我心里引起一种新的忐忑不安的感觉。我头一次看见她变成这个样子——她平时一向很严肃,话语不多;身上的衣服总是干干净净、平平展展,她个头很大,像一匹大马;她的身体坚硬而粗糙,两只手特别有力气。现在不知为什么,她却全身肿胀,头发蓬乱,身上的衣服全都撕破了,叫人看着有点不舒服;头上的头发原先梳得很平整,像一顶光亮的帽子,现在却披散在裸露着的双肩上,遮住了脸,编成辫子的那一半头发晃晃荡荡,触碰着睡着了的父亲的脸。我在屋里已经站了好久,她却没有朝我看过一眼——只顾一个劲儿把父亲的头发梳平,眼里噙着泪水,气喘吁吁地哭个不停。

几个穿黑衣服的乡下人和一个警察,不时从门口探头往里面张望。那个警察气势汹汹地喊道:

“快点收拾!”

窗上挂着一块黑色的披肩,被风一吹像船帆似的鼓胀起来。记得有一次,父亲带着我乘帆船去游玩,天空突然一声霹雳。父亲笑起来,用膝头紧紧夹住我,大声喊道:

“不要紧,别害怕,大葱头①!”

母亲突然从地板上费力地站起身来,但随即又无力地坐下了,仰面倒在地板上,头发散落了一地;她那张轮廓模糊的苍白的面孔变得像铁一般青,她也像父亲那样龇着牙,用可怕的声音说:

“把门关上……阿廖沙——滚出去!”

P1-3

序言

解读高尔基①

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俄罗斯文学自从普希金奠基以来,经过果戈理的创作开拓和别林斯基的理论阐述,迅速发展起来,在19世纪大放异彩。俄罗斯文坛人才辈出,著名作家灿若星群,同18世纪前的俄国文学长期默默无闻相比,这种发展速度令人感到犹如从“侏儒”一下子变成“巨人”。然而同一切事物的成长规律一样,俄罗斯文学也有它的形成发展、迅速繁荣、走上高峰并转向衰落的历史,而且经历的时间并不长,在19世纪约一百年之内完成了全部历程,便无可挽回地没落了。即便从现实主义的文学潮流来看,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文学走向高峰的标志,是出现了三大名家,各代表一种现实主义的形态:托尔斯泰最清醒的现实主义、陀思妥耶夫斯基虚幻的现实主义和契诃夫日常生活的现实主义。也可以说,这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到了极致。不过,正如登山,人一到达极顶,再向前一步就是向另一面的下坡路走去了。一种文学的结束预示着另一种寸学的诞生。

世纪之交,恰好是这两种文学发展的交替时期,出现了高尔基的创作。他的《母亲》《海燕之歌》,自传体《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曲,以及一系列早期作品,为苏俄文学打开了新的局面,他被列宁称赞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高尔基作为新文学的开创者,其地位本来已有定评。即便在中国,也早就把本国新文学的开创者鲁迅比作“中国的高尔基”,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人对高尔基的崇敬。

然而一切都在变,几十年前,苏联国内掀起“重写文学史”和“重评苏联文学”的浪潮,高尔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遭到非议,从议论作家的晚节起,一直到否定其人其创作。一时间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到底事情的真相和实质如何?据笔者近年来多次考察所了解,当今在俄国对高尔基的看法仍然存在两种声音。虽然有人说高尔基已丧失了“革命海燕”的荣誉,变成了传播灾难的信使——“一只黑乌鸦”,或者是具有两副面孔的“双头海燕”。但是也有人在继续做坚实的工作:首次编辑高尔基全集八十卷并已出版三十六卷,在20世纪90年代再出版二十五卷,其余近二十卷也将随后完成。这么巨大的工程在俄国历史上实属罕见,只有托尔斯泰的九十卷全集可与之相比。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高尔基早以其创作的实绩在文学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同时也显示了后代人对他的地位的肯定。

现在,由刘伦振同志主编、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高尔基精品集》——《海燕之歌:高尔基中短篇作品精选》《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五种,既是高尔基优秀作品的代表,又体现了我国学术界和读者对于这位杰出作家的肯定。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五部作品,最好的办法是把它放在作者的整个创作之中,从整体上加以考察;同时也就具体的作品分别做出阐释。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年3月28日—1936年6月18日),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出生于俄国下诺夫戈罗德(今高尔基市)的一个木匠家里,早年父母双亡,他寄居在开小染坊的外祖父家,只上过两年小学。因外祖父破产,他从十一岁开始在“人间”流浪,做杂工、当学徒。1884年到喀山,本想上大学,却未能如愿。结果社会底层便成了他的“大学”:当码头搬运工、面包师、杂货店伙计等。做工之余,勤奋读书自学,接触到民粹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曾于1888年至1889年和1891年至1892年两次浪游南俄和乌克兰一带,扩大了生活面,积累了丰富的素材。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1898年出版《特写与短篇小说集》,一举成名。

此后高尔基便成为20世纪前三分之一年代里俄国文学与苏联文学的中心人物,他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9世纪90年代,是他的探索时期,共写了中短篇小说、特写、诗文约七百篇。早期的创作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浪漫主义的作品,有《马卡尔·楚德拉》(1892)、《少女与死神》(1892)、《伊则吉尔老婆婆》(1895)、《鹰之歌》(1894)等。《伊则吉尔老婆婆》以腊拉的极端利己主义和丹柯的舍己为人的英雄主义相对照而显示其时代的新内容。后者在族人危难之际抓开自己的胸膛,高举燃烧着的心,为人们照亮走出森林的道路。这是作者对19世纪末在一部分知识分子中间流行的利己主义哲学思想的批判。《鹰之歌》以鹰和蛇两个形象,象征为追求自由、光明而不怕牺牲的英雄和苟且偷安、不敢斗争的小市民。作者热烈赞颂了鹰的献身精神:“在勇敢、坚强的人的歌声中,你永远是一个活的榜样,一个追求自由、追求光明的骄傲的号召。”

……

高尔基文学评论的重点之一是对苏联新的文学创作原则的阐述,特别是1933年在经过文艺界讨论之后,写了《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一文,对苏联文学新的创作方法从理论上做了全面的阐释。

1934年主持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时,他做了题为《苏联的文学》的报告,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又做了进一步的论述。他谈到新的创作方法的实践价值,指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要任务在于激起社会主义的、革命的世界观和处世态度”。同时,他还要求站在未来的高度来描写现实,这就要求作家应该看到未来的伟大目标,因而他提出了“第三种现实”的看法,指出:新文学的目标“不仅在于批判地描写过去,更主要的是要帮助通过革命取得的现实东西得以巩固,阐明社会主义未来的崇高目标”。所以他说:作家不仅应该知道“过去的现实和现在的现实……我们还需要知道第三种现实——将来的现实……没有第三种现实,我们便无法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方法”。

总之,高尔基在苏维埃时代,是苏联作家们所拥戴的领导者,也是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将会有长远的影响,并继续赢得读者的尊敬。

这个精品集的译者绝大多数都是20世纪50年代北京大学的毕业生,我国苏联文学翻译界前辈曹靖华先生的门生。他们继承曹老的优良传统,几十年来勤奋笔耕,有丰富的翻译经验和优秀的文笔,译出了一部又一部俄苏文学作品,贡献于读者的是译作的精品。他们正在把曹老的传统发扬光大。自“五四”以来,我国在外国文学翻译上已形成了鲁迅所提倡的“拿来主义”传统,注意依据人民大众和本国现实的需要,汲取外来文化有益的成分。在风雨如磐的旧中国,鲁迅把译介俄苏文学比作“偷天火给人类”的事业,曹靖华正是努力实践这一宏伟业绩的杰出代表,他翻译的优秀俄苏文学作品(包括高尔基的《一月九日》)鼓舞和影响了无数青年走向革命,正如鲁迅所指出的,他是那种“为起义了的奴隶偷运军火的人”。而我们的这批译者,正在沿着前辈的足迹前进,继续这项伟大的工程,翻译出足以鼓舞当代人为建设我们国家而努力工作的优秀作品。

李明滨

1995年3月2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童年/名著名家名译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联)高尔基
译者 王健夫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7844437
开本 32开
页数 2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9
出版时间 2015-08-01
首版时间 2015-08-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
CIP核字 2015140736
中图分类号 I512.45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09
14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7: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