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施雅风传/大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由李伶伶著作的《施雅风传》中“创”和“闯”是施雅风的妻子沈健对他的评价。她将她对他的了解和认识只用了这两个字加以概括。创!他创造性地在中国兴建了“冰川学”这门新学科,开辟了“冰川”这个新领域;闯!他不畏艰险勇闯高原山峰进行科学考察,也无所畏惧敢于挑战权威。

内容推荐

由李伶伶著作的《施雅风传》中施雅风,地理学家、冰川学家。长期从事冰川学和地理学研究,是中国现代冰川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并领导和促进开展冻土学与泥石流的研究,在发展中国地貌学、干旱区水文学、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第四纪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树。

《施雅风传》共分四章,分别介绍了喜欢翻阅地图的学生时代;神秘而惊心的地下工作时期;冰川的诱惑;致敬名师,挑战权威。

目录

开篇

第一章 喜欢翻阅地图的学生时代

 1.长兄施成熙:人生楷模

 2.陈倬云:地理学的启蒙老师

 3.战训班:大学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

 4.叶良辅:第一次创新的导师

 5.黄秉维:地貌学转向水文学的引路人

第二章 神秘而惊心的地下工作时期

 1.营救王天心:第一次秘密工作

 2.找工作:愿望美好现实残酷

 3.吕东明:政治上的引路人

 4.愿望:加入共产党

 5.解放前夕,“走”与“留”的争夺

第三章 冰川的诱惑

 1.《地理知识》“泄密”事件

 2.“七一冰川”:第一次的发现

 3.两次挫折:天山冰川考察和祁连山冰雪水源利用

 4.举家迁徙:从北京到兰州

 5.揭开希夏邦马峰的神秘面纱

 6.“文革”中—怒跳黄河

 7.巴托拉冰川:中巴公路的“杀手”

第四章 致敬名师,挑战权威

 1.致敬名师:编辑《竺可桢全集》

 2.挑战权威:质疑李四光

 3.晚年忧思:环境、道德、腐败

后记

试读章节

施雅风算是比较早地定下人生目标的人。早在上中学时,他就定下了学地理的志愿。这在一般人中是很少见的,特别是在长兄施成熙希望他学工的情况下,尚未成年的他仍然坚持己见,不免让人敬佩却又疑惑。其实,其中原因并不复杂,一来时局;二来老师;三来兴趣。

1931年秋,施雅风高小毕业后进入麒麟镇的私立启秀初级中学(解放后更名麒麟中学)的时候,恰逢“九·一八”事变爆发。尽管此时的他不过12岁,但还是深受日本侵略分割中国版图的消息的刺激。第二年,离他的家乡不远的上海又发生了“一·二八”事件,他们不但日日耳闻日军攻打上海、十九路军奋力抵抗的消息,甚至还能听到从长江对岸传过来的令人惊心的炮声。

在这样的时局下,有良知的老师们授课离不开爱国的主题,说得最多的便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时,给施雅风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班主任(那时叫级任导师)、兼教语文和地理的陈倬云。

因为是班主任,施雅风入学后见到的第一位老师就是中等身材、有些谢顶、穿着长衫的陈倬云。在施雅风的印象中,陈老师“教书最认真用力”,因此从他手上拿到的油印讲义最多。上陈老师的语文课,每周五都要写一篇他出题目的作文,而他的习惯是在下周的周一按照得分高低将作文本发还。施雅风的作文本总是排在前几名之内;上陈老师的地理课,不仅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多受到的是爱国主义教育。不用说,从事地学研究的施雅风此生翻阅过无数的地图,令他难以忘怀的却是陈倬云手绘的那幅地图。东北沦陷后,有一次上地理课,陈倬云在黑板上画了一幅东北地图,满腔悲愤地告诉学生,这片美丽富饶的地方如今被侵略者践踏。引申下去,他详细讲解日军侵略形势,指出日本早就有先占满蒙,后灭中国的险恶野心。“绝好江山谁看取?涛声怒断浙江潮!”很长时间里,施雅风的脑海里都盘旋着陈老师悲壮激昂的声音。这时候的讲义则是历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文章,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辛亥革命先驱林觉民烈士的《与妻书》、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等。那幅黑板上的东北地图开启了施雅风的地学之旅。对时局的关注使他大量阅读当时所能看到的报纸杂志以了解战况;对地图的爱好使他习惯于在地图上查找有关战事和时局变化的地名、位置。面对地图,他把自己当作运筹帷幄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将军,幻想着如何分路出兵,将侵略者打跑以收复失地。从此,每上地理课,他最爱看的便是陈老师手绘的地图,最爱听的便是陈老师对着地图指点。

当时的陈倬云老师不会想到,一个懵懂的少年被他启蒙。

2()()6年,早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施雅风以陈倬云的名义在海门市麒麟中学设立了陈倬云奖学金,每年捐赠一万元奖励优秀学生,以此纪念他的恩师,他人生路上的引路人。

初中毕业时,施雅风的成绩已经非常优异了,考上高中应该不成问题。为了保险起见,在长兄施成熙的指导下,他报考了两所高中:江苏省立南通中学、浙江省立杭州高中。选择这两所学校并非偶然。南通中学是施成熙的母校,虽然比不过天津的南开中学和江苏的扬州中学,但在江苏也算是个不错的学校。至于到杭州去上学,也是因为施成熙。施成熙在杭州的之江大学读书,对杭州高中有所了解。

远赴杭州参加高中考试,对于施雅风来说意义非同一般。首先,这是15岁的他第一次独自离家远行,开始有了独立意识;其次,正是这次远行,让他这个在长江边沙洲上长大的孩子亲眼见识了山岭,见识了很多他以前没有看见过的自然风光,增强了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爱好。对此,他有一段详细的回忆:

“在江边的一个小港口,我乘坐的小木船靠上开往上海的轮船,第二天一早到了上海,再乘坐人力黄包车赶到火车站,乘火车到杭州闸口站。在那里,我就住在哥哥在之江大学读书的宿舍里,宿舍旁边都是不高的山丘。看见这些山丘,我高兴极了,有空就去爬山。哥哥还带我游览附近的九溪十八涧名胜,欣赏钱塘江汹涌澎湃的潮汐。这次旅行使我大开眼界。”(施雅风、张九辰:《施雅风口述自传》)

爱因斯坦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早已成为名言,也一再被实践所证明。施雅风自小对地理的兴趣是他日后功成名就的助推器。

不久,结果出来,施雅风同时被南通中学和杭州高中录取。最终选择南通中学的理由简单而现实,那就是学费低、离家近,总之都是出于经济考虑。学费低不用说,离家近当然省却了交通费、住宿费等。应该说,长兄施成熙毕业于该校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加上学校是实业家兼教育家张謇创办的,名师扎堆、校风良好、条件出众,施雅风作此选择自然而然。

P12-14

后记

科学家施雅风的人生道路在他那一代知识分子中颇具代表性。民国时期的他,正常地求学、工作、发展,向科学之路迈进,前途照理也应不错,可是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使他对它产生了厌恶,新兴的共产党的朝气,使他对它渐渐亲近,甚而甘愿为它冒险猎取情报,直接为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出力。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解放后,他生活于从国民党手中夺取了政权的共产党的天下,竞也遭受了挫折,甚至于愤而放弃生命去跳黄河。

秋天里我去了一趟大西北,想到施雅风曾经工作与生活的地方去看一看,去找一找他的足迹,去感受一下他的气息。

我到了兰州,选择了地处平凉路的一个旅馆住下,那里离施雅风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不远,步行可达。来去时,会经过一条叫“一只船”的路,这路名真是有趣,路上还有一所小学,就叫“一只船小学”。西北多沙漠,使人不禁想起“荒漠之舟”这几个字来。将来若有一天,人类遭遇灭顶之灾,地球上只剩了最后的几十人,想像中,大概就是乘坐在唯一的一条船上,往不可知的去处漂去了吧。

中科院兰州分院大门朝西,我进了大门一直往东走,走到底,就到了施雅风工作的冰川冻土研究所——如今更名为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建筑也是新建的。我在研究所行政楼的门厅,瞻仰了施雅风铜像,在他无数次走过的地方——走廊,楼梯口、传达室、办公室、实验室踯躅。研究所大楼外,即是中科院兰州分院大院的南门,也即寒旱研究所的大门。

至此我才搞清楚中科院兰州分院的地理位置。一个四岔路口四个角,兰州分院占据的是东北角,东南角是兰州大学,西北角是兰州曾经的标志性建筑、古老的兰州饭店。

兰州是中国唯一的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黄河与兰州城、与兰州人的密切而特殊的关系,恐怕没有任何城市能够相比。施雅风当年不堪政治运动的摧残,决定了结自己的生命,选择的方式就是从黄河大桥上跳下去。那是传主人生里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那么悲壮,那样决绝。我站在他曾一跃而下的雁滩大桥下,遐想当年那撕裂人心的一幕。

大桥桥面离河面虽然不是很高,但水流十分湍急,打着漩的浊黄犹如泥浆一般的河水,就像是一头嘴角不停嚼动、无论什么它都能吞噬的怪兽。

那一带的河滩与别处不同,生长着大片的暗红色灌木,大概是大雁喜欢落脚栖息的地方,故而名之。随着施雅风的那一跳,当路人的惊呼声响起,抑或还有大雁的哀鸣声?

到大西北,我最想看的,当然还是冰川。我想亲眼看看冰川究竟美到什么程度,令施雅风为之倾倒,为之痴迷,甘愿为之献出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我乘车往祁连山去,可是才看了几座雪山,汽车竟蹿下路基,在凸凹不平的草地上颠碎了窗玻璃,颠爆了右轮胎,颠得车体也变了形,所幸人还活动自如,实际上却有四根肋骨骨折,这次姑可名为“追寻足迹之旅”就这样意外而急促地画上了句号。

当初在是否接受施雅风传记这个任务时,我一度犹豫,一边犹豫一边翻看资料。当我看到施雅风他那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妻子是一位严重的骨质疏松患者、先后有四次骨折时,我决定写他了。因为我与她一样,这些年几乎每年都要骨折一次,当时也正好骨折过四次。只是没想到后面还有一次大的骨折,超过了她的记录了。

我回到南京后,一边养伤,一边做施雅风传记剩下的工作,对于施雅风当年考察冰川野外工作的艰辛与危险,这下有了切身体会了。

在此要特别感谢曾任施雅风秘书的顾人和先生、施雅风的小女儿施建平女士,没有他们所给予的帮助,这本书不会如此顺利。

作者

2()12年11月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施雅风传/大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伶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4096876
开本 32开
页数 1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1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04
CIP核字 2013106730
中图分类号 K826.14
丛书名
印张 5.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42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0: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