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1)
内容
试读章节

这排大楼的第一幢便是亚细亚大楼,这里原是上海招商局地产,1912年英商麦克皮恩公司买下这块地产建造新楼,1915年竣工后命名为“麦克皮恩大楼”,简称“麦边大楼”,后来产权转让给亚细亚火油公司,遂易名为“亚细亚大楼”。因为它的门牌号码是中山东一路1号,而且高7层的大楼曾是20世纪外滩最高大的建筑,1939年又增加了1层,人称“外滩第一楼”。大楼充分利用位于黄浦滩与爱多亚路(今延安路)转角的位置,在转角处设置正门,门框以大小相间的6根古希腊爱奥尼克式立柱制成,门楣则以变形的巴洛克涡旋形图案作装饰,门上还有半圆形券顶,造成一种华丽富贵的气派。整幢建筑具有新古典主义和巴洛克式的折衷主义风格,平面呈正方形,中央设置天井,四边均为写字间。三至七层的东、南、西三面中间设置有宽敞的游廊。新中国成立后华东石油公司进驻办公,1959年上海冶金设计院、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局、上海市丝绸公司迁入办公。在1996年的外滩置换中,此大楼成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后迁走。

中山东一路2号最早是英国总会,又称“上海总会”,也称“上海俱乐部”。该楼是在1865年建成的3层东印度式结构的原英国总会的地基上重建的。英国总会由英侨上层人士组成,规定只有纳税的英国侨民才有资格入会,每年须缴纳会费,后放宽条件,允许在沪居住3个月以上的英国人和其他国家的外国人也可以入会。非会员外国人须购买高额门票并在会员陪同下才能进入总会。1905年英国总会依靠会员会费和其他收入积累了一笔可观资金后,决定重建新楼,几经周折,于1909年才开工,1911年1月6日举行新楼落成典礼。上海总会立面为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以大门入口为主轴线,建筑两侧对称,屋顶南北两端的塔亭为巴洛克建筑风格,这是继汇中饭店后外滩第二个屋顶带巴洛克风格的塔楼。屋顶采用变形的芒萨尔式,即在下部很陡的屋顶上开老虎窗,开了上海在屋顶建造老虎窗的先河。踏上上海总会大理石的台阶,进入以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铺地的门厅,厅内有贯通两层的8对塔司干式双柱,拱形玻璃天棚。门厅中央两侧,白色的柱子支撑半层的长廊,几座犹如欧洲剧场包厢的圆弧形廊台挑出于长廊,令人有置身艺术殿堂之感。穿过门厅,就进入酒吧,用意大利大理石精制的吧台长达34米,是当时远东最长的吧台,曾经见证了夜夜笙歌的穷奢极欲。酒吧用5米余高的橡木作护壁,酒吧两侧是豪华的阅览室和弹子房。因其室内装潢模仿英国王宫,充满着皇家气派,故上海总会又有“皇家总会”之称。总会新楼建成后,这里成为上海滩最豪华的总会之一,外国使馆官员、洋行大班及少数沪上头面人物经常出入其间。每年英国女王加冕日,旅沪英侨在这里举行庆祝活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总会曾被占领为日军海军武官府。1956~-大楼被接管后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1971年,将部分建筑改建为东风饭店。目前,外滩2号已成为亚洲首家华尔道夫酒店。华尔道夫是希尔顿酒店品牌家族最高端的奢华型酒店。

中山东一路4号(现为外滩3号)原名有利大楼,源于它曾经有20余年为英商有利银行使用的历史。这幢楼所在地原属成立于1898年的英商天祥洋行,当初只是一幢3层砖木结构房屋。天祥洋行由于经营水上运输保险受到目商倾轧宣告破产,后由华商保安、保家等保险公司和几家机构联合租赁,因楼房陈旧,于1913年由这几家公司出资联合重建,1915年4月落成。这是上海首次用钢框架外包混凝土建造的商务楼,内部开间大,层高较高。建筑立面作古典主义纵和横三段处理,并带有折衷主义倾向,在大楼临外滩和广东路转角处的顶部建有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凉亭。抗战即将爆发前,各保险公司无法担保因战争造成损失的赔款,纷纷关闭或撤回本国.保安和保家也迁往内地。有利银行是英国经营远东贸易的银行,1854年在上海就开设分行,该行行址在外滩附近多次变动,1945年抗战结束后上海分行复业,看中了中山东一路3号这座关闭的大楼,买下了房地产权,大楼易名有利大楼。新中国成立后,大楼由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上海市水文地质大队等单位承租。20世纪80年代初,大楼南部和西部屋顶上加建了两层。2004年1月,这幢楼被改建成为黄浦江边的时尚高地,开辟了外滩奢华之风的现代版。里面既有阿玛尼专卖店,也有中西餐厅、水疗屋及画廊等。七层露台上的塔亭是透明的,白天清明的天光透过,夜晚,灯光闪耀,一派金碧辉煌。坐在原木铺设的露台上,可将黄浦江、外滩以及陆家嘴的广阔景致尽收眼底。

中山东一路5号原为日清公司大楼。日清公司全称“曰清汽船株式会社”,是日本近代在华最大的航运公司,1907年由日本邮船、大阪商船、大东汽船会社和湖南汽船会所等4家合并组成,总部设在日本东京,分社设在上海中山东一路5号。日清公司主要经营长江流域航运和中日沿海航运,有大小轮船数十艘,在浦东有码头、仓库。1921年,日清公司在中山东一路5号新建带有折衷主义倾向的日本近代西洋建筑风格的6层大楼。由于当时资金不足,投资方遂与犹太人合资,各建3层。大楼将日本近代西洋建筑与西洋古典建筑风格相糅合,被人们称为“日犹式”建筑。底3层装饰比较简明,而上面3层装饰比较讲究,有古典立柱和雕刻有浮雕图案的窗框,凹凸感强。日本战败后,中国政府接管了该楼,改为招商局办公大楼。新中国成立后,大楼由上海海运局使用。20世纪80年代在大楼西部加建了一层作为海运局电台用房。20世纪90年代大楼底层借给华夏银行上海分行外滩支行使用。2006年外滩5号开始改建,经整修后成为集国际著名餐厅、酒吧为一身的顶级综合消费楼。七楼是享誉全球的米氏西餐厅,西餐厅还拥有一个大型的露台,天气好的时候,坐在露台宽大的沙发上边品尝红酒美食,边欣赏外滩美景,是一种难得的享受。P8-10

后记

马路是一座城市的记忆,在上海人的心里那更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

我的一位闺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去了加拿大,客居异国的她虽然早已是他国公民,但对于上海依然是魂牵梦萦。她在写给我的信中说,她想上海,想小时候家门前每天都要走的马路,甚至连弄堂里的石头路都想。那些马路和弄堂是她的乡愁。那些年每次来上海,她都要到自己熟悉的马路和弄堂去走一走,看一看,虽然它们苍老了,破旧了,但在她眼里它们都写满了她的成长轨迹。抚摸着家门口的墙壁,她一次次泪流满面。后来,她家所在的那条马路拓宽了,弄堂也消失了。她回国后再也找不到从小生长的地方,从此她的乡愁没有了去处。她伤感地说,自己的灵魂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我虽然一直生活在上海,但儿时的老房子也早已不在了。记得小时候家里的石库门弄堂前是一条很热闹的马路,弄堂口还有一口井,离开很长时间了,我还经常梦见那个老房子,甚至在梦中欣喜地搬回了那里,还像小时候那样端着钢精锅去弄堂门口的面馆里买菜汤面。梦里的老屋温馨依旧,我在梦中想,我总算又回来了,从此再也不会离开这里了。可是,梦毕竟是梦。离开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萌生了为自己以及同我一样有着上海马路情结的人留存一份关于这个城市记忆的念头。于是,十年前就有了我的第一本写上海的书:《上海的马路》。从那时开始,写上海就成了我的写作主题,并且一发而不可收,10余年来写了将近10本关于上海的书。《上海的马路》合同到期后,接连有一些出版社的编辑来找我,想要我在原书的基础上再加入一些内容,重写一本《上海的马路》,可是,我始终没有心动。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等待着什么。2015年春节,东方出版中心的戴欣倍编辑来找我,她是《上海的马路》一书的责任编辑(当时她在上海画报出版社工作)。戴编辑的敬业精神始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戴编辑又以其敏锐而犀利的洞察力策划了《上海:精神的行走》书系,我依旧成为她的忠实作者。这套书推出后得到广大读者和专家的一致好评,一年后就重印了。因此,当戴编辑提出想请我写关于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时,我几乎没有考虑就欣然应允了。令我心仪的是这个选题没有重复10年前的《上海的马路》一书,它还悄然促动了我心底潜伏已久的愿望,并为我关于上海题材的写作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缘分吧!

由于受篇幅限制,我把这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分为3本来写,本书为其中之一。对于这3本书的顺利出版,我要特别感谢东方出版中心领导李智平先生、郑纳新先生和王祖光先生的出谋划策与鼎力支持;感谢责编戴欣倍女士一如既往的敬业和充满知性的理解,她细致的提醒和不断的鞭策使我不敢有丝毫懈怠;感谢摄影师徐坚一、朱克家、寇善勤先生提供的精彩照片,我深知他们拍摄这些照片的甘苦;也感谢为这套书的精美呈现付出辛劳的书籍设计师陶雪华女士。

城市的文化基因和历史信息以种种隐秘的方式赋予个人记忆,成为每个人一生的精神财富。无论你是上海人、新上海人抑或是来上海旅行的游客,希望通过阅读,使你们的思绪能跟随我移向上海这些永不拓宽的马路,移向一条条弄堂,移向马路上的老建筑,使这些建筑变成活生生的场景,走进我们的视线,走进城市的记忆。

惜珍

2016年1月

目录

中山东一路:上海历史的见证

南京东路:举世瞩目的中华第一街

北京东路:老上海的中资金融街

福州路:花开花落中书香不散

汉口路:那些难忘的城市记忆

广东路:上海近现代史的缩影

江西中路:城市文明见证地

九江路:低凋的华丽蔓延一路

圆明园路:恬淡如菊的外滩源

香港路:留存原生态城市记忆

滇池路:狄更斯笔下的英伦街道

思南路:被唤醒的睡美人

香山路:弥漫欧洲乡村风情

皋兰路:诗人气质蔓延一路

雁荡路:淮海路的后花园

四川北路:以文化驰名的商业街

山阴路一祥德路:海派文化集聚地

甜爱路:风情着别人的风情

溧阳路:虹口文脉的缩影

舟山路:中国的小维也纳

后记

序言

城市在道路的延伸中成长看。

每个城市的每条道路,都是它过去和现在的独特缩影,蕴含着城市的发展脉络、城市精神和气韵,并昭示未来。上海有64条永不拓宽的道路,它们是上海的一类风貌保护道路,属于上海都市旅游的精华部分。

在这些永不拓宽的马路里,曾经的过往,流金的岁月,在砖石的斑驳处和老旧的百叶窗间,透出上海最深的历史记忆。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全三册),是海派女作家惜珍女士像优秀旅行体验师般专注与执着的呈献。她用寻宝者的精神和探索者的眼光去发现、体验这些上海道路,挖掘在那里发生的十里洋场、风花雪月的故事,风云际会、繁华似绵的生活,在这些街巷里和马路上重重叠叠留下的无尽印记。

细读《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全三册),就能感受到它们是惜珍十余年来探寻上海64条一类风貌保护道路的结晶,是她对这些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以很大的耐心和信心不懈寻访后的解读。惜珍说:“上海的马路是上海开埠以来所谓大都会风格的又一个解读这座城市的密码。马路两旁林立着的法国梧桐是上海马路的标志,而马路深处的花园洋房和欧式廊柱背后攀满藤萝的庭院所溢出的是最纯正的上海味道。”在盛产女作家的上海,她是别具韵味的一位解读者。长期积累的丰厚的有关上海的故事,融入这位个性独特的女作家的情愫和文字中,具有青花瓷般的质感和对这座城市的挚爱。寇善勤、徐坚一、朱克家三位摄影师的影像记录,使惜珍的笔触更为具象地聚焦和定格。

如果说对这些道路的一类保护护住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脉络,那么这套书便温暖了在这条脉络中流淌的血液;如果说永不拓宽的刚性法则从物理状态上赋予了寻找归宿感的上海人可触摸的记忆,那么书中的往事记载则赋予了记忆的灵魂。

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是上海被体验的马路,更是一直在路上的体验。它导引着市民和游客在现代化都市的凝固部分,行走着,探寻着,记忆着,体验着,感悟着。上海都市旅游的魅力,真的是属于发现者的。

(本文作者系上海市旅游局副局长)

内容推荐

《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1)》是作家惜珍十余年来探寻上海64条一类风貌保护道路的结晶,也是她对那些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不懈寻访后的解读。本书为其中之一。上海女人写上海,自然是别具韵味。长期积累的丰厚的有关上海的故事融入这位女作家感性的文字中,具有青花瓷般的质感,读者从中可以穿越时空窥见这些马路的前世今生。

编辑推荐

《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1)》是海派女作家惜珍十余年来探寻上海64条一类风貌保护道路的结晶,也是她对那些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不懈寻访后的解读。本书为其中之一。本书中20幅手绘地图,102张全彩影像照片,形象地记录了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中的20条,精彩呈现了这些经典马路及其马路上的老建筑。书中另附精心制作的二维码,读者可同步体验线上阅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1)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惜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309650
开本 32开
页数 3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8
出版时间 2016-07-01
首版时间 2016-07-01
印刷时间 201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8
CIP核字 2016101961
中图分类号 K925.1-49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