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传习录/国学今读大书院
内容
编辑推荐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

内容推荐

王阳明(1472—1529),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原名云,后改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在绍兴会稽山阳明洞侧筑室攻读,创办阳明书院,别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为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因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封新建伯。著有《王文成公全集》,其中《传习录》和《大学问》是重要的哲学著作。《传习录》是其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该书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目录

前言

徐爱录

陆澄录

薛侃录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答周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一)

答陆原静书(二)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一)

答聂文蔚(二)

训蒙大意

陈九川录

黄直录

黄修易录

黄省曾录

钱德洪附记

黄以方等录

钱德洪跋

试读章节

徐爱录

【原文】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人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或先怀忽易忿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

                  门人徐爱书

【译文】

先生对于《大学》中“格物”等观点,全以“旧本”为准,就是朱熹所说的有很多错误的那本。我刚开始听到时感到很惊讶,继而感到怀疑,过后我苦思冥想,又相互参考比较,又向先生请教,最后我才知道先生的学说就像水之寒冷,火之热烈一样.就算是百代之后圣人出现也不会有疑惑。先生天生睿智,为人和蔼坦荡,平易近人,不修边幅。人们只知道先生年少时豪放不羁,又曾经沉溺于诗词文章,钻研佛、道两家的学说,因而突然听到他的学说,都把它看成是标新立异、奇谈怪论,也就不去仔细考究了。他们不知道先生在被贬到贵州的三年里。于困苦中静养修身,精纯的功夫本来就已经超凡入圣,进入绝妙的境界了。

我早晚在先生门下聆听教诲.发现先生的学说刚接触到时感觉浅显易懂,进而深入研究又觉得十分高深。表面上看好像很粗疏,但认真探究就会觉得越发精妙。刚刚接近时感觉好像很容易达到.但深入到里面去就会越发觉得无穷无尽。十几年来,我竟然没能入门。当下的学者,有的仅与先生有一面之交,有的从未听到过先生的学说,有的开始就怀着轻视、不屑的怨恨之情。因而没谈上几句就急于传闻偏见,主观臆断、妄加揣度。像这样,如何才能真正懂得先生的学说呢?跟从先生的学生,听了先生的教诲,往往是学到一点漏掉两点。就好比相马时,只看见马的雌雄黑黄,而舍去识别千里马的特征这一关键环节。因此,我把平日所听到的言辞完全记录了下来,私底下拿给同学们看。相互考核订正.以不辜负先生的教诲。

                学生徐爱

P2-3

序言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王阳明(公元1472~1529年),原名云,后改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在绍兴会稽山阳明洞侧筑室攻读,创办阳明书院,别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为官至南京兵部尚书。著有《王文成公全书》,其中《传习录》和《大学问》是重要的哲学著作。“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传习录》分上、中、下三卷。卷上是王阳明讲学的语录,由徐爱、陆澄和薛侃所辑而成,卷中主要是出自王阳明亲笔的七封书信,是他晚年的著述,卷下为王阳明去世后陈九川、黄直等人提供并经钱德洪整理的语录,此部分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该书包含了王阳明学说的全部观点,卷上阐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为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另外他还强调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万万不可把它当做纯知识,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

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陆九渊认为心即理.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心是唯一的实在,主张发明本心,无须外求,以“尊德性”为人圣之要,攻朱熹为“支离”;朱熹认为理在心外,以“道问学”为修养阶梯,斥陆九渊为“简易”,两大学派纷争不已。王阳明反对程朱的“知先行后”,主张“知行合一”,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行是知的表现形式,是知的补充,“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察精觉处即是知”。他反对程朱的“格物致知”,主张“致良知”,说良知即天理,不学而知,不虑而能,为吾心所固有,不假外求;致良知就是“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使良知明白,就不会违背封建伦理道德的标准。王阳明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实集陆九渊以来心学之大成,并称为陆王心学。明代中期以后,阳明学派影响很大,流行到日本。

《传习录》中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比如深山中的花,“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由此强调客体存在价值在于认识主体的依赖作用。《传习录》继承孟子的“良知”说,提出“致良知”的理论。良知既是先天的道德天理,也是七情的自然流行,致良知便是推致实行良知,做到知行合一,此即本体即功夫。他主张从静处体验,在事上磨炼。《传习录》卷下有《朱子晚年定论》,依据部分朱熹思想资料,说明朱子晚年与阳明心学是一致的。

王阳明是明代思想泰斗,他的心学对明后期哲学与文艺影响巨大,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和扩展到东亚。阳明心学强调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反对迷信权威、依傍书本,有平民意识,所以为后世一些进步的社会改革家所赞赏和推崇。当然,他在强调心的作用时,忽视了社会物质条件,也有偏颇的地方。

《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本书本着忠实于原著的原则,对原文进行认真核实,并把内容形式分为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以便读者更加透彻地解读本书,从中获得熏陶和启迪。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倘有错谬疏漏之处,还望方家不吝赐正。

                    编者

书评(媒体评论)

古之名世,或以文章,或以气节,或以勋业,而公克兼之,独除却讲学一节,即完人矣。

——佚名

我国有关修养人人所必读为论、孟、老、庄、六祖坛经、近思录、与传习录。

——钱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传习录/国学今读大书院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明)王阳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蓝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400005
开本 16开
页数 3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7-12-01
首版时间 2007-12-01
印刷时间 2007-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48.2
丛书名
印张 2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55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0:5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