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藏剑露锋--上海地下党斗争风云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长篇大作。书中把新四军、地下党、人民群众三者之间唇齿相依、血肉相连的关系写得自然流畅,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中国革命者来自人民,属于人民,是一个为民族生存,为国家独立而团结奋斗的整体。书中关于新四军的内容着墨不多,但故事真实,亲切感人。

内容推荐

本书描述的是党的地下工作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抗日寇,杀汉奸,除叛徒,时时事事处处安危系于一发。然而,地下党员们,毫不犹豫,勇往直前!是什么力量支持他们能够作到视死如归呢?是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念,是为国家为人民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革命精神!

本书以纪实文学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当年华东地下工作者的斗争历史。全书文字朴实,语言流畅,情节生动,故事真实。可以说是上海地区一部现代革命史的教科书。

目录

历史无悔棋(代序)

第一章 血肉长城

 序曲 大地之子

 一 神兵天降

 二 淞沪支队

 三 山重水复

 四 豁然开朗

 五 中秋之夜

 六 铁石心肠

 七 夜袭机场

 八 血雨腥风

 九 不期而遇

 十 逼上梁山

 十一 胜利之前

第二章 地覆天翻

 一 巧运难民

 二 魔窟奇人

 三 下关惨案

 四 魔高一丈

 五 强弩之末

 六 惊雷报春

 七 穿越天险

 八 要塞反正

 九 奇谋屈敌

 十 旭日东升

后记

试读章节

1940年夏,粟裕率江南新四军主力,奉命挥师北上,智渡长江,与陈毅部共同组建成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担任分管作战和训练的副总指挥。随即指挥部队,攻克重镇黄桥。由于日、伪、顽在苏北形成丁对新四军的包围态势,一场以黄桥为核心的大战在即。就在黄桥决战即将展开之际,却发生了一件本不该发生的事,令粟裕烦恼不已。

这一天天气又闷又热,汗水已湿透了戎装,粟裕仍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眼睛死死地盯着桌上的三份材料:一份是日伪在扬州出的报纸,一个醒目的通栏标题:《新四军强占民女,丁河镇怨声载道》;一份是民政部门的调查报告,说周幽谷违犯纪律,私自与民女结婚,影响很坏,应予严惩!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的主要负责人看了报告很生气,当即作了批示:在事故发生地公审后处决!还有就是一份请愿书,上面有几十个丁河镇的乡亲签名,有的人可能不识字,也不会写字,就摁了个手印。请愿书的标题是:不能杀他!

这个违犯纪律的周幽谷,粟裕是熟悉的,甚至有些偏爱。他是上海大同大学三年级学生,本姓苏,排行老二,故叫苏仲仁。“八一三”上海失陷后,在学校组织了十几个同学印发抗日救国的宣传材料,以周幽谷(忧国)的名义,四处散发,在校内外颇有一些影响。

1938年6月17日上午,粟裕率部在镇江城郊韦岗伏击日寇,击毁军车五辆,击毙土井少佐、梅泽武四郎大尉等人,缴获了大量战利品。喜讯传来,石破天惊,国内外报纸相继刊登这一消息,就连国民党中央政府,也给新四军军长叶挺颁发了嘉奖令:“所属粟部,袭击韦岗,斩获颇多,殊堪嘉赏。”陈毅也特地做诗一首:“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这个胜利喜讯,自然也令苏仲仁等热血青年备受鼓舞,他们下定决心,投笔从戎,参加新四军。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新四军,而且又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粟裕部队,激动与兴奋之情自不用说了。这些大学生到部队后都用了自己原来的名字,唯独苏仲仁对周幽谷情有独钟,坚持用周幽谷之名。

粟裕对这些大学生也分外青睐,经过教导队短期培训之后,这些大学生都担任基层干部。由于这个苏仲仁,不,这个周幽谷表现十分出色,很快就入了党,被分配到老四团九连任连指导员。如果部队不是突然奉命北进江北的话,周幽谷也就走马上任到特务营当教导员了。

粟裕面对着三份截然不同的材料,决心亲自作一番调查,查明真相再说。他叫工作人员把周幽谷带到司令部来,他要亲自问问情况。

不一会儿,两个战士把周幽谷押了进来。只见他中等身材,五官端正,白白净净的,如果不是浓浓的两道剑眉,增添了几分阳刚之气,他应该属于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尽管已在紧闭室关了好几天了,衣着仍很齐整,除了没刮胡子之外,很显然来此之前,已把头发梳过了。

周幽谷一见到粟裕,惊恐、懊悔、委曲一下都涌上心头,眼泪在眼眶内打转,他拼命想忍住,又忍不住,大滴大滴地从脸颊上滚落而下,他规规矩矩地立正在那里,一动不动,甚至不敢用有些颤抖的手抹一下泪。

粟裕认真地看了看周幽谷,用手指指旁边的一个方凳说:“周幽谷同志,坐下说吧。”

这是周幽谷两个多月来,第一次听人称他为“同志”,他激动得失声痛哭起来。哭了好一会,虽然止住哭,却仍在不停地抽泣。

粟裕一直坐在一旁,耐心地看着周幽谷,到这会,才站了起来,倒了一杯水,递给了周幽谷,“坐下说吧。”

周幽谷茫然地接过杯子,惊恐地看着粟裕:“坐下说?”

“是的。”

“说什么?”

“把经过讲一讲。”  周幽谷坐在方凳上,一连喝了几口水,一抹嘴,把杯子放在粟裕齣办公桌上,他几次用右手去掏左胸前的口袋,又都缩了回去。接着他长长地吁了一口气。两眼盯着前方(他不敢正视粟裕)慢慢地讲述他的“经过”:

这次我们部队奉命渡江北上抗日,我们团担任后卫,经过两天两夜的努力,大部队已顺利过江,我们团也已大部过江。正当准备庆祝胜利完成任务时,前面的部队已与伪军接上火。乔团长判断;这是一场遭遇战,敌人并不知道我大军北进的消息,不然的话就该有大量敌人。当我们大部队渡江完成一半时,来一个中渡而击,四面包围。乔团长命令我们连阻击敌人,其余部队不与敌人纠缠,迅速前进,赶上大部队!

我们连从黎明杀到天黑,敌人从四面八方赶来,越打敌人越多。由于这次我们出发前都换咸“江抗”的服装,敌人不知道我们是新四军的主力,想不到几个江北抗日游击队,居然这么难啃,就调来了大量部队包围我们。

天黑后,我与连长商量,请连长率领部队突击,我带领一个班留下牵制敌人,掩护他们突围。连长坚决不肯,一定要我率领连队突围。我说:“我的好连长啊,你是本地人,这一带地形熟悉,才有可能突得出去。不然的话,大家一起完蛋!”

张连长想了想,同意了我的意见。

张连长参照星光,定了定方向后,朝西北方一指说:“前面约五六十里,就到郭村了。那里是我们先头部队的驻地。待我们突击枪声远去后,你们也向那个方向突围。每个十字路口,我会放四个小石子指引方向。老周,郭村见!”

握别后,我赶紧把一个班分成三个组,朝不同的方向,时缓时急地射击着,以掩护连队突围。不一会,张连长他们突围的方向响起了激烈的枪声和手榴弹爆炸声。也正如张连长所料,枪炮声渐渐远去了,听不到了.于是我把全班战士召集到一起,连我一共九人。仍分三组,向三个方向突围,总目标当然还是郭村。我说了声“郭村见!”就分头行动了。

我这一组是中路,也就是沿着张连长他们的突围路线走。走出不到五十米,就遭到了敌人的伏击,我的右小腿中了一枪,已无法站立。

我知道,我已无法突围出去了。把两个战士招呼到身边,命令他们各人进行单兵突围,要求他们一定要悄悄地行动,尽量不发声响,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可开枪。P2-4

序言

我与刚兵认识已久,但平时交往不多,只是在政协开会时,凑在一起而有所交流,谈的也多为有关政协的活动情况。不过有一次例外,那是多年以前,我那在张震身边工作的胞弟邓天生,途经上海,与我谈起了为粟裕大将平反的事。邓天生说:“粟裕大将,功高至伟,谦虚谨慎,平白蒙冤,但平反却碰到了重重阻力,十分艰辛,军内外无不惊讶。我们军委首长刘华清、张震也震惊不已……”于是,令我产生了约见刚兵的念头。后来,终于找到了机会,向刚兵打听粟裕大将蒙冤与平反的经过。刚兵是个爽快人,尽其所知,详详细细地告诉了我,令我感慨万千!接着,我们从粟裕蒙冤谈到了潘汉年和其他许多蒙冤的地下党革命前辈。这时,刚兵对我说,他正在准备写一本关于上海地下党斗争的书,并请我为该书作序。我知道,我即使有千万条理由,也无法拒绝,便答应了。

为了作好此序,便挤出时间来认真阅读刚兵的一些作品,尤其是这一本《藏剑露锋》。这是一部长篇大作。书中把新四军、地下党、人民群众三者之间唇齿相依、血肉相连的关系写得自然流畅,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中国革命者来自人民,属于人民,是一个为民族生存,为国家独立而团结奋斗的整体。书中关于新四军的内容着墨不多,但故事真实,亲切感人,令我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我父亲、叔叔、舅舅都是新四军,大舅纵翰民还是新四军四师的旅长。抗战胜利的欢呼声尚未落下,国民党政府就挑起内战,向解放区发起了全面进攻。于是,我的家乡安徽萧县地区,由新四军根据地一下子变成了蒋管区。作为新四军军属,我们不得不逃难了。往哪里逃?地下党安排我们逃往我外公处,外公在县城里办过师范,是当地有影响的人,何况我外公的几个弟弟又都是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我们之间,虽不同党,但是近亲,多少会给一些照顾。聪明的地下党同志又不让我们住在外公家,而是住在距离外公家约两华里的小山村——小吴楼村。小吴楼村因有一座小炮楼而得名,全村十八户人家都姓吴,没有地主,没有富农,家家都是农忙种田,农闲编白柳条筐。村民对共产党、新四军感情很深。我们在小吴楼村住了一年多,在这段时间里,父亲派情报人员来看望过两次。村里人都明白来的是什么人,又都没有说出口,只是这家送几棵青菜,那家送一把韭菜,屋后的“表娘舅”一次送了几块鸡肉,另一次送了两个鸡蛋,帮助我们招待“亲戚”。战争年代,新四军、地下党与老百姓,就是这样心心相印,生死与共渡过难关的。

本书中描述最多的还是地下斗争。我们党的地下工作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抗日寇,杀汉奸,除叛徒,时时事事处处安危系于一发。然而,地下党员们,毫不犹豫,勇往直前!是什么力量支持他们能够作到视死如归呢?是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念,是为国家为人民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革命精神!如,为唤起尚有一些良知的伪军起义抗日,红军老战士、新四军英雄团团长成铁石为救浦东伪军副司令顾立峰而英勇牺牲。这一切恰恰是当前经济社会中人们最须学习、继承与发扬的。

书中还有大量篇幅是写人民群众对新四军和地下党的理解、支持、帮助和保护。如南汇海边的小村庄,突然被日伪军包围了,一位老妈妈怕归来的新四军游击队吃亏,毅然一把火烧毁了自己的草屋,冲天的火光,果然给游击队报了信。足见,任何革命队伍如失去人民支持,必将一事无成!

纵观全书,文字朴实,语言流畅,情节生动,故事真实。可以说是上海地区一部现代革命史的教科书。说它是历史教科书,是因为它尊重历史,忠于历史!历史是不允许悔棋的,不论对了,错了,有功,有过,还是有罪,都已写成历史,无法改变了。历史也是不允许篡改的,纵然你能一手遮天,但总有一天真相会大白于天下。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尽一切可能把历史的本来面目展示给读者。因此,值得一读,也应该一读。

后记

毛泽东的军事高参,毛泽东亲切地称之为:“MY TEACHER!”的郭化若老将军,生前几度嘱咐我,务必要写三部书:一是粟裕大将,二是华东部队,三是华东人民。当我的第二本书,也就是描写华东部队的《虎啸血野》出版之后,感到精疲力尽,不想再写了。然而,郭老将军的声音总在耳边回响,令我不得不振作精神,查阅相关资料。在翻阅大量资料过程中,发现两个问题,一是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内线作战的地下党功不可没。他们同样出生人死,为国家、为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华东人民同样与他们血肉相连,舍生忘死地保护他们。第二是华东地区的地下党与新四军不可分割。如新四军名将张爱萍就曾是上海地下党成员。而地下党仅仅在八年抗战中,把上海知识青年与青年工人送往新四军参军入伍者,从史料上看,有名有姓者就有二万一千多人。写华东人民革命史,地下党的事迹必然成为重要内容。本书《藏剑露锋》,就是力图反映上海地下党艰难斗争的历程。

从大量资料中也不难看出,没有任何一个人贯彻地下斗争的始终,也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或单位能参与大部分事件。地下斗争的性质决定,他们都是单线联系。在同一单位,办同一件事,彼此也很熟,但就是不知道对方是不是党员,即使猜到对方可能是党员,也不知其领导是谁,部下又是谁。为了使全书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也为了使书中的情节有一定连贯性,不得不虚构了周幽谷、成铁石、钱山、侯建、赵坚、黄天柱、范品芳等人物。当然,每个角色都有原型人物,但都是多个原型组合而成,敬请读者,千万不可对号入座。

可以告慰郭化若老将军在天之灵的是,您老人家要我写的三部书,晚辈已经完成了。写得不好,敬请您老人家在九泉之下笑而谅之。

华东地区的地下斗争,实在太丰富多彩了,简直是浩如烟海!挂一漏万是必然的。这一点也请读者们笑而谅之。

本书在查阅资料、撰写、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彭平观、黄志成、刘海彬、邵敏华、叶淼、丁小枚、陈健儿等朋友的热情支持与帮助,特致以衷心感谢!

作者 2007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藏剑露锋--上海地下党斗争风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侗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71728
开本 16开
页数 3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5
出版时间 2007-07-01
首版时间 2007-07-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0.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7
15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25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3: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