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个世纪的人与事/思想者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扰攘不安的岁月》(蒋梦麟)、《清华大学学运史料的几点考证》(何炳棣)、《在西南联大的日子》(何兆武)、《从伊斯坦布尔出发》(景凯旋)、《林氏家风》(林同奇)、《沈从文和鲁迅:不该发生的故事》(杜素娟)、《遥望冬皇》(蒋丽萍)、《何人绘得萧红影》(桑农)……本书系《思想者》丛书第四辑之一,系由活跃于当下读书界的人文学者邵建编选。其选文内容覆盖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和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和人生回顾。

内容推荐

该书系《思想者》丛书第四辑之一,系由活跃于当下读书界的人文学者邵建编选。其选文内容覆盖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和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和人生回顾。从人与事的角度,反映出20世纪中国的历史演变和社会记录。在“思想者”的记忆里,往昔的印象往往是时代的真实写照。所选入的文章,大多出自著名现代文人、学者和作家之手,譬如:《扰攘不安的岁月》(蒋梦麟)、《清华大学学运史料的几点考证》(何炳棣)、《在西南联大的日子》(何兆武)、《从伊斯坦布尔出发》(景凯旋)、《林氏家风》(林同奇)、《沈从文和鲁迅:不该发生的故事》(杜素娟)、《遥望冬皇》(蒋丽萍)、《何人绘得萧红影》(桑农)等。

目录

扰攘不安的岁月(蒋梦麟)

清华大学学运史料的几点考证(何炳棣)

在西南联大的日子(何兆武)

欧游漫录(徐志摩)

从伊斯坦布尔出发(景凯旋)

林氏家风(林同奇)

不为他人(沈睿)

爬卡子(英子)

关于刘大妮的美好记忆(张耀杰)

杨伟名和武文俊(向继东)

从一场争论看胡适对苏俄的认识(智效民)

沈从文和鲁迅:不该发生的故事(杜素娟)

但教莫绝广陵散(赵诚)

何廉在大陆的最后五十天(王昊)

泰山无字碑(范泓)

《静生生物调查所史稿》序(程巢父)

“北洋系”是怎样兴起的(雷颐)

遥望冬皇(蒋丽萍)

何人绘得萧红影(桑农)

试读章节

蔡校长和胡适之他们料得不错,学生们在“五四”胜利之后,果然为成功之酒陶醉了。这不是蔡校长等的力量,或者国内的任何力量所能阻止的,因为不满的情绪已经在中国的政治、社会和知识的土壤上根深蒂固。学校里的学生竟然取代了学校当局聘请或解聘教员的权力。如果所求不遂,他们就罢课闹事。教员如果考试严格或者赞成严格一点的纪律.学生马上罢课反对他们。他们要求学校津贴春假中的旅行费用,要求津贴学生活动的经费,要求免费发给讲义。总之,他们向学校予取予求,但是从来不考虑对学校的义务。他们沉醉于权力,自私到极点。有人一提到“校规”,他们就会瞪起眼睛、噘起嘴巴、咬牙切齿地随时预备揍人。

有一次,北大的评议会通过一项办法,规定学生必须缴讲义费。这可威胁到他们的荷包了,数百学生马上集合示威,反对此项规定。蔡校长赶到现场,告诉他们,必须服从学校规则。学生们却把他的话当耳边风。群众涌进教室和办公室,要找主张这条“可恶的”规定的人算账。蔡校长告诉他们,讲义费的规定应由他单独负责。

“你们这班懦夫!”他很气愤地喊道,袖子高高地卷到肘子以上,两只拳头不断在空中摇晃。“有胆的就请站出来与我决斗。如果你们哪一个敢碰一碰教员,我就揍他。”

群众在他面前围了个半圆形。蔡校长向他们逼近几步,他们就往后退几步,始终保持着相当的距离。这位平常驯如绵羊、静如处子的学者,忽然之间变为正义之狮了。

群众渐渐散去,他也回到了办公室。门外仍旧聚着五十名左右的学生,要求取消讲义费的规定。走廊上挤满了好奇的围观者。事情成了僵局。后来教务长顾孟余先生答应考虑延期收费,才算把事情解决。所谓延期,自然是无限延搁。这就是当时全国所知的北大讲义风潮。

闹得最凶的人往往躲在人们背后高声叫骂,我注意到这些捣乱分子之中有一位高个子青年,因为他个子太高,所以无法逃出别人的视线。我不认识他,后来被学校开除的一批人之中,也没有他的名字。若干年之后,我发现他已经成为神气十足的官儿,我一眼就认出他来。他的相貌决不会让人认错,他的叫骂声仍旧萦回在我的耳畔。他已经成为手腕圆滑的政客,而且是位手辣心黑的贪官,抗战胜利后不久故世,留下一大堆造孽钱。

几年之后,发生了一次反对我自己的风潮,因为我拒绝考虑他们的要求。一群学生关起学校大门,把我关在办公室。胡适之先生打电话给我,问我愿不愿意找警察来解围,但是我谢绝了。大门关闭了近两小时。那些下课后要回家的人在里面吵着要出去,在门外准备来上课的人则吵着要进来。群众领袖无法应付他们自己同学的抗议,最后只好打开大门。我走出办公室时,后面跟着一二十人,随跟随骂着。我回过头来时,发现有几个学生紧盯在我背后。北大评议会决定开除我所能记得的以及后来查出的闹事学生。

好几年以后,我偶然经过昆明中央航空学校的校园。航空学校原来在杭州,战时迁到昆明。忽然一位漂亮的青年军官走到我面前,他同我行过军礼告诉我,他就是被北京大学开除的一位学生。我马上认比他那诚实的面孔和健美的体格。闹学潮时紧追在我背后所表现的那副丑恶的样子已经完全转变了,他的眼睛闪耀着快乐的光辉,唇边荡漾着笑意。这次邂逅使我们彼此都很高兴。航空学校的校长告诉我,这位青年军官是他们最优秀的飞行员和教官之一。

这些例子足以说明学生运动中包含各式各样的分子。那些能对奋斗的目标深信不疑、不论这些目标事实上是否正确、而且愿意对他们的行为负责的人,结果总证明是好公民,而那些鬼头鬼脑的家伙,却多半成为社会的不良分子。

学生们选择的攻击目标,常常是政府无法解决或者未能圆满解决的国际问题,因此,他们常能获得国人的同情;他们的力量也就在此。中日之间的“事件”曰渐增多以后,学生的示威游行常常被日本人解释为反日运动。纠纷的根源在于二十一条要求和凡尔赛和约所引起的山东问题,自从远东均势破坏以后,日本几乎享有控制中国的特权。门户开放政策已经取代瓜分中国的政策,但是门户开放政策必须以均势为基础,均势一旦破坏,中国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路是任由日本宰割,另一条路就是自我振作,随时随地与日本打个分明。

学生们决定奋起作战,起先是游行、示威、罢课和抵制日货,接着就转而攻击北京政府,因为他们认为一切毛病都出在北京政府身上。他们发现没有重要的国际问题或国内问题足资攻击时,他们就与学校当局作对。原因在于青年心理上的不稳。一旦他们受到刺激而采取行动时,这仲不稳的情绪就爆发了。想压制这种澎湃的情绪是很困难的。

若干学生团体,包括青年共产党员,开始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劳工运动以及工人的不稳情绪。沿海商埠的工人正蠢蠢欲动。铁路工人和工厂工人已开始骚动,而且蔓延各地。他们不久就与学生携手,参加群众大会和游行。劳工运动是不可轻侮的武器。在广州的国民党政府,曾以总罢工瘫痪香港,使这个英国殖民地在工商业上成为荒漠,历时十八个月之久。P1-3

序言

“思,思考、思索、思辨。想,梦想、遐想、理想。思想,人类创造与进步的原动力。思想者,人类文明历程的航标灯。”这是我们印在《思想者》第3辑封面上的“题解”,也是召唤着我们的一个理想。思想体现在思想者的言说中,思想的乐趣和思想的沉重同样承载着思想者的多彩人生。本辑《思想者》文丛仍然承续着《思想者》第3辑的编选宗旨:所思所想、所读所感、往事与记忆、人生与现实。不过,相比于《思想者》第3辑三本书中浓郁的文人趣味和书生情怀,为现实的记忆或说个人生命体验的时代烙印成了《思想者》第4辑的主旋律,这种人生记忆与时代风云的相互印刻尤其体现在本辑中的《一个世纪的人与事》和《私人记忆》两书中。

《一个世纪的人与事》(邵建编)是以一个个具体的人与事来映照百年来中国的沧桑风云,其所收入的人,既有蒋梦麟、徐志摩、何炳棣、林同奇等现代中国的指标性人物,也有智效民、程巢父、沈睿、范泓、蒋丽萍等活跃于当代的学者作家。既有人生晚年对扰攘不安岁月的回忆,也有当下对20世纪初的人与事的回顾与解读。譬如蒋丽萍的《遥望冬皇》和桑农的《何人绘得萧红影》,分别通过伶人孟小冬和作家萧红两位拥有不同人生的女性的解读,映照出了那个年代令人感慨万千的故事。而何兆武的《在西南联大的日子》和林同奇的《林氏家风》如同陈列出了独特而丰厚的两个已无法再生的化石标本。

《私人记忆》(张耀杰编)更注重个人的生命烙印,这个生命烙印既有对个人的人生“拐点”的记忆,也有对“他者”对于自己人生意义的记忆,前者如:《年轻的北大教授》(陈翰笙)、《我的抗战生活的回忆》(贾植芳)、《我的1976》(赵世坚)、《我自己的经历》(谢泳)、《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孙国栋)、《后平房改造风波》(杨支柱)等,后者如:《关于唐达成的回忆》(邢小群)、《和钱钟书同学的日子》(常风)、《我还感觉到他的手温》(钱理群)、《我的朋友史铁生》(徐晓)和《走近胡适先生》(邵建)等。而“父亲”更成了人生成长的一个基点,譬如:《我的农民父亲》(鄢烈山)、《父亲的死与之后的两个月》(迟宇宙)、《我的父亲是个酒鬼》(橡子)等。

邵建的目光投向的是一个世纪,注重的是在岁月中的人生沧桑,他所选择的是能反映世纪背景下的个人故事,如同一幅地图,他贴上去的是一个个驿站的坐标,希望藉着坐标上的人与事,绘出百年来人生地图的细枝末节。而张耀杰的落脚点是指向今天的个人记忆,不管是关于往昔的回忆,还是对亲人师友的缅怀,都指向了一个目标,这就是面对当下的个人生活。温故而知新,这也是《私人记忆》与《一个世纪的人与事》的共同点。

《思想的背影》(王洪波编)在文章的体裁和内容上明显不同于上述两书,但在主题的宗旨上仍属于异曲同工,不过更体现了《思想者》文丛关于“所思所想、所读所感”的追求。与张耀杰、邵建的学者身份相比,作为报人的王洪波更多关注当下的读书界的过眼风云。《思想的背影》一书,系《中华读书报·阅读周刊》所刊文章的精选。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这也许就是《思想的背影》的特点所在。《重审八十年代人的人文关怀》(朱正琳)、《到哪里去找思想呢》(江晓原)、《爱因斯坦在中国的命运沉浮》(田布仁)、《“自我颠覆”的晚年梁漱溟》(马勇)、《那些不死的魂灵啊》(迟子建)、《记忆就是财富》(蓝英年)……从这些文章不难看出,虽是所读所感,但更是个人的阅读记忆与印象,所关注的仍是世纪风云下的人与事。

编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个世纪的人与事/思想者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邵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647800
开本 16开
页数 2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50.6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40
15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0:5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