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论语新读
内容
编辑推荐

《论语》为语录体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此书成于众手。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经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的代代传授,并逐渐将传诵的孔门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最终在战国初年汇辑论纂以成书,因此称为“论”。儒家原始经典之一,是了解孔子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及其学说的最直接、最可靠的资料。

内容推荐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书,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本书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并赋予了新的理解、新的立意,同时结合传统文化知识和一些生动的典故,深入浅出地介绍儒家思想的内涵和中国文化的精髓。

全书涵盖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目录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试读章节

古代人的尊称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在过去长期的交往中,人们形成了许多文雅的尊称。  

1.对帝王的尊称有“万岁、圣驾、陛下、大王、天子、万乘、圣主、主上”等。

2.用于尊长者和同辈之间的尊称有“君、子、公、足下、先生、夫子、丈人、阁下、兄台”等。其中的“子”是对古代有学问、有道德的男子的尊称,“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都是这种尊称。

3.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尊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

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4.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尊称有“令、尊、贤”等。如称对方父母为令尊、令堂、尊上、尊公、尊君、尊堂;称对方家为尊府;称对方的子女为令郎、令爱;称对方的哥哥为令兄;称对方的儿子为贤郎;称对方的弟弟为贤弟等。

5.此外,其他一些尊称还有,称学生为门生、受业,称学校为寒窗,称同学为同窗;称自己家为寒舍、舍下、草堂;称妻子的父亲为岳父、泰山;兄弟之间称手足、昆仲;夫妻之间称伉俪、配偶、伴侣等。

【相关链接】

韦编三绝

孔子小时候非常勤奋好学,17岁时就以学识渊博闻名于鲁国。虽然孔子的知识渊博,可他一生学习从没有松懈过。

孔子到了晚年,得到一部用当时已不多见的古文字写成的《易经》,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经》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

那时,还没有发明纸张,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经》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易经》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来读去,把编连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他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更多地理解《易经》的文字和内容了。”

至圣先师孔子勤读《易经》韦编三绝的故事,为后人勤奋刻苦学习树立了榜样。

【原文】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③上者,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⑤,本立而道⑥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⑦与!”

【译文】

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道德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注释】

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字子有,鲁国人。  ②孝弟:孝,孝顺、服从父母;弟,音ti,同“悌”,指敬重、顺从兄长。孝、悌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③犯上:抵触,冒犯。

④鲜:音五妇,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这种用法。

⑤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⑥道: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也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⑦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的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评解】

孝悌是立足之道,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一个人不懂孝悌之义,不懂孝悌之礼,会为世人所不齿。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和仁爱之心,很少会做违背法律法规、丧失社会公德的事情,对他人也会友善。一个人拥有了“孝悌”,那么他自然拥有良好的品德,这个人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就会博得他人的信任、尊重和帮助,也会因此更容易获得成功。

【国学小百科】

孝悌——中华民族传;充丈化的精髓

“孝悌”属于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一切道德和爱心的根源,也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

孝,指对父母孝敬;悌,指对兄长敬重。从侍奉顺从父母,到浩国安邦,由君主到平民都离不开“孝”。“悌”与“孝”紧密相关,是“孝”的延伸。孝悌之说,反映了宗法社会的基本道德要求。

俗话说:“家无孝悌,则道不生”,在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里,道主要是指“仁道“,而“仁”是儒家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孝悌”则是这一思想的核心。孔子曾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入之幼。”《孝经》中更是指出:“孝为百行之首。”

我国古人非常重视孝道,“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之类的典故不胜枚举。此外,在古代有父母亡故,朝廷官员带薪休假守孝三年的习俗,在汉代还曾有“举孝廉”的制度,即由地方官员推荐孝行出众的平民做官。

“孝悌”也作为各阶级统治的政治基础,而被统治者大力提倡。因为“忠义”对于统治者来说非常重要,而忠义以孝悌为前提,孝悌以忠义为目的,也就是说只有在家孝顺父母、敬重兄长,在外才能尽忠报国,所以历代统治者都在舆论、制度、榜样、价值取向等方面极力引导人们尊重、践行孝悌的观念。P2-5

序言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据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成为鲁国人。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3岁时,父亲叔梁纥便去世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

孔子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政治生涯达到了顶峰。

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但都没有受到重用。

孔子晚年回到鲁国一心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讲学,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有较大成就者七十二人。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论语》在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等不同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论语》便逐渐亡佚了。

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现在通行的《论语》共有二十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

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论语>新读》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精选版本,重新整理,并赋予了新的理解、新的立意,将博大精深的内容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介绍给广大读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论语新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2360764
开本 16开
页数 2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4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49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7
157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5:4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