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祈祷生命的耳语
内容
编辑推荐

有时候,真理似乎离我们很遥远,甚或冰凉。而人文关怀的悲悯,就存放在每一个心灵不甘寂寞的孤独里。只要它们靠在一起,就会比理想温暖,比幸福重要。作者只想做一个孤独的文化守夜人,以自觉的道德激情,唤醒爱心和善意编织的关怀和悲悯于沉睡中。凭借博爱和慈悲的抚慰,使无力的弱势者强健,让悲观如作者者坚持前行的脚步。为文化守夜,就是为现代文明掌灯……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收录了作者对于中国历史名胜古迹游览的随想,对于社会现状的思考,对于生命的感慨,以及对于戏剧艺术的感悟。全书分为:驶往文明部落的随想、月光下的独语、生命单行线和原野上的诗化独白四大部分。

目录

自序 1

一 驶往文明部落的随想

驶往文明部落的随想2

感受宋陵5

嵩阳书院感怀9

带泪的角落14

回眸卢舍那20

车马坑断想26

梦中的街道31

夜宿少林寺36

“古都”后的追问41

走笔德国与北欧45

城市峡谷的裸体大卫59

台北淘书(外一篇) 63

二 月光下的独语

《感悟婚姻》的人生感悟70

世纪末的文化浮躁73

开启心智的导航77

月光下的独语81

到高处去,看阳光的燃烧

 ——关于艺术创新与维护传统的呓语 86

“说大人则藐之……”92

生活的重建96

谁给文学戴了绿帽子101

咀嚼:读书与行走105

中年的下午茶109

书店·年味113

我们都是“农民工”的后裔 116

“精英生活”的陷阱 121

戏剧教育拓荒者的原生态印象

 ——在熊源伟导演艺术/戏剧教育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126

“租界地”外扯闲篇130

伪文明的抱怨134

莫让书写的快乐踱葬礼的步子138

那烟蒂灼痛了我的公民意识 142

三 生命单行线

祈祷生命的耳语147

人间四月天 150

枯叶飘落时候,所有的怀念都无济于事159

生命单行线164

风车下的堂吉诃德168

四 原野上的诗化独白

原野上的诗化独白

 ——散谈李六乙小剧场艺术的探索 174

女性凄美人生的解读

 ——浅评现代豫剧《香魂女》的导演探索 178

道德失守的挽歌

 ——浅评小剧场话剧《福兮祸兮》的艺术探索 181

心性使然 自成一格

 ——读张建华“画者从于心”画展随感 186

沿着伊洛河走来的诗情 190

文化沦丧的清算

 ——从东西方文化的比较,浅论《榆树古宅》的改编 193

悲哀的天空 快乐的星辰

 ——我看熊源伟导演的广场戏剧《马拉/萨德》 199

出浴后的《穆桂英》

 ——一次打破历史文化局限的深度表达203

木兰·流水·涅柴207

“常派”那一声独特的甩腔……211

清白地爬出下水道214

一种刻骨铭心的思念挂在柜门后面218

救赎后的期待成为一种惆怅……224

并非无奈的感叹

 ——双人舞《哎……无奈》观感228

试读章节

阴沉沉的天空,为宋永定陵铺就了一抹灰色的背景。凄风细雨黏稠了空间。一下子,好像风从千百年前吹来,雨从千百年前飘落,乌云也从千百年前压下。

脚踩着萋萋荒草负重似的踽踽而行,如同踏着宣纸上一抹湿乎乎的宋代墨迹,于凛冽中丈量着掐头去尾的宋史,心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沉重。沉重中静化出被放大了的心跳声,怦怦然如久远的暮鼓晨钟,却不知谁是司晨令暮者。有点像在嘈杂的都市里,视觉听觉嗅觉虽备受光污染、水污染、广告污染、空气污染和败笔的建筑污染的困扰,却说不清谁是具体的始作俑者一样。象征着帝王死后仍驾驭万物的神道两侧,原物原位原形伫立的石雕人造像群,已被风侵雨蚀沙打磨砺得刀刻生命般粗糙模糊了。斑驳间透出的石纹肌理,也如老人皮松肉弛的面颊上岁月沧桑的沟壑,没有了血色、弹性和光泽。只是文官武将残留的目光一如既往,平静地注视着废墟般的坟冢前疯长的荒草,没有警示,也没有劝诫,只让老天替他们流着飘飘洒洒的泪……

站在宋永定陵坟冢南神门的土丘上,悲凉中,天尽管显得秃头灰脸,却是一张完整的穹廓——四周的地平线抚摸着旷野连成一片沐在雨中。比起都市里行道树挟持的一线天和高楼插进天宇让人疑为帐篷的错觉,这里有种找回了天找回了地找回了过去找回了历史的伤悲与快感。坟冢上张扬的荒草埋没了土层,也埋没了一代帝王,但埋没不了一个盛极败衰的历史。揣摩着这些荒草贫贱而顽强的生命意义,如果只是在这片僵死的帝王陵墓里伴着岁月的痕迹而干枯和返青,无异于葬送和毁灭。它们更应该在“一岁一枯荣”的生命歌唱里,成为历史的守望者,成为历史的使节,向每一位寻访者解读:历史中曾经拥有的辉煌,烈火熊熊般只留下一片灰烬。这便是一代君王与又一代君王交接的生命链,也是一个生命与生命之间产生强大诱惑的生命信号。只是这种信号不再光亮却日益暗淡着絮絮叨叨的寓言故事,让世纪末的我们用脚步去感受贴近大地,贴近苍生。

宋永帝在皇天后土之下的沉睡中,怀抱着一个怎样的思考和困惑,让后来者去索解呢?

雨,不大。但,下得更紧了。

阳光下,复原后的宋永昭陵极具个性,次第而下的皇陵建筑气势之恢弘,在建筑的叙述语言上倒叙出一派“会当凌绝顶”的王者之气,也循归了中华民族传统礼仪中对先人跪拜的文化内涵。相对于那些号角声威、拾级而上、级级升攀的其他皇陵所营造的吞天纳地之概,宋永昭陵的一路下行,又让我们感受到一个王朝失去了豪情和精力仍不甘衰落的声声叹息……

历史的每一次交响都向后人昭示一种惊叹,这惊叹深含着悲剧和喜剧,也深含着崇高和悲壮。在对文化遗迹历史感的凭吊中,我壮怀激烈,涌动起怆然欲泣的冲动,突然被败笔的城市建设造成的三维污染几近和谐地淹没着复原后的永昭陵全貌推向了尴尬——四周避之不去的“现代”,在阳光折射中刺人眼目,大煞风景地把感怀的对象都逼近视野的盲区,使所有的惊叹都变成了满腹牢骚……

历史,留下一种真实给我们,也让我们真实地面对它并保存它的真实。永昭陵内青石铺就的平阔中,刷新的红墙楼宇上新木置换的门窗和立柱裸露着新木的原色,看上去不像年久失修,却有几分像因捉襟见肘的资金短缺而来不及涂漆抹料的“胡子”工程。偶尔,从那楼宇般高大的乳台墙基处,也能看到复原者刻意保留出一隅裸露的砖坯供人寻访,完成被修复的记忆是对真实记忆的修复的主诉。角楼飞檐下风动的铜铃声清脆悠远,替代了惊掠而去的鸟鸣,也不见了历史的回声。

永昭陵的平阔与威严被修整得笔笔挺挺,阔阔绰绰,恰就少了几分沉淀,多了几分浮躁。心想,为什么不保留一处坍塌,一处残缺,一处断裂,抑或一片污垢供后人吮吸呢?那才是历史分泌出的乳汁或喋出的黑血呀!眼前如此完整的陵园犹如一艘不能载重的纸船卸下了历史,我们只能和它隔岸打着相互都不懂的哑语,与昨日洒泪揖别。

对于历史,我们就是要从斑驳锈蚀中与其对话,在苍凉枯朽中与其共舞,在破败荒落中与其留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挽住沧桑的岁月,才能以我们的文化触角抚摸历史的嶙峋风骨和血脉流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心驰神往于历史的深邃与寥廓,找到现代与古往的对应,进而感悟历史的生命意义和生命意义的历史感悟。

真希望不要将所有的文化遗迹都修复为旅游意义上的景点,尽管修复能使它们初始的神韵依然光彩照人,它们历史的凝重依旧沉沉甸甸,但它们的岁月沧桑却被“修复”破坏了,由沧桑勾起的对尘封岁月的遐想也消失了。人们只能在现代的历史宫殿里,做切断或舍弃历史的游玩。当然,不露痕迹的修复是必要的,因为它能留住岁月的印痕。而整体原貌的复原,只能是把昨天的故事撮合成今天的游戏,这游戏只会是一种虚拟而不会是现实。尤其是把它看作一种成果性的安慰时会更可怕,它的代价将是牺牲掉子孙后代拷问历史的念想。

很难推断希腊雅典卫城复原的可能性,更难以想象圆明园遗址重建后的情景。如果为了再现战国时代的刀光剑影而把青铜兵器擦拭得锃光瓦亮,战国的先民一定会发出生剥皮肉的号叫;如果为了重现长安城下兵马俑的原创风貌而为它们重新涂彩抹釉,盛唐的祖先也一定会因被扼住了口鼻的窒息而呜咽。其实人人都明白,正是有了圆明园破败的残垣断壁,才有了极富感召力的呼喊和警醒;正是有了圆明园残缺的支离破碎,才有了民族屈辱史的真实写照;正是有了上述破败与残缺的修饰,才构筑了我们走进历史的通道,建立了我们与历史的契合关系。

历史是久远的,是在岁月河上流动的。当我们把它拉出河道加以修复后,它还是历史吗?

天,又阴沉下来了。雨,还会下?!

P6-8

序言

曾经初恋时不懂爱情的我,心怀忐忑地追慕邻里同窗,信写得冒失而青涩,惴惴不安如跌偷天陷阱当属情有可原。二十岁上,从警两载后,借赴江西办案之机,“假公济私”云游庐山美景,乘船沿江夜行,卧铺车厢里邂逅异性的倾心长谈,一路的情、景、物、人,感慨得我泪流满面后想追记成篇,却失语如哑地握笔发愣于纸端。这才着急上火地开始认真而又杂乱地读书。读着读着,就遭遇了写字的诱惑,中了毒似的不能自已——随着缪斯浸染了我的青春梦想,飘升起来。于是,由刑警转行到海军文工团,由演员干到导演,由诗歌写到小说。如今东瀛留学归来,又误打误撞地被嵌入文化官僚的格式化体制内,在蜗牛一样软磨硬泡的政府程序里俗成一个“人首马身”般内心交困的矛盾体。混迹在自以为很有文化的“求发展、追发达”的城市里,既不精英也不草根地在各种文化现象中觅食残喘。

我是说,我喜欢读书,但不属“自幼”,读得很晚。

我不善舞文,又常常心里有话不吐不快,结果开始了弄墨。

读书杂,学养亦无根基。“人从哪儿来,将到哪儿去”之类的命题,太哲学,在我大脑的沟沟壑壑里绕不过来。只能懵懂着不受任何逼迫的驱使,驾驭着思考的马车,感知生活历程。不翻阅凯鲁亚克《在路上》青春撒野带来的缱绻;没有穿过黑暗寻求光明,为寻求真理舍生忘死的凛然;当然,也不愿扮演用自言自语舔舐自己的文化自恋者,哼唷嘿嚯地喘息在文化思辨的路上。只想做一个孤独的文化守夜人,以自觉的道德激情,唤醒爱心和善意编织的关怀和悲悯于沉睡中。凭借博爱和慈悲的抚慰,使无力的弱势者强健,让悲观如我者坚持前行的脚步。或者说,用自己的表达方式,把正在经临的世事万象带给我的思考,借文字的描摹,完成拒绝遗忘的编码。力求“天地之间”作为文化人“个体为尊”的人格健全。毕竟说来,这个狂欢节一样无限娱乐的时代,经济关系日盛、道德关系渐衰的公共生活空间,仍有许多严肃甚至沉重的话题需要我们面对和参与。

有时候,真理似乎离我们很遥远,甚或冰凉。而人文关怀的悲悯,就存放在每一个心灵不甘寂寞的孤独里。只要它们靠在一起,就会比理想温暖,比幸福重要。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真理和幸福,不必埋怨人们在行色匆匆中淡忘了它。即便在时下的出版物被你推我搡地时尚化、娱乐化,甚至著名的艺术家也耐不住寂寞,开始自愚愚人、扎堆现眼地打压民众的阅读品位和观赏意愿的当口,我也不能放弃在历史遗存的背影中,或文化斗篷的遮蔽下,做“且介亭”式的感叹和希冀。

感叹,简而易行;希冀,举步维艰。

前者是一种精神呼吸,后者是面对文化的下意识敌视里的泅渡。泅渡已不再是面向对岸不断奋力的接近,而是一种被“接近”诱惑着的挣扎。所以,我不敢期许我的书写能成为一种文化棒喝的尖叫,或者蓄势待发的文化复兴前夜,合唱队伍里充数的“滥竽”。只要不被当做拆迁安置的现代文明中遗漏的理想化石,蛰伏在心灵边缘的黑暗里长眠不语就行。

守夜值更者的文化担当,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迎接那个照亮万物的太阳横空出世。想着那映人不可逼视的时刻的到来,我一直憧憬着在咀嚼责任、吞咽寂寞的夜色中,划亮安徒生传递的火柴……

为文化守夜,就是为现代文明掌灯。正如西塞罗说的“我们成为法律的奴隶,是为了保有自由”一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祈祷生命的耳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海碧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237625
开本 16开
页数 2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2
出版时间 2007-05-01
首版时间 2007-05-01
印刷时间 200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46
153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