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谐音“福禄”,汉代以前,则称“瓠”、“匏”、“壶”;汉代以后,称“壶卢”、“葫芦”。明代医药大家李时珍在其所著的《本草纲目》中,曾经这样释名“壶卢”:“壶,酒器也;卢,饭器也。随着人类科技的曰益发展,除了很少的实用功能外,葫芦的上述功用大多已经消弭无踪。真正为人们所珍视的,反而是相对比较务虚的“审美功能”,葫芦已经不再是一种器皿,而是一种赏玩艺术。
| 图书 | 葫芦把玩与鉴赏/把玩艺术系列图书 |
| 内容 | 编辑推荐 葫芦,谐音“福禄”,汉代以前,则称“瓠”、“匏”、“壶”;汉代以后,称“壶卢”、“葫芦”。明代医药大家李时珍在其所著的《本草纲目》中,曾经这样释名“壶卢”:“壶,酒器也;卢,饭器也。随着人类科技的曰益发展,除了很少的实用功能外,葫芦的上述功用大多已经消弭无踪。真正为人们所珍视的,反而是相对比较务虚的“审美功能”,葫芦已经不再是一种器皿,而是一种赏玩艺术。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不仅详细梳理了葫芦发展的历史源流、类别属性和加工工艺,而且还简明扼要地为我们介绍了葫芦的把玩、鉴赏、收藏以及保养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是一奉内容丰富、深入浅出的葫芦普及图书,非常适合对葫芦工艺比较感兴趣但又并未真正入门的“新手”。 目录 ①葫芦考略 ②葫芦分类 第一节葫芦的植物学分类 第二节葫芦种植要点及注意事项 第三节葫芦的日常分类 ③葫芦的形态 第一节天然葫芦 第二节勒扎葫芦 第三节范制葫芦 ④葫芦制作工艺 第一节火画 第二节押花 第三节针划 第四节刀刻 ⑤葫芦虫具 第一节鸣虫与虫具 第二节葫芦虫具的种类 第三节葫芦虫具的构造 第四节装虫技巧 ⑥葫芦把玩与保养 第一节葫芦的选择 第二节葫芦的保养与把玩 第三节新葫芦的后期护理 第四节手捻葫芦 葫芦精品赏析 附录1近年精品葫芦拍卖价格 附录2全国古玩市场(集市)地址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节 天然葫芦 所谓天然葫芦,就是不加人工、自然长成的葫芦,具体又可以分为纯天然成而的葫芦和裁切而成的匏器。 一、纯然天成的葫芦 古人崇尚自然之道,故而对于那种天生端正均匀、肌理光洁的葫芦一向青睐有加,视为珍玩,价值远迈金玉之器,誉为“天然璞玉”。不过,这种葫芦非常难得,常常是万不得一。 天然葫芦之中,多为中庸之状,特大或特小的葫芦均很少见。尤其是后者,一向为文人雅士所喜。清人屠隆在其《曼盒葫芦铭》中道出了其中的原委:“小壶卢极难种,有极小可为耳者,一双可值百金!”而当今葫芦大家王世襄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葫芦》中称:“予曾见小葫芦与珍珠、珊瑚、象牙须梳同缀成串,佩老人襟际。其天生丽质,视珠牙诸珍实不相让。”由于葫芦中多为单生,殊少双结,因此并蒂骈生的葫芦就显得非常珍贵。即使是一大一小的双结葫芦都显得非常难得,而如果两个葫芦大小仿佛、犹如孪生兄弟一般,那么在葫芦爱好者眼里,就更是视为珍品了。在古人看来,葫芦嘴小肚大的外形,可以很好地吸收住宅之内的上佳气场,而对于不好的气场则可以进行有效地抑制、阻遏,从而营造一个适宜的家居环境,是辅佐风水布局、加强感应的绝佳道具。因此,古时候的豪门大族多在家中供养几枚天然葫芦,或三,或五,或七不等,置于中堂之上,大者居于正中,左右依次变小,被认为有化煞收邪、趋吉避凶之妙用。《鲁班寸白薄》中有诗曰:墙头梁上画葫芦,九流三教用功夫,凡往人家皆异术,医卜星相往来多。 此外,在民间传说中,葫芦还是神仙盛装仙丹妙药的法器,能够纳福增祥、祛灾除厄,并且能够吸取空间中的秽煞之气,恢复原本的干净清晰。对身体不好、罹患疾病的人,能够缓和症状,让身心都好过一些。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上述说法无疑带有很明显的神秘主义甚至不乏迷信色彩,但是从家居环境的营造和民族文化的传统来看,葫芦无疑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中华先民“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与认知框架。 二、匏器 不加丝毫人工而浑然天成,这样的天然葫芦毕竟太少了,因此施以裁切、因需制器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经过裁切、加工制作而成的天然葫芦器被称为“匏器”,意思就是用葫芦制成的器具。当然,制作匏器的葫芦并不仅仅限于天然葫芦,还包括了勒扎葫芦和范制葫芦。 匏器的种类按用途划分,大体可以分为实用器和陈设品两大类,从各种生活器皿到文房用具乃至赏玩之物,应有尽有。这些作品精微工巧,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尚和审美取向,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珍贵遗产。此外,匏器在具有实用价值的同时,还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那些经过收藏者长期把玩摩挲的传世器物,更给人以古朴、凝重的美感。 康雍乾时期的匏器大多都用在陈设上面,在制作上多不计血本。匏器在制作上,审美要求极高,一般情况下,百只才能有一只真正符合匠工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较高的审美性。 此时的匏器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钟爱,是因为它有多变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经过加工之后的葫芦,表面可以产生繁复的图案,而且可以通过改变葫芦的形态,来达到一种奇妙的艺术美感。每年制成的工艺品数以百计,有碗、盆、瓶、壶、盒、罐、炉等等。 匏器还可以做日用品,可以装药、盛烟和饲虫,还可以做单纯的观赏摆件。葫芦所具有的特殊质地和色泽,洋溢着一股清新自然之气,给人以古朴、凝重的审美感觉。老熟的葫芦色黃如金,时间愈久,其色愈重。再加上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把玩摩挲,包浆最后达到紫润光洁的程度,古色古香,令人赏心悦目。P24-28 后记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推出的《把玩与鉴赏》系列图书在圈內外都受到好评,我一直期待《葫芦把玩与鉴赏》的出版。 在我国历史上,葫芦在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曾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诚如明代医药大家李时珍在其煌煌巨著《本草纲目》中所言:“窃谓壶匏之属,既可烹晒,又可为器,大者可以为瓮盎,小者可以为瓢樽;为舟可以浮水,为笙可以奏乐,肤瓤可以养豕,犀辦可以浇烛,其利溥矣。” 不过,随着人类科技的曰益发展,除了很少的实用功能外,葫芦的上述功用大多已经消弭无踪。真正为人们所珍视的,反而是相对比较务虚的“审美功能”,而这恰恰是《葫芦的把玩与鉴赏》这本书论述的重点——当然,葫芦的实用功能依然没有舍弃,诸如鸣虫葫芦之类。 在这本书中,作者不仅详细梳理了葫芦发展的历史源流、类别属性和加工工艺,而且还简明扼要地为我们介绍了葫芦的把玩、鉴赏、收藏以及保养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是一奉内容丰富、深入浅出的葫芦普及图书,非常适合对葫芦工艺比较感兴趣但又并未真正入门的“新手”。 掩卷而思,这本书给我的最大体会——更确切地说,应该是遗憾——就是:在古代,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何等辉煌灿烂的葫芦艺术品;而现在,我们在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等诸多方面则无疑是逊色了古人太多、太多! 从这个角度而言,如何在新的时代全面复兴这一传统工艺瑰宝,就是一个更加沉重、更加值得葫芦爱好者尤其是葫芦工艺界深思的课题了。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葫芦把玩与鉴赏/把玩艺术系列图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何悦//张晨光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5013664 |
| 开本 | 其他 |
| 页数 | 107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
| 出版时间 | 2007-02-01 |
| 首版时间 | 2007-02-01 |
| 印刷时间 | 2007-02-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鉴赏收藏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238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G894 |
| 丛书名 | |
| 印张 | 3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180 |
| 宽 | 145 |
| 高 | 9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