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洛城故事(透明石)
内容
编辑推荐

  佛唱,一曲特殊式样的中国哀歌;洛阳,一座失落在荆棘中的辉煌城市;这一片荆棘之中,却并没有幻化出杰阁凌云……

  故事线索是离乱的南北朝时代,一个南方工匠被胡人掳到北方役作,先在大漠中的佛窟,后在中古时代世界最大的城市洛阳。他以为他的妻子惨死已久,多年后,一个面容酷似亡人的女子却出现在他的面前,她是北朝的王妃,朝中权臣清河王的妻子。这一切是否仅仅是他的幻觉?如果这个幻觉多少系于他雕凿佛像的生涯,他的幻灭是否也和这城市最终的毁灭有着关联?

这部作品以生动可感的文学手法,在北魏洛阳的兴衰中,将恢宏的北朝艺术后的黎庶世界展现给现代人,勾勒出中国人记忆里一段失落的过去,以及那个时代给予普通人的忧患。

内容推荐

洛阳,这个荣光已经被埋没在蒿草中的古代名城,曾几何时,却是贵为“天下之中”的十三朝古都。

由北魏洛阳的兴衰,这篇小说试图勾勒出中国人记忆里一段失落的过去,以及那个时代给予普通人的忧患。精美奇譎的北朝佛教艺术所蕴涵的心理情境,提供了小说独特的线索。

故事始于一个南北朝时期南方工匠的遭际,他虔心向佛,期冀与失散的妻予重聚于彼岸,他缔造和经历了一系列的幻境,却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更大的幻境之中……

视觉细节之间的流动,是这个故事的“看”点——“看”故事而不光是“读”故事,是作者制作本书中一系列插图的用意。

书后所附的长文,提供了小说历史背景的入门读物,它帮助读者理解作品和当下生活境地问的关联,过往里,那些以苍生为刍狗的伟大王朝的盛极而衰.并不纯然是种听来消闲的清谈。

目录

小说透明石\1

史实洛阳是一座怎样的城市?\107

荆棘铜驼\1

谵妄的洛阳\16

坊墙之内\122

洛阳伽蓝记\129

永宁寺塔\137

乱中洛阳与永宁寺塔的倒掉\144

透明石\152

一本无法写下去的解构吏\162

后记\167

试读章节

一团柔和的、招摇不定的金色浮现在视野的中央,这金色间杂着朱红、明黄和深褐,从容地涨满黑暗的天穹,宛如七彩琼林之间,举起万千花树。突然,也就是睁开眼的一瞬……这美梦忽地溃散成了实景,一切的一切,原不过是一盏余息将尽的灯台,它细小的光焰时时变幻,就在他身旁跳跃成不同的形状。

他这一睡,又不知睡着了多久,壁龛里,那盏彻夜长明的烛火像是已烧掉了许多。

侧身过去,他又看见了将开凿第6385尊圣像的那方石壁,砍削平整的石壁已经预先着墨,为的是将来刻画时能辨别清楚,烛火光亮所到处,黑黝黝的一层宛如明镜;再细看去,那光亮的一层石面渐渐变得透明,看得清下面细小的纹路与肌理,溪流与沟谷,在溪流与沟谷之上是群山起伏;再看进去,还有小小的、就如鸟巢蚁穴般的城市村落,宛如万千世界……他注视着这一切,眼也不眨,唯恐遗落些微的细节,可那贴近脸颊的一壁冰凉石头,感觉总还是不可逾越的巨障,令他肉身的知觉慢慢苏醒,明白这深入的幻象不能持久。这巨障阻碍了他弗远无届的目光,又令他双目酸痛,眼睑颤动,以致不能自已地流出泪来。可他兀自不顾一切地注视着,尽管泪光糊住了眼球,从斑点的光亮中,仍旧可以窥见那个灰黑色的世界,尽管了无生气,却细节宛然……

渐渐地,像往常那样,在这艰难的对峙中,那堵巨障像春阳下的坚冰一点点缩小,最终分崩离析了,他感到自己像从坚冰中释出的空气,肋生双翅,从这世界的顶端一跃而下,在苍穹与大地之间飞行如风。遥遥地,他看见有人群移动,他看见草场上奔驰的马匹了。他不由得心旌摇曳,不由得飘飘然而足之蹈之。他用粗砺的手指,在虚空中划过深山大壑,向那人群迫近,他用指尖撮起那纤尘之末,细细琢磨打量,可是冥冥中的一阵阴风,拂过了烛火,像是一阵乌云掠过他的世界,瞬时间,那点点微尘又消散得无影无踪。

他叹了口气,终究沉沉睡去……

自建元3年太武帝敕建代北万佛洞开始,他便已在这暗无天日的洞中役作了。当初同被掳来的南朝工匠200余人,而今只余下十之二三。17年时间,工事已经完成大半,经他手的圣像总也有40尊以上。起初,为了宣示佛像居所的圣洁,工匠们尚在沿石壁上栈道搭起的木棚里潦草过夜,后来,工事日见繁忙,监工索性就让他们睡在石窟里面。但凡进食和便溺时候,便由监工的鲜卑士兵用铁链将他们穿上,一个个拽出洞去。

起初,士兵们用铁链穿上这些工匠,仅仅是为了防止他们逃走,而今则另有缘由。17年来,他和这群工匠们在洞穴中夜以继日地劳作,不论白天黑夜都要点起烛火,眼睛已经变得不习惯观看远景,也不大能在白昼视物。偶尔有人要出洞去,都得格外小心,别让对他们来说已变得炽烈无比的阳光,一下灼坏了眼睛。刚开始时,这事故曾不止一次地发生在逃跑的工匠身上,而如今,这些忍受了十数年来穴居劳作的苟活者,已变得像老鼠般怯于光亮的世界,纵没有镣铐加身,他们也需要万分的勇气,才能向外跨出一步。对背井离乡的大多数工匠们来说,洞外的天地是什么模样,只留下记忆里一点缥缈的影子,这影子多半带着昏黄烛火的光晕,飘摇不定,真幻难辨。

不知何时起,他回忆中的世界就这样变得一片金黄了,和现境里那昏黄的烛光莫分彼此。在白昼,总还有拐弯抹角溜进洞来的光亮,联络着外面那喧嚣世界的秩序,监工士兵的呵斥怒骂,与叮咚的锤凿声交错;而那金黄的夜晚降临时,所有的声响都已睡去,从他栖身的那条破草垫的位置,一睁眼,就可以看得见壁龛里守夜的灯火。它的光亮于石壁前静默地摇曳,被烛火照亮的地方是工事未毕的石龛,那难分彼此的佛的微笑,黑暗里的阴影则是尚未雕凿的石龛在岩壁上留下的孑L洞,光明与黑暗随着空气的波动时时消长。十余年来,他常在夜晚的睡梦中醒来,一两个时辰地注视着这摇曳的、无定形的光亮,看它们是西天里变幻的云霞,是村北头的优谐与说唱,由一开始与世隔绝里的搜索枯肠,直到如今独处中的兴味盎然,让他忘却了真实而繁复的人世间,忘却了日和夜的区分,忘却了自当独醒,还是睡眠。

然而,长夜终有尽时,当金黄的夜晚随那燃尽的烛火消散时,他不能不惊惧地想起,他并非睡在自家后院柴草上松软的梦里,他每每不自禁地想起这漫长的洞穴生涯的“最初”来。“最初”是什么样子,他几乎已记不清了,“最初”甚至还不如眼前这一片黑暗看得真切,但他的确记得,“最初”的时候,他绝不是睡在这冰凉石壁旁的一堆破草席上,最初,他是有妻子幼女,有自己茅屋小院的南朝人。“最初”的那一幕真实是,18年前,大举南掠的胡人烧毁了他们的山村,强暴了他的爱妻,杀害了他的幼女,又将全村的人口差不多屠戮殆尽,不过因他的石匠手艺,才侥幸逃过一死,才被辗转遣送到这漠北的荒山中营造石窟。

随着黑暗中一天天无差别日子的流逝,尽管“最初”的那一切仍旧刻骨铭心,那真实的“原本”是什么模样,却已无从知晓——他可以回忆,却无法感知,他需要一个形象,而那个残破的形象却在这黑暗中渐次逃逸消散,充盈心头的仇恨渐屈服于姑妄偷生的苟且。在被迫离家的那个黄昏之后,无数回漫无目的地,他在洞穴内冰凉的石地上刻画涂抹,似乎是想要记住被掠来后已流逝的春秋。可是十七年后,连妻子的模样都已经在他意识中变得模糊,有朝一日重返家园的希望,变做了蠕虫般一天天喘息下去的残念。每在黑暗中念及于此,他平和的心境就要备受袭扰,他已经不能像刚来时那般嚎哭与叫骂,甚至已不能够黯然流泪。

虽然是了无生趣,对死也毫无畏惧之心,他却不能就这么糊里糊涂地死去。如果死后能和妻子儿女重逢,那或是件好事,可是在同来营造万佛洞的工匠们那里,他隐约听到议论说,人死并不能干净,古往今来的死者以亿万计,并不是所有的死者都能遂愿与他们的亲友团聚,那些居无定所的孤魂,依然游荡在三界之外,苦苦等待轮回的差遣,只有生前功德圆满者,才有幸升入极乐世界,免遭来生重为牛马的苦难。最初他虽不信佛,而今却渐相信这话并非全无道理,因为无数回他亲眼目睹,就连那些不知礼数的鲜卑杂胡,也不能对轮回的报应无动于衷。这些胡人平日里凶恶无行,但在行佛事之际,全都诚惶诚恐、五体投地——这就是因果教化的最好证见。十数年来,胡人朝中的皇帝已经换了几番,营造佛窟的资助却不见少,一区圣像开凿之前,常都是冠盖云集,贵胄纷临。已故去的皇太妃生前向佛发愿捐凿一窟,便驱使数十工匠役作了整整3年,而寻常官宦人家,也有万金以上的捐助。即便是下等人民也不甘落后,每一区圣像所附的造像题记,全都密密麻麻,写满出身寒庶的平民邑子姓名。

身无分文的他自然无力捐助一尊佛像,可是,从知道捐资圣像可以超度亡灵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想到,如果有朝一日能够在供养人像中加入他妻子的形象,再在造像题记里设法加进妻子的名字,或许就可让仍在地下游荡的她早日飞升。这个念头让他活下来,让他从此不惮役作,甚至让他变得不再仇恨那些个胡人。

阿兰,阿兰。

他喃喃自语,这个名字他已经叨念了十数年。而如今机会似乎已经真的来临。P3-8

后记

  写小说本是略显沉闷的日常工作之余的一种调剂,但它并非纯然是一种娱乐,特别是一些小说本取材于我的专业学习(艺术史),论文或许不够成功,却催生了一些小说。我的精力和兴趣不允许我写一万字以上的中篇,而《透明石》或许是个例外中的例外,它是在无数个灯下的午夜,一点一点地熬成的,  关于这个故事,我曾经征询过不同朋友的意见,有人不大接受这故事的叙述框架,完全第三人称(指文中的石匠)倒不是一个问题,但他们认为可以给这个故事加上更现实主义些的叙事,使得人物性格更鲜明,故事情节更完整一些,比如,有的读者会问:王妃和阿兰,乃至王妃和绿云的相似相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小说结束也没有一个交代。再有,这故事严格意义上只有一个主人公, 那就是第三人称的“他”石匠,其他人物某种意义上只是他的“心像”,有些人物,像皇帝和郭欢,在故事中的“戏份”太少,属于传统文学理论中典型的“扁平”人物。  我衷心地接受他们的批评,但我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固执己见”,不是没有一点自己的理由。我觉得,这个故事一定程度上的情节脱落,恰恰是它赖以成立的重要特点。我的故事以一个意象——石窟中凝视烛火的工匠——开始,到一个被别人在黑暗中注视的画面中的悲欢结束,这本来就是一个关于“画”和被“画”,“看”与“被看”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和历史事实合拍若节,更重要的是,它也隐含着中古佛教对于形象,对于空间和动势的独特理解。  因为脑海中挥之不去的那些画面,我曾经动手把这个故事改作一个剧本。在我用英语写的这个故事的剧本版里,我加入了一些情节的连缀,使得它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由于电影的物理手段的天然属性,文学叙述中的“主观视角”,可以更好地不费力气地被表达,又不显得过分拘泥着实。  写历史题材的小说本是件尴尬的事,在我看来,许多冠以“历史”之名的小说,只有历史材料,而无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感,扮成超人回到古代的现代人,有性感大美女的胴体陪伴,有少林武功和海军陆战队的功夫撑腰,有受过大学教育的新脑瓜去分析旧民俗,自然不可一世,这样的历史小说,即便是对文献典故再熟悉,对职官制度再了解,专有名词用得再多,也是没有什么历史感的。这不是我喜欢的历史小说。  一个古代人和现代人心态的最大区别便在于他是有所敬畏,有所不为的。天黑便上床睡觉,逢年过节都会给先人上供的古代人,和今天满世界乱跑,或是满世界在脑子里乱跑的现代人是截然不同的。  这区别也体现在讲故事人的眼光上。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在古代文学里是不罕见,这往往类同“戏说”(但它们和今天的“戏说历史”还是有一些距离),但你若看那些伟大的怀古篇什,往往还都是话说了一半而又说不下去的情形。在我的小说中,一个南北朝时期的奴隶(用今天更专业一点的术语说来是“专役户”,就是一辈子为别人活的人),不可能想象他站在直升飞机上俯瞰大地——像今天电影大片中的那样,自在潇洒地推拉摇移升降甩。  在这个意义上,这个故事更看重一个普通人的视角,而不是帝王将相的视角。  视觉上细节之间的流动,而不是叙述者把握全局的扫视。才是这个故事的“看”点——“看”故事而不光是“读”故事,是我制作那些插图的用意。在这个意义上,它们也不仅仅是插图,对于那些在岩壁前终老余生的中古时代的人们来说,他们的生命意义在于那需要多少年才可以浸润其中的肌理和层次,在于宛转萦回的细细斟酌,而不是历史书写者的大笔一挥。  心理上的“真实”甚至比历史细节的真实还重要,织锦般的繁复与绮丽,而不一定是一根筋贯穿到底,这也是故事赖以立足的地方。某种意义上这并不是“后现代”,而是“前现代”。 虽然如此,这篇小说也不能不遵守起码的文学规则,小说毕竟是小说。  首先,在纯粹的“意识流”和脉络清晰的“讲故事”之间,我多少还是偏向于后者,我并不希望,这个故事完全是一团没有头绪的心理感受的碎片,虽然它可能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其次是语言,中国古代的叙事传统讲求言简意赅,由于上面所说的“画”和“事”的关系,由于欧化了的现代汉语的特点,也由于今天特定的读者群,叙述力求意赅,却不大可能真的言简,甚至也没法忠实地传达出南北朝人物言语的真正风貌——结果是种妥协,就像西方历史电影里的人们说的是英式英语,而不是真正的中古英语。  经由朋友的介绍,曾经有机会让一位著名导演的妻子看看我的写作计划,她一看这个题目(她最终也没看我的小说),便含蓄地埋怨说,“为什么大陆的朋友总爱些这么‘大’的题目呢”,她没有说出的话全都在她先生的作品中,最近他作品的成功似乎在向大陆的同行们证明,只有更细腻的戏剧冲突才是表现中国文化趣味的便(bian读四声)宜手段,而寻求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不必在上下翻飞的惊心动魄中。  其实我完全同意她的说法——尽管我也觉得,在她所说的不骄妄、不虚妄的前提下,大陆的作者们没必要回避自己对于“大”的兴趣。  这个关于“大”的故事,不是为了一个小人物野心勃勃的自我实现,而虚托的“大”,小人物的希望并不总是在书生的幻想中成长为大人物——无论是文化智识上的精英,还是政治武力上的巨头——再回头来居高临下地整治小人物。小人物的命运中自有一种使我们悲悯的力量,他们无穷生命意识的翻卷,正如阿兰在地下唤起的时间的狂流,使我们看到“集体”和生命延续的价值。我希望,小人物们生活的有形色但无定式,可以突破文学作品不停地被作为各类“自我”表达工具的模式。一幅有明确主题的文人画固然可以一写胸中逸气,一幅抽象的,五色斑斓的阿拉伯地毯,不用编织一个意义明晰的故事,却也同样包容着万千世界,和有意义的人生。  小说后末所附的长文,实在谈不上是给对学术意义的艺术史或历史研究有兴趣的朋友——虽然窃以为其中的观点对他们或许也不无启发,一方面,它给完全没有背景知识的朋友提供一种入门阅读,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将帮助更好地理解这篇小说写作的背景,和我们当下生活境地之间的关联,因为,过往里那些以苍生为刍狗的伟大王朝的盛极而衰,实在并不纯然是一种听来消闲的清谈。  故事的写作始于2001年,其间搬了几次家,从芝加哥搬到费城,又从费城转至波士顿、纽约......零打碎敲地,甚至是灰头土脸地在夜半写作,最初确有些不连缀之处,经过几次整合,又反复修改了几次,才算是终稿。如果它还能有些许存在的价值,那么也算是对得起长久以来给我鼓励的师友,和纵容我耽溺空想中的亲人。  2006年12月6日 于纽约白原市

书评(媒体评论)

这部作品以生动可感的文学手法,将恢宏的北朝艺术后的黎庶世界展现给现代人,是一种新颖的可贵的尝试。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艺术博物馆研究员.资深佛教艺术史学者常青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洛城故事(透明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柯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05679
开本 32开
页数 1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1
出版时间 2007-02-01
首版时间 2007-02-01
印刷时间 2007-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39.09
丛书名
印张 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3: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