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印度基础教育/新世纪国际基础教育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剖析印度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得失成败以及走向新纪元的基本趋向。印度是一个重要的发展中国家,是与我国近邻的大国,也是一个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颇受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后发型”国家,因此,研究印度教育也是我国未来教育发展和研究所需要的,对当前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是会有参考价值的。

内容推荐

在新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基础教育备受重视,无论是美国、英国、日本、德国,还是东南亚各国,都把基础教育的改革列为重点予以前所未有的关注,一改以往认为基础教育已经普及、问题已经解决的老观念,

要从基础教育改革做起,对教育进行新的重建。基础教育不仅是认字,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人生朦胧天性的初启,一切由此播种萌生,它是孕育世界精神的摇篮,是催生世界大师和一代英豪的家园。基础教育包含着奠基、培苗、初始及最基本等意义。

剖析印度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得失成败以及走向新纪元的基本趋向,对当前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是会有参考价值的。印度是一个重要的发展中国家,是与我国近邻的大国,也是一个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颇受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后发型”国家,因此,研究印度教育也是我国未来教育发展和研究所需要的。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断裂与延续:印度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古代印度教育

二、中世纪印度教育

三、近代印度教育

四、独立后的印度教育

第二章 走向统一:国家政策与学校制度

一、国家教育政策

二、教育行政制度

三、学校教育制度

第三章 课程框架:学校教育的核心

一、课程框架形成的背景和焦点

二、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课程结构

三、高中阶段的课程结构

四、课程评价:吹响以学生为本的号角 

五、群策群力开展课程管理

第四章 全民教育:教育基本权利的保障

一、普及初等教育

二、扫除文盲教育

三、全民教育项目的实施个案

第五章 中等教育:双轨走向的延续

一、中等教育的概貌

二、中等教育职业化

三、中等学校课程设置的新内容

四、促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的改革举措

第六章 职业教育:通向市场的桥梁

一、印度职业教育的历史发展

二、纵横交错的现行职业教育体系

三、多元化、非正规的校外职业培训

四、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 开放教育:正规教育的伙伴

一、行之有效的初等非正规教育中心

二、正在形成的中等开放教育

三、初具规模的高等开放教育

第八章 教师教育:教育质量的保证

一、教师教育的实施

二、教师教育课程和在职培训

三、印度教师教育的改革和重组

第九章 道德教育:彰显宗教特色

一、历史回溯:根深蒂固的宗教教育

二、甘地和泰戈尔的道德教育思想

三、宗教性和德行并存的学校道德教育

四、学校道德教育的特色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十章 语言教育:多元中显统一

一、印度的语言概况

二、印度语言教育的现行法规政策与课程教学

三、世纪初印度语言教育的主要争端与问题

第十一章 信息技术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的传播

一、“学校计算机扫盲与学习”项目

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指导与课程大纲》解读

三、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与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一、课程框架形成的背景和焦点

课程框架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印度是一个由多元文化和多种语言构成的统一体,各种信仰、宗教、族群同处一地构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展示了统一中的多元和多元中的统一之特色。这一传统在印度一代又一代国民中传递,既显示了统一性又展示了变革性。  

当代印度社会的相当部分似乎拉开了自身对宗教哲学精神和过去遗产的理解的距离。但“西化”的影响似乎仅被限制在社会的上层人士之内了,使得绝大多数人对这些发展变化一无所知,这也带来了强烈的城市和乡村、农业和工业、富裕和贫穷、文化人和文盲之间的差别。

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工作,因而又相应地出现了许多新目标。现代正规工作组织已经繁衍了同伴群体、协同工作等模式。这同农业社会的工作设计有鲜明的不同,因为,农业社会当中,个人可以完成所有工作。

在文化方面,政府已经通过立法实施了重大变革,意在废除历史遗留下的社会不平等和剥削现象,对所有社会成员的民主权利和宪法之内的特权予以保护。令人欣慰并被广为接受的观点是,高质量和大规模的教育是实现行动目标、建立社会整合的强有力的工具。国家安全、民主制度、平等、自由、公正、国家统一和爱国主义是印度社会的重要国家目标,此外还应培养人们对人权的尊重意识和责任感,而弱势群体,如部落、妇女、残障儿童、少数民族则必须受到特殊的保护和对待。教育必须对他们的提升与能力获得这一巨大的任务贡献力量。

课程开发的历史过程与新问题

在印度过去几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学校课程开发、教学大纲设计和教学内容准备的专业化。全国教育研究和培训委员会是国家水平上的教育领域的一个专业机构,它参与了印度课程开发和教科书编制的全过程,为从小学到大学的课程开发提供了技术的和理论支持。培训委员会制定的《国家初等和中等教育课程框架》(the National Curriculum for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A Framework以下简称《年课程框架》)以及年的政府《行动计划》都重点突出了年《国家教育政策》的精神实质,即把社会文化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关注同教育关注协同起来;同时也强调持续的和综合的教育评价,以及对教育媒介和技术的应用。《1988年课程框架》通过制定统一的成绩标准和水平而对印度国家教育制度的完善起到了极大作用。然而,在审查上述方案的实施情况时,相关人员发现,课程的某些领域如教师教育、国家文化使命、学校科学教育等得到了很大改进,但其他诸多领域依然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央的支持也需进一步扩大。除此之外,《年课程框架》自发布之日起就没有得到任何监督和审查,因此,在当前对该框架进行审查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在过去的10年里,人类所走的每一步无论在规模和影响上都比此前的五六十年的变化还要大。教育和社会需求以及它们对彼此的要求都在变化,实际上,教育和学习一直在经历着转变。世界各国纷纷以文本的形式展现这种变化,美国年出版的《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英国年出版的《学会成功》等都对本国的教育形势持严峻的看法,并借此拉开教育改革的帷幕。在国际层次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年出版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则全面审视国际教育形势并提出长远发展战略的建议。一时间,课程设计成了教育改革的关键,教育和课程改革成了国际共识。 

向前沿课程进军

作为一个终身学习者,个体必须形成对生命中诸多因素的快速知觉,这些因素包括:现代化的世界、在生活的所有路途当中快速出现的变革、知识的退化和扩张现象、生命角色的转变以及生命不同阶段的心理条件。为了完成这些任务,学校的课程和学科必须经过如下方式进行选择,即在普通和职业教育领域,课程和学科必须能够成为学生下一阶段深入学习的基础。特别重要的是,学生需要掌握像语言、信息和交流技能等工具性学科的内容,形成相应的理解能力,从而为他们进一步学习作准备。在选择和组织内容的时候,重点应当从具体知识点转移到整个学科的结构、课程领域的核心概念,以及探求学科具体细节知识的工具和方法上。换言之,课程或学科应当以一种能够提供探求工具的方式设计,以一种为获取学习方法和工具提供基本起点和实践基础的方式设计。

今日世界是一个飞速发展、不断变革的世界,也是一个要求我们时时关注的世界。在这个充满活力的社会里,每一位学习者都必须掌握全球化背景下各门学科的知识领域。因此,为了使学习者的知识基础能跟上时代的变化,每隔年,正规课程的内容都应得到少量的增加,同时,现存课程中那些过时的部分则应删除以减轻学习者的课程负担。前沿科学——如通讯系统、空间技术、生物工程学、基因工程、近期健康议题、能源和环境、世界地理、多民族学、建筑学等——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都将反映在学校的课程中。P37-40

序言

《新世纪国际基础教育丛书》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以及华南师范大学博士基金资助项目的重要研究成果。在当前中国开展大规模的基础教育改革高潮中,编辑出版这套丛书,是非常有意义的。

走向新世纪,世界掀起一股教育改革浪潮,被称为2l世纪旋风。它与18世纪的产业革命旋风、19世纪的工业化运动旋风、20世纪的资源争夺战旋风不同,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高科技革命的发展决定了以人才取胜,因此改革教育、培养新世纪人才就成为各国策应新世纪竞争的重点。

在这一轮新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基础教育备受重视,无论是美国、英国、日本、德国,还是东南亚各国,都把基础教育的改革列为重点予以前所未有的关注,一改以往认为基础教育已经普及、问题已经解决的老观念,要从基础教育改革做起,对教育进行新的重建。这的确是新世纪人类教育意识的重大进步。人类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离政治、经济很远的教育的潜在作用力,从而刮起教育改革的世纪旋风,而且对离人才成材最远的基础教育下新功夫。这就深刻地表明,人类对基础教育的认识已经从摆脱中世纪的宗教禁锢和盲从,进而转到注重社会功效,现在又透过漂浮在世俗之上的功利,深入地认识到基础教育的潜在作用力,从而启动了一个更加日新月异的崭新时代。人类推动了基础教育的根本改革,便抓住了推动社会历史进程的原动力。

基础教育,在这里包括进入大学之前的教育。从现代教育意义上,世界最早出现的是大学,如12世纪创立的波隆那大学,而基础教育则是从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以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尽管18世纪德国已提出普及小学教育的口号,但直到19世纪之后才真正开始提出实施普及基础教育的任务。发达国家于20世纪初先后普及小学教育,50年代以来先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许多人看来,基础教育就是教学生识字,学生的任务就是读书;在许多发展指标中,特别是表明国力发展的构成中,只列“识字率”,读到几年级识多少字;在过去的现代化指标中,基础教育只重发展规模。显然,高科技的兴起,使我们对基础教育有了崭新的理解,21世纪的教育改革,给基础教育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教育精神。

基础教育不仅是认字,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人生朦胧天性的初启,一切由此播种萌生,它是孕育世界精神的摇篮,是催生世界大师和一代英豪的家园。基础教育包含着奠基、培苗、初始及最基本等意义。人的一切都由此成长,从识字到著名作家,由鸿蒙初开到创建科学新领域的元勋,更重要的是奠定了全体国民安身立命的基础,有如苗圃般孕育着未来的莽莽森林。基础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长远发展,注定了民族的未来。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基础教育办得如何,反映了这个民族的现代性、发展水平和眼光、视野;不重视基础教育,不仅说明这个民族缺乏眼光,更重要的是这个民族群体意识仍属低庸,尚不具备把握世界未来发展的能力。国际教育经验表明,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基础教育没搞好而国家得到繁荣的先例。正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推进了基础教育的历史发展,为人类世界进入新历史阶段开辟了道路。18世纪中叶英国以全国人口中基础教育识字率居世界最高而奠定了最先爆发工业革命的基础;德国基础教育的最先普及书写了国家发展的辉煌篇章;而美国19世纪中叶发起的公立学校运动,一个世纪以来绽放出明珠般的灿烂光芒。一个能认识基础教育意义的民族,是具有远大视野的、成熟的民族。

正是秉承这一思想,《新世纪国际基础教育丛书》为走向新世纪的中国教育奉上一批重要国家基础教育实践研究新作,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典、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等。剖析这些国家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得失成败以及走向新纪元的基本趋向,对当前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是会有参考价值的。

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声浪之大,为以往所未见。在历史发展的重大时刻,中国人终于发现,基础教育不仅很重要,要大力普及,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教育模式的革命性创新。中国现代化为什么经历的时间如此之长,到目前,现代化的水平还不高,现代化综合指标排在世界第66位(2000年)。这与教育有无密切关系?与基础教育是否关联?中国自宋末以来科举制就日益走向僵化,儿童初涉蒙学,就浸泡在儒学“三纲五常”之经典中,为人生中最重要的应举作准备。千百年来儿童的认知以应试为模式,皓首穷经,惟求金榜题名,制约了他们作为人的创造性的发展。时至今日,中国基础教育中仍以应试为本,使教师、学生、家长、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都受每年大小升学考试的“指挥”,惟“试”是学,押题做题,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围绕着各种考试进行无穷无尽的“题海训练”。武汉大学校长侯杰昌说,中学生能大量地拿物理、数学等奥林匹克奖,而中国人却得不了诺贝尔奖;这不是什么“起点赢终点输”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诺贝尔奖需要原创性,这恰恰是中国人首先是中国中小学学生最缺少的。中国教育发展早就超过了识字率80%的现代化指标,但国家现代化水平仍很低,中国的发展成本也比世界平均发展成本高(1.25:1),这些也都同我们民族的创新性,同基础教育模式有极大的关系。中国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已开始关注这一重大问题,也必定会在这些方面取得重大进步。本丛书正是从这一愿望出发,通过引介、探讨国际基础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希望让中国教育工作者在世界林林总总、各领风骚的基础教育变革实践中,寻找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有积极参考价值的东西。

本丛书的编写得益于著名比较教育学家、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先生,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会会长、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梁忠义先生等专家的帮助和支持。丛书由广东教育出版社的常丹琦主任策划并主持编辑工作。丛书得到各分册作者的大力支持,他们都是这一领域的专家,曾经留学于所研究的国家,有的还获得该国博士学位并长期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他们在繁忙的教学和研究中承担本丛书的写作,给丛书带来鲜活的生命和可喜的亮点,我们在通过他们了解异国教育实践的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对国际教育丰厚的学术造诣和研究功力。目前研究国际基础教育的论著不少,但是像这样系统地编写一套丛书还是第一次。由于各位作者的个人研究方法及学术视角不同,因此赋予每本书的都是作者独特的学术个性、丰富的人生视野、多维的思想角度,使丛书呈现出多彩的风格。我们力争在求深、求新、求实、求精的方针下,使每一本书都能在作者的精心扶植下,成为聚荟精华之上品。当然,国际教育是发展着的,尤其影响教育的因素是多样的,因而这些研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相应的局限。但是,我想只要我们带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需求的眼光,一定能在其中有所识别,有所收获。我欢迎各位读者对书中存在的不足给予指正帮助,使之做得更好,以期对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一点作用。感谢广东教育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的辛苦工作,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本丛书出版的专家及朋友们。

于华南师范大学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后记

我集中从事印度教育研究,还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事情。我的《战后印度教育研究》一书1992年被列入江西教育出版社的《战后国际教育研究丛书》;我承担过“八五”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基金课题“中印教育比较研究”,算是国内较早开展这一领域研究的。但此后因相继接受了多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的重点研究项目,故更多地关注一些与我国教育改革关系密切的现实问题,更多地涉及到其他一些研究领域,如高等学校学生贷款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献研究、教育质量管理研究、美国基础教育研究等,并在这些研究领域发表或出版了一些研究成果。

在这期间,我虽然也就印度教育撰写过一些论文,如关于印度全民教育或印度学生贷款等的专题论文,并曾应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之约,参与了《世界教育大事典·印度卷》的组织工作,但终因时间和精力有限,加之印度教育的文献相对较难获得之原因,我虽仍有兴趣但却未能继续将印度教育研究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尽管我知道这一研究对于我国的比较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印度是一个重要的发展中国家,是与我国近邻的大国,也是一个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颇受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后发型”国家,因此,研究印度教育也是我国未来教育发展和研究所需要的。

此次因丛书主编冯增俊教授邀请并力陈印度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本人虽深知自己近期缺乏系统研究难以完成这一重任,但盛隋难却,也出于自己不了的印度教育研究之缘而应允下来。对印度基础教育的深人探讨,使我对印度教育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惟因近一年来诸事繁多等种种原因无法按预定时间交稿,感谢冯增俊教授的无限耐心,使我最终完成了这一今天对我而言仍认为是十分艰巨的任务。

本书是集体劳动的结果,由我和诸位研究生合作完成。本书各章作者依次如下:导言、第一、二、四、七章,赵中建;第三章,徐士强;第五章,赵中建、许立新;第六章,杨丽宁;第八章,许立新、赵中建;第九章,兰小云;第十章,李克建、杨志平;第十一章,杨志平、赵中建。全书由我修改和统稿。

需要指出的,我们希望并努力将本书写好,但因为有关印度基础教育的信息资料较为缺乏,尽管我们查阅了印度教育部网站及可能查阅的资料来源,这一初衷似乎未能全部实现。我们知道,本书依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或缺陷,恳盼读者批评指正。

赵中建

2003年7月

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印度基础教育/新世纪国际基础教育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中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665371
开本 32开
页数 2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39.351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03
141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3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