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细胞的不死精神/高士其经典科普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揭开了细胞不死、生命起源的秘密。细胞为什么会永远长大,永远不死?而由细胞组成的人却得不到永生,会逐渐衰老、死亡呢?本书从生命的起源、单细胞的性生活说起,揭开细胞的不死之谜。

内容推荐

科普作家高士其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妙趣横生的比喻来向人们传播医学科学与公共卫生的知识、思想和精神。本书是19篇关于科学小品的集结。谈的净是些生物细微琐屑的事,但是却都和人生有关:民主的纤毛细胞、大海给我们的礼物、地下王国漫游记等。

目录

第一编 生命的传奇

细胞的不死精神

单细胞生物的性生活

新陈代谢中蛋白质的三种使命

民主的纤毛细胞

生命的起源

第二编 自然的故事

地球的帐幕

大海给我们的礼物

森林的礼物

土壤世界

水的改造

灰尘的旅行

地下王国漫游记

第三编 健康与生活

漫谈粗粮和细粮

谈寿命

防止“病从口入”

衣料会议

烹调蔬菜二三事

试读章节

滴答滴答……滴答又滴答。

壁上挂钟的声音,不停地摇响,在催着我们过年似的。

不会停的啊!若没有环境的阻力,只有地心的吸力,那挂钟的摇摆,将永远在摇摆,永远滴答滴答。

苹果落在地上了,江河的潮水一涨一退,天空星球在转动,也都为着地心的吸力。

这是18世纪,英国那位大科学家牛顿先生告诉我们的话。

但,我想,环境虽有阻力,钟的摇摆,虽渐渐不幸而停止了,还可用我的手,再把发条开一开,再把钟摆摆一摆,又滴答滴答地摇响不停了。

再不然,钟的机器坏了,还可以修理的呀。修理不行,还可以拆散改造的呀。

我们这世界,断没有不能改良的坏货。不然,收买旧东西的,便要饿肚皮。钟摆到底是钟摆,怕的是被古董家买去收藏起来,不怕环境有多么大的阻力,当有再摇再摆的日子。地心的吸力,环境的阻力,是抵不住,压不倒,人类双手和大脑的一齐努力抗战啊。你不看,一架一架,各式各样的飞机,不是都不怕地心的吸力,都能远离地面而高飞吗? 这一来,钟摆仍是可以滴答滴答地不停了。也许因外力的压迫,暂时吞声,然而不断地努力,修理,改造,整个滴答滴答的声音,万不至于绝响的啊!

无生命的钟摆?经人手的一拨再拨,尚且永远不会停止;有生命的东西,为什么就会死亡?究竟有没有永生的可能呢?

死亡与永生,这个切身的问题,大家都还没有得到一个正确的解答。

在这年底难关大战临头的当儿,握着实权的老板掌柜们,奄奄没有一些儿生气,害得我们没头没脑,看见一群强盗来抢,就东逃西躲,没有一个敢出来抵抗,还有人勾结强盗以图分赃哩。真是1935年好容易过去,1936年又不知怎样。不知怎样做人是好,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生死的问题愈加紧迫了。

然而这问题不是悄悄地绝望了。

我们不是坐着等死,科学已指示我们的归路,前途。

我们要在生之中探死,死里求生。

生何以故会生?

生是因为,在天然的适当环境之中,我们有一颗不能不长,不能不分的细胞。

细胞是生命的最小最简单的代表,是生命的起码货色。不论是穷得如细菌或阿米巴,一条性命,也有一粒寒酸的细胞,或富得像树或人一般,一身也不过多拥几万万细胞罢了。山芋的细胞,红葡萄的细胞,不比老松老柏的细胞小多少。大象、大鲸的细胞,也不比小鼠、小蚁的细胞大多少。在这生物的一切不平等声浪中,细胞大小肥瘦的相差,总算差强人意吧。

这细胞,不问他是属于哪一位生物,落到适合于他生活的肉汁、血液,或有机的盐水当中,就像磁石碰见潜铁粉一般地高兴,尽量去吸收那环境的滋养料。 吸收滋养料,就是吃东西,是细胞的第一个本能。

吃饱了,会涨大,涨得满满大大的,又嫌自己太笨太重了,于是不得不分身,一分而为二。

分身就等于生孩子,是细胞的第二本能。

分身后,身子轻小了一半,食欲又增进了。于是两个细胞一齐吃,吃了再分,分了又吃。

这一来,细胞是一刻比一刻多了。

生物之所以能生存,生命之所以能延续下去,就靠着这能吃能分的细胞。

然而,若一任细胞,不停地分下去,由小孩子变成大人,由小块头变成大块头,再大起来,可不得了,真要变成大人国的巨人,或竞如希腊神话中的擎天大汉,或如佛经中的须弥山王那么大了。

为什么,人一过了青春时期,只见他一天老过一天,不见他一天高大过一天呢? 是不是细胞分得疲乏了,不肯再分哪?有没有哪一天哪一个时辰,细胞突然宣告停业了倒闭了呀?

细胞的靠得住与靠不住,正如银行商店的靠得住与靠不住,不然,人怎么一饿就瘦,再饿就病,久饿就死呢?不是细胞亏本而召盘么?那么,给它以无穷雄厚的资源,细胞会不会超过死亡的难关,而达于永生之域呢?

这是一个谜。

这个谜,绞尽了几十个科学家的脑汁,费光了好几位生理学者的心血,终于是打破了。

1913那一年,有一天,在纽约,在那一所煤油大王洛氏基金所兴建的研究院里,有一位戴着白金眼镜的生理学者,葛礼博士,手里拿着一把消毒过的解剖刀,将活活的一只童鸡的心取出,他用轻快的手术,割下一小块鲜红的心肌肉,投人丰美的滋养汁中,放在一个明净的玻璃杯里面。立刻下了一道紧急戒严令,长期不许细菌飞进去捣乱,并且从那天起,时时灌入新鲜的滋养汁,不使那块心肌肉的细胞有一刻饿。

自那天起,那小小一块肉胚,每过了24个钟头,就长大了一倍,一直活到现在。

前几年,我在纽约城,参观洛氏研究院,也曾亲见过这活宝贝,那时候已经活了16年了,仍在继续增长。

本来,在鸡身内的心肉,只活到一年,就不再长大了。而且,鸡蛋一成了鸡形,那心肉细胞的分身率,就开始退减了。而今这个养在鸡身以外的心肉细胞,竟然已超过了死亡的境界,而达到永生之域了。至少,在人工培养之中,还没有接到它停止分身的消息啊!

葛礼博士这个惊人的实验证实了细胞的伟大。

细胞真可称为仙胞,他有长生不死的精神与力量。只可惜为那死板板的环境所限制。一颗细胞,分身生殖的能力虽无穷,恨没有一个容纳这无穷之生的躯壳,因而细胞受了委屈,生物都有死亡之祸了。

说到这里,我又记起那寒酸不过,一身只有一粒细胞的细菌。他们那些小伙伴当中,有一位爱吃牛奶的兄弟,叫做“乳酸杆菌”。当他初跳进牛奶瓶里去时,很显出一场威风,几乎把牛奶的精华都吃光了。后来,谁知他吃得过火,起了酸素作用,大杀风景了。因为在酸溜溜的奶汁里,他根本就活不成。

这是怪牛奶瓶太小,酸却集中了。设使牛奶瓶无限大,酸也可以散至“乌有之乡”去。那杆菌也可以生存下去了。

这是细菌的繁殖,也受了环境的限制。

环境限制人身细胞的发展,除了食物和气候而外,要算是形骸。

形骸是人身的架子,架子既经定造好了,就不能再大,不能再小,因而细胞又受着委屈了。

据说限制人身细胞的发展,还有“内分泌”咧。

内分泌,这稀奇的东西,太多了也坏事,太少了也坏事,我们现在且不必问它。

用人手一拨,钟摆可以不停。

用人工培养,细胞可以永生。

P3-9

序言

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我国著名科学家和科普作家高士其,1925年毕业于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的前身),面对当时贫困落后的社会现状和人民缺衣少食的凄凉境况,高士其选择了化学救国的理想,他认为:“化学可以制造人们生活所需要的食物和衣服。”

1925年他被保送到美国留学,在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化学系专业。1926年,祖国传来瘟疫蔓延的消息,他的姐姐度平不幸死于流行性疾病,高士其十分悲痛,他想到当前迫切需要把祖国人民从疾病的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为此,他毅然放弃了自己心爱的化学专业,而选择了细菌学、公共卫生学这一冷门。

高士其认为:“科学实验也是一个战场,会有人受伤,也会有人牺牲。”为此,他经常吞噬食物毒细菌作自身感染的试验。一次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实验室作实验时,一个装有脑炎病毒的瓶子不幸突然破裂,病毒顺着他的左耳膜进入了小脑,破坏了小脑的中枢运动神经,那年他才23岁。当时美国医生建议他回国休养,但他考虑到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本领还没掌握,毅然读完了全部的博士课程,并加入了美国公共卫生学会和美国化学会。此后,在岁月的流逝中,他的疾病不断发展,逐渐导致了全身瘫痪。

1930年高士其在进行了一次环球之旅,考察了欧、亚、非十七国的公共卫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后学成归国。当时,高士其是中国4万万同胞中的5个细菌学家之一,面对中国瘟疫蔓延、疫病流行的严酷现状和国人随地吐痰等种种不文明的陋习,他感到十分震惊。1931年高士其应国民政府卫生署的邀请担任南京中央医院检验科主任的职务,与全国发生的瘟疫和流行性疾病进行了直接的斗争。但是一个科学家正直善良的秉性却与国民党贪污腐败、欺上瞒下的官僚机构格格不入,为此,他愤而辞职。

1934年,高士其决心把所学的科学知识传播给广大的人民和青少年,他在上海的亭子间里开始撰写大量的有关细菌、病毒、流行性疾病和公共卫生学方面的科学作品,举起了“把科学交给人民”的旗帜。他把科学与文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向广大国民和青少年传播医学科学和公共卫生学知识,并结合社会现实与时局的变化号召人们起来改变民族的命运和生活的状况。从20世纪30年代迄今高士其的作品、思想和精神在中国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少年中一代又一代地流传,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走向科学与社会变革的道路。

高士其坐在轮椅上,在十二亿人口的国家普及与传播科学,历时半个多世纪,会见了数百万的少年儿童,并作为科学与智慧的象征而被全国亿万青少年亲切地称为:“高士其爷爷。”

翻开高士其的著作,我们发现他除了撰写细茵、病毒和流行性疾病之外,还包括衣食住行、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以及由公共卫生所涉及到的自然、社会、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领域。可以说,高士其的作品是我国在关于微生物、细菌、病毒、流行性疾病预防及公共卫生学方面的权威性医学科普著作。大半个世纪过去了,高士其作品中的基本原理与精义对于我们的时代依然具有启示性的指导意义和作用。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新世纪的莅临实际上也是医学大科普的时代,因为,人们日益关心生活的品质和质量、养生和保健。尤其是今年春天SARS的突然来临与袭击,使全社会都在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内省,医学专家和教授们纷纷出现在电视台、

电台与报刊上向人们宣传了流行性疾病的预防和文明生活的知识,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十分可喜的景象。由此,我们也更深切地感到需要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普及形式来使公众理解科学、理解公共卫生,以达到改变陋习、健康生活、移风易俗、文明社会的目的与宗旨。 

为此,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决定出版高士其经典科普丛书《站在科学的阳光下》,无疑是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希望我国社会能够产生更多的高士其这样的科学家、科普作家,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妙趣横生的比喻来向人们传播医学科学与公共卫生的知识、思想和精神。通过SARS的流行,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全民族都应该沐浴在科学的阳光下,正如高士其先生所说:“引导整个中华民族走向科学的未来。”

书评(媒体评论)

高士其同志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他以诗人的情怀和笔墨,为少年儿童写出许多流畅动人的科学诗文,这在儿童文学作者中是难能可贵的。使我尤其敬佩的是他以伤残之身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为少年儿童写作,若不是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和惊人的毅力,是办不到的。我希望亲爱的小读者们。在读到这本书时能够体会并且记住这一点。

——谢冰心

高士其同志能把深奥的科学知识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在他的作品里,细茵跃然纸上,同人说长道短。说明着自身的利弊;白血球在他的笔尖上英勇杀敌:他把土壤亲切地比喻为妈妈,“我们的土壤妈妈是地球工厂的女工”;他把终日与我们相伴的时间称为“时间伯伯”,要我们“一寸光阴一寸金”地去珍惜它……

细菌、白血球、土壤、时间……在高士其同志的笔下,都变成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精灵,都变成了摸得着、看得见、听得到的“人物”,在与我们发生着联系。

——钱信忠

高士其对细菌的描写是那样的生动、形象,使得我和很多青少年在读了他的作品后,便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后来所从事生物学的研究,应该说是离不开高士其老先生的启蒙、引导。

——陈章良

高士其的科学小品以细菌学为主,但是常常广征博引,涉及整个自然科学。尽管他自称他的科学小品是“点心”,是一碗“小馄饨”,实际上却是富有知识营养的“点心”、“小馄饨”。他的一篇科学小品只千把字,读者花片刻时间便可读完,然而在这片刻之间,却领略了科学世界的绮丽风光。

——叶永烈

《菌儿自传》可以说是一篇洋洋大观的奇文。通过这个小小的生物,画出了一幅上通云霄,下连江海的宏伟图景。五六万字的文章,势如破竹,一气呵成,使人读了确实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觉。

——黄树则

高士其早年因从事科学实验而身体受残,但他却以惊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毕生从事把科学交给人民和教育青少年的工作。为此他整整奋斗了六十年,撰写了数百万字的作品和论文。他的著作闪耀着自强不息的光辉,是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傅铁山

半个多世纪以来,高士其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致力于把科学交给人民的工作。在一个12亿人口的国家普及科学,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精神领导中华民族走向科学。这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和激动人心的。高士其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且也是人类世界的光荣。

——吴阶平

高士其从23岁开始到83岁离开人间,一直瘫痪在轮椅上为人类的和平幸福与科学传播孜孜不倦地奋斗了60年,创造了难以置信的生命奇迹。

高士其作为一个残疾人,奋不顾身地为科学、真理献身,无私、无保留地为社会服务与奉献,是令人十分感泣的。正因为这样,高士其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和亿万青少年中具有强烈的影响和感召力。

——王文元

高士其是我们时代的一位在传播科学知识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人物。他的精神和动人事迹从三十年代至今的半个多世纪,教育鼓舞了我们几代人。早年在学生时代,我就读过高老的科学作品。听过高老的动人事迹,充满敬仰之情。  ——杨纪珂

高士其同志是一位著名的科普读物作家,他在身体遭受疾病的摧残下,写出了不少很好的科普作品,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于光远

他的著作闪耀着自强不息的光辉,是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傅铁山

高士其从23岁开始到83岁离开人间,一直瘫痪在轮椅上为人类的和平幸福与科学传播孜孜不倦地奋斗了60年,创造了难以置信的生命奇迹。

——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

我和很多青少年在读了他的作品后,便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著名生物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

他的一篇科学小品只千把字,读者花片刻时间便可读完,然而在这片刻之间,却领略了科学世界的绮丽风光。

——著名作家叶永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细胞的不死精神/高士其经典科普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中国科普研究所高士其基金管委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0049923
开本 32开
页数 1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0
出版时间 2003-06-01
首版时间 2003-06-01
印刷时间 200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Q2-49
丛书名
印张 5.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02
139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0: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