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高端访问13(15位站在改革前沿的经济智囊)
内容
试读章节

公元2007年10月15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共十七大隆重开幕。胡锦涛在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作长达64页的中共十七大长篇报告期间响起40次激荡人心的掌声。关系中国走向的这次会议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这40次掌声,代表了7300多万中共党员的心声,更汇聚了13亿中国人民的意志。亲聆总书记讲话的张卓元喜悦地说,报告用史诗般的语言说出了中国老百姓的心里话。

2006年12月的一天,正坐在沙发上的张卓元接到一个急促的电话,原来是中办秘书局打来的,通知他到中南海出席有关会议。

这年12月11日上午,中南海怀仁堂,50多位官员、专家济济一堂,共商十七大报告的起草工作,会议由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这天,中共十七大报告文件起草小组成立,张卓元成为起草小组社会经济组的一员。

采访时,记者提出有关起草的细节及个人在起草中所做的工作,张卓元十分低调。频频摆手:“我们有纪律不能说,这个文件是全党的智慧,很难说是某一个人做了很多工作。整个报告可以说是千锤百炼,反复修改。其中有不少表述首次见诸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并被提到重中之重的位置。”

在十六届七中全会期间,张卓元曾深入到湖北、河南、海南等省份的中央委员或中央候补委员中了解有关起草的建议,为召开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准备。采访时,张卓元透露:“锦涛同志是十七大报告文件起草小组的组长,其中我们社会经济组共有10个人。以前不叫社会经济组,而是叫经济组,毕竟如今开始强调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我们主要是参与了有关第五部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第八部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两个章节的起草工作。整个报告是一个强调改革开放、突出改革开放的报告,有许多新的突破和新的举措。”

每一次党的代表大会都是凝聚全党共识,提出重大战略思想,进行重大战略部署,把中国的发展推向新的历史高度的重要时刻。提及他本人在整个起草中所参与的工作,张卓元显得沉静低调,然而提到报告中出现了哪些新提法、新表述,他则滔滔不绝,坦率答问。

忆往昔,中国经济波澜壮阔创奇迹;看今朝,又好又快更上层楼续辉煌。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跃至世界第四,我们告别了短缺经济,步入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冲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樊篱,建立起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张卓元认为,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日益突出: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压力不减;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资源环境也亮起了红灯。在这些发展中的问题背后,是我国仍然没有摆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如果继续不计代价发展,就会使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张卓元高兴地说,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任务。“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不是简单的字序调整,而是发展观的转变、政绩观的转变。考核政府官员再不能以GDP论英雄了,政府要把更多精力用到改善民生上面,成为真正的服务型政府,主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不是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阻力。”说着说着,他感叹,以前的粗放型发展的确不行,付出的代价太高。

党对经济问题的认识和理念,经历了一个从“增长”到“发展”的转变过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十一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十七大将党对经济问题的认识又推进了一步,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张卓元提高嗓门强调说,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其中虽然只改了一个词,但是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一条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

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以及现代化进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是经济的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的理念升华。从十七大报告展示的和谐社会建设蓝图中,“张卓元们”看到了自己毕生从事的研究事业的远大发展前景。

十七大报告中说,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张卓元认为,报告充分表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今后我国经济将走“以质取胜”的道路。

十七大报告中还首次正式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也曾参与十六大报告起草的张卓元说,5年前的十六大报告提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当时,就没有使用“人均”一词。在他看来,人均GDP更能反映居民在经济发展中分享的成果,注重考虑到了人口增长的问题,一个侧面显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这一目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人类文明史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近代工业文明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但同时,人类对自然的干扰也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引起了严峻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官方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张卓元拿着通过的十七大报告文件说,锦涛同志在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十七大作报告时,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P2-5

目录

张卓元:参与勾画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路线图

 娓娓道来新表述中“一字之易”背后的民生 

 解密中央文件起草内幕

 解读中国战略白皮书 

 参与整理经济改革理论先驱最后的名篇 

 经济改革和发展中都要稳中求进

 国务院机构改革上掬尽心智 

温铁军:中国研究“三”问题专家奔波在田埂上

 高含金量“一号文件”外的异类声音 

 跳出“三农”怪圈,破解“三农”难题

 坐在田间地头与农民聊侃的高层智囊 

 高擎新乡村建设的改革试验之旗

胡鞍钢:穿梭在决策高层与社会底层之间

 13亿中国人民是自己的最大靠山 

 研究发展的可持续性却忘了自己的可持续性 

 需要就是理由,就是发展空间 

 “鞍钢”是这样炼成的 

 目光从未离开普通民众 

王梦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马前卒”

 破译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穷秀才”不穷的志向 

 大展经纶当其时 

 战略眼光审视发展大略

 “忙里偷闲”的诗联情怀 

贺铿:以数字诠释人民中国

 困境中赛跑的健将

 情倾经济计量学 

 春风化雨桃李妍

 为国识数乐无穷 

 经济计量学家眼中的小康概念 

蔡昉:很富足的“穷人经济学家”

 细述建设中国式反哺农业的时机与着力点 

 “文革”知青接到“天上掉下的馅饼” 

 从大学时代的“生吞活剥”到智囊机构的“行万里路”

 农业保护政策的反对者终究成为农业经济学家 

 深层透视“人口红利”与“就业优先” 

 打“阵地战”的“穷人经济学家”很富足 

陈淮:站在市场经济理论的前沿

 中生代圈内的老牌经济学家 

 新思路洞开小康新天地 

 金点子让国人开窍 

 建言献策为西部腾飞支招 

董辅礽:“市场之匙”开启改革窍门

 孙冶方点将步入中国的“智囊团” 

 奋勇当先为中国改革助跑 

 思想上理论上组织上接受马克思主义 

 琴瑟同奏美满和谐之曲 

 走在学术研究与参政议政之间 

钟朋荣:甘当“政府高参”与“企业外脑”

 一篇文章把他自社会底层提到红墙之内 

 “一步登天”后义无反顾地走出中南海而下另一个“海”

 “钟投资”与“京城四少”的雅称之渊源 

 温和而通俗的表述背后那难得的职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学术研究与咨询策划两个战场上“两栖作战” 

张维迎:中国企业经济学的“第一把手”

 穷山旮旯里被一脚踢醒的梦中人闯进京城 

 牛津大学最“奢侈”最幸运的学生 

 完成从学者到经济学家的跨越 

 纵论中国企业“长寿经” 

 给“燕园变法”一个说法 

樊纲:道破宏观经济天机

 “名人鸣言”道破宏观经济天机

 “右派子弟”·农村社员·经济情结 

 高强度、高浓缩的思想“炼狱” 

 以自己的特有“比较优势”静观世界

 “奇谈怪论”为“中国问题”号脉 

苏于轼:“择优分配”自己的一生

 铁路工程专家触摸到“经济学的脊梁骨” 

 “经济学界鲁迅”深入浅出“布道传经” 

 以理性和良知关注中国改革进程的脚步 

 江南名门望族大家庭走出的“中国脊梁” 

 对时间“吝啬”的老头儿追求和传播快乐 

于光远:活到老玩到老的杂家

 “读高三的我,成了教高三生的小老师” 

 “我一生爱读书,曾是图书馆里的最小读者” 

  “我兑现了那个约定,却也留下了一些无法补救的憾事” 

 “我不仅仅要研究经济学,还要当杂家” 

 “并不觉得自己老了,我想做一个耄耋的年轻人” 

 “坐轮椅走天下的我,要活到老玩到老” 

薛暮桥:在“牢狱大学”与“牛棚”接受过历练的经济学大家

 薛夫人抱憾不能迎候悄悄来探视的总理 

 走出衰落的地主家庭之后走进“牢狱大学” 

 伪造履历而就教的大学老师没想到日后成了“牛棚”里的自学生 

 最初被视为“异端”的理论思想渐成高层决策的共识 

陈翰笙:与“中共之父”李大钊有神交的“当代经济学家之父”

 总理边切蛋糕边向经济学大师祝“茶寿” 

 北大最年轻的教授与“中共之父”李大钊的神交

 “中国农村派”论证中国的半封建社会性质 

 在列国“游学”后尽心尽力效劳祖国

 淡泊明志的长者甘当义务家庭教员 

附:我眼中的《中国高端访问》

内容推荐

蔡昉、胡鞍钢、温铁军、贺铿、王梦奎、张卓元、黄辅、薛暮桥……他们有的穿梭在决策高层与社会底层之间,他们有的参与勾画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路线图,他们都是站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经济学智囊,他们都是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马前卒”,他们都是出入红墙的高层谋士。他们的足迹与心迹尽在两位记者型作家的笔墨之中……

编辑推荐

《中国高端访问》系列由长期从事名人采访的余玮、吴志菲两位青年作家采写,内容涉及对政界、商界、科技界、文娱界等领域顶尖人物系列专访。《中国高端访问》系列收录的人物专访,视野宽阔,角度新颖,采集深入,材料丰富,细节动人,行文流畅。

本书为其第13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高端访问13(15位站在改革前沿的经济智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余玮//吴志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808325
开本 16开
页数 2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7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7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