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提醒社会各阶层抗击艾滋病和救助病毒受害者需要大家的合作,减轻受害者家庭的负担更须大家共同的努力。
书中收录了中国关于艾滋病的各种报道,并有医学专家、新闻学教授、报社编辑和高级官员的点评。相信通过阅读这本新闻集,新闻学院学生能够学习新闻写作技巧,并获得对社会的正确评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所附的20篇获奖报道,这些感人的故事在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上荣获了“中国艾滋病好新闻奖”。
图书 | 走出媒体污名--中国艾滋病新闻作品选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旨在提醒社会各阶层抗击艾滋病和救助病毒受害者需要大家的合作,减轻受害者家庭的负担更须大家共同的努力。 书中收录了中国关于艾滋病的各种报道,并有医学专家、新闻学教授、报社编辑和高级官员的点评。相信通过阅读这本新闻集,新闻学院学生能够学习新闻写作技巧,并获得对社会的正确评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所附的20篇获奖报道,这些感人的故事在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上荣获了“中国艾滋病好新闻奖”。 内容推荐 本书首次系统搜索并整理了中国国内媒体对艾滋病的报道。编者从1981年至2008年国内主要媒体的相关报道中,终过专家组浮审,挑选出有代表性的报道书中新闻作品精彩纷呈,专家点评画龙点睛,无论是对于新闻工作者还是新闻学院的学生都具有借鉴意义。 目录 第一辑 公共政策与法规 作品1:医生向艾滋病毁坏的村庄伸出援手 作品2:艾滋病防治条例直面四大现实问题 作品3:湖北调查:家园开始“温馨” 作品4:他们怎么选择公共政策? 作品5:转变观念破解艾滋病防治难题 作品6:面对艾滋威胁,我们如何应对? 艾滋病的治疗与预防 作品7:追捕凶手——艾滋病疫苗研究新进展 作品8:艾滋病有望根治? 作品9:艾滋病:新成果颠覆旧观点 社会活动 作品10:“你们不会孤单” 作品11:让孩子们说 作品12:86名艾滋孤儿北京会亲人 作品13:三千名官员的艾滋病答卷 作品14:湖北尝试艾滋病感染者生产自救互助 社会问题 作品15:踏访上蔡文楼村 作品16:关爱为何成伤害 作品17:当没有治愈良方时,预防是必需的 作品18:是什么使她们走向堕落? 作品19:“绿色港湾”:艾滋病人自救区怎就成了隔离区? 作品20:保护艾滋病人权益新闻媒体该怎么做 作品21:年药价一万元能否遏制艾滋病 作品22:战胜人性中的弊病 作品23:艾滋病患者:走出阴影仍需时间 作品24:艾滋病逼近大学校园? 作品25:来自艾滋病高发区的调查报告 作品26:爱心复印店因“艾”关门 作品27:云南艾滋病第一案受害者状告血检仪器代理商 人物故事 作品28:行善者帮助艾滋致孤儿童 作品29:护理工作使艾滋病感染者笑对生活 作品30:探访昆明艾滋产房医患病魔“生死搏斗” 作品31:镜头里的艾滋童年 作品32:一名澳门青年和艾滋孤儿的特殊友谊 作品33:歧视比病毒更可怕 作品34:“红丝带”志愿者的困惑 作品35:一个大学生七次走进艾滋病村 作品36:金木玲:家园的守护者 作品37:谈话室的防护玻璃撤掉了 作品38:关注身处社会边缘的孩子:艾滋病女孩的上学梦 作品39:她给安南系上红丝带 作品40:母爱点燃生命烛火 作品41:奇迹等待复制 作品42:李胜联:民间“防艾”专家的尴尬与企盼 作品43:七龄童感染艾滋病家长起诉手术医院 反歧视 作品44:撑起一片温馨的天空 作品45:艾滋病——世纪之交再发警报 作品46:探访艾滋病房 第二辑 第一届中国艾滋病好新闻获奖作品及记者感言 作品47: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为什么少了19万 【记者感言】好标题是文章成功的一半——白剑峰 作品48:成都同志关爱小组负责人:抗击艾滋关注“同志” 作品49:关注全球抗艾25载:从医学问题到政治问题 【记者感言】艾滋病不仅仅是医学问题——朱焱 作品50:来自艾滋病国家综合防治示范区的调查 作品51:关于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调查 【记者感言】敢和警察打“游击战”——张春螈 作品52:艾滋病人在农村 【记者感言】让事实消除歧视,让真相唤回爱心——杨锐 作品53:把艾滋病拦截在新生命降临之前 【记者感言】发自内心地尊重每一位受访者——耿兴敏 作品54:走进示范区 【记者感言】尽到职责最重要——詹初航 作品55:你是艾滋病感染者吗? 【记者感言】探寻人性的光辉与暗面——李宗陶 作品56:避孕套:像牛仔裤一样的基本物、爱的必备品 【记者感言】好的新闻要有“改变”的力量——陆娅楠 第二届中国艾滋病好新闻获奖作品及记者感言 作品57:红丝带小学里的艾滋病孩子 作品58:温暖是可以循环的 【记者感言】写新闻评论的体会——白剑峰 作品59:中国艾滋孤儿在逆境中学会自立 【记者感言】角度新颖是决定稿件成功的关键——李来房 作品60:和你在一起 【记者感言】我们,是彼此的镜子——侯思名 作品61:让世界充满爱 作品62:“100%安全套”助兰州防艾 【记者感言】异地报道的无奈与责任——宋合营 作品63:“防艾”教材该回避敏感话题吗? 【记者感言】作为一名跑健康口的记者——崔立新 作品64:同性恋没什么不自然的,却依然是禁忌 作品65:关怀、关注,消除歧视,让承诺舞动红丝带 【记者感言】以心待心——谢卫,邓伟 作品66:贵州防艾艰难前行 【记者感言】做社会进步的忠实记录者——孟庆普 附:外国作品欣赏 二十年来,我一直靠写“艾滋病”新闻为生,今天我却成了新闻的主角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走出媒体污名--中国艾滋病新闻作品选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希光//肖黎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218247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8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72 |
出版时间 | 2008-09-01 |
首版时间 | 2008-09-01 |
印刷时间 | 2008-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5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8.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5 |
宽 | 173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4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