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鸟与诗人/美国生态散文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鸟与诗人》是巴勒斯自己出于某种考虑编写的一本散文选集,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的那样,他的初衷是想通过编选这样一本书,把自己对大自然的的描绘与对精神问题的思考结合起来,提供一种二者互为参考的视角。因此本书前面几篇文章重点谈论自然与人文的关系,后面几篇文章侧重发表了自己对文学创作以及本人所欣赏的两位作家的评论,但这两种文章都不是单纯流于自然的描绘或者人文思想的阐发,而是把两种精神相互渗透、融合在一起,用作者的话说,“我这样也是有意用在田野里熏染的情怀和学到的方法对自己的内心进行一番观照和沉思,同时还打算用我所能调用得上的最杰出的博物学家的眼光来审视自己思考的问题”。

内容推荐

约翰·巴勒斯美国作家。一生的著作有二十多部,多以描写自然,尤其是鸟类为主。他笔下的风景多是人们所熟悉和可以接近的。那些人们自己的农场和院落里的景色——树林、原野、鸟儿和动物,因此令人感到格外亲切,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其书籍的销售量当时达到一百五十万册。在他的那个时代,许多人,包括罗斯福总统,都是读着他的书长大的。1837年,巴勒斯在哈得孙河畔购置了一个果园农场,并亲手修建了一所石屋,后又在不远的山间盖了一所简易的房子。他一生的后四十八年几乎都是在这两处贴近自然的乡间度过的。在那里,他过着农夫与作家的双重生活,用锄头和笔在土地和白纸上书写着他的心愿。他被誉为“美国乡村的圣人”、“走向大自然的向导”。他虽受益于爱默生和梭罗,可又与他们不同。爱默生和梭罗的作品往往是由于“自我”魅力很强,最终把读者的注意力弓I向他们个人。巴勒斯则不然——“我的书不是把读者印向我本人,而是把他们送往自然。”读他的书,就像是在进行夏日度假,在田野中散步。

《鸟与诗人》首版发行于1877年,是巴勒斯在“湖畔木屋”和“山闻石屋”生活的前期所作。巴勒斯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说:“把户外自然草稿与纯粹来自书本上的经验结合起来,我为此已酝酿了很长时间,因而,现在我将向读者透露,是什么吸引我,让我感觉到身处四壁之内的快乐,又是什么愉悦我,使我不知疲倦地奔波于户外。”由此不难看出,巴勒斯在书中向读者奉献出的既有他在书斋中对自然的研究和思考,又有来自户外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该书共分十章,包括《鸟与诗人》、《自然的笔致》、《鸟的集成曲》、《春之诗》等,这些作品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诗意而美好的自然画卷,令人对神奇的大自然充满无限遐想。

目录

巴勒斯:大自然的向导——序《鸟与诗人》

前言

鸟与诗人

自然的笔致

鸟的集成曲

四月

春之诗

我们的乡野之神

在天才面前

在美面前

爱默生

鹰之翱翔(致沃尔特·惠特曼)

试读章节

《战争备忘录》大体上是一篇个人经历的报告,在医院里看护病人和受伤的士兵:大多是低沉的调子,朴素,未经加工,像一个人保存自我的日记;但是表现了诗人强烈、温柔的同情心,甚至超过了他的那些复杂的作品,它的主要元素是将空前诚挚的同志之谊放进实际的形式。它被逐字记载,好像这个笔记是在彼时的现场草草记录下的。阅读它没有流泪的感觉是不可能的,关于这些普通士兵,在别的地方没有过这样的描写,这些士兵感激他将他们原封不动地纳入书页。它的每个字,都是他心里流出来的血,连同《桴鼓集》,是迄今为止仅有的特点鲜明的战争文学,值得认真谈论。尤其是《备忘录》里的两段,具有令人惊奇的戏剧性力量,他生动飞速地运笔,像某些敏捷的画家涂抹一大张帆布。我指的是关于暗杀林肯总统的叙述,以及第一次布尔溪(。Bull Run)战役之后的华盛顿景象。这一切可以称做惠特曼散文风格的大规模运动——许多事实和细节急剧地汇集并结合在一起,聚集,补充,好像句子铺展开向前移动,直到力量和气势变得像涌动的洪水,或者一支呈梯次编队的荷枪实弹的军队——展现出令人惊异的威力。

记录和研究推动世界的力量,是我从这些薄册子中包含的文字得出的唯一理性的解释。在这个国家里,这些文字尤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承认,像惠特曼的所有作品一样,它们从来就没有真正地出版过——从来没登上赢得伟大桂冠的舞台。它们由作者自己印刷,被一些读者发现,而实际上他们并没读懂。

我没有涉及到惠特曼的个人处境,他的年纪(现在是1887年,他五十九岁),瘫痪,隐居,这些成了最近广泛传播的话题,不仅在美国,也在英国被文学界的某一部分人谈论。尽管如此,我认为有一种支撑力量依附在他的性格和禀赋之上。一个没写出的悲剧无疑将永远保持未成文的状态。我只愿谈到一个意味深长的呼吁,它出自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布坎南(Robert Buchanan),1876年3月发表于伦敦,赞扬并捍卫了这位美国吟游诗人,称他的晚年,贫病交加,还有一大群诽谤者,他们还将继续攻击他。呼吁中有这样一个精彩段落:“他穿过遥远的乌斯特或者寂寞的多尼戈尔,孤独地徘徊,会经常看见病得要死的鹫,被衰老或饥饿折磨,或二者兼有,扇动着疲惫的翅膀飞过,从海岬到海岬,从山顶到山顶,被一群秃鼻乌鸦或者乌鸦追赶。每当那高贵的鸟转过愤怒的头,它们就会尖叫着后退,当它重新踏上自己的路,它们又会再次疯狂地尾随,在身后起哄。”

略过许多我仍愿意提及的东西——因为这篇论文已经太长了——最后我会说,假如我的任何读者被我这里写到的所感动,着手精读《草叶集》,或者稍后的作品,《两条溪流》,我还是要提醒他,他完全不用怀疑摆在他面前的是什么。在维吉尔式、丁尼生式或洛厄尔式的意义上,它们的确不是诗歌。正如人穿着普通装束生活,不如大理石雕像美(然而更美);正如一位活生生的妇女和孩子可能坐成模特的样子,却不如拉斐尔的一尊最好的圣母像美(然而更美),或者正像一片森林里的树木,它们直接产生的所谓的艺术感和形式感,要少于用它们建成的房子或者其他建筑;正如你,以及我们目前整个时代的精神所习惯和享受的食物,不是大自然或人类,不是原始的力量或者现实,而是绘画、书籍、艺术以及经过选择和精练的东西——正因如此,这些诗最初无疑会惊骇你,让你失望。它们中直接和主要表现的情感不是你所赞赏的美,你爱的是呼吸的肉体、具体的事实和宇宙运动的形态和表现。影响你打动你的是某个人,不是艺术家。无疑,你不得不首先克服掉某种排斥和厌恶,类似于跳入寒冷的大海;直到你体验到这种反应,这种回味,感觉到巨浪的摇动和汹涌,你才真正懂得惠特曼的文字是什么。起先它们不把自己交给你——像真正的风景和海洋,它们完全是间接的。你也许不得不花费许多时间尝试它们,有几分大自然一般的粗蛮和可怕,不仅在开始,而且可能永远如此。但是当你把自己交托出来,征服它们之后,你便懂得,在文学的重大帮助和意义方面,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它们。诗人说:我踩在大地上的脚印反弹出一百种感情,轻蔑我对它们的最好的叙述。

你头脑中对这些文字的印象,的确会引发无数以前的诗歌和艺术从未接触过的新问题,并且它们给予你永久的刺激和快乐。

据说,诗的目的和更高的文学形式是为了从真实的专治中逃脱,进入理想的自由。但是除了被压制和对真实的负重,什么是理想呢?所有的诗都有一个崇高的理想背景,伟大的规律与和谐在它们上面无过失地伸展,给它们以展望和远景。正是因为惠特曼的理想穿着十足的物质性外衣,正如灵魂被肉体所覆盖,以至于他的诗在头脑中产生如此的热情和愿望,他的诗是无穷的力量的水库。没有人能比我感受到更多,它是多么绝对的必需品,自然的真相和体验在这位吟游诗人的心中得以再生,并且在它们成为诗歌以前接受过真实的火的洗礼。我不难评价《草叶集》的作者。他在上升到精神意义方面从没失败过。的确,惠特曼的精神性毕竟是首要的事实,支配着他写下的每一页文字。P208-211

序言

20世纪下半叶,尤其是后二十年来,美国文坛上兴起了一种新的文学流派——美国生态文学。它以描写自然为主题,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内容,展现出一道亮丽的自然与心灵的风景,有美国文学史上的“新文艺复兴”之称。目前,在美国以生态文学为题出版的书已有几千种,多所大学还开设了专门的课程,而且多为研究生课程。从90年代起,它已经成为美国文学的主要流派,堪称美国文学中最令人激动的领域之一。

劳伦斯·布伊尔在他被誉为“生态批评里程碑”的著作《环境的想象:梭罗,自然书写和美国文化的构成》中提出,一部定位于环境的著作应当包含如下特征:

一、非人类环境不是仅仅作为背景框架来展现,而是表现为人类历史是暗含在自然史之中的。

二、人类利益不被当作惟一合法的利益。

三、人类对环境的责任是文本的主要伦理取向的一部分。

布伊尔这里虽然没有明确使用“生态文学”这个称谓,但是他对“环境取向”特征的强调,实质上是对生态文学的界定。从上述三条原则之中,我们可以得出对生态文学总体特征的理解。

首先,生态文学注重的是生态系统的整体观,自然不再仅仅是人类展示自身的舞台背景,而是直接成为写作的主要对象。以这种生态整体观作为指导去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势必决定了人类所有与自。然有关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判断标准不再是从人类中心主义出发,以人类利益为价值判断的终极尺度。它关注的是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整体和谐、稳定和持续性的自然存在。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将自然生态的整体利益作为根本前提和最高价值,才有可能真正认识到生态破坏与危机对人类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只有确保了整个自然的再生性存在,才能确保人类健康安全的持续生存。

其次,在考察自然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对人的影响,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人对自然的赞美,人与自然重建和谐关系等方面时,生态文学重视的是人对自然的责任与义务,热切地呼吁保护自然万物和维护生态平衡,热情地赞美为生态整体利益而遏制人类不断膨胀的自我欲望,尤其是要反思和批判人对自然的征服、控制、改造、掠夺和摧残等等工具化对待自然的态度。生态文学探寻的是导致生态灾难的社会原因,文化是如何决定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与方式,社会文化因素的合力是如何影响地球生态的。

在西方文化中,历来占据主要地位的致思方式是以自我和实体为基础的二元对立思维,从而形成了固执于主客观分野的、用来衡量和检测事物的认识深度模式,如本质与表象的辩证模式,潜与显的心理学模式,内与外阐释模式,真实与不真实的存在模式,能指与所指的符号模式等等。这样的思维模式必然使人们把精神与物质、自我与环境、人与自然隔绝与区别开来,促使人将自然对象化,将本来是自然一部分的人孤立出来,以实用的工具化的态度来对待自然母亲。而生态文学的思维模式则呈现非两值对立的多元整合性质,它强调的是过程、环境、是感知整体和结构的能力,是万物互相依存和关联的思想。而一旦消解了人与世界之间的对立,将世界看作人类生活整体中的“人的存在”,同时不再把人视为超越环境之上的绝对精神,而是一种“自然的存在”,仅仅把自然看成是经济源泉而对自然进行征服、改造、占有和利用的片面关系就将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包容的关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就是尊重和保护人类自身。

这种以整体为基础的意识模式,将精神与物质、自我与环境、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因此,生态文学从开始时偏重科学考察的纯粹自然史,逐渐过渡到将文学的诗意与科学的精确结合起来;由早期的以探索自然与个人的思想行为关系为主的自然散记,发展到当代主张人类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态文学。美国生态文学的发展趋势,使我们看到了人类生态意识的不断深化和拓展的进化过程。  生态文学之所以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形成一种新的浪潮,是有其深厚的社会背景的。在现代社会,工业文明所引发的人类对自然无止境的盘剥与利用,已经使自然开始了隐退,自然已逐渐被商品所代替。自然的功能除了向人类提供物质、能量资源和作为人类的排污场外,其他功能不再被人类视为必要,生态系统存在本身的价值和生命的多样性价值,甚至自然景观的审美价值都已经退居最次要的位置。大自然已经危机四伏,环境已经完全改变了。生态破坏、资源枯竭、酸雨肆虐、地面下沉、水土流失、淡水缺乏、沙漠迅速扩张、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出现空洞、物种数目急剧减少、海平面持续上升、有害化学物质导致物种突变、居住环境恶化、生态严重失衡……整个人类的生存已处于威胁之中,种种一切,使人的精神趋于枯竭,造成了一种可怕的沙漠化和荒原化倾向。

在这种情况下,探索自然与人的关系,唤醒人的生态意识,就成为文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主要功能。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它的源头是英国博物学家和作家吉尔伯特·怀特的《塞尔朋自然史》。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约翰·巴勒斯、约翰·缪尔、玛丽·奥斯汀、阿尔多·利奥波德、雷切尔·卡森等继承了这一传统,使之延伸到了美国。生态文学之引人注目,不单是因为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当下人类困境的触及与揭示,更在于它形式上的新颖和独特,它属于非小说的散文文学,主要以散文、日记等形式出现。因此,其最典型的表达方式是以第一人称为主,以写实的方式来描述作者由钢筋水泥的文明世界走进荒野冰川的自然环境中那种身心双重的朝圣与历险,是将个人体验与对自然的观察融合无间的结果。

在本丛书选入的四位美国作家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在各自的写作中体现出这种超越二元对立思维、主客观不分的本原性和谐的生态整体观,他们崇尚的是将荒野、文化传统、人类体验及生态关怀融为一体。而为了达到这种本原性和谐,他们都以美为向导,去体验人与自然的共同实体性,将体验的深度与世界的内在关系融会于一体,去感受而不是理性地分析与整体的浑融。这也就是梅洛·庞蒂所主张的,世界不是客观的对象,只是“我的一切思想和我的一切外观知觉的自然环境和场所”。将人与世界看作一个统一整体,在这样的关系中去考察人和世界,从单纯的自我走向与环境融为一体的自我,是生态文学的一个主要追求。

美国独特的自然人文传统给生态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牢固基础,业已产生许多重要的代表作家,如我们所熟知的爱默生、梭罗,但是对继他们之后的重要的生态文学作家,我国的介绍还比较零散。本丛书精心选择了四位最重要的作家,瓦尔特·惠特曼、约翰·巴勒斯、约翰·缪尔和玛丽·奥斯汀的代表性作品,呈献给大家,以期对美国生态文学有一个全面概括的了解,并期冀有识者就此课题继续做深入、系统的译介和研究。

2006年6月23日于哈尔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鸟与诗人/美国生态散文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约翰·巴勒斯
译者 川美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645383
开本 32开
页数 2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4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64
丛书名
印张 7.12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10
14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3: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