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北大青年(百年学府的非另类观察)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北大青年》报2001—2006年编辑出版的优秀文章和图像资料,“燕园体验:讲述真实的校园故事”版块带领读者借助北大人的眼睛和笔端,认识北大的一草一木,体味北大的风韵与魅力;“燕园人物:师者和学子”版块为读者提供了近距离接触北大学子、大师的机会,从而深入地了解他们如何解读自我,如何看待这片园子的里里外外,另几个版块则记录了面对与北大发展和国家、民族命运相关的事件,北大学子的思考与体悟,展示了北大学子理性思维的审慎与感性世界的细腻。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关于北大青年的群体性的精神自传,也是一本关于北大精神的全景式的客观呈现。

它忠实于青年学生特有的视角和情怀,真实地记录了这所百年学府的历史、现状、传统、变迁和生活、情感、理想、失落以及勇锐的思考和丰富的成长。每个细心的读者都能从这些赤诚的文字中读到甚或解密他所要了解的这一代的北大和北大人:有初入燕园时的新鲜感受、渐入佳境时的妙趣横生、离别燕园时的难舍情愫;有学生对师者的尊崇与爱戴、师者对学生的关心与教诲;有作为热血书生面对家事、国事、天下事时的激昂文字,也有作为社会普通青年群体一员面对现实具体生活时的无法释怀……

80年代出生的一代青年,其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正成为当下社会关注的焦点。而“红楼一角,实有关中国之政治与文化”,北大青年是当代青年整体中的一部分,在他们身上往往集中反映出这一代青年的本质特性。关注北大青年这一特殊的群体,将有助于窥探整个民族在整个世纪以及更遥远的未来的发展轨迹和命运所系。

目录

[第一辑]燕园体验:讲述真实的校园故事

与“大一”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城堡与河流

北大夜生活四重奏

BBS实话实说

北大女生:从一楼到四楼

个性北大

我这四年A to Z

占座的故事

补上“家教”这一课——03年暑假和770块钱

北大,诗意的安居

四人“同居”时代

留学北大初体验

永远的万柳永远的记忆

我的年华我的北大

拯救花童:“护花小组”创造奇迹

拿什么献给你,亲爱的孩子

生活在别处

“存鹰之心,志在高远”——写在北京大学山鹰社成立十三周年之际

奔走在田野中的男孩儿女孩儿——记北大周公庙考古队

车协,我存在过的证明

离开后的玩味——02级医学预科学生燕园徜徉录

[第二辑]燕园人物:师者和学子

旧事已非仍依稀——忆金克木先生

汤一介:师者谆谆儒骨仁心

人逝去长桕忆——王选先生生平追忆

陈平原:热爱教育的理想主义者

丘维声:惟藉丘风传远声

赵白生:传记文学与“传记人生”

屈婉玲:亦师亦友质朴人生

我师朱锋

立志做“三无人员”——记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陈永利

徐小平:朴实的精神释放

我是撒贝宁

吴奇修:后理想主义时代的传奇

祝明发:振兴中国从我做起

当心灵的阴霾散去,生命就有了“阳光”——走近凡者刘正琛

我的故事说给你听——王宇印象

风与少年——崔时熏的一次难忘之旅

郭晖:幸福是战胜困难和实现梦想

施永辉:“80后”的“小小”学者

[第三辑]北大精神:记忆、荣耀和反思

“中国的盗火者”——纪念老校长严复先生诞辰150周年

有所不为 无所不容——为蔡孑民先生辞世64周年祭

说不尽的胡适

学者谈读书

“小平您好”:光耀一生的精神财富

那是师生们真情的流露——访原北京大学党委书记王学珍

铭记与接力:一个时代的呐喊

传说中的“三角地”

回归与传承:聚焦北大形象建设

拿什么拯救你,受伤的文物

[第四辑]我思我在:校园、家国、天下

“寄托”付何处

“论文=复制+粘贴”,对焉?锴焉?

看待双学位的三种观点:认同·质疑·跟风

“80后”面面观

职场关注提早的背后

“非典”时期的情感与心灵考验

长征,我们仍然在路上

亲历“智泉”——管窥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现状

偷车的人是谁——关注社会边缘群体

为何学子与民众有着不同的关注

决战2008:记与奥运有关的人生

关注铿锵玫瑰——从女排看女足

两次海湾危机中的美国舆论分析

风雨百年话诺奖

红楼重拍孰是孰非

夜宴:你在表达什么

李安:游走在家庭一江湖的男人

黑色幽默中的时代寓言

[第五辑]青春物语:逝去抑或永恒

生命,在别处美丽

大话的忧伤

暖自寒生——电影《暖》观后

感受灵动的心灵——重读《瓦尔登湖》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大人物之美

记忆与苍凉

花非花,雾非雾——风飞的岁月·我·文学的感悟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一对张爱玲作品的感触

一个小兵

开启承担的门——我读《拯救与逍遥》

女生花园

纵使君来岂堪折—忆女帝奇英传

与爱无关

远去的季节

想念

烟台三日,我从地球上消失

我跑着,离开你

那些气球哪儿去了

两个命题

燕园西北纪事

试读章节

这是个平凡的夜晚,而对于我,却是那样的不平凡。我做了“触犯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偷听”和“私闯民宅”。

今天白天,天气晴朗;今天夜间,月不黑风不高。

零点一到,我开始了我的行动——突击采访卧谈人群。

缓步走到第一个传出声音的房间门口,静静地听了一会儿以确定她们在卧谈。还好没人突然出现,不知道在走廊里奋斗或者是聊天的人们怎么看我,可是我仍在片刻之后。“旁若无人”地敲了敲门,门开了,情形却与我想象的不同,真是——“千年一谈”

进去的时候,屋里的人仍然在讨论着,可我不知道她们在说什么,当时她们都用一种很诧异的眼光看着我,对我这个不速之客不甚欢迎。我忽然有点不知所措,当我说明我的来意,她们突然笑了:“我们不是在卧谈,我们在讨论化学题。”我明白了我不被欢迎的理由:我打乱了她们的思路。

“我们好久不卧谈了,以前也都是熄灯之后备看备的书,今天是因为大家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讨论一下。”“我们课太多了,如果卧谈的话,早上就起不来了,图书馆就没位置了,而且整天就会没精神,所以……”

文科生和理科生的不同,原来还在于卧谈的内容啊,今天长见识了。而我今天也有幸碰到了某些理科生千年不遇的,不是很正式的卧谈,可谓“千年一谈”了吧,不管怎样,总算有收获,继续突击。

来到第二个房间门口,听到里面还蛮吵的,敲了一会儿才有人开门,这次情形大为不同。她们应该算是在地道地卧谈,可是经我一问,才知道她们也在——“重温旧梦”

这个宿舍的人是一群生性活泼的女生,但是上个学期由于课业太重,卧谈往往不能尽兴,不能像低年级时每天晚上天南海北地聊,很多时候是聊到一半就有某一个人说“该睡了,明天早上还有课”,然后只得草草收场。现在早上基本没课的她们,每天晚上都是肆无忌惮地聊,也算重温旧梦了,谈论的主题当然是笑话、每天的趣闻,还有美女、帅哥、爱情等等。

我进去的时候她们正在欢畅地大笑不止,随后还七嘴八舌地说什么自己出丑了,在外人面前怎么没形象,一问才知道她们正在谈论上课时看到的某人的打扮。大家描述了一番之后,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从服装联想到了别的事情。每个人都在哧哧地笑,却不知道彼此笑的是什么,一说才知道各自笑的内容竟然完全一样,越想越好笑就停不住了。朗朗笑声此起彼伏,屋子里满溢着融融的幸福。

这个宿舍的采访结果还算在我的意料之中,但下一组采访对象就让我再次吃惊了,她们的卧谈可谓是——“白纱帐下有贤妻”

我在门口“偷听”的时候,听到里面传出“毛衣针”之类的字眼,当时很诧异,进去之后才知道,她们在讨论怎么织毛衣的问题,而每个人床上挂的帐子更让我想起了温柔娴淑的女子。

这几个女孩真是生性温柔,并没有对我的“突然造访”有什么不满,而是热心地让座和回答我的问题。我发现她们卧谈的内容比较另类:前一阵子她们在讨论打手套的问题,因为想着冬天了给男朋友织双手套会比较温馨,有了这个念头之后她们就开始从网上搜集各种各样的花样,然后互相学着织,现在她们叉迷恋上了织毛衣。经过查证,刚才我听到的有关“毛衣针”的字眼的确属实,其时有个人说的是“那上次打手套时的毛衣针又能派上用场了。”

真的是一个另类的群体,不过也蛮贴心的哦。

这三个例子应该代表了大部分北大女生的卧谈状况吧。如果能和您的情况对上号,那我今天的“违法”和“悖德”行为也就没白费了;如果没有,那说明我的抽样方法还不很科学啊,以后一定改进!不过囿于性别问题,不能造访男生宿舍,不知道男生们卧谈的主题又是什么呢?也许跟我们女生的话题基本一致也未可知哦。  小记有话说:

刚开始接这个任务的时候以为很简单,我觉得卧谈在我们宿舍几乎每天都有,其他宿舍也差不多吧,采访起来应该很容易,却完全忽略了“零点档”这个限制。等到那天晚上12点,准备去采访的时候忽然觉得有点奇怪,半夜三更闯到别人宿舍总归不太好,况且还是女生宿舍,犹豫再三硬着头皮挨个敲门。

第一个宿舍的采访情况就把我打击得不行,敲门的时候屋里问我是谁,我说:“不好意思打扰了,能开下门吗?”听到有人说:“不会是楼长阿姨突击检查卫生吧?”我就狂汗,心想我的声音也不至于那么老吧,而且楼长检查卫生敲门的时候也应该不会像我这么说话吧?更好笑的是还有个人说:“别开门,万一是小偷怎么办?”我就傻了,天哪,小偷也不至于这么胆大吧?mm们的严密思维真是让我佩服,安全意识“怎一个强字了得”!前段时间安全防范意识的宣传真没白做!此后敲门的时候我就亮身份说是北大青年的记者要采访卧谈云云,免得再被认作“楼长”或者“盗贼”,真是“吃一堑,长一智”啊。

P16-18

序言

《北大青年》报从1998年创刊以来,发表过许多好文章,在弘扬北大传统、展现北大学生精神风貌方面,做出了显著的贡献。现在把报纸刊载的那些代表性的作品汇集成册,一来可以回顾历史,二来可以梳理问题,是很有意义的。这份小报平时我看得不多,最近有机会多读几篇刊载其中的文章,很有一些感触。我注意到同学们写的许多文章,无论讨论什么问题,大都会提及北大精神与北大传统。这几乎就是我们这份报纸的“主题词”了。这里我也很有兴趣来凑凑“热闹”,围绕这个话题说说自己的一点看法。

北大精神有多种概括,但大家比较认同的就是学术自由和思想独立,是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密切关注与承担,可以说这是精神内核。其他表达,如创新、开放、包容、严谨,或爱国、进步,等等,都与此相关。有时我们对于北大精神可能理解或者表达的角度不太一样,但彼此可以重叠的还是内核部分。其实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所说的思想自由与兼容并包,就是北大精神的内核。曾经有一段时期大家不好提自由、兼容等等,但这毕竟是北大百多年来积淀的风气,是弥漫和渗透在校园生活中的传统,大家都能体验到,并为之骄傲。现在我们也有些担忧,校园里也日益出现许多低俗的现象,包括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等等,都是和北大精神相悖的。这些东西多了,有可能会逐步消解北大传统与精神。

大家都很看重北大的形象。北大形象是北大精神的体现,应当是博大、放达而严谨的,其独特的个性和魅力明显区别于其他许多学校。可惜现在这种形象却越来越平面化、趋同化了,有个性的人少了,校园传奇也少了。如果大家整天都在考虑如何与其他大学比拼那些“指标”,如果什么都以美国化作为标准,北大的形象会越来越模糊,到时候再也找不到自己的特色了。

最近,社会上对北大也有许多非议。应当怎么看?这是否反映了北大精神的一种危机?北大所遭受的非议与攻击,与北大的地位有关。现在多数非议都带有炒作成分,大可不必理睬。有些本校师生跟着起哄,自以为很“大度”,其实是对北大的伤害。但也有些批评是很有针对性的,人们担心北大会堕落,会失去这块相对的净土,比如对北大太过商业化的批评,对北大许多媚俗行为的批评,都很有道理,我们应当虚心接受这一类批评。

北大精神是一种传统,它的根须必然会伸展到当今生活中,而且社会变革也要求北大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所以完全拿老北大来要求和规范现在的北大是不可能的。但现在的问题是传统中好的东西坚守不够,重视不够,越来越受到颠覆与消解。我们往往丢掉自己好的传统和资源去追求改革和创新。比如北大人文学科过去很强,在全国居于整体领先地位,但如果我们不加紧扶持,很可能在未来几年失去优势。又如,北大本科教育比较成功,如果脱离这个基础,为了“改革”而“改革”,把本来好的方面也“改革”掉,那真是得不偿失。改革和创新都是必要的,但像北大这样有传统的老校,最好还是“守正创新”。

“守正创新”绝不只是校方的责任,其实也是我们所有“北大人”包括青年学生的责任。在当前,要守住北大好的传统,守住北大精神,最难也最要紧的我看还是与拜金主义和各种低俗的思潮保持距离。同学们通过在北大几年的“修炼”,如果能使自己的整体素质包括人格素养都得到健全的培植,而不只是谋求某种职业技能,这本身也就是一种“坚守”。“以天下为任”对社会上许多人来说,可能是太高的要求,但对我们北大学生来说,应当是一种责任。北大不应该是“富人俱乐部”,也不能沦为一般的职业培训所,北大应当还是精神的圣地。有此信念,就能保持品格,处变不惊,北大的形象就会无需刻意维护而巍然挺立。

                      温儒敏

                     2006年12月8日

后记

编辑出版一本《北大青年》合辑的想法由来已久,因为这不仅是对《北大青年》报社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历程的梳理,更是对新时期北大青年整体面貌的勾勒。如今,能在母校110周年华诞前夕,夙愿成真,我深感欣慰。

这是一部关于北大精神的全景式客观呈现。它忠实于青年学生特有的视角和情怀,真实地记录了这所百年学府的历史、现状、传统、变迁和生活、情感、理想、失落以及勇锐的思考和丰富的成长。每个细心的读者都能从这些赤诚的文字中读到甚至解密他所要了解的这一时期的北大和这一代北大人。

有一种简单的划分,将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当代青年学生群体统称为“80后”。在转型时期的社会浪潮中,这个群体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趋势愈加明显,而当代北大青年——作为这所与国家和民族命运患息相关的高等学府中的主体人群,更是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众多关注的目光。

无疑,如今的北大青年也像其他“80后”一样,要面对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有着同龄人共有的困惑、迷茫、选择和坚持,但另一方面,他们也有着融传统精神与现代意识为一体的独特气质,身在北大,胸怀天下。他们的学习、生活、娱乐,他们的感悟、思考、关怀,在某种程度上映射出“80后”群体的现状与未来。进言之,“红楼一角,实有关中国之政治与文化”,我们关注北大青年,也是试图窥探整个民族在21世纪以及更遥远未来的发展脉络和命运迹象。

《北大青年》,这份以全体“北大青年”的名字命名的、诞生于北大百年华诞时的报纸,一份主要由学生记者、编辑制作的刊物,一份以“你的关注,我的责任”为宗旨的学生媒体,从1998年创刊至今,在学校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在学校团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师生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报社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始终致力于记录北大青年的存在和发展状态,作为一个“引导者”、“服务者”、“陪伴者”,与这个群体共同成长。进入新世纪以来,她更是恪守着自己一以贯之的信念,继续忠实地记录生活在这一个时代中、这一方土地上的北大青年,见证他们成才之路上的点点滴滴,见证他们在民族复兴浪潮中的不断成长。

由此,我们在出版《北大青年(1998—2000)》并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辑录出版了《北大青年:百年学府的非另类观察》,试图以开放性的视角,以主体述说的方式,为读者提供了一条详细、深刻、全面解读北大和北大人的渠道,也全景式地展现了当代北大青年的精神风貌。

本书收录了《北大青年》报2001—2006年编辑出版的优秀文章和图像资料,“燕园体验:讲述真实的校园故事”版块带领读者借助北大人的眼睛和笔端,认识北大的一草一木,体味北大的风韵与魅力;“燕园人物:师者和学子”版块为读者提供了近距离接触北大学子、大师的机会,从而深入地了解他们如何解读自我,如何看待这片园子的里里外外,另几个版块则记录了面对与北大发展和国家、民族命运相关的事件,北大学子的思考与体悟,展示了北大学子理性思维的审慎与感性世界的细腻。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命题,而在长征胜利70周年的今天,这一视角更具现实意义。我们正在迎来一场新的长征,一场在构筑社会和谐之路上的新长征,一场关系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新的漫漫征途。不管众人质疑也好,认同也罢,事实在于,“80后”的青年正是那个背负着期望、也承担着压力的群体。而作为其中代表的北大青年,也将要且必须担起时代的重任,成为民族的骄傲、中国的脊梁。纵然任重而道远,相信他们定然会上下求索,不负众望。

愿《北大青年》不断成长!

愿北大青年不断成长!                 《北大青年》报社社长蒋广学

                  2006年12月3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北大青年(百年学府的非另类观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蒋广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289636
开本 16开
页数 3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07-09-01
首版时间 2007-09-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2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5: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