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天朝旭日(中国二十王朝崛起与兴盛图文典藏版)
内容
编辑推荐

历史是一面镜子,蕴含了丰富的营养,积淀了深奥的智慧。今天,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不争现实。解读自夏朝以来中国二十王朝兴起的历史,探究其兴起背后的原因,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寻找镜鉴,自然会对中国的兴盛繁荣带来诸多有益的思索和启示。

内容推荐

  二十个王朝,从宏观到微观,针对王朝崛起这一特定历史阶段,揭秘历史背后的故事,形象再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形,通过权威性解剖,找出隐藏在岁月深处的历史规律。

目录

废禅行袭:夏朝崛起与兴盛

宽以治民:商朝崛起与兴盛

众望所归:西周崛起与兴盛

千古一帝:大秦崛起与兴盛

励精图治:西汉崛起与兴盛

重握汉政:东汉崛起与兴盛

三国曹魏:曹魏崛起与兴盛

乱世一统:西晋崛起与兴盛

江左之治:东晋崛起与兴盛

朔漠雄风:北魏崛起与兴盛

承前启后:隋朝崛起与兴盛

盛世欢歌:唐朝崛起与兴盛

盛世繁荣:北宋崛起与兴盛

刀锋文明:辽朝崛起与兴盛

党项欢歌:西夏崛起与兴盛

历帝之邦:金朝崛起与兴盛

楼台烟雨:南宋崛起与兴盛

马踏天下:元朝崛起与兴盛

草莽起家:明朝崛起与兴盛

落日辉煌:清朝崛起与兴盛

试读章节

夏之建立

尧舜时期,禹的父亲奉命治水。禹的父亲崇伯鲧,本是雄踞大河南岸位于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且富有治水经验。但在治水时因方法不当,治水工程在几年中都没有效果,后被治罪。禹接替了父亲的治水工作,联合共工氏以及其他众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逐步展开治水的工作。他们纠正了过去以塞为主的错误作法,改为以疏导为主,也就是依据地势的高下,疏导高地的川流积水,使肥沃的平原能减少洪水泛滥的灾害。

经过治理之后,很多土地都变成了沃田,所以原来集中在大平原边沿地势较高地区的大多数居民,都纷纷迁移到比较低平的原野中,开垦那些肥沃的土地。原来那些草木茂盛、禽兽繁殖的薮泽地,成为人们乐于定居的地方。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为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因为禹治水有功,后舜让位于他。禹掌握政权后,权力不断扩大。在夏朝建立之前,曾出现过夏部族与周围其他部族之间争夺联盟首领的频繁战争。由于禹治水有功和发展农业生产,夏部族势力增强,成为部族联盟首领。在与南方的三苗族进行战争后,禹战胜了,且将三苗驱赶到丹江与汉水流域,从而巩固了王权,并在嵩山之阳建立阳城(今河南登封郜城镇)为都城,号称禹王。后又迁都阳翟(今河南禹县)。为继续巩固王权。禹又沿额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今安徽怀远境)大会夏、夷各邦国的首领,会众对禹行臣服之礼。大禹在位六十年,排除水患,安抚民生,百姓安居乐业。大禹死后,让位于伯益,令其来主持部落联盟的事务。但是禹的儿子启却夺了帝位。这样,因启废除了禅让而实行父传子的王位继承方式,引起了夏朝争夺王位的激烈斗争。开始启遭遇伯益的反抗,经过战争,伯益兵败被杀。夏启经过斗争,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建立了夏朝。历史从来都是如此:一种新制度的建立时。必然会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夏启即位后,在钧台大宴各地首领,以期对他的地位予以确认。众多邦国首领都到阳翟朝会,但夏王朝内部的贵族有扈氏反对夏启即位,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因此拒不出席钧台之享。夏启发兵对有扈氏进行征伐,大战于甘,有扈氏战败被灭。这次战争的胜利,使新生的政权得到初步巩固。启为了镇压奴隶们的反抗,打击旧势力,巩固世袭制,把原来的部落联盟机构变成了专政机器,

从此以后,禅让制变成了世袭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何谓“家天下”?相传,禹以前“选贤与能”,实行民主选举部落联盟首领的禅让制,是“天下为公”的时代:禹死子继,实行王位世袭制,进入了“天下为家”的时代。“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夏部族,原由夏后氏、有扈氏等十几个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的名称,变成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代号了。

夏朝共传13代,16王。据说启死后,太康即位,出现了一时的政权更迭,即所谓“失国”。再经少康中兴,重建夏朝。

作为一个国家,夏朝的国家机构直接来源于部落联盟机构,其特征为:国家直接管辖的范围仅限于本氏族内部。夏族本部落之外,其他部落首领在自己的领地上,享有较为独立的管理权和统治权:对于夏王,他们则以臣服和纳贡的方式,表示其相互关系,

此外,政权形式及管理制度方面,具有专制、民主双重性,表明了国家制度由氏族民主政体向君主政体过渡。

奴隶制王朝——夏的建立,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进步。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到启的时候,发生了这么重大的社会变革呢?事实上,这是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是历史的偶然性使然。  社会发展的规律必然是向前的。当时,氏族部落间掠夺战争不断地加剧,随之而来的就是越来越多的俘虏变成了奴隶。在氏族内部,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耕地逐渐被分配到各个家庭使用,社会的经济单位由原来的整个氏族变成了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在这种情况下,富有家庭的家长们,为了取得更多的财富,开始掠夺本氏族成员占有的生产资料。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贫富差距越来越分明。这些部落首领和富有家庭的家长成为奴隶主,而多数人丧失了生产资料,成为平民或游民,甚至有些被迫为奴隶主劳动,沦为奴隶。于是,社会上形成了奴隶和奴隶主两大对抗的阶级。奴隶是奴隶主贵族的私产,可以被任意地打骂、杀害,甚至当作商品进行交换。贵族们的财富和奴隶也理所当然地传给了子孙后代。私有制的确立、阶级的出现,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我们知道,社会的变革必然是由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的、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变亦是如此。禹在位的时候,独断专行逐渐代替了部落联盟的民主。说到这里有一个小故事:据说,有一次禹在会稽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有一个叫防风氏的部落首领来晚了,禹非常生气,不顾各部落首领的反对将其杀掉了。由此可见,所谓“公天下”已消亡殆尽了。

禹是一个英勇善战的首领,在对外战争中胜多败少。他在不断的征战中得到胜利,俘获很多奴隶和财富。这时候他的儿子启势力已经很大,看到父亲担任部落联盟首长,生活富裕而且很有权势,启对这个职位非常向往。夏部落的多数奴隶主贵族,也都不愿意把这个权力让给别的部落。禹死之后,启将禹让位于伯益的诏告抛之脑后,在夏部落奴隶主贵族的支持下,废除了禅让制度,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可以说,夏朝这个奴隶制国家就是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情况下建立的。在夏朝的发展进程中曾出现了一段曲折。夏朝建立不久,启就死去,临死前让位于太康。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太康即位后,也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太康死后,其弟仲康即位,仲康微弱,当了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即位。羿把相赶走,自己当了国王,这就是史书上称作“太康失国”的故事。太康失国,皆因为他不顾百姓,只图自己享乐,使得王道不正。而可悲的是,后羿得位以后,非但不引以为戒,反而重蹈太康的覆辙。后羿自持善射,以为天下无人不服,便对自己的言行不加丝毫约束。在后羿的亲信中有一个叫寒浞的,此人诡计多端,早想除掉后羿取而代之。他于是伺机暗杀了后羿,自己当上了国君。四十余年,政局动荡。相子少康几经艰辛。在有虞等部帮助下,攻杀寒浞,使夏王朝重新复苏。

P4-7

序言

当今,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已拉长了人们与传统的距离,然而永不衰竭的历史长河又无时不刻不在滋润人们的生活。聪明人往往看重悟性,它常以突发灵感的形式,拨通知识网络中的一环,带起一连串事物的沟通,使日常有意无意储存在记忆中的各种零散知识重新排列组合,推出新的认识。那么就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历史智慧就是酝酿灵感的酵母和温床。历史知识愈丰厚。散在的知识愈容易结成四通八达的网络,使原本某些模糊的印象明朗化,形成清晰的逻辑。如果把已经感悟到的作为进一步思考的契机,锲而不舍地多方探究,那必定会在见解上高人一筹。因为,历史给了你一个观察的制高点。古人云:“胸中历历著千年,笔下源源赴百川。”正是对这一境界的最佳印证。

重视历史,原本就是中国人的传统。所以自古以来,史家地位崇高,史书经典层出。至于读史,从小处说可以识忧患、增德性,从大处说可以明治乱、知兴衰,更是备受人们的关注。而当国家民族存亡绝续之际,它甚至还能起到绾聚与砥砺人心的作用。此所以灭人之国者,必欲先去其史而后安;而奋起抗争者,也能藉以达到“发扬祖德巩固国本”的功效。

兴盛景象是中国王朝最为辉煌灿烂的篇章。纵览历史风云,细读历代王朝的兴盛,我们能够惊奇发现:历代王朝的衰亡经历了惊人相似轨迹,其创造繁荣的过程也极为相似。不同王朝的兴盛,体现着不同王朝的自身特征。

关于中国历代王朝兴衰的历史教训,东晋的吏学家干宝说:帝王的兴起,必须等待天命。皇朝更替兴衰,不是人为造成的。尧舜实行内禅制,体现了中华美德;汉魏实行外禅制,依顺于中华大体;汤、武革命,是顺应天意;高祖、光武的争伐,奠定了功勋,他们各自因其命运征服了天下。

只有追寻历史的足迹,才能掌握探索未来的方向。

漫长的历史,一脉相承的传统,深厚的文化积累,使得中国人拥有过人的聪明才智,因此说中国不仅是人口大国,也是智慧蕴藏最富有的大国,这是最可宝贵的智力资源,在当前社会变迁和现代化的建设中,怎样运用民族传统中为大众理解和认同的历史智慧。激发读者的才情和文思,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是学术成果走向大众化的一条必经之路。

但是,在当今这个和平年代,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再用增德资治启圣兴邦来吸引人读史,或许已不合时宜。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就此退出了人们的生活,相反,已踏上全球化之路的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急切地想了解自己的过去。因为此时中国已站在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前沿,要想拓展更宽的道路,从对自身历史的顾怀和确认中获取前行的力量。读史实在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史学又是一门认识世界的科学,它运用特定的社会记忆,把已经消失的人物和社会现象再现出来,发掘隐藏在历史表象背后的真实现象。人类社会本是陈陈相因的有机整体,某些带有实质性的东西不可避免地反复出现,所以古今异时,不同环境的社会现象又具有某种共性,使今人有所参照。历史智慧就是对规律的洞察和把握,这要比简单的以古喻今,以史为鉴更胜一筹。所以一些国家或企业的领导人往往有熟悉历史的智囊人物参与战略研究,使决策具有驾驭势态的历史威力,能够见微知著、高瞻远瞩、立足方寸、远思千里,见人之所未见,有所突破和前进。

社会发展经验告诉人们,这种对自身历史的顾怀和确认,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能在这个世界上走出多远。正是有鉴于此,眼下讲史、读史方兴未艾,确实是件好事。

历史是一面镜子,蕴含了丰富的营养,积淀了深奥的智慧。今天,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不争现实。解读自夏朝以来中国二十王朝兴起的历史,探究其兴起背后的原因,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寻找镜鉴,自然会对中国的兴盛繁荣带来诸多有益的思索和启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天朝旭日(中国二十王朝崛起与兴盛图文典藏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三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33645
开本 16开
页数 3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20.7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0
186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5:1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