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200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自2003年结项以来,又经过了较大幅度的修订租补充,将内容的时间下限延长至2005年,至今终于问世。书中具体包括了:遏制战略的继续与代价:肯尼迪—约翰逊的外交思想和美国外交的悲剧、伦敦世界经济会议和罗斯福的民族主义外交思想 、卡特政府的人权外交等方面的内容。
| 图书 | 美国外交思想史(1775-2005年)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200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自2003年结项以来,又经过了较大幅度的修订租补充,将内容的时间下限延长至2005年,至今终于问世。书中具体包括了:遏制战略的继续与代价:肯尼迪—约翰逊的外交思想和美国外交的悲剧、伦敦世界经济会议和罗斯福的民族主义外交思想 、卡特政府的人权外交等方面的内容。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美国外交的渊源 一 美国外交中的商业精神 二 宿命论与民主理想 三 美国外交中的扩张意识 四 美利坚民族的孤立情绪和开放本性 第二章 美国早期外交中的孤立情绪和海权思想 一 1776年条约计划与美国的早期外交思想 二 联邦宪法与美国外交 三 党派政治下的中立主义 四 孤立主义外交思想和政策 五 杰斐逊: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扩张主义者之一 六 由海权走向大陆扩张自由权 第三章 门罗主义:孤立主义外交思想的发展 一 “和谐时期”和两个世界的对立 二 约翰·昆西·亚当斯的外交思想 三 两种外交原则的大对决 四 决定拉美政策时美国领导人的思想活动 五 门罗咨文的发布及门罗主义所包含的外交原则 第四章美国大陆主义时期的外交思想 一 大陆扩张狂飙的来临 二 “天定命运”论:为大陆扩张吹响的号角 三 门罗主义的引申 四 大陆扩张的双重目标和双重性质 第五章 走向太平洋的“青年美国” 一 “青年美国”的呼啸:从“民主榜样”到“民主输出” 二 “海洋边疆”的拓荒者:从荒野到海洋 三 太平洋商业帝国的设计师——西沃德外交思想剖析 四 内战中美国外交思想的重大转变:大海军战略思想的形成 第六章 海外扩张思潮的泛滥 一 海外扩张的大背景 二 社会达尔文主义在新大陆 三 形形色色的历史观:边疆论和文明兴衰循环论 四 新海权理论的诞生 五 海外扩张大幕拉开 第七章 开放思想和门户开放政策:新老殖民体系的交替 一 旧殖民体系的危机 二 美西战争后美国外交新思想的确立 三 美国对华外交的选择 四 海、贝雷斯福德、贺璧理和柔克义 五 门户开放政策思想和政策原则的历史地位 第八章 开放的前门和关闭的后门:大棒和金元 一 打开还是关闭?——美俄在中国的矛盾 二 罗斯福的种族观和远东政策的破产 三 罗斯福的开放“文化门户”的外交思想 四 罗斯福对门罗主义的推论 五 金元主义背后的经济思想 第九章 威尔逊外交中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 一 威尔逊的“理想主义”及其“理想主义”外交 二 构筑后院:势力范围外交思想的运用 三 威尔逊远东外交思想的内在矛盾 四 “十四点”:理想主义外交的宣言书 五 巴黎和会:威尔逊理想主义的倒退 六 被架空的目标:威尔逊外交的结局 第十章 “一战”后共和党政府的世界主义外交 一 华盛顿体制与门户开放的世界秩序的构思 二 外交思想中意识形态色彩的淡化:对苏俄关系的改善 三 和平主义和非战思想的形成 四 共和党政府对华外交思想的转变 五 共和党政府对拉美外交思想的转变 六 向孤立主义倒退 第十一章 富兰克林·罗斯福外交中的开放原则 一 关于罗斯福外交思想的讨论 二 罗斯福早期外交思想剖析 三 伦敦世界经济会议和罗斯福的民族主义外交思想 四 向世界主义和开放主义的转变 五 罗斯福外交思想中的开放主义原则 六 罗斯福对战后世界秩序的筹划 第十二章 从冷战的起源看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 一 关于冷战起源问题的争论 二 超越时空看冷战的源头 三 杜鲁门和罗斯福外交思想比较 四 遏制理论:美国冷战政策的思想基础 第十三章 国家冷战战略:艾森豪威尔一杜勒斯的外交思想与实践 一 “时代的搏斗”:艾森豪威尔一杜勒斯的外交思想和“国家冷战战略”的确立 二 应对“马克思早已策划好的危局”:中东的民族主义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三 从柏林危机到U-2飞机事件:冷战的军事化和继续遏制 四 “冷战的主要战场”: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对第三世界的政策思想 第十四章 遏制战略的继续与代价:肯尼迪—约翰逊的外交思想和美国外交的悲剧 一 “为伟大的目标寻找新的观念”:“出类拔萃之辈”的外交思想 二 多米诺、遏制与信誉:肯尼迪、约翰逊和越南战争 三 在冷战的各条战线上遏制共产主义:肯尼迪—约翰逊的外交与第三世界 第十五章 “走向世界外交的重大变化”:尼克松主义、缓和与人权外交 一 基辛格和尼克松的外交思想及外交战略 二 巨大的转变:尼克松主义和尼克松时期美国外交的全面调整 三 对缓和的挑战:美国与第三世界的纷争和对抗 四 卡特政府的人权外交 第十六章 “重振美国精神”、重组的世界与“新契约”:从里根到克林顿时期的美国外交思想和外交政策 一 里根的外交思想和“里根主义” 二 “超越遏制”、海湾战争和“重组的世界”:布什的外交 三 克林顿和美国外交的“新契约” 第十七章 “9·11”事件、布什主义与美国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 新保守主义的思想特征和“9·11”事件前布什政府外交政策的设想 二 “9·11”事件和布什主义的主要政策内容 三 争论中的布什主义、美国外交思想传统和当代美国的大战略 四 布什主义及其在美国外交史上的地位 结语 参考书目 索引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美国外交思想史(1775-2005年)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王玮//戴超武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10063843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708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530 |
| 出版时间 | 2007-12-01 |
| 首版时间 | 2007-12-01 |
| 印刷时间 | 2007-12-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712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D871.29 |
| 丛书名 | |
| 印张 | 22.3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10 |
| 宽 | 147 |
| 高 | 26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