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宋玉明
不可回避的震动——关于“共振——2007当代油画邀请展” 鲁虹 金淑芳
一个美术馆的力量 冀少峰
参展艺术家(按姓氏笔画排列)
方少华
邓箭今
石磊
李邦耀
肖丰
杨国辛
徐文涛
袁晓舫
郭正善
魏光庆
艺术家简历 作品索引
| 图书 | 共振(2007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 |
| 内容 | 目录 前言 宋玉明 不可回避的震动——关于“共振——2007当代油画邀请展” 鲁虹 金淑芳 一个美术馆的力量 冀少峰 参展艺术家(按姓氏笔画排列) 方少华 邓箭今 石磊 李邦耀 肖丰 杨国辛 徐文涛 袁晓舫 郭正善 魏光庆 艺术家简历 作品索引 内容推荐 广州古称“楚庭”,早在公元前9世纪的周朝,生活在这里的“百越之族”就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就来往甚密,当地人以“楚庭”来纪念这种友谊,这是广州最早的名字。跨越3000年,进入21世纪,历史的轮回在广州与武汉这两座城市之间再次上演,艺术作为历史的一种见证与记录,将这个时刻凝固于一个展览,这就是“共振——2007当代油画邀请展”。 “共振——2007当代油画邀请展”的参展艺术家由广州与武汉两地的油画艺术家构成,这批艺术家中的大多数人都曾经生活于江城武汉。伴随着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大潮,他们中的一部分由长江之滨迁至珠江之畔,但共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的交流与追求,让他们的艺术表达传达出共同的旨趣,而“共振”就成为他们之间艺术共性的最好注解。 如果说曾经“楚庭”与“楚国”之间的往来是他们彼此的选择,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偶然性;那么在今天的信息化时代、全球化的格局之下,广州与武汉两地艺术家之间这种“共振”关系的形成就不仅仅是他们基于个人生活经历的互动,其中更多呈现出的是中国当代油画艺术的发展特性。这种“共振”关系还表现为架上油画艺术与各种新艺术之间的“共振”,艺术与现实社会文化生活的“共振”,中国文化艺术与西方当代文化艺术之间的“共振”以及与艺术学与社会学、文化学之间的“共振”等等。 编辑推荐 本书是由深圳美术馆和石家庄当代美术馆共同主办的《共振2007——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的图画集。《共振》展是该美术馆的开幕展,也是深圳美术馆继将《中国·深圳五人展》送往日本高崎美术馆展览后,又一“走出去”的举措。《共振》共展出十位生活在武汉和广州的艺术家的作品,旨在探寻两地当代艺术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共振”。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共振(2007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鲁虹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河北美术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1024712 |
| 开本 | 其他 |
| 页数 | 117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
| 出版时间 | 2007-04-01 |
| 首版时间 | 2007-04-01 |
| 印刷时间 | 2007-04-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708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J22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1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河北 |
| 长 | 257 |
| 宽 | 252 |
| 高 | 11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150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