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的门文化/中国读本
内容
编辑推荐

民以居为安,居的要素少不了门户。门是古今风俗的展台,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篇大文章

门是房屋建筑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历史的的发展中又洐生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本书从建筑物的脸面、门的民俗、面向历史的洞开等三方面阐释了门的文化的方方面面。

内容推荐

民以居为安,居的要素少不了门户。门是古今风俗的展台,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篇大文章。历史的风风雨雨,门总要首当其冲。门总是引人注目的,门占尽了出入口的“区位”优势,门文化也是一个出入口。读过了这篇文章,就请向“门”漫步行走,继续我们关于中华文化的对话。

本书为《中国读本》系列之一,介绍了中国门文化。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门是建筑物的脸面

 一 门和户

 二 门的建筑

 三 门之饰

 四 门前附设物

 五 门对空间的标志及分割

第二章 门的民俗

 一 门之神

 二 对联和匾额

 三 岁时习俗

 四 五行四象与门的厌胜

 五 门镜门符辟邪物

 六 建房风俗

第三章 面向历史的洞开

 一 夜不闭户的理想

 二 门第门阀

 三 城门——社会活动的特殊空间

 四 看门者与守关人

 五 前后门·公私门

 六 门名的文化含蕴

试读章节

门脸,门脸,门是建筑物的脸面。就说门框,上横框叫门额,额头的“额”;左右立框叫门颊,脸颊的“颊”;门额要美化,还可以装门簪。这额、这颊、这簪,给门之“脸”一个形象化。

门之“脸”,不施粉黛,还是浓妆、淡抹——白板扉,抑或朱漆门、黑漆门?

门之“脸”,砌上瓦檐高翘的门罩,像是一顶漂亮的帽子。一对铺首好似它的眼睛,两个福字即是它笑时的酒窝儿,一副对联像发辫,大红灯笼高挂起,如同戴上大红花。要半遮面,就筑一道影壁,犹抱琵琶。

门的“脸形”多样,东北地区有别于西南省份,京城四合院不同于陕北窑洞。

门,可以板着脸孔,台阶高高以显高傲,石狮把门带几分威严;门,也不妨仅仅开关而已,仿佛面含平和的微笑……

于是,中国的建筑文化有了这一页色彩纷呈的篇章。

(一)有巢氏之前之后

谁是最先步入华夏建筑文化之门的第一人?上古神话的回答是:有巢氏。

请注意这个“有”字。《韩非子·五蠹》描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大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有巢氏。”《易经·系辞》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或言为避禽兽,或言以待风雨。总之,自从天下出了个有巢氏,思前人所未想,做前人所不能,由无到有——有巢,实现了人类居住史的一次伟大变革。

关于有巢氏神话的诠释,如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所论,架木巢居,得免穴居之苦。有巢氏之巢,不必在树上;垒土石,上架以木,简陋有类于巢,实近似于房屋。西安半坡遗址,显示的正是这种形制的“有巢”遗迹。

有巢氏之前,大约是没有独立的门意识的。穴居虽必有出人口,但那太必然了,试想没有洞口,如何居住?因此可以说,穴居尚不需要独立的对于门的思考。

构巢筑屋是门意识的真正开始。这时,为解决栖身问题,先民们要做的事情是,人为地造成一个相对隔绝的空间,在封闭这个空间时,须设想留出缺口,以备出人。这个出入口,在漫长的岁月间派生出绚丽多彩的门文化。

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遗址,以丰富的信息遗存,让今人推想六千多年前四五十座房屋聚集的村落。凭借柱洞及其他遗存,考古学家绘出一幅幅建筑复原图。这些房子以木柱、木檩为构架,墙壁和屋顶用木棍枝条排扎,上铺敷泥和草。房子出人口的设置,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一些方形房子,房内下凹于地面,其出人口修一段门道,门道的斜阶连接着室内地面。门道设有防雨篷架,既可遮挡雨雪,又可起到掩蔽居寝的作用。

圆形房子室内地面一般高于室外,其人口,门限高若槛墙。这种高门槛,能防雨水的灌人,也能减少地面尘土的吹人。门内两侧建短墙,可以限制和引导气流,有助于冬日室内保暖。同时,门内两侧的隔墙具有类似屏风的作用,在室内造成两个退隐空间。对此,研究者给以高度评价,杨鸿勋《仰韶文化居住建筑发展问题的探讨》认为:“隔墙背后的隐奥,实际上初步具备了卧室的功能……居住建筑所必备的隐奥的出现,标志原始建筑空间组织观念的启蒙。”这是建筑文化的启蒙时代。

半坡遗址房屋复原图显示,不少房屋出入口的上方设有窗口,门和窗开在同一个屋面(图1)。在陕西户县采集到的仰韶文化陶制房屋模型,与之相同。门上开窗的实用性在于采光,在于门窗对流,以通风排烟。门与窗的组合,还给朴素无华的初期建筑带来装饰美,使单调的外观获得了一种灵气。整体轮廓面,以及叠加其上的门面积、窗面积,这三者构成建筑正面视觉效果的三个基本要素。后世不断发展的建筑样式,可以说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增繁。

门与窗的视觉效果,先民们一定感受得很强烈,所以,当半坡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演进为甲骨文字时,“宫”字形即源于对房屋正面三组轮廓线的勾画。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宫,室也。”甲骨文“宫”字写作“■”,“■”像房屋边际线,“吕”,上“口”像窗,下“口”像门。今人用九笔写出一个“宫”字,不妨说是在画一幅房屋简图。九笔之中,三个组字元件各为三画。三三见九。这三个三画的巧合,虽不能说就包含着神秘的数字意味,然而,门在整个建筑文化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却被“宫”字结构的三分模式道出来了。

1993年,江西安福县翠竹寺遗址出土一口清代康熙年间的铸铁大钟。钟上所铸铭文里,“门”字为简体字,与如今我国法定通用的规范简化字相同。简体“门”字,甚至出现在甘肃居延出土的汉代简牍上。

然而,探究“门”的字义,还是要看它的繁体。

“门”是象形造字的范例。所象之形,可从二里头村文化遗址寻到某些踪影。

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村遗址为近方形夯土台,年代由夏代延续至商代,有人认为它就是夏墟。一万余平方米面积内,遗存着许多廊庑、大门和殿堂的柱洞。遗址周边,起圈围作用的廊庑设有大门。遗址大门处,九个柱洞一线排开,说明大门采取八间所衡门形式,样子如同没有瓦顶的牌坊。甲骨文“门”字,作“■”,作“■”,也写作“■”。其中后者,形若两个门扇之上加一横木,或许正是二里头村遗址大门的写照。

东汉《说文解字》释:“门……从二户,象形。”户,甲骨文写为“■”,是单扇门的象形字。一扇为户,两扇相并就是门。“门户”一词,按照造字之初的写法,画三个门扇而已。登堂人室的进口,是一座建筑物的构成部分,规模较小,虽未必只有单扇门扉,但称以“户”;作为一组建筑的总出人口,规模较大,有时其本身即是一座建筑物,比如门房、门楼,故而双倍其“户”,称为“门”。方块汉字的横、竖、撇、捺笔画之间,包容着图景、故事和思想,“门”、“户”是例。

“扇”本来也是名词,以它充当门的量词,是语言发展的结果。《礼记·月令》:“耕者少舍,乃修阖、扇。”郑玄注:“用木日阖,用竹苇日扇。”讲到了门扇的不同材料。阖,《尔雅·释宫》:“阖谓之扉。”扉也是门扇的名称。

开门、关门的门轴,称为枢。先秦典籍《吕氏春秋》有句名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门轴不会被蛀蚀,因其经常转动。摇梗,门轴的另一名称。固定于下槛,承托门轴的是门臼,也叫门枕,用单字称之,叫“根”。固定于上槛者,则称门楹。在一些地方,有祀门臼姑风俗。清代道光二十三年《武进阳湖合志》:正月十五,妇女“插簪箕上悬空,令标地以卜,云祀门臼姑,大率紫姑遗意。”民俗信仰中的“门臼姑娘”,反映了人们对门户的崇拜。

房屋墙壁砌嵌门框,以装门扇,门框又名门阑。门框为四边形,上横木叫楣,门槛则有阈、秩等别名。

古老的汉字是个蕴含丰富的信息库。用于名物的汉字,有关门者、户者很多,从总体结构到具体构件,称谓种种,细致人微,反映了古人对于建筑物之门的重视。这里不再逐一检索。内开。关门时,双层门有助于保暖,出入时,双门可有效地减少冷空气的进入。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记录吉林奇异风俗,谈到“吉地房屋,室门向外开,比户皆然。考诸志册,谓昔多虎患,时夜人民家,攫人而去。故门向外开,借槛之抵抗力,足以御虎冲撞。惟昔之外开为虎患,今之外开乃习惯”。这是着眼于安全功用。

自古以来,作为房屋外檐装修的门,更是建筑形式美引人注目之所在。门形美之中展示着造门者的智慧,也反映各个时代的审美情趣、理想追求,那装饰多样的隔扇门还是众多文化符号的承载体。

先秦建筑的实物今已无存。一尊西周时代的方鬲,以不朽的青铜凝铸为极可珍贵的模型。鬲,形状如鼎的炊具,足部中空。这尊方鬲,中空的下部被巧妙地铸成屋形,三面铸出十字棂格窗,正面铸门。门为双扇,这已超出房子的出人口只装单扇门、称为“户”的形制。门为板门之形,上下分为两格,增加了美感。两扇门上设有插闩的装置,反映了对于门户安全功能的开发。门的两侧各有卧棂栏杆,说明那时已讲究建筑物门前的装饰。

木板门为古今所常见。院落大门用板门,通常有实榻门、棋盘门两种。前者门心板与大边一样厚,后者在框架上装木板,加以穿带,方格略似棋盘。

隔扇门,又称格扇门、格子门、槁扇门,姚承祖《营造法原》称为长窗。延安民间称木制花格为“软”,隔扇为“软门”、“软窗”。流传于洛川的一首婚嫁“喜歌”,夸新郎家的建筑,及至隔扇门:“向下看,大四椽,软门软窗实好看。”P6-10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的门文化/中国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裕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831788
开本 16开
页数 2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228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5
149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5 17:34:15